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金融、耐心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被引量:6
1
作者 谭燕芝 肖舒雯 姜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4,共15页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利用2010-2022年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探究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水平。从影响机制看,科技金融以...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利用2010-2022年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探究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科技金融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水平。从影响机制看,科技金融以耐心资本为载体,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和提高风险承担意愿的渠道,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能为更具创新活力、更需资金支持的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此外,政府在发展科技金融中扮演重要角色,提升政府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是当前阶段培育耐心资本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耐心资本 企业创新 中小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机制:理论体系、驱动路径与适配组态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欣 谢诗蕾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2,共13页
农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能够为农业从“为增长而增长”转向“为质量而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首先构建了以乡村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乡村绿色发展为前因要素,农业全产业链优化为表现形式的县域... 农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能够为农业从“为增长而增长”转向“为质量而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首先构建了以乡村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乡村绿色发展为前因要素,农业全产业链优化为表现形式的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理论体系;其次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63个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为样本,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驱动路径;最后基于QCA方法解析了样本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适配组态。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数字化能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数字化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存在渠道效应,农业绿色生产在乡村产业运营数字化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环境规制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而乡村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绿色发展在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进程中缺一不可,有四种有效催生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适配组态,即产业增速型、要素提质型、全面优化型、科技助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绿色农业 数字乡村 科技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3
作者 胡卫平 韩葵葵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3,共7页
该文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和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 该文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和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依据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式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素养发展;建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营造创新环境,提供多方支持;选拔创新学生,实施特殊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选拔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新质生产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4
作者 许竹青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02-111,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是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有效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创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畅通生产要素流动、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应重点围绕城乡基础设施保障... 新质生产力是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有效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创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畅通生产要素流动、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应重点围绕城乡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县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城乡人才引育、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等方面发力,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要素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创新的产业政策设计与国际竞合逻辑
5
作者 潘墨涛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3,共14页
近年来中国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先进产业的市场化也不断推进,政府与市场关系在中国科技创新产业领域发挥的作用成为研究焦点。从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出发,以中国近年来“换道超车”的典范——电动车(EV)产业为例,探讨相关产业政策与市场... 近年来中国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先进产业的市场化也不断推进,政府与市场关系在中国科技创新产业领域发挥的作用成为研究焦点。从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出发,以中国近年来“换道超车”的典范——电动车(EV)产业为例,探讨相关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突出中国式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的意义。进而,从当前中国政府对金融的引导、人力资本客观现状出发,探讨中国科技创新的产业政策设计与国际市场竞合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产业政策 国际竞合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6
作者 欧进锋 叶祥松 《审计与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5,共12页
从产业链技术层、应用层和平台层三个维度,分类整理我国2010—2022年间共计93.95万条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据,以此构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链技术层、应用层和平台层三个维度,分类整理我国2010—2022年间共计93.95万条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据,以此构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技术层和平台层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应用层变量的系数不显著。异质性检验表明,制造业高端化和智能化分维度下人工智能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绿色化分维度下人工智能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作用机制分析显示,人工智能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人力资本高级化和消费需求升级的传导机制不显著。据此,从加强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渗透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区域协同、推动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发展、发挥劳动生产率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 渠道效应 制造强国 科技创新 智能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思路与对策研究
7
作者 刘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241-245,共5页
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通过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围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主题,梳理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不同运行方式... 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通过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围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主题,梳理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不同运行方式和各类参与主体,厘清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中存在问题。基于此,搭建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型,并从优化体制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的县域集成、提高服务精准度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创新 社会化服务体系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静 韩颖 +1 位作者 曹艺馨 姚欣雨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9-1216,共8页
通过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其作用效果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但主要体现在短期,长期作用效果降低.不同科技金... 通过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其作用效果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但主要体现在短期,长期作用效果降低.不同科技金融方式在创新不同阶段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在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是财政科技支出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进入技术推广及产业化阶段,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仍具有支持效果,风险投资的作用逐渐显现;在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科技创新 数字经济 调节效应 财政科技支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晨 王灿 +3 位作者 苏永锋 康文儒 贾文娇 陈智杰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3,共7页
梳理我国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规划布局的理论方法,分析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的难点。以健康活力为基本导向,明确“产业—城市—人群”3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精准匹配、整合联动和运动触媒3大核心策略。同时,以杭... 梳理我国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规划布局的理论方法,分析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的难点。以健康活力为基本导向,明确“产业—城市—人群”3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精准匹配、整合联动和运动触媒3大核心策略。同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实践为例,对3大核心策略加以验证,以期为我国其他创新型城区的健康活力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区 体育运动空间 空间布局 规划策略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研发机构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推进机制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玲杰 陶宏展 崔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2,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高能级创新策源地,不断强化其赋能新质生产力作用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从内在逻辑来看,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变革、产学研用高度协同有...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高能级创新策源地,不断强化其赋能新质生产力作用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从内在逻辑来看,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变革、产学研用高度协同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从推进机制来看,建立共赢的多元投入机制、高效的决策机制、与需求相匹配的创新服务供给机制、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引聚育留机制和收益分配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是新型研发机构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从实施路径来看,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和绿色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是新型研发机构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创新 体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特征、评价指标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0
11
作者 盛朝迅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0,共11页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科技自立和高水平科技自强的有机统一,具有自主性、引领性、开放性、体系性、可持续性等重要特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标志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要创新成果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合作紧密高效...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科技自立和高水平科技自强的有机统一,具有自主性、引领性、开放性、体系性、可持续性等重要特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标志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要创新成果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合作紧密高效、体系化创新支撑能力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可以用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高被引论文占全球比重、三方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知识产权出口额占全球比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等18个指标进行衡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亟须抓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这个关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筑完善的新型举国体制、原创技术激发机制、开放合作机制、创新生态育成机制和持续投入机制,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鼓励创新、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系统有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评价体系赋能科创企业融资发展研究——基于合肥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焱 杨晓光 +2 位作者 孔燕燕 韦青青 汤晨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60,共7页
科创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重研发、轻资产等特点,重资产抵押的传统信贷投放模式难以有效对接科创企业融资需求,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合肥市作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突出金融供给侧精准发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创企... 科创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重研发、轻资产等特点,重资产抵押的传统信贷投放模式难以有效对接科创企业融资需求,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合肥市作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突出金融供给侧精准发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创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创新研发了科创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值分”。通过归集科创企业各类信用信息,建立符合科创企业特征的评分方法,为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信用画像、有效增信提供支持,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促进科创企业融资。在科创企业信用评价实践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优化核心数据指标归集、科创企业评价标准,创新应用场景拓展等,并加强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企业 科创企业融资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信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龙头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驱动路径研究——基于fsQCA研究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君华 刘亚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2,共9页
为推动中国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对中国龙头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深入探究。基于企业内部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和税收优惠、地方补贴及行业技术5个前因条件,阐述其对中国龙头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为推动中国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对中国龙头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深入探究。基于企业内部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和税收优惠、地方补贴及行业技术5个前因条件,阐述其对中国龙头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26家中国不同行业上市龙头科技企业进行分析,构建前因条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框架,结果发现:从整体看,企业研发投入、地方政府补贴以及行业技术通过不同条件组态影响龙头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从企业资源看,相较于研发资金,研发人员对龙头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加显著;从外部环境看,市场和政府采用优势互补方式驱动龙头科技企业创新,且市场行业技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显著,地方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发挥显著激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头科技企业 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 行业技术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媒体环境下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应用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琳君 王嘉萱 逯连静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116-121,共6页
在出版业改革和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知识服务模式是农业科技期刊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科研创新的有力推手。通过分析当前农... 在出版业改革和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知识服务模式是农业科技期刊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科研创新的有力推手。通过分析当前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科技期刊应从期刊集群化发展、多种媒体融合、优化运营策略、提供多元化服务、加强编辑团队建设等方面创新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应用,以期为农业科技期刊开展高质量的服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期刊 知识服务 融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参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一帆 潘君豪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2,共13页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持续双向互动,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为例,借助合成控制法,基于1999—2020年中国160个地级市数据,构造与合肥尽可能相似的“合成合肥...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持续双向互动,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为例,借助合成控制法,基于1999—2020年中国160个地级市数据,构造与合肥尽可能相似的“合成合肥”,并比较“真实合肥”与“合成合肥”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的差距和差异。研究发现:政府参与科技创新的政策干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不显著,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政策推行呈N形曲线变化;政策实施前期,政策效应快速释放,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时间推移,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逐渐回落,但快速反弹再次跃升,实现对同期同类城市的加速超越。将实证检验结果与合肥案例的质化提炼相结合,全景阐释政府参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为制定实施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支持引导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政策 有为政府 产业结构 合成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体系的全域建构与科技体制改革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志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7-85,共9页
国家创新体系是在一国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下,各类创新主体利用创新要素、开展创新活动,相互作用、关联互动而构成的复杂系统,本质上是“域”和多元“域”组成的系统。经济理性、制度结构、文化价值等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质态和... 国家创新体系是在一国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下,各类创新主体利用创新要素、开展创新活动,相互作用、关联互动而构成的复杂系统,本质上是“域”和多元“域”组成的系统。经济理性、制度结构、文化价值等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质态和演化方向。科技体制改革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推动其持续演化的重要动力,必须充分考虑国家创新体系的域观特征,应对域际融通、域中有域、域内协调等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基本按照三条脉络展开,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已经从域观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解决制度障碍和约束问题。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内外部形势需求的变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应以国家创新体系整体能力提升为导向,超越国家创新体系这个科技域的局限,站在更宏大的域观视角,强有力地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体制改革 域观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金融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崔寅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3,共14页
科技金融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因而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它的出现也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因此,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也会影响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本文在阐述科技金融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 科技金融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因而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它的出现也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因此,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也会影响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本文在阐述科技金融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熵值法对中国科技金融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然后运用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科技金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但是影响程度还需要再提高;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科技金融没有显著影响。本文提出提高科技金融产品服务能力、扩大其覆盖范围、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拓宽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金融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金融创新 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基于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曾胜 赵雪姝 何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4,共14页
科技金融作为促进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经济范式,能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计算我国2006—2021年的30个省区市的共同富裕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超效率DEA测算科技金融效率... 科技金融作为促进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经济范式,能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计算我国2006—2021年的30个省区市的共同富裕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超效率DEA测算科技金融效率值,并采用固定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科技金融与共同富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科技金融与共同富裕间存在着“U”型关系,0.438为科技金融效率的拐点值;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科技金融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中呈现双门槛效应,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0.155,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由负转正。从优化科技金融投入、加快科技金融产出、提供差异化政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健全保障机制方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共同富裕 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金融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胡鞍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共17页
围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主题研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历史回顾,分析了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五位一体”的发展历程。全面深化经... 围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主题研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历史回顾,分析了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五位一体”的发展历程。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与关键所在。展望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经济实力、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为此,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决定,分析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及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历程,旨在大力发展中国经济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科技创新力及基础设施现代化等,全面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工业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 基础设施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巩艳红 肖昱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79,共14页
碳中和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面临巨额投资需求的情况下,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科技金融政策能否助力碳中和技术创新,现有研究尚无确定答案。该研究以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 碳中和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面临巨额投资需求的情况下,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科技金融政策能否助力碳中和技术创新,现有研究尚无确定答案。该研究以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低碳技术、零碳技术以及负碳技术3个方面综合衡量碳中和技术创新,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检验了科技金融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对碳中和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科技金融政策对低碳技术创新以及零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涉及能源利用与工业生产过程的相关碳排放部门;对负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则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机制检验发现,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通过提高政府科技投入水平以及科技人才集聚水平两个途径促进碳中和技术创新。(3)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发达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的城市,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均可以显著促进碳中和技术创新。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应根据碳中和技术创新的类型以及所处阶段进行调整,从而适应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2)受不同类型城市的外在条件影响,科技金融政策实施效果的发挥,还应注重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该研究为科技金融政策影响碳中和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政策 碳中和技术创新 双重机器学习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