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就近非农就业更幸福吗?——农村劳动人口就近城镇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1
作者 张东玲 李钟煌 刘妍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提升农村劳动人口福祉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新型城乡关系重塑的背景,构建农村人口就近非农就业福利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CHIP2018数据实证检验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影响幸福感的机制路径及其异质性特... 提升农村劳动人口福祉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新型城乡关系重塑的背景,构建农村人口就近非农就业福利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CHIP2018数据实证检验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影响幸福感的机制路径及其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升幸福感。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降低了幸福感水平低的概率,提高了幸福感水平高的概率。第二,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通过促进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和强化社会关系网络提升了幸福感。第三,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而处于事业单位个体的就近非农就业对幸福感影响不显著。研究对推动就近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近非农就业 农村劳动人口 主观幸福感 就近城镇化 新型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岩 付小鹏 杨振寰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38,共20页
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在就业质量上的巨大差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市民化前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会呈现出怎样的演进趋势呢?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利用Neumark分解、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分解以及倾向得分匹... 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在就业质量上的巨大差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市民化前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会呈现出怎样的演进趋势呢?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利用Neumark分解、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分解以及倾向得分匹配对市民化前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变化特征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动因进行了系统的对比与识别。研究发现:经历过市民化的“农转非”人口的就业质量整体上高于农业户籍人口,但仍然显著低于城镇本地人口。虽然随着落户时间的增加,“农转非”人口与城镇本地人口的就业质量将逐渐趋同,但整个趋同过程要20年以上的时间。市民化前后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本地人口就业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存在明显区别。农业户籍人口—城镇本地人口的就业质量差异是就业者的特征性差异与歧视因素引起的结构性差异共同造成的,“农转非”人口—城镇本地人口的就业质量差异则是由就业者的特征性差异单独造成的。从总体上来看,“农转非”对就业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政策效应,但不同的“农转非”路径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异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 农转非 就业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务农情境下的工作—家庭冲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春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202,共22页
本文基于CSS2021年的数据讨论了务农情境下的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发现,双向工作—家庭冲突,即“工作对家庭干扰”(WIF)和“家庭对工作干扰”(FIW)不仅存在于非农群体中,也存在于务农群体中。务农群体FIW水平甚至超过了非农群体。在不... 本文基于CSS2021年的数据讨论了务农情境下的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发现,双向工作—家庭冲突,即“工作对家庭干扰”(WIF)和“家庭对工作干扰”(FIW)不仅存在于非农群体中,也存在于务农群体中。务农群体FIW水平甚至超过了非农群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工作—家庭冲突水平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因此,在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工作—家庭平衡研究和工作—家庭增益研究中,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都应该将务农群体纳入研究视野;在政策制定层面,国家应关注务农群体在工作—家庭平衡上的需求,他们不仅面临着工作—家庭冲突的困扰,也相对更为脆弱,更需要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家庭冲突 务农群体 非农群体 WIF FI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对人口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国平 宋昌耀 孙瑀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85-1794,共10页
利用中国县域建制镇数据,研究了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就业岗位对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中国县域小城镇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尤其是哈大沿线、成渝地区... 利用中国县域建制镇数据,研究了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就业岗位对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中国县域小城镇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尤其是哈大沿线、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省份。2009~2014年,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密度普遍上升,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在胡焕庸线两侧基本保持着稳定状态。(2)中国县域小城镇非农就业岗位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大致吻合,且集聚程度更高。(3)中国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常住人口的集聚。随着县域小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就业岗位对小城镇常住人口集聚的影响逐渐降低,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数量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将超过第二产业。(4)分区域看,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的人口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非农就业岗位 人口集聚 新型城镇化 分位数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非农就业结构、人口转移方式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维奇 韩媛媛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4年第8期85-92,共8页
利用中国1952—2011年的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非农化、城乡非农结构和人口转移方式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比重、农村非农就业占城乡总非农就业比重、城镇劳动参与率、农村劳动参与率四个变量间存在... 利用中国1952—2011年的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非农化、城乡非农结构和人口转移方式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比重、农村非农就业占城乡总非农就业比重、城镇劳动参与率、农村劳动参与率四个变量间存在着均衡关系。中国城镇化在波动期、持续增长期、快速增长期等几个发展阶段中,受非农化、城乡非农结构和人口转移方式的影响不一样。中国城镇化要健康发展,应该调整城乡非农结构和平滑城镇化过程。同时,要注意改变人口转移方式,使更多的非劳动力能伴随劳动力的转移而进入城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结构 城镇化 人口转移方式 劳动参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俊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54-57,共4页
因民族宗教文化、受教育水平、就业排斥、经济社会转型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解决就业面临的困难,少数民族农牧业转移人口应做好两个结合:一是要将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二是要将世代转移继替与社会... 因民族宗教文化、受教育水平、就业排斥、经济社会转型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解决就业面临的困难,少数民族农牧业转移人口应做好两个结合:一是要将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二是要将世代转移继替与社会分层助推相结合。另外,不同主体之间应该合作互动,建立两种机制:一是要建立少数民族农牧业人口与城市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要建立少数民族农牧业人口就业素质提升的多元成本分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农牧业转移人口 城市就业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就业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偏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常明 李飞 李晓彤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2-610,共9页
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从就业类型分化视角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对“县域”和“乡村”的返乡偏好。结果表明:第一,自雇型农业转移人口更愿意返回县城。第二,在两种就业类型内部,雇主群体和固定受雇... 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从就业类型分化视角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对“县域”和“乡村”的返乡偏好。结果表明:第一,自雇型农业转移人口更愿意返回县城。第二,在两种就业类型内部,雇主群体和固定受雇群体更倾向于返回县城。第三,土地和宅基地等乡村土地资源对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偏好具有调节效应,拥有农村土地资源对自雇型返回乡村意愿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而在两种就业类型内部,缺乏农村土地资源则会“倒逼”自营劳动群体和非固定受雇群体进入县城。据此,建议进一步提升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推动自雇型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创业,且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和宅基地的权益保障和退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县域经济 返乡就业 内生转换Pr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