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3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rod penetration: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rigid and hydrodynamic penetration modes 被引量:3
1
作者 Jian-feng LOU Yan-geng ZHANG +3 位作者 Zheng WANG Tao HONG Xiao-li ZHANG Shu-dao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239-244,共6页
Long-rod penetration in a wide range ol" velocity means that the initial impact velocity varies in a range from tens of meters per second to several kilometers per second.The long rods maintain rigid state when t... Long-rod penetration in a wide range ol" velocity means that the initial impact velocity varies in a range from tens of meters per second to several kilometers per second.The long rods maintain rigid state when the impact velocity is low,the nose of rod deforms and even is blunted when the velocity gets higher,and the nose erodes and fails to lead to the consumption of long projectile when the velocity is very high clue to instantaneous high pressure.That is,from low velocity to high velocity,the projectile undergoes rigid rods,deforming non-erosive rods,and erosive rods.Because of the complicated changes of the projectile,no well-established theoretical mode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transition zon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enetration behavior in the transition zone,a phenomenological model to describe target resistance and a formula to calculate penetration depth in transition zone are proposed,and a method to obtain the boundary velocity of transition zone is determined.A combined theoretical analysis model for three response regions is buil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se regions.The penetration depth predicted by this combined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行为 流体力学 刚性 冲击速度 模型预测 地带 无腐蚀性 穿透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溶液改性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强化机理研究
2
作者 肖前慧 曹学明 +2 位作者 秦卿 丁莎 程豪杰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4,151,共6页
为提高煤矸石骨料利用率,用不同浓度的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分别对煤矸石粗骨料进行改性处理,通过宏观和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对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改性... 为提高煤矸石骨料利用率,用不同浓度的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分别对煤矸石粗骨料进行改性处理,通过宏观和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对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煤矸石粗骨料的表观密度、吸水率和压碎指标均强于对照组;改性煤矸石粗骨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煤矸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5%的水玻璃溶液效果最佳,28 d的抗压强度较对照组煤矸石混凝土提高了13.2%;不同改性煤矸石粗骨料对混凝土的界面结构优化效果有所不同,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改性煤矸石粗骨料均可有效改善煤矸石粗骨料与水泥砂浆界面过渡区性能,提高界面过渡区密实度,且采用水玻璃溶液改性煤矸石粗骨料的混凝土界面结构更密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煤矸石混凝土 水玻璃 聚乙烯醇 抗压强度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划痕的陆相页岩纹层界面过渡区分布范围定量研究
3
作者 杨柳 杨铎 何满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7,共15页
陆相页岩普遍发育黏土质、长英质及方解石质等不同组分的纹层,在水力压裂刺激页岩裂隙网格结构过程中,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transitionzone,简称ITZ)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裂纹的扩展方向和形态。然而,目前缺乏针对页岩纹层ITZ分布范围... 陆相页岩普遍发育黏土质、长英质及方解石质等不同组分的纹层,在水力压裂刺激页岩裂隙网格结构过程中,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transitionzone,简称ITZ)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裂纹的扩展方向和形态。然而,目前缺乏针对页岩纹层ITZ分布范围的有效量化方法。针对页岩微观力学参数曲线的离散特征,通过置信椭圆标定ITZ范围内的离散数据,使用线性拟合与置信椭圆交点的投影长度作为定量页岩纹层ITZ的新方法。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矿物定量评价系统,获得页岩表面形貌和矿物分布情况,对划痕试验后矿物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基于纳米划痕试验结果,通过断裂韧性确定了不同岩性矿物的分布长度,并将其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伊利石等塑性矿物在划痕试验过程中呈现出碎屑在两侧堆积的破坏模式,而钠长石和石英等脆性矿物则呈现出锯齿状的破坏或点状的崩裂。由于ITZ的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出的塑性矿物分布长度大于断裂韧性曲线的定量结果。摩擦系数法受到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拟合置信度较低,定量结果偏大。与摩擦系数法相比,断裂韧性法具有更高的数据连续性和拟合置信度,但是考虑因素较为单一。无量纲参数法综合考虑了断裂韧性、硬度、摩擦系数和划痕深度的影响,曲线离散度较低,拟合误差较小。相比于传统单个力学参数的识别手段,基于无量纲参数对ITZ分布范围的量化准确度有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纳米划痕试验 破坏模式 量纲分析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倾斜界面耦合的弹性层散射能量计算模型的混合求解方法
4
作者 李欣然 陕耀 周顺华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9-986,共18页
过渡段动力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制约400 km/h及以上高铁运营关键难题,亟需从波动和能量的角度探究由基础非均匀引发的线路系统动力响应放大机理.将高铁过渡段车致弹性波传播问题提炼为非均匀介质刚性基弹性层中波的散射问题,采用模态叠加法... 过渡段动力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制约400 km/h及以上高铁运营关键难题,亟需从波动和能量的角度探究由基础非均匀引发的线路系统动力响应放大机理.将高铁过渡段车致弹性波传播问题提炼为非均匀介质刚性基弹性层中波的散射问题,采用模态叠加法+有限差分法的混合求解方法构建倾斜界面耦合刚性基弹性层散射计算模型,该模型优势体现在设置有限差分区域有效模拟弹性层材料非均匀变化的同时,保留了两侧连续介质区,这样可在实现网格数量控制的同时,获取各导波模式散射系数并由此分析反射及透射场各导波模式对能量的分配及运载情况,模型两类区域间建立的数学关系也可成功反映模型计算精度与参与计算导波模式数量间正向关系.结果表明:当弹性层耦合界面由垂直转为倾斜后,使原本占据主体能量的透射场基阶模式导波能量发生转移,界面偏转越多,散射场能量的分配越分散,这直接体现在透射场基阶模式能量占比下降上;入射波入射锐角界面时,反射场及透射场的高阶模式导波容易获得更多的能量;在高阶模式导波波函数值沿弹性层厚度起伏分布特征作用下,高阶模式导波分配到更多能量的原因可能与导波复杂传播方向与其位移活跃区间产生更多匹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过渡段 散射能量 导波模式叠加 有限差分 混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开挖料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和微观性能研究
5
作者 陈忠章 段木子 +2 位作者 蔡升宇 苏伟锋 李鹏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探讨了利用隧道开挖料中的岩石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的可行性。当粗骨料对细骨料的替代率在40%以下时,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变学性能可达到规范要求,但7、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下降了22.2%、14.1%,抗折强度变化不大;基于试验结果,利用单纯... 探讨了利用隧道开挖料中的岩石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的可行性。当粗骨料对细骨料的替代率在40%以下时,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变学性能可达到规范要求,但7、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下降了22.2%、14.1%,抗折强度变化不大;基于试验结果,利用单纯型重心设计法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进行了评价;根据紧密堆积理论模型计算了不同粗骨料产量下的堆积密实度,发现开挖粗骨料的针片状粒型改变了材料堆积状态,降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从而降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开挖粗骨料和天然粗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微观结构,验证了开挖粗骨料高性能混凝土强度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工程 开挖粗骨料 高性能混凝土 紧密堆积理论 堆积密实度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文化遗产地理空间格局及时空适宜性演变
6
作者 袁敬诚 李碧娇 仇思凡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9,共10页
【目的】辽河流域作为多民族交汇与农牧交错带的关键区域,其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规律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线索。【方法】整合11 151处文化遗产点的ArcGIS空间数据,构建辽河流域文化遗产数据库;采用历史文献考证、核密度分析... 【目的】辽河流域作为多民族交汇与农牧交错带的关键区域,其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规律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线索。【方法】整合11 151处文化遗产点的ArcGIS空间数据,构建辽河流域文化遗产数据库;采用历史文献考证、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与经纬度峰峦值分析的方法,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文化遗产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解析局部集聚异质性,解析自然-人文因素对文化遗产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1)辽河流域文化遗产分布整体呈现南密北疏形态,沿辽河干流及支流呈带状集聚,95%的文化遗产点集中于海拔<500 m、坡度<6°且距河流<7 km的区域;2)文化遗产分布中心由史前西辽河上游逐渐南迁至清代辽河平原;3)遗产点空间分布的适宜性演变整体呈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迁徙的趋势,东西两端逐渐向中部集中;4)遗产点时空分布的演变过程呈现聚集—散乱—集聚—极化4个阶段,与气候变化下各农牧民族的冲突、融合相关。【结论】辽河流域文化遗产的动态适宜性演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流域尺度的物质证据,通过量化气候波动、政治扩张与民族互动的交互作用,揭示辽河流域文化遗产从被动适应到主动突破的演变机制,为流域尺度下多民族融合研究提供适宜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人居 遗产保护 时空分布 农牧交错带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载-动水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路面混凝土性能衰减及机理研究
7
作者 郭寅川 樊鹏龙 +4 位作者 申爱琴 戴晓倩 姚超 杨雪瑞 李震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6-83,共8页
通过轮载-动水耦合试验、扫描电镜(SEM)和压汞试验(MIP),探究了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演变规律,揭示了玄武岩纤维(BF)抑制力学性能衰减机理,并提出了BF对抗弯强度及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耦... 通过轮载-动水耦合试验、扫描电镜(SEM)和压汞试验(MIP),探究了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演变规律,揭示了玄武岩纤维(BF)抑制力学性能衰减机理,并提出了BF对抗弯强度及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呈现“上升-下降”的趋势。BF影响系数显示,BF对力学性能衰减的改善效果在耦合后期最显著。至耦合结束,BFRC抗弯强度和相对动弹模量衰减幅度较基准混凝土降低29.04%和41.7%。耦合0~60000次,孔隙受到轮载补充压实,之后新孔不断产生,加速了混凝土孔结构“粗化”,多害孔占比呈线性上升,无害孔占比呈线性降低。BFRC孔隙率上升幅度较基准混凝土降低了35.91%。BFRC力学性能的衰减受孔隙率及无害孔的影响较大,其孔结构劣化过程分为压实、膨胀和贯通三个阶段。BF通过桥接裂缝以及提高裂缝复杂程度来延缓界面过渡区(ITZ)主裂缝的形成,进而缓解了BFRC力学性能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路面工程 轮载-动水耦合作用 力学性能 孔结构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过渡带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模拟:以甘肃省为例
8
作者 唐相龙 蔡乐山 张博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2-865,共14页
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过渡带,其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中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研究未来多情景下甘肃省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是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力依据,对优化生态过渡带地... 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过渡带,其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中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研究未来多情景下甘肃省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是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力依据,对优化生态过渡带地区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利用斑块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模型),除常规的自然演化、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外,结合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强制约束性内容,设置规划干预情景,预测未来203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需求和空间分布。最后,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甘肃省2020年和未来4种情景下的ESV。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主要是荒漠、戈壁)为主,均分别占30%以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为“林-田-水-草-沙”之间的转化。(2)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明显,增幅为36.29%。生态保护情景下,草地面积增长最明显,增长1 790.23 km^(2)。规划干预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幅为19.90%,草地面积增长1 469.47 km^(2)。(3)自然演化情景、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规划干预情景下ESV分别为3 704.47亿、3 698.08亿、3 730.14亿和3 725.56亿元。规划干预情景在土地利用方面可以有效兼顾甘肃省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需求。甘肃省应当重视土地利用功能的空间差异和时序差异,强化河西走廊地区防护林、祁连山国家公园、黄河与长江流域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源地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过渡带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界面形貌
9
作者 陈波 王悦 华敏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6-702,共7页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骨料制备不同取代率的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通过扫描电镜等微观分析发现,地聚物基再生骨料与浆体间会发生“二次再地聚反应”。研究表明: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普遍优于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且在高取代率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更为致密,将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转变为紧实部位,从而显著提升了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再生粗骨料 再生混凝土 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 二次再地聚反应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的界面粘结机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崔潮 李渊 +2 位作者 党颖泽 王岚 彭晖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地聚物混凝土通过碱激发作用形成,其内部碱浓度可以达到水泥的数十倍,因此地聚物的碱骨料反应性能亟待探索。本工作详细探讨了不同配合比条件及骨料种类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微观分析方法阐述了... 地聚物混凝土通过碱激发作用形成,其内部碱浓度可以达到水泥的数十倍,因此地聚物的碱骨料反应性能亟待探索。本工作详细探讨了不同配合比条件及骨料种类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微观分析方法阐述了界面粘结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激发剂模数为1.2、液固比为0.4的条件下,地聚物与花岗岩、玄武岩以及石灰岩三种骨料均获得了最高的粘结强度。随着碱激发剂模数和液固比的增加,界面粘结强度均逐渐降低,但地聚物与花岗岩的粘结强度受激发剂碱性影响较弱。不同骨料在碱激发剂作用下均会产生溶解反应,溶解出的活性Si、Al以及Ca元素可以在界面处与地聚物进一步进行地聚合反应提高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的密实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骨料 界面过渡区 粘结强度 粘结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东部主干走滑断裂变形特征及断溶储集体发育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冰雷 赵永刚 +7 位作者 张银涛 周飞 谢舟 姚超 丁留洋 赵龙飞 尹帅 孙冲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7,共18页
阿满过渡带奥陶系断溶储集体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阿满过渡带走滑断裂具有埋藏较深、纵向分层、平面分段、活动频繁、多期运动及结构复杂等特点。本文以阿满过渡带东部地区奥陶系三维地震及岩心资料为基础,对17号、19号... 阿满过渡带奥陶系断溶储集体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阿满过渡带走滑断裂具有埋藏较深、纵向分层、平面分段、活动频繁、多期运动及结构复杂等特点。本文以阿满过渡带东部地区奥陶系三维地震及岩心资料为基础,对17号、19号及16号等主干走滑断裂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断溶储集体储层类型识别、断溶储集体发育的类型及主控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17号及19号走滑断裂在古生界发育3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中-上寒武统膏盐岩、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志留系碎屑岩构造层;依据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断裂组合及走向在17号及19号走滑断裂平面上划分为南、中、北3段。2)16号走滑断裂在古生界发育两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中-上寒武统膏盐岩、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依据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断裂组合在16号走滑断裂平面上可划分为南、北两段。3)综合走滑断裂的分层变形特征、切穿层位的差异性、不整合面发育程度等因素,在本区主要识别出3期主干走滑断裂活动:中寒武世发育小规模走滑断裂,中-晚奥陶世走滑断裂活动强烈形成花状构造,志留纪发育雁列式正断层。4)该区奥陶系断溶储集体储层可分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以及裂缝型;断溶储集体的发育类型主要有复合形、“V”字形、倒“V”字形以及条带形。5)断溶储集体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主干走滑断裂的分段构造样式以及溶蚀流体活动的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满过渡带 走滑断裂 奥陶系 储层特征 断溶储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沙丘不同固定阶段泡泡刺叶性状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浩 李瑞 +5 位作者 王红永 解婷婷 马静 陈壹铭 马颖 单立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7-1428,共12页
研究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小尺度自然环境梯度上的变异和协调,有助于了解荒漠局域环境变化下植物的适应策略。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广布种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为材料,分析叶片功能性状在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特征及其对... 研究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小尺度自然环境梯度上的变异和协调,有助于了解荒漠局域环境变化下植物的适应策略。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广布种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为材料,分析叶片功能性状在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比叶面积(SLA)和氮含量(LNC)存在显著差异,且固定>半固定>流动,固定沙丘的泡泡刺组织密度(TD)和干物质含量(LDMC)显著小于流动沙丘(P<0.05)。(2)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肉质化程度(DOF)与LDMC,SLA与TD负相关,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肉质化程度(DOF)与TD,SLA与LDMC负相关,DOF与SLA,LDMC与TD正相关(P<0.05)。(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的泡泡刺具有较高SLA和LNC,流动沙丘的泡泡刺具有较高TD和LDMC,半固定沙丘的泡泡刺叶性状变异介于两者之间。(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含量、土壤氮含量、土壤磷含量、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解释了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的80.76%。表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泡泡刺的资源分配策略,固定沙丘的泡泡刺采取“快速投资-收益”的获取策略,流动沙丘的泡泡刺采取“慢速投资-收益”的保守型策略。结果可为在种内性状水平上评估荒漠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提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叶片功能性状 泡泡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黄土过渡带典型区农业系统演变及碳排放空间格局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颖欣 梁伟 +4 位作者 苟芬 傅伯杰 吕一河 李海宝 王佳怡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42-3156,共15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加速和粮食需求激增,农业活动不断向高原和旱地等脆弱区域扩展,这些区域往往是大规模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重点投资区。前期调研发现沙漠黄土过渡带这一具有重要生态与生产价值的区域通过大规模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促进生态... 随着全球城市化加速和粮食需求激增,农业活动不断向高原和旱地等脆弱区域扩展,这些区域往往是大规模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重点投资区。前期调研发现沙漠黄土过渡带这一具有重要生态与生产价值的区域通过大规模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当地社区收入。然而农业快速发展伴随的碳排放问题对区域生态和全球气候构成威胁,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榆阳区,深入探究农业碳排放规律和空间格局,根据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环节,构建榆阳区地块尺度农业碳排放计算框架,利用空间相关性模型测算农业碳排放的空间集聚规律,旨在评估农业活动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区域农业发展并未破坏现有的植被恢复成果,从2000年到2020年,农田面积约增加28.49%,NDVI上升地区面积为6975.62 km^(2);(2)农业系统在生产规模和经济产出上都有了显著的增长,水浇地由2000年的30721 hm^(2)增长到2020年的60298 hm^(2),农牧业产值从2000年到2020年增长16.39倍;(3)榆阳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为35.602×10^(4) t,化肥、灌溉、肠胃发酵、粪便排放产生的碳排放量多;(4)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格局。建议北部高-高聚集区域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减少能源和农资投入,南部低-低聚集区域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太阳能提水灌溉技术,实现区域农业低碳绿色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碳排放监督管理、农业各区碳排放优化策略提供参考,推动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空间格局 空间相关性 沙漠黄土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M4.5模式模拟安徽省淮南山地森林陆气交换过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秋丹 郭振海 +4 位作者 王龙欢 孙向明 谢正辉 孙菽芬 肖霞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7,共15页
基于2010~2019年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结合安徽省淮南森林观测站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的大气边界层塔(PBL塔)观测资料,驱动陆面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拟了淮南山地森林下垫面上的陆面过程,并比较分析... 基于2010~2019年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结合安徽省淮南森林观测站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的大气边界层塔(PBL塔)观测资料,驱动陆面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拟了淮南山地森林下垫面上的陆面过程,并比较分析了不同驱动场对其影响,同时设计了土壤质地对土壤湿度影响的三个模拟试验。结果表明,CLM4.5对淮南森林陆气交换过程表现了较好的模拟性能,PBL塔观测资料驱动的总体模拟效果优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在辐射模拟方面,CLM4.5利用ERA5资料和PBL塔观测资料,都很好地模拟了辐射分量,特别是PBL塔观测资料驱动的全年模拟结果与观测相关系数达0.97以上,均方根误差在25.056 W m^(-2)以下。ERA5再分析资料强迫模拟的相关系数略低,但也达到了0.92,均方根误差在29.939 W m^(-2)以下。在土壤温度模拟方面,相关系数都达到0.98以上;土壤湿度模拟的相关系数都在0.86以上,但系统性偏高;对感热通量的模拟全年平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0.78。实测的三层土壤质地加上深层给定的土壤质地的数据对土壤湿度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最为接近,土壤质地的准确描述可以大幅提高土壤湿度的模拟。本研究发现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在淮南森林站精度较好,可以应用于该山地森林区域陆—气交换过程的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5陆面模式 南北气候过渡带 山地森林 土壤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高端截齿耐磨层组织和性能研究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志玲 李晓峰 +3 位作者 何天运 张玉浩 余黎明 何文斌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2,共4页
耐磨层组织性能的优良直接影响工程旋挖和矿产开采领域用截齿刀具的使用寿命。为研制高端耐磨截齿,采用CO_(2)堆焊高铬合金和激光熔覆TiC钢结硬质合金两种方式在截齿基体(42CrMo钢)表面熔覆2 mm左右耐磨层,对比分析不同熔覆工艺对耐磨... 耐磨层组织性能的优良直接影响工程旋挖和矿产开采领域用截齿刀具的使用寿命。为研制高端耐磨截齿,采用CO_(2)堆焊高铬合金和激光熔覆TiC钢结硬质合金两种方式在截齿基体(42CrMo钢)表面熔覆2 mm左右耐磨层,对比分析不同熔覆工艺对耐磨层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堆焊熔覆耐磨层出现较明显的宏观裂纹,且有明显的的熔合线,在一定区域内耐磨层组织形成胞状晶和枝状晶。而激光熔覆耐磨层没有明显的熔合线,出现过渡区,在过渡区TiC与基材润湿性较好,产生良好的冶金结合。激光熔覆耐磨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1384.4 HV,且过渡区硬度值梯度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耐磨层 过渡区 冶金结合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模型界面过渡区断裂行为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武军 丁亚红 +1 位作者 郭猛 郭书奇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38-145,共8页
采用三点弯曲梁法研究了水灰比和碳化骨料对再生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模型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棱柱体试件(40 mm×40 mm×160 mm)断裂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内聚力模型,采用ABAQUS... 采用三点弯曲梁法研究了水灰比和碳化骨料对再生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模型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棱柱体试件(40 mm×40 mm×160 mm)断裂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内聚力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了不同裂缝高度和界面强度对其断裂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模型ITZ断裂行为的荷载-位移曲线由上升直线段、上升曲线段、下降曲线段三个部分组成。随水灰比增大(0.40、0.45、0.50),模型ITZ的临界位移和最大荷载逐渐减小,而碳化骨料使得最大荷载分别提高64.40%、37.26%、32.02%。随裂缝高度增加(0、4、8、12、16 mm),荷载-位移曲线的临界位移逐渐增大,最大荷载和失稳韧度逐渐减小,并且这三者相邻裂缝高度间以及相邻界面强度间的变化百分比逐渐减小。随界面强度增大(0.6、1.2、2.8 MPa),这三者的变化趋势与随裂缝高度增大正好相反。本研究可为RAC力学性能与ITZ力学行为的关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过渡区 断裂行为 荷载-位移曲线 失稳韧度 碳化骨料 内聚力模型 ABAQ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混凝土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黄志军 余震 +5 位作者 孙志军 谭宗林 龙晨杰 许伟 沈卫国 王桂明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6-764,784,共10页
为了改变路面工程中混凝土浆体大量富余、骨料沉降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采用抛填骨料工艺将C25流态混凝土转变为正混凝土,研究粗骨料抛填率对正混凝土力学性能、干燥收缩和抗渗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调节减水剂掺量改变粗骨料最佳抛填率,最后... 为了改变路面工程中混凝土浆体大量富余、骨料沉降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采用抛填骨料工艺将C25流态混凝土转变为正混凝土,研究粗骨料抛填率对正混凝土力学性能、干燥收缩和抗渗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调节减水剂掺量改变粗骨料最佳抛填率,最后对正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和孔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抛填骨料工艺可以优化正混凝土中的骨料分布,增大抛填率可使正混凝土内部粗骨料分布均匀,并改善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减小平均孔径,降低孔隙率。在减水剂原有掺量上增加10个百分点,可使粗骨料的最佳抛填率增大5个百分点;粗骨料抛填率的范围在0%~25%时,正混凝土的强度随着抛填率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混凝土 抛填骨料 服役性能 界面过渡区 孔结构 路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荷载作用下近相变区冰-水相变迁移规律
18
作者 周琨超 王志远 +3 位作者 翟金榜 张泽 孟祥熙 袁名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0-562,共13页
为了证明振动荷载作用下冰中存在水分迁移,并探究冰中水分迁移的规律,以人造柱状冰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负温条件下的振动试验,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和加载频率对冰中液态水的迁移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多年冻土地区公路所承受重型满载货车的载... 为了证明振动荷载作用下冰中存在水分迁移,并探究冰中水分迁移的规律,以人造柱状冰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负温条件下的振动试验,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和加载频率对冰中液态水的迁移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多年冻土地区公路所承受重型满载货车的载荷特征,以55 kPa为荷载幅值,循环振次设置为2880~28800次,开展了在-3℃、0.5 Hz条件下循环振动荷载分层柱状冰的水分迁移试验;然后在-5~-1℃、0.1~0.5 Hz条件下开展了循环振动荷载人造柱状冰的水分迁移试验;最后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冰中的液态水沿结构裂隙向加载方向迁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水分迁移量呈指数性增长;在不同的加载频率下,水分迁移量以分段函数的形式分阶段增长。当加载频率和荷载幅值恒定时,水分迁移量与增速峰值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1℃测定的水分迁移量约为-5℃的3.75倍;越靠近熔点,增速峰值出现得越快,反之越慢。当环境温度和荷载幅值恒定时,水分迁移量与增速峰值随频率增大而增大,随频率的降低而减小,1.0 Hz测定的水分迁移量约为0.1 Hz的2.04倍;加载频率越快,增速峰值出现得越快,反之越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迁移 近相变区 冰-水相变 振动荷载 环境温度 加载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对水泥砂浆耐高温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19
作者 陈雅 李翔宇 +3 位作者 杜红秀 刘双双 赵文斌 张文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6,共9页
【目的】研究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对水泥砂浆在常温25℃以及105、200、300和450℃作用后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方法】使用聚羧酸减水剂提高GO在水泥基体的分散,并使用紫外光谱证实GO在模拟孔溶液中分散良好。【结果】研究... 【目的】研究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对水泥砂浆在常温25℃以及105、200、300和450℃作用后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方法】使用聚羧酸减水剂提高GO在水泥基体的分散,并使用紫外光谱证实GO在模拟孔溶液中分散良好。【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掺入0.04%分散良好的GO可以改善水泥砂浆的抗折、抗压强度。掺入GO的水泥砂浆样品抗折强度在25、105、200、300和450℃时比未掺入GO样品分别提高了10%、7.6%、11.43%、16.64%和11.67%;而抗压强度则分别提高了13.95%、3.89%、6.38%、11.14%和4.15%。通过水化产物成分结构分析得出,掺入分散良好的GO可以提高水泥的水化程度;孔结构分析显示,GO的加入抑制了水泥砂浆在高温作用后孔结构的粗化,改善了孔结构,降低了孔隙率;微观结构观察显示水泥砂浆中的界面过渡区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水泥砂浆 高温力学强度 孔结构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0区风机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20
作者 程龙军 刘刚 +3 位作者 陈雷 李东泽 邢潇 崔淦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68-1682,共15页
油气储运过程普遍存在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0区环境,0区风机是保障0区环境安全的重要装置。针对0区风机关键技术,分类综述了狭小受限空间燃爆规律、流场优化计算、叶轮离心应力与振动、安全轴封技术和阻爆测试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 油气储运过程普遍存在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0区环境,0区风机是保障0区环境安全的重要装置。针对0区风机关键技术,分类综述了狭小受限空间燃爆规律、流场优化计算、叶轮离心应力与振动、安全轴封技术和阻爆测试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五点展望:①建立0区风机燃爆测试方法是首要目标,通过搭建循环回路测试系统来评价抗爆性能;②在较狭小受限空间,风机内部旋转结构爆燃转爆轰演化规律存在差异,应通过实验与计算来揭示;③分析阻火器对流场的扰动规律,开展流场优化研究,以提升风机通气性能;④研究高转速叶轮应力分布与振动规律,提出安全应力极限与提升方法;⑤研发抗爆、导静电耐磨型轴封材料及高效轴封结构。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可实现国内0区风机零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区风机 阻火器 爆燃转爆轰 流场优化 应力 轴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