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杆菌介导的拟康氏木霉遗传转化及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培宝 任爱芝 +4 位作者 胡明江 张秀省 陈蕾蕾 宋晓妍 石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76,95,共4页
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rtingii SMF2)获得T-DNA插入突变体的体系,在木霉孢子浓度10^6个/mL、农杆菌A600=0.15~0.20、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50μmol/mL的条件下共培养36h转化率最高,转化子可达... 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rtingii SMF2)获得T-DNA插入突变体的体系,在木霉孢子浓度10^6个/mL、农杆菌A600=0.15~0.20、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50μmol/mL的条件下共培养36h转化率最高,转化子可达60-120个/10^5个孢子。共获得转化子1000多个,连续转接5代能够稳定遗传,部分转化子表现为生长和形态异常,PCR验证潮霉素B抗性基因已整合进转化子基因组DNA中。该转化体系的建立为开展其生防机理研究和探索菌株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氏木霉 农杆菌介导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烂病菌的GFP标记及其在梨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和扩展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贾娜娜 翟立峰 +4 位作者 白晴 陈晓忍 王彩霞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5-1200,I0004,I0005,共8页
【目的】明确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在梨树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及扩展情况。【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ATMT)方法对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loor... 【目的】明确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在梨树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及扩展情况。【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ATMT)方法对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looresent protein,GFP)标记,并筛选出和野生型菌株比较在生长速度、培养特性以及致病力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阳性转化子菌株;利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其在梨树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和扩展,比较强、弱致病力菌株的侵染差异。【结果】强、弱致病力菌株在叶片上侵染存在差异。菌丝主要在叶片的上表皮扩展,菌丝扩展前端的叶片组织颜色发生变化,形成一段变色带,强致病力菌株侵染形成的变色带较弱致病力菌株形成的变色带宽,强致病力菌株菌丝在叶片组织上的分布较稀疏。【结论】梨腐烂病菌菌丝主要在叶片的上表皮组织扩展;强致病力菌株的侵入能力较强,其在叶片上扩展时菌丝分布较稀疏,扩展前端形成的变色带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腐烂病菌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 侵染 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 被引量:6
3
作者 毛超 戴青冬 +4 位作者 汪军 刘一贤 杨腊英 郭立佳 黄俊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85-1991,共7页
【目的】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TMT)方法,建立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的高效转化体系,构建病原菌的突变体库并进行筛选,为已突变基因提供分子标记,在分子水平上对香蕉枯萎病菌的功能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通过单因子变... 【目的】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TMT)方法,建立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的高效转化体系,构建病原菌的突变体库并进行筛选,为已突变基因提供分子标记,在分子水平上对香蕉枯萎病菌的功能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通过单因子变量(试验材料、真菌孢子浓度、农杆菌预诱导终浓度、IM诱导培养基pH、共培养介质、共培养时AS浓度、共培养温度)试验,研究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形态观察与致病性试验筛选突变体。【结果】得到的最佳转化条件为:农杆菌预诱导浓度OD600=0.8,病原菌孢子浓度106 CFU/mL,转化受体材料为分生孢子,共培养培养基pH 5.4,共培养温度25 ℃,共培养培养基中AS浓度200 μmol/L,共培养介质为硝酸纤维素膜。通过条件优化,转化效率可达到800-900个转化子/106个孢子。【结论】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成功将GFP基因转入病原菌中并表达,构建了病原菌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并通过筛选得到多个表型和致病性发生变化的突变体,为香蕉枯萎病菌基因组功能注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 B2菌株 农杆菌转化 GFP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枯萎病菌T-DNA插入转化子库的构建及其质量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裴月令 曾凡云 +2 位作者 彭军 龙海波 郭建荣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2,共7页
为研究西瓜枯萎病菌的致病分子机理,开展了病原菌的转化子库构建工作。采用携带潮霉素抗性p TFCM双元载体的农杆菌AGL-1介导的ATMT转化方法 ,获得菌株FON-01的转化子,通过表型观察筛选突变体。结果表明:当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200μmol/... 为研究西瓜枯萎病菌的致病分子机理,开展了病原菌的转化子库构建工作。采用携带潮霉素抗性p TFCM双元载体的农杆菌AGL-1介导的ATMT转化方法 ,获得菌株FON-01的转化子,通过表型观察筛选突变体。结果表明:当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200μmol/L、农杆菌OD600为0.4、分生孢子浓度为1×106个/m L时,于28℃共培养48 h转化效率高达(663.33±24.95)个/106个孢子。构建了总数为3 832个的转化子库并对其进行了质量评价,从2 201个转化子中筛选出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及产孢量等方面有所变异的突变体73个。病原菌转化子库的构建为进一步开展致病分子机理及相关基因克隆等方面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枯萎病菌 atmt 转化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致病疫霉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冬梅 何佳昱 +2 位作者 杨志辉 朱杰华 徐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87,共5页
为建立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致病疫霉转化体系,以菌株 HK0919为材料,从抗生素筛选浓度、共培养转膜方式、乙酰丁香酮(AS)浓度、共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温度等方面对致病疫霉的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综合各因素优化结果... 为建立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致病疫霉转化体系,以菌株 HK0919为材料,从抗生素筛选浓度、共培养转膜方式、乙酰丁香酮(AS)浓度、共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温度等方面对致病疫霉的转化体系进行了研究。综合各因素优化结果,建立的转化体系条件为:以1.0μg/mL的潮霉素B进行转化子筛选,采用玻璃纸作为共培养介质,AS浓度为200μmol/L,培养6 d,温度为22℃。在此条件下的转化效率为每106个游动孢子获得50~60个转化子。随机选取10个转化子,利用特异性引物对潮霉素抗性基因hph进行PCR扩增,转化子均能扩增出800 bp左右的预期条带;同时,利用根癌农杆菌vir基因特异引物对转化子进行 PCR扩增,排除了转化子被农杆菌污染所致的假阳性;转化子继代培养5代后,仍能在含潮霉素 B的黑麦培养基上生长。说明外源T DNA已成功整合到致病疫霉基因组中,并能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疫霉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T—DNA 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状真菌转化载体的改进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继刚 陈永利 +1 位作者 杨忠祥 郑建坡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0-113,共4页
为了改进农杆菌介导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用的Ti双元载体,将质粒pUCATPH上真菌trpC基因启动子驱动的潮霉素B抗性基因(hygB)表达盒转移到Ti质粒pPZP111上,构建成用于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Ti载体pATZ。将植物表达载体pDL916上的草丁膦抗性bar基... 为了改进农杆菌介导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用的Ti双元载体,将质粒pUCATPH上真菌trpC基因启动子驱动的潮霉素B抗性基因(hygB)表达盒转移到Ti质粒pPZP111上,构建成用于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Ti载体pATZ。将植物表达载体pDL916上的草丁膦抗性bar基因重组到载体pKS-trpC上,构建成含真菌启动子、终止子调控的bar基因表达盒的中间载体pTrpCBar;之后将该表达盒转移到pPZP111载体上,得到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的真菌转化Ti质粒pTBZ。上述质粒载体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实构建正确,为丝状真菌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提供了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介导转化 丝状真菌 转化载体 草丁膦抗性基因bar 潮霉素B抗性基因hygB 真菌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分析
7
作者 郑伟 贾晓曼 +4 位作者 王玉珂 王怡霖 孙庚午 何邦令 刘会香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重要的林果溃疡病害病原,分布广,危害重。本研究应用ATMT(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介导的B.dothidea遗传转化体系成功构建了1053个转化子的突变体库,并且通过继代培养、PCR验证和S... 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重要的林果溃疡病害病原,分布广,危害重。本研究应用ATMT(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介导的B.dothidea遗传转化体系成功构建了1053个转化子的突变体库,并且通过继代培养、PCR验证和Southern blot证明潮霉素B抗性基因整合到B.dothidea基因组中且可稳定遗传。以B.dothidea sdau11-126为对照,对526株转化子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致病性进行分析,筛选获得了8个变异明显且稳定的突变体,以期为B.dothidea致病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鉴定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ryosphaeriadothidea 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 突变体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反义VeFAD_2基因对少根根霉的遗传转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明靖 李纪元 +2 位作者 范正琪 田敏 范妙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2-596,共5页
Agrobacteriurn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Rhizopus arrhizus of antisense expression vector pBI121-fad2 of VeFAD2 gene.We studied the key factors in... Agrobacteriurn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Rhizopus arrhizus of antisense expression vector pBI121-fad2 of VeFAD2 gene.We studied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ransformation,such as A.tumefaciens strains,bacterial cell volume initially used,co-cultivation time,effective period and concentration of AS.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ideal A.tumefaciens strain is AGL-1,the optimum bacterial cell volume initially used is 50-100 μL and co-culture 24 hours will get the most transformants.At co-culture period,AS induction is indispensable.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ransformation ratio by adding to 200 μmol·L-1 AS at preincubate period and increasing AS concentration to 400-600 μmol·L-1 at co-culture period.It determined that antisense VeFAD2 gene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genome of R.arrhizus by PCR-Southern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t VeFAD2基因 遗传转化 少根根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黑胫病菌T-DNA插入诱变因素优化及突变体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杨越寒 张静 +2 位作者 杨龙 吴明德 李国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5-1125,共11页
油菜黑胫病是由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这种病害在我国油菜产区广泛发生,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通过获取突变体来研究L.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本文优化了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油菜黑胫病菌L... 油菜黑胫病是由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这种病害在我国油菜产区广泛发生,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通过获取突变体来研究L.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本文优化了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菌株Lb731的因素,评估转化子质量,并筛选相关突变体。结果明确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菌株Lb731的最佳因素:潮霉素B浓度为50μg/mL,转化受体(分生孢子)培养时间为15 d(20℃),浓度为2×10^(7-8)孢子/mL,农杆菌-受体共培养温度为25℃,共培养时间为72 h。在最适条件下的转化效率达到80个转化子/百万分生孢子。T-DNA插入基因组的频率为100%,单拷贝插入频率为72.7%,转化子抗潮霉素性状能稳定遗传。从2136个转化子中获得了11个菌丝生长减缓突变体,7个色素产生缺陷突变体和14个分生孢子产生缺陷突变体,并从这些突变体中鉴定出7个致病力丧失突变体。采用hiTAIL-PCR技术,从3个突变体中获得了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L.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黑胫病菌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 T-DNA插入诱变 突变体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B2510的插入位点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慧 俞咪娜 +5 位作者 王亚会 于俊杰 尹小乐 薄惠文 黄星 刘永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1-551,共11页
以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致病力减弱突变菌株B2510为材料,通过分析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和突变基因,分离出在稻曲病菌致病过程中起作用的基因。通过测定突变菌株B2510的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发现,与野生型菌株P1相比,B2... 以稻曲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致病力减弱突变菌株B2510为材料,通过分析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和突变基因,分离出在稻曲病菌致病过程中起作用的基因。通过测定突变菌株B2510的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发现,与野生型菌株P1相比,B2510田间接种表现为致病性减弱;在MM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下降,而在PSA和TB3培养基中生长速率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但丧失产孢能力。Southern杂交显示T-DNA在突变菌株B2510中以双拷贝形式插入,利用TAIL-PCR技术扩增紧邻T-DNA两侧的侧翼序列,经过比对分析发现,T-DNA分别插在基因UV8b_1412的启动子区域和UV8b_1386的下游3′端,且稻曲菌基因组序列均未丢失,T-DNA上只有几个碱基发生变化。半定量RT-PCR分析基因的表达情况,显示两个基因在突变体B2510的表达量较P1均显著下降,推测T-DNA插入位点处的基因与稻曲病菌致病性相关,可能在某一阶段参与调控稻曲病菌在水稻上的致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菌 T-DNA插入突变 atmt转化 致病力 侧翼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泡盛曲霉遗传转化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凤 王坤 +3 位作者 银超 李德明 任楠 李俊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6期8800-8805,共6页
[目的]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泡盛曲霉遗传转化系统,探讨利用泡盛曲霉表达异源蛋白的可行性。[方法]从国内主要菌种库中购买泡盛曲霉菌株,根据分泌蛋白图谱分析确定合适的宿主菌,在此基础上通过药物敏感性分析确定遗传转化的选择标记,并... [目的]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泡盛曲霉遗传转化系统,探讨利用泡盛曲霉表达异源蛋白的可行性。[方法]从国内主要菌种库中购买泡盛曲霉菌株,根据分泌蛋白图谱分析确定合适的宿主菌,在此基础上通过药物敏感性分析确定遗传转化的选择标记,并利用构建的泡盛曲霉遗传转化体系对米黑根毛霉脂肪酶基因RML进行转化、表达研究,通过转化子鉴定及性质分析考察泡盛曲霉作为异源蛋白表达系统的可行性。[结果]通过分泌蛋白图谱分析确定泡盛曲霉CBS115.52和CICC2257作为异源蛋白表达的宿主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确定潮霉素抗性基因(HygBr)作为有效的遗传选择标记;在此基础上,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将带有HygBr的质粒pHGW-amdS成功导入泡盛曲霉宿主菌CBS115.52,建立以HygBr为选择标记的泡盛曲霉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体系,介导米黑根毛霉脂肪酶(Rhizomucor miehei lipase,RML)的表达载体转化泡盛曲霉,通过底物水解试验、SDS-PAGE及Western blot确定RML基因已在泡盛曲霉中表达。[结论]该研究证明了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泡盛曲霉作为异源蛋白的表达体系具有潜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盛曲霉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 潮霉素抗性基因 米黑根毛霉脂肪酶(RM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