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巯基化改性纤维素复合气凝胶吸附还原Ag(Ⅰ)的研究
1
作者 刘以凡 林昱灵 +5 位作者 陈颖 黄靖文 吕源财 林春香 叶晓霞 刘明华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以纤维素为原料,通过交联反应引入橡椀单宁,制备单宁-纤维素复合气凝胶(VTCA),再通过酯化反应在VTCA结构上引入巯基,制备巯基化改性纤维素复合气凝胶(TVTCA),分析吸附还原Ag(Ⅰ)前后TVTCA的理化性质变化,考察其对水体中Ag(Ⅰ)的吸附还... 以纤维素为原料,通过交联反应引入橡椀单宁,制备单宁-纤维素复合气凝胶(VTCA),再通过酯化反应在VTCA结构上引入巯基,制备巯基化改性纤维素复合气凝胶(TVTCA),分析吸附还原Ag(Ⅰ)前后TVTCA的理化性质变化,考察其对水体中Ag(Ⅰ)的吸附还原效果,并探讨吸附还原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吸附还原Ag(Ⅰ)后,TVTCA的孔隙结构坍塌,巯基和酚羟基与Ag(Ⅰ)发生了吸附还原作用;在pH值=5的最佳吸附条件下,TVTCA对Ag(Ⅰ)的平衡吸附量达111.67 mg/g;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是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水体中共存离子的影响分析表明,引入巯基后,TVTCA的吸附选择性增强;TVTCA对Ag(Ⅰ)的吸附还原是静电吸引、螯合作用和还原反应的协同效果,其通过静电吸引及巯基和酚羟基的螯合作用将Ag(Ⅰ)吸附并固定至纤维素基气凝胶表面,通过单宁酚羟基将85.79%的Ag(Ⅰ)还原为Ag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气凝胶 巯基化改性 吸附还原 纤维素 ag(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源^(110 m)Agγ级联符合修正分析
2
作者 杜云武 毕朝文 +3 位作者 王亮 王茜 李元东 余强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8-667,共10页
核电厂环境介质中^(110 m)Ag放射性水平一般较低,经浓缩富集制得薄厚度源,薄源的^(110 m)Agγ能谱级联符合效应较大,为了准确测量薄源^(110 m)Ag活度浓度,研究薄源^(110 m)Ag衰变过程γ能谱探测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衰变纲图分解^(110 m)A... 核电厂环境介质中^(110 m)Ag放射性水平一般较低,经浓缩富集制得薄厚度源,薄源的^(110 m)Agγ能谱级联符合效应较大,为了准确测量薄源^(110 m)Ag活度浓度,研究薄源^(110 m)Ag衰变过程γ能谱探测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衰变纲图分解^(110 m)Ag衰变为12个过程,采用蒙特卡罗仿真^(110 m)Ag衰变过程,记录每个过程无符合计数和符合计数,开展薄源^(110 m)Agγ能谱特征峰和级联符合修正分析。研究表明:^(110 m)Agγ能谱不同能量的特征峰由一个或几个不同衰变过程决定,并且每个衰变过程均发生3或4条γ级联符合相加,使其全能峰计数减少;1384.31 keV、1475.79 keV、1505.04 keV、1562.30 keV全能峰同时受到其他衰变过程级联符合相加峰影响,使其全能峰计数增加;其符合修正因子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1.89、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变纲图 ^(110 m)ag Γ能谱 符合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复合薄膜UIO-66-NH_(2)/Ag/Ag_(3)PO_(4)/Ni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及机理
3
作者 赵娣 刘洪燕 +4 位作者 王树军 孙欣语 张紫璇 齐学宇 刘子帆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米Ag作为光生载流子分离中心,形成了由Ag_(3)PO_(4)、Ag和UIO-66-NH_(2)组成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有效地分离了光生电子-空穴对,保留了强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因而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在可见光下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此外,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具有更高的载流子分离速率和更低的催化还原溶解O_(2)的反应势垒。活性物种实验结果表明,·O_(2)^(-)和空穴(h^(+))在光催化降解中起主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系统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降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 Z型异质结 恒流电沉积 可见光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Ag负载海藻酸钙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洛涛 赵法澍 +1 位作者 朱驯 周彬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56,61,共4页
以钛酸四丁酯、氨基纳米银为原料,采用溶胶-水热法合成了纳米TiO_(2)/Ag分散液,通过浸渍后整理法制备了纳米TiO_(2)/Ag负载海藻酸钙纤维,并对制备的纤维进行表征和抗菌性能测试。透射电镜扫描(TE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X... 以钛酸四丁酯、氨基纳米银为原料,采用溶胶-水热法合成了纳米TiO_(2)/Ag分散液,通过浸渍后整理法制备了纳米TiO_(2)/Ag负载海藻酸钙纤维,并对制备的纤维进行表征和抗菌性能测试。透射电镜扫描(TE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显示纳米TiO_(2)/Ag成功负载在海藻酸钙纤维表面。纳米TiO_(2)/Ag负载海藻酸钙纤维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葡萄球菌具有优异的抑菌性能,抗菌率大于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整理 纳米TiO_(2)/ag 海藻酸钙纤维 静电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Ni-Fe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水中Hg
5
作者 邢晓轲 谷俊华 胡萍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5,共5页
通过在Fe纳米粒子表面负载一层Ni纳米粒子来提高Fe的稳定性,并在Ni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制备一种新型的Ag-Ni-Fe纳米复合材料,用来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Ag-Ni-Fe/GCE电化学传感器,实现水中Hg的快速检测。试验表明:Ag-Ni-Fe纳米复合材... 通过在Fe纳米粒子表面负载一层Ni纳米粒子来提高Fe的稳定性,并在Ni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制备一种新型的Ag-Ni-Fe纳米复合材料,用来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Ag-Ni-Fe/GCE电化学传感器,实现水中Hg的快速检测。试验表明:Ag-Ni-Fe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提高Ag-Ni-Fe/GCE传感器的灵敏度;Ag-Ni-Fe/GCE传感器对常见金属离子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且在0.05 nmol/L~5.0 nmol/L和5.0 nmol/L~2 300 n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71 4 nmol/L,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8.8%~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i-Fe纳米复合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快速检测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g-Co团簇的结构、电子和光学性能
6
作者 李维银 尚瑞咏 +1 位作者 王春勇 张永莉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9,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7个原子Ag-Co团簇结构的稳定性、电子和光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7个原子Ag-Co团簇的最稳定结构都是十面体结构,Co原子数量较少时,Co原子主要占据十面体的轴向位,Ag原子主要占据赤道位,随着Co原子数的增加,Co原子...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7个原子Ag-Co团簇结构的稳定性、电子和光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7个原子Ag-Co团簇的最稳定结构都是十面体结构,Co原子数量较少时,Co原子主要占据十面体的轴向位,Ag原子主要占据赤道位,随着Co原子数的增加,Co原子逐渐替换了赤道位上的Ag原子.当Co原子数增加时,Ag-Co团簇的垂直电离势、垂直电子亲能和最高占据轨道与最低未占据轨道之间的能隙整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电子稳定性降低;Ag-Co团簇的吸收光谱整体出现了红移,吸收峰的强度逐渐减弱,吸收谱的宽度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钴团簇 几何结构 电子性能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Bi_(2)O_(2)CO_(3)肖特基结光催化降解环丙沙星性能研究
7
作者 王敏 辛德华 +6 位作者 邱云 章薇 王玉春 刘赵荣 史蒙 石乐 谈国强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1,160,共11页
Bi_(2)O_(2)CO_(3)因其独特的二维层状结构在光催化环境净化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太阳能利用率低、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等缺点限制了Bi_(2)O_(2)CO_(3)的应用.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文将高温热聚合和溶剂热反应相结合,制备得到了一系列Ag/... Bi_(2)O_(2)CO_(3)因其独特的二维层状结构在光催化环境净化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太阳能利用率低、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等缺点限制了Bi_(2)O_(2)CO_(3)的应用.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文将高温热聚合和溶剂热反应相结合,制备得到了一系列Ag/Bi_(2)O_(2)CO_(3)复合光催化材料,并通过降解环丙沙星评价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Ag/Bi_(2)O_(2)CO_(3)的光催化性能明显高于单组分Bi_(2)O_(2)CO_(3).最佳的Ag/Bi_(2)O_(2)CO_(3)样品在模拟太阳光和近红外光照射下对环丙沙星的降解速率分别为0.0254 min^(-1)和0.2272 h^(-1),为Bi_(2)O_(2)CO_(3)的5.91和10.42倍,相应的矿化率分别为69.64%和62.18%.Ag/Bi_(2)O_(2)CO_(3)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可以归因于金属Ag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和界面肖特基结的协同作用,这不仅增强了材料体系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吸收能力,同时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此外,所制备Ag/Bi_(2)O_(2)CO_(3)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研究为构筑高活性全光谱响应的Bi_(2)O_(2)CO_(3)基光催化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 Bi_(2)O_(2)CO_(3) 肖特基结 全光谱催化 环丙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萘并呋喃的Ag+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生物成像应用
8
作者 王晔 崔彤 +3 位作者 薄情文 李超 高云 高妍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2-1398,共7页
以萘并呋喃酰肼与8-羟基喹啉-2-甲醛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新型荧光探针L。采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缓冲溶液(HEPES)中,当探针L与Ag^(+)络合后,其蓝色荧光大幅... 以萘并呋喃酰肼与8-羟基喹啉-2-甲醛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新型荧光探针L。采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缓冲溶液(HEPES)中,当探针L与Ag^(+)络合后,其蓝色荧光大幅猝灭。基于此,探针L能高灵敏识别Ag^(+)。利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考察了探针L对Ag^(+)的响应机制,并测得L识别Ag^(+)的检出限为5.62×10^(-8)mol/L。因探针L对Ag^(+)的识别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80 s)和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故利用荧光校准曲线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实际水样中Ag^(+)进行分析,结果证明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探针可用于实际水样中Ag^(+)的快速定量检测。同时,探针还被成功应用于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中对Ag^(+)的共聚焦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并呋喃 8-羟基喹啉-2-甲醛 荧光探针 ag+ 响应机制 水样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玉龙铜矿带南段吉措Pb-Zn-Ag-Au矿床类型及岩石成因
9
作者 谢富伟 周敖日格勒 +5 位作者 曹阳 何亮 周宇航 高鲁通 李文昊 邓夏雨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1-1546,共16页
玉龙铜矿带是全球典型的碰撞型斑岩铜矿带, 但其南、北段矿化规模、矿床类型和矿化元素组合差异较大。吉措作为南段新发现的一中型Pb-Zn-Ag-Au矿床, 尚未系统开展过科学研究, 制约了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与找矿方向的确定。本文通过野外地... 玉龙铜矿带是全球典型的碰撞型斑岩铜矿带, 但其南、北段矿化规模、矿床类型和矿化元素组合差异较大。吉措作为南段新发现的一中型Pb-Zn-Ag-Au矿床, 尚未系统开展过科学研究, 制约了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与找矿方向的确定。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矿鉴定、电子探针、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等方法分析技术, 以确定矿床类型和岩石成因。研究显示, 矿区发育Au-Ag-Pb-Zn→Pb-Zn-Ag矿化元素分带, 其矿石构造、蚀变矿物组合、金属矿物组合、闪锌矿的FeS(16~20mol/mol)等都与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相似, 其Ag主要赋存于方铅矿、硫锑铅矿、硫砷铜银矿, Au赋存于毒砂、黄铁矿中, 黄铁矿Au、As、Co等元素呈现核部低、边部高的特征, 且As/Sb比值变化较大, 指示热液流体成分的较大波动, 沸腾作用可能是Au沉淀的主要机制。吉措矿区花岗斑岩与成矿密切相关, 2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9.38±0.28Ma和39.41±0.32Ma, 属于钾玄系列, 具有高SiO_(2)、高全碱、低MgO、Cr, 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LREE等), 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HREE等);其(^(87)Sr/^(86)Sr)_(i)值为0.7080~0.7082, ε_(Nd)(t)介于-3.49~-3.34之间;锆石ε_(Hf)(t)值-0.40~+1.00(平均值为+0.19), 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布在1140~1047Ma之间;表明岩浆起源于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 并有少量幔源岩浆的混入, 形成于印度-欧亚碰撞走滑的地壳增厚构造背景。吉措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确立指示玉龙铜矿带南段同样具有寻找碰撞型斑岩成矿系统的找矿潜力, 对区域找矿方向的确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吉措ag±Au多金属矿床 玉龙铜矿带 矿床类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Cl/凹凸棒石对吡虫啉的光降解性能
10
作者 王阳阳 孙磊 +3 位作者 杨嘉伟 王嘉宁 魏佳玲 杨柳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3-1905,共13页
吡虫啉(IMI)作为一种新烟碱类农药,因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本研究采用沉淀-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Cl/ATP光催化剂,探究对水体中IMI的光降解性能.通过XRD、SEM、EDS、UV-vis DRS和XPS分析研究了该光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初... 吡虫啉(IMI)作为一种新烟碱类农药,因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本研究采用沉淀-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Cl/ATP光催化剂,探究对水体中IMI的光降解性能.通过XRD、SEM、EDS、UV-vis DRS和XPS分析研究了该光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初始pH、不同比例催化剂和IMI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5 mmol·g^(−1)Ag/AgCl/ATP光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20 min可对IMI达到90%以上去除率.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pH值在5—11范围内对IMI有很好的光降解效果;在经过5次重复实验后,该催化剂仍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水体中SO_(4)^(2−)和NO_(3)−对光催化剂降解IMI均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和LC-MS鉴定了IMI的降解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降解路径,并进一步初步揭示了其光降解机理.本研究为光催化降解新烟碱类农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Cl ATP 光催化 吡虫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u-Ti钎焊蓝宝石/中间层/TC4合金接头剪切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全明 肖俊峰 +3 位作者 唐文书 高松 孙华为 龙伟民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1,共7页
陶瓷/金属钎焊连接面临钎料对陶瓷表面润湿性差和钎焊接头残余应力难缓解等问题,文中分析了Ag-Cu-Ti系活性钎料和中间层特性对蓝宝石/TC4合金钎焊接头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元素含量增加,Ag-Cu-Ti系钎料熔化温度升高,固液相线... 陶瓷/金属钎焊连接面临钎料对陶瓷表面润湿性差和钎焊接头残余应力难缓解等问题,文中分析了Ag-Cu-Ti系活性钎料和中间层特性对蓝宝石/TC4合金钎焊接头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元素含量增加,Ag-Cu-Ti系钎料熔化温度升高,固液相线温度区间相同.Ag-Cu-3Ti钎料熔化物相主要包括银基、钛基和晶体相等,晶体相主要包括CuTi,Cu_(3)Ti,CuO,TiO,Cu_(2)O,Ti_(2)O和TiAg等;蓝宝石与钎料之间形成致密冶金反应层,其组织主要由银基、铜基固溶体和多种稳定金属间化合物组成.采用Ag-Cu-3Ti钎料在870℃/20 min钎焊工艺下,添加0.2 mm 4J29片、铜片、钼片、钛纤维多孔材料、2 mm铜和钼片作中间层,钎焊蓝宝石/TC4合金接头剪切强度分别为26.74 MPa,15.20 MPa,15.78 MPa,3.11 MPa,23.73 MPa和30.49 MPa,蓝宝石/2 mm钼片/TC4合金钎焊接头剪切强度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宝石 TC4合金 ag-CU-TI钎料 中间层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韧一体Cu/Sn/Ag致密三维网络状接头结构设计与制备
12
作者 张宏辉 徐红艳 +1 位作者 张炜 刘璇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5-632,共8页
为满足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耐高温、高可靠性芯片焊接需求,解决Cu/Sn/Ag体系瞬态液相扩散焊接(TLPS)接头脆性大、韧性不足、孔隙率高等问题,通过电镀高纯度Cu@Sn核壳结构复合粉末和物理气相沉积镀覆Ag层,研究了Sn镀层厚度对接头强度和孔... 为满足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耐高温、高可靠性芯片焊接需求,解决Cu/Sn/Ag体系瞬态液相扩散焊接(TLPS)接头脆性大、韧性不足、孔隙率高等问题,通过电镀高纯度Cu@Sn核壳结构复合粉末和物理气相沉积镀覆Ag层,研究了Sn镀层厚度对接头强度和孔隙率的影响以及镀覆Ag层厚度对TLPS接头抗氧化性能和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n镀层厚度为2~3μm时接头本体相孔隙率最低,抗拉强度达到86 MPa;Cu/Sn/Ag体系中Sn镀层厚度为2μm且镀覆Ag层厚度为1μm时,Cu_(3)Sn/Ag3Sn包覆Cu颗粒的三维网络状结构致密接头的弹性模量由Cu@Sn体系中的83 GPa降至Cu@Sn@Ag体系中的75 GPa;通过在Cu基板表面镀Sn和镀Ag等改性处理,提高了Cu/Sn/Ag预成型焊片与直接键合铜(DBC)基板的共面性,实现了焊接界面致密互连。以上结果为Cu/Sn/Ag系统TLPS制备耐高温接头技术提供了研究依据和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器件 瞬态液相扩散焊接(TLPS) Cu@Sn@ag复合粉末 三维网络状结构 耐高温接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控溅射沉积BZO/Ag/BZO透明电极的性能优化研究
13
作者 王露 高春联 +2 位作者 李月婵 李秀秀 谢安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1125,1138,共7页
采用多步磁控溅射的方法在钠钙玻璃衬底上制备了BZO/Ag/BZO电极,分别研究金属层Ag和顶层BZO厚度对电极形貌和光电性能影响。通过优化Ag层厚度,当Ag层达到19 nm的厚度阈值时,Ag由“孤岛结构”转变为“连续结构”,为自由电子的传输提供完... 采用多步磁控溅射的方法在钠钙玻璃衬底上制备了BZO/Ag/BZO电极,分别研究金属层Ag和顶层BZO厚度对电极形貌和光电性能影响。通过优化Ag层厚度,当Ag层达到19 nm的厚度阈值时,Ag由“孤岛结构”转变为“连续结构”,为自由电子的传输提供完整的导电通路,导电性大幅度上升,电阻率下降到4.19×10^(-3)Ω·cm,在可见光区的平均透过率均达到88%。此外,在19 nm的金属Ag层基础上,通过调整电极结构中的顶层BZO厚度(32~64 nm),可以实现光干涉的相消效应,从而诱导增透效果,顶层BZO薄膜厚度为50 nm的电极是实现多层结构系统高透射率的最佳厚度,在可见光区域内平均透过率为89.85%,而在48 nm的顶层BZO厚度下,电极能提供良好支撑和导电路径,实现最低电阻率,为4.19×10-4Ω·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ZO/ag/BZO电极 金属ag 厚度 导电性能 高透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Bi36Ag0.5Sbx无铅焊料界面结构研究
14
作者 朱文嘉 赵玲彦 +4 位作者 把明芳 段泽平 张欣 吕金梅 张振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Bi元素偏析带来的可靠性问题限制了Sn-Bi-Ag合金焊料在电子封装中的运用。微合金化是改善可靠性的有效方法,研究微量元素的添加对Sn-Bi-Ag合金焊料界面层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加速老化的方法,研究SnBi36Ag0.5Sbx(x=0.3,0.... Bi元素偏析带来的可靠性问题限制了Sn-Bi-Ag合金焊料在电子封装中的运用。微合金化是改善可靠性的有效方法,研究微量元素的添加对Sn-Bi-Ag合金焊料界面层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加速老化的方法,研究SnBi36Ag0.5Sbx(x=0.3,0.7,1.0,1.5,2.0)焊料合金在等温时效、高低温冲击、高低温循环下的界面层结构和形貌。研究表明:随着等温时效时间的延长界面层厚度逐渐增加,在2000 h达到峰值。界面层分为与富Bi相交区域和未相交区域。相交区域的界面层更厚,存在“富Bi层”。由于相交区域相组成复杂,裂纹大多在该区域生成。Sb元素能够抑制界面层裂纹的产生。高低温循环的结果显示,界面层厚度随着Sb元素的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Bi36ag0.5 可靠性 界面层 加速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稀土Ce对Ag-4Cu-0.5Ni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15
作者 马洪伟 方继恒 +5 位作者 谢明 王塞北 段云昭 刘国化 杨有才 宁德魁 《贵金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7,共8页
使用直径3 mm,长为10 mm的Ag-4Cu-0.5Ni和Ag-4Cu-0.5Ni-0.6Ce各一对;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对比两种合金在负载为8.3 N、转速为300 r/min、摩擦磨损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载流1、2、3、4 A对摩擦系数及磨损量的影响;在负载为8.3 N、转速为300... 使用直径3 mm,长为10 mm的Ag-4Cu-0.5Ni和Ag-4Cu-0.5Ni-0.6Ce各一对;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对比两种合金在负载为8.3 N、转速为300 r/min、摩擦磨损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载流1、2、3、4 A对摩擦系数及磨损量的影响;在负载为8.3 N、转速为300 r/min、载流为3、4 A条件下,磨损时间30、60、120 min对Ag-4Cu-0.5Ni-0.6Ce合金摩擦系数及磨损量影响。通过电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及能谱(EDS)分析,发现稀土Ce的添加使得合金组织细化,球化,均匀化更明显;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发现稀土Ce的添加使合金磨损量及摩擦系数相对减小,耐磨性上升;载流为3A时,Ag-4Cu-0.5Ni-0.6Ce合金耐磨性更好,摩擦磨损系数和磨损量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流 负载 摩擦系数 磨损量 ag-4Cu-0.5Ni ag-4Cu-0.5Ni-0.6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沉积法制备Ag/ZnO催化剂及其对苯酚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16
作者 詹畯伟 杨流赛 +1 位作者 戈根武 彭思艳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2,78,共6页
由于苯酚及其衍生物经常通过废水排放到环境中,并可能造成不可预测的环境危害和风险,因此光催化去除苯酚及其衍生物已经受到广泛关注。首先通过简单水热法合成多孔ZnO纳米片,然后通过光沉积还原法制备Ag/ZnO催化剂,以苯酚光催化降解为... 由于苯酚及其衍生物经常通过废水排放到环境中,并可能造成不可预测的环境危害和风险,因此光催化去除苯酚及其衍生物已经受到广泛关注。首先通过简单水热法合成多孔ZnO纳米片,然后通过光沉积还原法制备Ag/ZnO催化剂,以苯酚光催化降解为探针反应研究Ag/ZnO的光催化性能,并探究了不同Ag负载量对光催化活性影响。采用XRD、SEM、TEM、BET和UV-vis等仪器对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表征。结果表明,ZnO纳米片具有六方纤锌矿、高结晶性和高孔隙结构,Ag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ZnO纳米片上,尺寸小且均一。Ag负载量为1%的Ag/ZnO(1%Ag/ZnO)催化剂在紫外光照下对苯酚降解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经历4次循环实验后,其催化活性仍保持在90%,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同时,发现Ag纳米颗粒修饰后1%Ag/ZnO催化剂活性要明显优于ZnO纳米片。这活性的增强主要归因于尺寸小和高分散的Ag纳米颗粒作为电子陷阱可有效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ZnO 光沉积法 ZnO纳米片 苯酚去除 光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AGES-RAGE轴诱导铁死亡调控成骨细胞在DOP中的分子机制
17
作者 周小青 马兰 +2 位作者 张亚静 丁娟娟 王晓晖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73-877,共5页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diabetes osteoporosis,DOP)是由糖尿病诱发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钙磷代谢紊乱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骨质流失、骨矿物质密度低、骨微结构退化以及骨脆性并随糖尿病持续存在而增加...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diabetes osteoporosis,DOP)是由糖尿病诱发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钙磷代谢紊乱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骨质流失、骨矿物质密度低、骨微结构退化以及骨脆性并随糖尿病持续存在而增加。随着全球人口逐渐老龄化,DOP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研究表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及其膜受体RAGE可通过介导不同信号通路参与成骨细胞的调节,如高糖(HG)环境诱导下成骨细胞发生铁死亡。故本文主要以铁死亡为轴,对HG环境中异常表达的AGES-RAGE轴诱导铁死亡调控成骨细胞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S-RagE轴 铁死亡 成骨细胞 D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Ag/g‑C_(3)N_(4) Z型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18
作者 刘庆旺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1-832,共12页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MoS_(2)/Ag/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并采用一系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催化降解活性的显著提高得益于Z型异质结的形成,其有效地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和分离,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MoS_(2)/Ag/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并采用一系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催化降解活性的显著提高得益于Z型异质结的形成,其有效地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和分离,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120 min内对罗丹明B(RhB)的降解率高达98%,光催化性能优于单一光催化剂。此外,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O_(2)-)和光生空穴(h^(+))是光催化降解RhB的关键活性物质。最后,对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ag/g‑C_(3)N_(4) 异质结 光催化降解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负载纳米Ag复合材料制备及可见光降解性能研究
19
作者 赵燕燕 田壮壮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122,共9页
以AgNO_(3)和g-C_(3)N_(4)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抑制剂,通过光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负载纳米Ag(Ag/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致发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以AgNO_(3)和g-C_(3)N_(4)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抑制剂,通过光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负载纳米Ag(Ag/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致发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瞬态光电流谱(TPC)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等表征手段对Ag/g-C_(3)N_(4)复合材料的物相晶型、官能团、光谱吸收范围、光电子-空穴重组和电荷传质阻力等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分析。亚甲基蓝(MB)染料溶液作为目标底物,考察可见光条件下Ag/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纳米Ag和g-C_(3)N_(4)之间肖特基异质结的构建和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有效促进了光电子-空穴的分离,拓宽了光谱吸收范围,低的电荷传质阻力促进了电荷的转移,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60 min时Ag/g-C_(3)N_(4)复合材料对MB染料溶液的降解率达到了98.9%,循环使用5次后MB染料溶液的降解率仍达到了98.3%,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HCO_(3)-、CO_(3)2-和NO_(3)-等无机盐离子共存会影响光催化反应的进行。高活性的光电子将O_(2)还原为超氧自由基,生成的超氧自由基参与了光催化降解MB染料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C_(3)N_(4) 光催化 亚甲基蓝 光还原法 肖特基 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含量对低Cu/Mg比Al-Cu-Mg-Ag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杨国强 刘志义 +2 位作者 柏松 李苏望 曹靖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96,204,共5页
研究了Cr含量(质量分数)对低Cu/Mg比Al-Cu-Mg-Ag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Cu/Mg比Al-Cu-Mg-Ag合金中添加Cr,合金中形成了Al-Cr相和Al_(1.6)TiCr_(0.4)相;Cr含量由0.17%提高到0.22%,合金的抗拉强度由463 MPa提高到484... 研究了Cr含量(质量分数)对低Cu/Mg比Al-Cu-Mg-Ag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Cu/Mg比Al-Cu-Mg-Ag合金中添加Cr,合金中形成了Al-Cr相和Al_(1.6)TiCr_(0.4)相;Cr含量由0.17%提高到0.22%,合金的抗拉强度由463 MPa提高到484 MPa,提升了4.5%;屈服强度由288 MPa提高到319 MPa,提升了10.8%。合金力学性能的提升主要来源于Cr的固溶强化和S′相的析出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合金化 Cu/Mg比 固溶强化 析出强化 Cr AL-CU-MG-ag合金 析出相 欠时效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