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6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3Al2.5V钛合金切削加工刀具磨损及其影响仿真分析
1
作者 周兆锋 周晚林 +1 位作者 董小飞 宋树权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69,176,共6页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深入探讨了Ti3Al2.5V钛合金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磨损现象,该材料因其在航空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加工挑战而受到高度关注。鉴于飞机部件需要具备卓越的疲劳耐久性,强调维持表面的完整性并通过精心选择加工参数实现此...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深入探讨了Ti3Al2.5V钛合金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磨损现象,该材料因其在航空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加工挑战而受到高度关注。鉴于飞机部件需要具备卓越的疲劳耐久性,强调维持表面的完整性并通过精心选择加工参数实现此目标。随着加工的进行,刀具磨损会不断改变其几何形态,这一变化进而影响加工力、温度和应力等关键参数。为了定量分析刀具磨损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开发了一种有限元模型。研究结果不仅展示了刀具磨损对加工效率和质量的潜在影响,还为刀具的及时更换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通过优化加工参数,研究有望提高钛合金加工过程的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al2.5V 刀具 磨损 有限元 切削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3+)强化单宁酸浮选分离萤石和方解石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晗 李茂林 +3 位作者 孔令东 曾耀莹 崔瑞 姚伟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萤石矿中常富含方解石,在浮选回收萤石时,方解石的抑制效果决定了浮选效果的好坏和分选工艺的繁简。为探索萤石矿浮选中方解石的高效、环保抑制剂,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探讨了Al^(3+)强化环保有机物单宁酸选择性抑... 萤石矿中常富含方解石,在浮选回收萤石时,方解石的抑制效果决定了浮选效果的好坏和分选工艺的繁简。为探索萤石矿浮选中方解石的高效、环保抑制剂,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探讨了Al^(3+)强化环保有机物单宁酸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的效果,并通过吸附量测试、Zeta电位测试、UV-Vis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分析了抑制机理。结果表明,Al^(3+)-单宁酸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的效果明显强于单宁酸;单宁酸和油酸钠在两种矿物表面存在竞争吸附,Al^(3+)-单宁酸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作用强于萤石;Al^(3+)与单宁酸发生配位反应生成Al^(3+)-单宁酸配合物,是Al^(3+)-单宁酸在方解石表面吸附强度高于单宁酸,从而进一步抑制方解石上浮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石 方解石 浮选 单宁酸 al3+ 组合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性和抗水化性的影响
3
作者 张瑞 孙旭东 +5 位作者 魏瀚 袁彪 王俊涛 袁林 刘士范 陈松林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为了研究各因素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其制备工艺,以板状刚玉、Al粉、电熔锆刚玉、活性氧化铝粉、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使用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采用液压成型制成?50 mm×50 mm的圆柱体试样,... 为了研究各因素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其制备工艺,以板状刚玉、Al粉、电熔锆刚玉、活性氧化铝粉、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使用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采用液压成型制成?50 mm×50 mm的圆柱体试样,在埋碳气氛下对试样进行了热处理。选取Al粉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6%、9%和12%)、石墨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5%、15%和25%)、热处理温度(680、950、1 500℃)和保温时间(3、6、9 h)为研究因素,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分析了其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Al粉加入量和石墨加入量为影响抗氧化性能的主要因素,而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为次要因素;2)Al粉加入量和热处理温度是影响抗水化性能的主要因素,而石墨加入量和保温时间为次要因素;3)综合考虑,最优工艺为:Al粉加入量9%(w),石墨加入量5%(w),热处理温度1 500℃,保温时间6 h,制备的试样中存在柱状的Al_(4)O_(4)C,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耐火材料 al_(4)O_(4)C 抗水化性能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aGdF_(4)∶Er^(3+)/Yb^(3+)/Al^(3+)的复合薄膜上转换发光与光热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邵泽杰 周海芳 +1 位作者 郑瑞锦 程树英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7,共9页
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热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存在导热性差、测温灵敏度与上转换发光(UCL)强度低的问题,而添加单壁碳纳米管(SWCNT)、贵金属与光子晶体(PCs)是提高其UCL强度与光热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 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热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存在导热性差、测温灵敏度与上转换发光(UCL)强度低的问题,而添加单壁碳纳米管(SWCNT)、贵金属与光子晶体(PCs)是提高其UCL强度与光热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使用溶剂热法合成了NaGdF_(4)∶Er^(3+)/Yb^(3+)/Al^(3+)纳米晶体(UCNPs),通过对比上转换层(UC)、SWCNT/UC、Ag/SWCNT/UC与PCs/Ag/SWCNT/UC的光热性能,研究不同膜层对UCNPs的光热性能影响。结果表明,PCs/Ag/SWCNT/UC具有优异的性能,其红绿光强度分别为UC的3.48倍与4.24倍,其光热转换效率达到33.79%,是UC的1.49倍;并且光学测温绝对灵敏度SA在353 K时达到3.14×10^(-3) K^(-1),相对灵敏度SR在273 K时达到1.87×10^(-2) K^(-1)。本研究为提高光热传感器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薄膜 NaGdF_(4)∶Er^(3+)/Yb^(3+)/al^(3+)纳米晶 光热性能 测温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荣智峥 魏午 +4 位作者 赵宇 毕舰镭 高阳 黄晖 聂祚仁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44,共15页
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作为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可实现轻量化节能减排,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国防及5G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超声辅助铸造法、搅拌摩擦法、增材制造法、... 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作为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可实现轻量化节能减排,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国防及5G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超声辅助铸造法、搅拌摩擦法、增材制造法、原位反应法等国内外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总结分析纳米Al_(2)O_(3)增强体、增强体与铝基体的界面微结构、增强体的尺寸和含量、铝基体的晶粒尺寸、增强体的分散性和微观构型设计对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概述了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中主要的强化机制。最后,展望了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未来在高增强体体积分数的大尺寸制备技术、非均质构型优化以及高强耐热结构功能一体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l2O3 铝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力学性能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香豆素衍生物MOF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对Al^(3+)的荧光增强识别
6
作者 孙超凡 张兴天 +3 位作者 侯丽伟 张永 唐万侠 马文辉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92-1500,共9页
以2-氨基对苯二甲酸(BDC-NH_(2))和六水合硝酸锌为原料,室温下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MOF-5-NH_(2),将香豆素衍生物7-N,N′-二乙氨基香豆素-3-氨基硫脲亚氨采用浸渍法封装到MOF-5-NH_(2)的孔道中,制备了荧光探针MOF-5-NH_(2)@Couma... 以2-氨基对苯二甲酸(BDC-NH_(2))和六水合硝酸锌为原料,室温下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MOF-5-NH_(2),将香豆素衍生物7-N,N′-二乙氨基香豆素-3-氨基硫脲亚氨采用浸渍法封装到MOF-5-NH_(2)的孔道中,制备了荧光探针MOF-5-NH_(2)@Coumarin。利用SEM、XRD、FTIR和XPS对MOF-5-NH_(2)和MOF-5-NH_(2)@Coumarin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考察了探针MOF-5-NH_(2)@Coumarin对Al^(3+)的特异性荧光增强响应识别能力,以及在常见金属阳离子(K^(+)、Ca^(2+)、Na^(+)、Mg^(2+)、Fe^(3+)、Co^(2+)、Cu^(2+)、Zn^(2+)、Ag^(+)、Cd^(2+)、Pb^(2+)、Cr^(3+)、Hg^(2+)、Ni^(2+))存在情况下的抗干扰荧光识别Al^(3+)的性能。评价了其可逆识别和实际水样(湖水、自来水)中识别Al^(3+)的能力。结果表明,乙醇中,探针MOF-5-NH_(2)@Coumarin对Al^(3+)具有特异性荧光增强响应识别能力,检出限为0.163μmol/L,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裸眼识别的能力,检测时间<300 s;且MOF-5-NH_(2)@Coumarin可以实现对Al^(3+)可逆识别,并能用于实际水样中Al^(3+)的识别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香豆素 封装 荧光识别 al^(3+)检测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a(IO_(3))_(2 )/PVDF基高能杀菌“三明治”结构薄膜的构建及其燃烧性能机理
7
作者 陈苏杭 唐魁 +5 位作者 谢晓 唐振华 柯香 秦钊 徐抗震 赵凤起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I0006,共11页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铝热剂层活性及其分布结构(层数和厚度)对“三明治”结构薄膜燃烧性能和释能效应的影响规律,同时探究了薄膜各组分间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封装39%5PVDF铝热剂“三明治”结构薄膜比封装10PVDF的燃速高18%~35%,表现出更好的燃烧性能,其中5层薄膜具有最大燃速,二者分别为10.2 cm/s和8.6 cm/s,综合了30PVDF膜层的厚度、低燃速和膜-铝热剂层在界面的传质传热效率的影响;并且多层薄膜的平均火焰温度随着铝热剂厚度的减小而增加。DSC-TG结果表明,Al/Ca(IO_(3))_(2)/PVDF基多层薄膜主要在330~410℃发生Al-Ca(IO_(3))_(2)-PVDF释碘放热反应,Ca(IO_(3))_(2)/PVDF(质量为1.55∶1)在320~350℃的剧烈放热反应和燃烧产物中的AlF 3、CaF 2、CaO等进一步证实了该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杀菌多层薄膜 静电喷雾沉积 燃烧性能调控 al/Ca(IO_(3))_(2)/PVDF “三明治”结构 铝热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_(2)-Ni_(3)Al亚晶格第三合金化元素原子占位研究
8
作者 王锟 张静 马文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4,共10页
L1_(2)晶格结构Ni_(3)Al相为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最重要的强化相,其亚晶格上合金体系组成元素的原子占位配置对热-力环境下服役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针对L1_(2)-Ni_(3)Al内不同亚晶格上原子占位的时-空信息追踪与第三合金化元素的占位... L1_(2)晶格结构Ni_(3)Al相为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最重要的强化相,其亚晶格上合金体系组成元素的原子占位配置对热-力环境下服役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针对L1_(2)-Ni_(3)Al内不同亚晶格上原子占位的时-空信息追踪与第三合金化元素的占位能力评估,通过求解微观扩散动力学方程,构建三元合金体系相场模型,得到单晶格格点原子密度分布,研究了经FCC→L1_(2)+D022相变路径后的Ni-Al-Cr与Ni-Al-V沉淀相L1_(2)-Ni_(3)Al中的原子占位。结果表明,平衡期占位通过与时间相关的有序化过程消除相变早期的同相/异相竞争生长,以及界面迁移对亚晶格上原子占位带来的随机波动性影响;Ni-Al-Cr与Ni-Al-V中Ni_(3)Al相均为复合金属间化合物相,Ni、Al亚晶格上反位、替位为双溶质比的函数;Cr、V添加对Ni_(3)Al中不同亚晶格的反位、替位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性,与晶格类型、缺陷类型以及组元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_(2)结构 Ni_(3)al 亚晶格原子占位 固态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团簇对Ni/Ni_(3)Al合金纳米线形变影响的原子模拟
9
作者 阳喜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镍基高温合金是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关键材料之一,其高温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发动机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本文采用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模型(MAEAM)和分子动力学(MD)研究合金化元素钌(Ru)团簇对Ni/Ni_(3)Al纳米线形变机制的影响,... 镍基高温合金是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关键材料之一,其高温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发动机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本文采用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模型(MAEAM)和分子动力学(MD)研究合金化元素钌(Ru)团簇对Ni/Ni_(3)Al纳米线形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轴拉伸应变下,纳米线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较低时,纳米线形变由位错产生与发射而导致晶格滑移所引起.由于晶格热振动非谐效应不明显,Ru团簇阻碍效果显著,使得晶格滑移区域仅限于Ru团簇与Ni/Ni_(3)Al相界面之间且呈非对称分布.温度较高时,纳米线的形变由位错发射而引起晶格滑移所致,但因非谐效应显著,Ru团簇无法阻碍位错运动,滑移区域在Ru团簇周围对称分布于Ni_(3)Al相中.最后从Ru团簇微观结构及其稳定性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其对纳米线形变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团簇 形变机制 Ni/Ni_(3)al纳米线 原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其对Al^(3+)、Fe^(3+)的荧光检测性质
10
作者 宋合兴 江旭滢 +3 位作者 任娜娜 丁要蝶 王雅茹 孙赞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87-1894,共8页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铅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双核铅配合物[Pb_(2)(na)_(4)(Hna)_(2)(Dmbpy)_(2)],并通过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SXRD)、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IR...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铅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双核铅配合物[Pb_(2)(na)_(4)(Hna)_(2)(Dmbpy)_(2)],并通过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SXRD)、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IR)和热重分析(TGA)进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Pb(Ⅱ)位于七配位的畸形五角双锥构型中,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C—H…O氢键、π…π堆积作用以及C—H…π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固态荧光测试发现该配合物在334 nm的激发波长下,最大发射波长为380 nm。金属离子荧光传感与抗干扰实验表明,该配合物不仅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Al^(3+)能增强该配合物的荧光且增强常数为6.34×10^(4) M^(-1),检出限为0.09μM;Fe^(3+)能淬灭该配合物的荧光且淬灭常数为2.42×10^(4) M^(-1),检出限为0.24μM,同时探讨了该配合物的荧光增强/淬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配合物 晶体结构 固态发射 荧光识别 al^(3+)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Al含量对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刘建秀 王铭鑫 +3 位作者 尼炯 李疑 张鹏程 樊江磊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8-162,共5页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铜基摩擦材料,在烧结过程中分为不加压与施加0.5 MPa压力两组实验,研究Fe_(3)Al含量对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过程施加0.5MPa压力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密度和硬度,材料的摩擦系数在...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铜基摩擦材料,在烧结过程中分为不加压与施加0.5 MPa压力两组实验,研究Fe_(3)Al含量对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过程施加0.5MPa压力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密度和硬度,材料的摩擦系数在制动速度为200 km/h时最高,此时Fe_(3)Al含量为6wt%,烧结过程中未加压的材料,Fe_(3)Al含量为8wt%。随着Fe_(3)Al含量增加,材料的质量磨损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当Fe_(3)Al含量为10wt%时,质量磨损最高。与未添加Fe_(3)Al的材料相比,Fe_(3)Al的添加可以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材料的摩擦系数,降低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粉末冶金 Fe_(3)al 摩擦材料 摩擦磨损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synthesis,and detection of Al^(3+)of two zinc complexes based on Schiff base ligands
12
作者 YANG Yuanyu XUE Jianhua +3 位作者 BAI Yujia CUI Lulu YANG Dongdong MA Qi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7-1216,共10页
Two new complexes,[Zn_(2)(L1)(HL1)(NO_(3))]·CH_(3)OH(1)and[Zn_(3)(L2)(L3)_(3)Cl]·CH_(3)OH(2),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one-pot’method based on cinnoline-3-ylhydrazine ligand and zinc with 2-hydroxy-... Two new complexes,[Zn_(2)(L1)(HL1)(NO_(3))]·CH_(3)OH(1)and[Zn_(3)(L2)(L3)_(3)Cl]·CH_(3)OH(2),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one-pot’method based on cinnoline-3-ylhydrazine ligand and zinc with 2-hydroxy-4-methoxybenzaldehyde and 2-hydroxy-3-methoxybenzaldehyde ligands,respectively,where H_(2)L1=5-methoxy-2-(phthalazin-1-ylhydrazonomethyl)-phenol,H_(2)L2=2-methoxy-6-(phthalazin-1-yl-hydrazonomethyl)-phenol,HL3=2-(1,8-dihydro-[1,2,4]triazolo[3,4-α]phthalazin-3-yl)-6-methoxy-phenol.Complexes 1 and 2 were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elemental analysis,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powder X-ray diffraction,etc.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cinnolin-3-yl-hydrazine ligand and 2-hydroxy-3-methoxybenzaldehyde form two types of Schiff bases(H_(2)L2 and HL3)when in situ reacting and coordinating with Zn(Ⅱ),and HL3 also has two coordination modes.In addition,the fluorescence performance showed that complex 1 can achieve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sensing of Al^(3+)in water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6.37μmol·L^(-1).CCDC:2413978,1;241397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complex Schiff base FLUORESCENCE al^(3+)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在不同气氛中的摩擦磨损性能
13
作者 邓源 王振生 +2 位作者 王文韫 李海星 朱行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8,共7页
以纯镍、纯铝、纯铌、纯碳和18Al-82V中间合金为原料,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出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以及在不同气氛(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并与Ni_(3)Al... 以纯镍、纯铝、纯铌、纯碳和18Al-82V中间合金为原料,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出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以及在不同气氛(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并与Ni_(3)Al-Ni_(3)V合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块状Ni_(3)Al相和网状Ni_(3)Al+Ni_(3)V基体相以及原位内生V_(2)C相、AlCV_(2)相构成;一部分碳和铌固溶于Ni_(3)Al相和Ni_(3)V相中起到固溶强化作用,另一部分碳与钒、铝生成V_(2)C相和AlCV_(2)相起到弥散强化作用,使得复合材料的硬度(550 HV)高于Ni_(3)Al-Ni_(3)V合金(509 HV);在大气气氛中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低于Ni_(3)Al-Ni_(3)V合金,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在二氧化碳气氛中最大,大气气氛中次之,氧气气氛中最小;在大气和氧气气氛中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硬度相似,分别为706,711 HV,均高于在二氧化碳气氛中(670 HV);复合材料在氧气气氛中的磨损机制主要为氧化磨损,在大气气氛中主要为氧化磨损和环境致脆诱导的疲劳磨损,在二氧化碳气氛中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 不同气氛 摩擦磨损性能 硬度 氧化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催化剂Ni_(3)N负载Al掺杂SrTiO_(3)的合成及其光解水析氢应用
14
作者 杨茜 常春香 +5 位作者 谢英鹏 李阳 陈昱辉 王博饶 伊鲁东 韩忠昊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0-452,共13页
采用熔盐法制备出铝掺杂的钛酸锶(Al-SrTiO_(3)),并通过水热法及气相氮化法在Al-SrTiO_(3)表面紧密负载了Ni_(3)N助催化剂。通过对Ni_(3)N/Al-SrTiO_(3)体系载流子转移特性表征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发现,Al-SrTiO_(3)上的光生电子... 采用熔盐法制备出铝掺杂的钛酸锶(Al-SrTiO_(3)),并通过水热法及气相氮化法在Al-SrTiO_(3)表面紧密负载了Ni_(3)N助催化剂。通过对Ni_(3)N/Al-SrTiO_(3)体系载流子转移特性表征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发现,Al-SrTiO_(3)上的光生电子在费米能级差的作用下可快速转移到Ni_(3)N上,有效促进了Al-SrTiO_(3)上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从而提高其分解水析氢性能。光催化析氢测试结果表明,当Ni_(3)N助催化剂负载量(Ni与Al-SrTiO_(3)的质量比)为7%时,Al-SrTiO_(3)的析氢速率相对负载前提升了8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铝掺杂钛酸锶 Ni_(3)N 析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_(3)SO_(2)F气体与Al(111)表面相容性及其分解特性模拟
15
作者 陈兴发 郑宇 +2 位作者 任书波 肖亚鹏 郝东昕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5,共10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分解机理。通过计算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电子定域化函数(ELF)和态密度等数据,对二者之间的相容性进行理论分...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分解机理。通过计算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电子定域化函数(ELF)和态密度等数据,对二者之间的相容性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建立CF_(3)SO_(2)F气体的分解路径理论计算模型,计算CF_(3)SO_(2)F气体在不同分解路径下的自由能,通过过渡态分析得到CF_(3)SO_(2)F气体主要的分解产物。结果表明:CF_(3)SO_(2)F气体在正常工况下与Al(111)表面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相互作用表现为物理吸附,CF_(3)SO_(2)F气体的典型分解气体产物主要包括CF_(4)和SO_(2)。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新型环保绝缘气体CF_(3)SO_(2)F的气-固相容性及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_(3)SO_(2)F气体 al(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气固相容性 分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等离子喷涂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的性能及应用
16
作者 胡林荣 所彭帮 +4 位作者 龙金 张凤梅 滕李虎 吴迪 朱春丽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34,共7页
以Al_(2)O_(3)-3%TiO_(2)粉末和Ni5Al粉末为原料,通过在Al_(2)O_(3)-3%TiO_(2)粉末中混合不同质量比为0、20%、40%、60%的Ni5Al粉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高温合金GH4169基体表面制备了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对涂层的显微... 以Al_(2)O_(3)-3%TiO_(2)粉末和Ni5Al粉末为原料,通过在Al_(2)O_(3)-3%TiO_(2)粉末中混合不同质量比为0、20%、40%、60%的Ni5Al粉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高温合金GH4169基体表面制备了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对涂层的显微组织、结合强度、显微硬度、表面状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Ni5Al成分的变化对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对涂层做出了性能优化并在某航空发动机封严篦齿上进行了工程化应用。结果表明:随着Ni5Al含量的增加,Ni5Al呈层片状均匀弥散分布于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中,且涂层孔径逐渐增大;Ni5Al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的结合强度、表面粗糙度,同时降低涂层的显微硬度,涂层表面颜色由灰蓝色逐渐向金属灰色转变;增加粘接层Ni5Al可以提高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与封严篦齿的结合强度及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TiO_(2)-Ni5al 显微组织 结合强度 显微硬度 封严篦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e_(2)O_(3)铝热剂粉尘着火敏感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刚 马艳英 +1 位作者 刘宗阳 南相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21,438,共8页
为明确铝热剂反应的着火特性,利用最低着火温度(minimum ignition temperature,MIT)和最小点火能(minimum ignition energy,MIE)测试装置,结合TG-DSC方法对4种Al粉与Fe_(2)O_(3)质量比为1∶4,1∶3,1∶2,1∶1的层状和云状Al/Fe_(2)O_(3)... 为明确铝热剂反应的着火特性,利用最低着火温度(minimum ignition temperature,MIT)和最小点火能(minimum ignition energy,MIE)测试装置,结合TG-DSC方法对4种Al粉与Fe_(2)O_(3)质量比为1∶4,1∶3,1∶2,1∶1的层状和云状Al/Fe_(2)O_(3)铝热剂进行了着火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4种配比试样的粉尘层、粉尘云MIT均超出相关标准常规测试范围,在空气中质量比为1∶3铝热剂的反应触发温度为888℃,活化能为248.49 kJ/mol,说明铝热反应不容易触发;相同质量比的Al/Fe_(2)O_(3)粉尘云的MIE远高于粉尘层,层状MIE最低值为0.7 J,着火敏感性较强,这是因为Fe_(2)O_(3)在粉尘云状态的反应中充当惰化剂,而在粉尘层状态反应中为反应提供了活性氧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e_(2)O_(3)铝热剂 铝热反应 粉尘层 粉尘云 着火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对Al-8.5Zn-2.3Mg-2.4Cu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成义锐 孙小涵 +3 位作者 贺永东 赵亿坤 杜玉峰 梁飞龙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47,共6页
研究了Sc对Al-8.5Zn-2.3Mg-2.4Cu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Zn-Mg-Cu铸态合金中添加Sc后,合金晶粒尺寸明显减小;Sc含量(质量分数)由0增加至0.4%时,合金晶粒尺寸由107.7μm减小至49.96μm,硬度由116.8HV增加至130.2HV。经大变... 研究了Sc对Al-8.5Zn-2.3Mg-2.4Cu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Zn-Mg-Cu铸态合金中添加Sc后,合金晶粒尺寸明显减小;Sc含量(质量分数)由0增加至0.4%时,合金晶粒尺寸由107.7μm减小至49.96μm,硬度由116.8HV增加至130.2HV。经大变形量热轧处理后进行470℃×1 h固溶处理发现,相较未添加Sc的合金,含Sc合金位错密度增大;添加0.4%Sc的合金再结晶率由92.4%降低至45.7%,合金的再结晶行为受到抑制。经120℃×24 h时效处理后,添加0.4%Sc的Al-Zn-Mg-Cu合金中观察到大量弥散分布的圆球状Al_(3)Sc粒子和短棒状η′(MgZn_(2))粒子,通过绘制与α(Al)共格或半共格的Al_(3)Sc-MgZn_(2)晶体结构模型,可推测出Al_(3)Sc粒子为η′(MgZn_(2))相提供异质形核位点,促进其形核,对合金时效析出强化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化 al-ZN-MG-CU合金 再结晶 al3Sc粒子 异质形核位点 析出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SiO_(2)复合纳米气凝胶材料耐高温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佳臻 徐长伟 +1 位作者 张忠伦 王明铭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六水合氯化铝(AlCl_(3)·6H_(2)O)作为混合前驱体,环氧丙烷作为网络诱捕剂,在不添加螯合剂情况下,采用溶胶-凝胶工艺与CO_(2)超临界干燥法制备出了不同摩尔比的Al_(2)O_(3)-SiO_(2)复合气凝胶。对样品分别进...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六水合氯化铝(AlCl_(3)·6H_(2)O)作为混合前驱体,环氧丙烷作为网络诱捕剂,在不添加螯合剂情况下,采用溶胶-凝胶工艺与CO_(2)超临界干燥法制备出了不同摩尔比的Al_(2)O_(3)-SiO_(2)复合气凝胶。对样品分别进行600℃、800℃、1000℃和1200℃热处理,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热重差热分析仪等仪器对Al_(2)O_(3)-SiO_(2)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结构及热稳定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AlCl_(3)·6H_(2)O∶TEOS=8∶1时,Al_(2)O_(3)-SiO_(2)气凝胶样品在1000℃和1200℃热处理后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0621 W/m·K和0.0803 W/m·K,在1000℃以上热处理后,孔径更加均匀,保留了较好的介孔结构;并且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延缓了晶型转变,在常温和1200℃条件下,样品比表面积分别为617.14 m^(2)/g和102.9 m^(2)/g,为均匀的介孔结构(孔直径为8~32 nm),孔径低于常温下空气的平均自由程,在1200℃热处理后,样品总失重率为16.3%,具有较好的高温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铝复合气凝胶 热处理 微观结构 热稳定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流速度对Ti_(3)Al基合金摩擦起燃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邱越海 弭光宝 +2 位作者 李培杰 隋楠 曹京霞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5,共9页
采用高温、高速摩擦点燃法研究Ti_(3)Al基合金在220~380 m/s气流环境中的起燃行为,结合理论计算分析气流速度对表面氧浓度、氧化控制步骤的影响,探讨气流速度对起燃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当气流速度达到240 m/s时,Ti_(3)Al基合金开... 采用高温、高速摩擦点燃法研究Ti_(3)Al基合金在220~380 m/s气流环境中的起燃行为,结合理论计算分析气流速度对表面氧浓度、氧化控制步骤的影响,探讨气流速度对起燃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当气流速度达到240 m/s时,Ti_(3)Al基合金开始发生起燃;当气流速度达到360 m/s时,Ti_(3)Al基合金不再发生起燃。低气流速度下,高温下的表面氧浓度低于临界值,氧化反应控制步骤由低温下的化学动力学过程转变为高温下的氧向合金表面的扩散过程。随着气流速度的加快,虽然对流散热速率增大,但表面氧浓度增大引起的氧化产热速率的增大速率比对流散热速率的大,使得升温速率增大,促进Ti_(3)Al基合金发生起燃。高气流速度下,高温下的表面氧浓度仍然高于临界值,氧化反应控制步骤始终是化学动力学过程。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高温下的氧化产热速率增大速率比对流散热速率的小,使得升温速率减小,不利于Ti_(3)Al基合金发生起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al基合金 气流速度 摩擦起燃 机理 钛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