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纳米ZrB_(2)颗粒与稀土Sc协同增强7N01铝合金的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
1
作者 怯喜周 陈锐崐 +1 位作者 彭艳杰 赵玉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引入稀土Sc后,原位ZrB_(2)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得到显著改善。同时,Sc的加入还可有效改善粗大的含铁析出相,细化基体晶粒;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Sc的协同引入使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塑性较7N01基体的性能大幅提高,当ZrB_(2)和Sc的引入量分别为3wt%和0.2wt%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匹配最优,分别为447 MPa、481 MPa和9.6%,相比7N01铝合金基体的性能分别提高16.1%、11.3%和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N01基复合材料 原位纳米ZrB_(2)颗粒 稀土Sc 微观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郑立辉 杜博奥 +1 位作者 冯薪宇 郭富斌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81,共8页
选用CeO_(2)颗粒作为增强相添加到镀液中,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并探讨CeO_(2)颗粒添加量对复合镀层的成分、物相结构、形貌、耐腐蚀性能与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eO_(2)颗粒添加量从4 g/L增加... 选用CeO_(2)颗粒作为增强相添加到镀液中,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并探讨CeO_(2)颗粒添加量对复合镀层的成分、物相结构、形貌、耐腐蚀性能与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eO_(2)颗粒添加量从4 g/L增加至12 g/L,复合镀层表面缺陷减少,致密性改善,CeO_(2)颗粒含量由1.52%升高到3.41%,耐腐蚀性能与高温抗氧化性能逐步提高,但物相结构未发生改变。当CeO_(2)颗粒添加量为12 g/L,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为48.2 nm且成分为Co、Mo、P、Ce和O元素、表面无明显缺陷、致密性良好的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其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仅为6.58×10^(‒7)A/cm^(2)、1.06 g/(cm^(2)·d),并且在高温环境中表面氧化程度最轻,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优于Co-Mo-P合金镀层以及CeO_(2)颗粒添加量较低或过高情况下制备的Co-Mo-P/CeO_(2)复合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 CeO_(2)颗粒 电沉积 耐腐蚀性能 高温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纳米复合颗粒的脉冲激光控制合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岁元 梁京 +1 位作者 WELLBURN Dan 刘常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8-382,共5页
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3%,20%微米尺寸的SiO2粉末与微米尺寸的Ag粉末形成混合靶材,利用脉冲激光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控制合成Ag及Ag-SiO2纳米复合颗粒.采用透射电镜、X光衍射、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制备样品的形貌、组织结构及其合成机理... 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3%,20%微米尺寸的SiO2粉末与微米尺寸的Ag粉末形成混合靶材,利用脉冲激光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控制合成Ag及Ag-SiO2纳米复合颗粒.采用透射电镜、X光衍射、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制备样品的形貌、组织结构及其合成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Ag-SiO2纳米复合颗粒外观呈球形,主要粒径在15~25 nm范围,Ag-SiO2纳米复合颗粒具有比单相Ag颗粒更好的分散性;Ag-SiO2纳米复合颗粒呈混合复合结构,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纳米复合颗粒的光谱吸收峰出现了蓝移现象,SiO2复合具有调节纳米Ag颗粒光学性能的功能;液相中的乙二醇起到了原位分散纳米复合颗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 ag-sio2纳米复合颗粒 控制合成 蓝移 原位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6
4
作者 丛日敏 于怀清 +6 位作者 罗运军 李蛟 王卫伟 李秋红 孙武珠 司维蒙 张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9-635,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以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为稳定剂,分别制备了Bi_(25)FeO_(40)和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比... 采用溶剂热法,以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为稳定剂,分别制备了Bi_(25)FeO_(40)和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BET)和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种颗粒均为球形,尺寸均匀,粒径小于10 nm.当原料中Bi^(3+)/Fe^(3+)摩尔比为25∶1时,产物为Bi_(25)FeO_(40)纳米颗粒;Bi^(3+)/Fe^(3+)摩尔比为1∶1时,产物为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与Bi_(25)FeO_(40)纳米颗粒相比,Bi_(25)FeO_(40)/α-Fe_2O_3复合纳米颗粒的带隙变窄,对可见光吸收范围变宽,饱和磁化强度和光催化活性明显增强.这是由于复合颗粒中的α-Fe_2O_3具有超顺磁性,且两相界面存在的异质结构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提高催化活性.2种纳米颗粒均可磁性回收,重复使用3次后催化活性下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25FeO40 Α-FE2O3 复合纳米颗粒 磁性 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MgF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制备和微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蔡琪 王磊 +2 位作者 王佩红 宋学萍 孙兆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了Au体积分数分别为 6 %、1 5 %、2 5 %、4 0 %、5 0 %和 6 0 %的Au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薄膜的微结构和组分进行了测试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制备的Au MgF2 复合纳... 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了Au体积分数分别为 6 %、1 5 %、2 5 %、4 0 %、5 0 %和 6 0 %的Au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薄膜的微结构和组分进行了测试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制备的Au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由fcc Au晶态纳米微粒镶嵌于主要为非晶态的MgF2 陶瓷基体中构成 ,当Au体积百分含量由 1 5 %增至 6 0 %时 ,其平均晶粒尺寸由 5 1nm增大到 2 1 2nm ,晶格常数由 0 39984nm增大到 0 4 0 74 3nm ;随Au体积百分含量由 6 %增至5 0 % ,其颗粒平均粒径则由 9 8nm增至 2 1 4nm。名义组分为vol.6 0 %Au MgF2 样品中Au的体积百分含量约为 6 2 6 % ,与设计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制备 微结构 射频磁控溅射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纳米Al_2O_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郑梦 赵玉涛 +2 位作者 陈登斌 张钊 董洪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4期748-750,754,共4页
开发了新型反应体系,以硼砂(Na2B4O7.10H2O)和K2ZrF6粉剂为原料采用熔体直接反应法,在铝熔体中成功制备了原位纳米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借助于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和微... 开发了新型反应体系,以硼砂(Na2B4O7.10H2O)和K2ZrF6粉剂为原料采用熔体直接反应法,在铝熔体中成功制备了原位纳米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借助于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生成了纳米级γ-Al2O3颗粒增强相,尺寸约为20~100nm,并在铝基体中均匀分布,Al2O3颗粒在熔体中的形成机制为反应—溶解—析出;复合材料中Al基体与γ-Al2O3颗粒界面处结合良好,具有γ-Al2O3(040)∥Al(200)的晶体位向并形成共格关系;复合材料基体中由于原位纳米Al2O3颗粒存在形成了大量位错,有利于材料性能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纳米 γ-Al2O3颗粒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碳纳米管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TNT废水 被引量:4
7
作者 杜仕国 闫军 +1 位作者 汪明球 王彬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2-866,共5页
以钛酸丁酯为主要原料,利用胶溶-回流的方法在碳纳米管(CNT)表面制备了纳米Ti O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纳米Ti O2/碳纳米管(CNT)复合颗粒的形貌特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显示复合颗粒表面存在Ti—... 以钛酸丁酯为主要原料,利用胶溶-回流的方法在碳纳米管(CNT)表面制备了纳米Ti O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纳米Ti O2/碳纳米管(CNT)复合颗粒的形貌特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显示复合颗粒表面存在Ti—O及—OH基团,Ti2p3/2和Ti2p1/2电子结合能差约为5.7e V。以TNT溶液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复合颗粒的光催化性能,建立了吸附降解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Ti O2/CNT复合颗粒对TNT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实验范围内降解速率随着TNT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降解动力学关系较好地遵循L-H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纳米 纳米 TIO2 复合颗粒 光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SiO2纳米复合颗粒改性形状记忆聚氨酯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荟 董擎之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9-234,共6页
利用分子量为3 000的聚己内酯二元醇作为软段,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作为硬段用预聚体法合成了形状记忆聚氨酯,在合成过程中原位加入经KH550表面处理后的TiO2-SiO2纳米复合颗粒,制备了新型形状记忆聚氨酯/TiO2-SiO2纳米复合颗粒复合材料... 利用分子量为3 000的聚己内酯二元醇作为软段,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作为硬段用预聚体法合成了形状记忆聚氨酯,在合成过程中原位加入经KH550表面处理后的TiO2-SiO2纳米复合颗粒,制备了新型形状记忆聚氨酯/TiO2-SiO2纳米复合颗粒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形状回复测试、循环形变记忆分析及偏光显微镜考察了改性形状记忆聚氨酯样品的力学性能和形状回复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较纯SMPU提升90%,形状固定率Rs在90%左右,形状回复率Rf保持在94%以上,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降低循环形变后损失的形状回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 聚氨酯 TiO2-SiO2纳米复合颗粒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介质理论在Ag-MgF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佩红 蔡琪 +1 位作者 王磊 孙兆奇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3-416,共4页
将描述弥散体系行为的Maxwell Garnett理论与Bruggeman理论应用于Ag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分别计算出该复合体系在 2 5 0nm~ 830nm波段范围内的光学常数n、k随波长λ的变化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较之普遍采用的Maxwell Garn... 将描述弥散体系行为的Maxwell Garnett理论与Bruggeman理论应用于Ag MgF2 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分别计算出该复合体系在 2 5 0nm~ 830nm波段范围内的光学常数n、k随波长λ的变化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较之普遍采用的Maxwell Garnett理论 ,由Bruggeman理论计算出的n λ、k λ曲线的峰位、峰宽及峰位随Ag组分质量百分率的位移都与实验结果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有效介质理论 Maxwell-Garnett理论 Bruggeman理论 光学性质 电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TiO_2@Pt复合纳米颗粒修饰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小梅 邓祥 +1 位作者 吴狄 唐婧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17,共5页
制备了核-壳结构的TiO2@Pt复合纳米颗粒,并修饰于恒电位沉积的普鲁士蓝-壳聚糖(PB-CS)杂化膜表面,以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由于TiO2@Pt复合纳米颗粒的引入显著增大了传感器的导电性和酶的固载量,同时CS的掺杂,防止了PB的泄露,使得传感器... 制备了核-壳结构的TiO2@Pt复合纳米颗粒,并修饰于恒电位沉积的普鲁士蓝-壳聚糖(PB-CS)杂化膜表面,以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由于TiO2@Pt复合纳米颗粒的引入显著增大了传感器的导电性和酶的固载量,同时CS的掺杂,防止了PB的泄露,使得传感器对葡萄糖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该传感器在1.2×10-6~1.1×10-3 mol·L-1范围内,响应电流与葡萄糖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8 6,检出限(S/N=3)达到4.0×10-7 mol·L-1,灵敏度为13.31 mA·mol·L-1·cm-2.对0.3 mmol·L-1的葡萄糖标准溶液连续检测5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蓝(PB) 壳聚糖(CS) TiO2@Pt复合纳米颗粒 葡萄糖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对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李雯 陈刚 +3 位作者 赵玉涛 张振亚 李蒙蒙 李泽培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4-2252,共19页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_(2)O_(3)颗粒由碎片化尖角形转变为近球形,粗大的Al_(2)CuMg析出相得到细化。当Ce添加量由0.4%增加到0.8%时,α-Al_(2)O_(3)颗粒由近球形转变为四方块体,同时形成粗大的稀土析出相。当Ce添加量为0.4%时,近球形α-Al_(2)O_(3)颗粒与α(Al)晶体学匹配关系最好,1%Al_(2)O_(3np)(体积分数)/7085复合材料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从199.00μm降至96.00μm;抗拉强度达到最高,为646.36 MPa,伸长率达到8.20%,较未添加稀土Ce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9.96%和54.72%,其拉伸断口的韧窝细小且均匀。当Ce添加量为0.8%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变差,拉伸断口出现解离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纳米α-Al_(2)O_(3)颗粒 晶粒尺寸 7085基复合材料 稀土Ce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2O3颗粒掺杂的锡基复合镀层的制备及耐蚀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志远 王吉平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共4页
通过共沉积将纳米Al2O3颗粒掺杂于锡镀层中,在紫铜表面制备出锡基复合镀层。测试了锡基复合镀层的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并与紫铜和锡镀层作比较,结果表明:锡镀层和锡基复合镀层相对于紫铜都为阳极性镀层,且都是以自身优先被腐蚀的方... 通过共沉积将纳米Al2O3颗粒掺杂于锡镀层中,在紫铜表面制备出锡基复合镀层。测试了锡基复合镀层的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并与紫铜和锡镀层作比较,结果表明:锡镀层和锡基复合镀层相对于紫铜都为阳极性镀层,且都是以自身优先被腐蚀的方式对紫铜起到双重保护作用,但是两种镀层对紫铜的保护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与锡镀层相比,锡基复合镀层的腐蚀电位正移了44 mV,腐蚀电流密度也有所降低,容抗弧半径和电荷转移电阻较大,双电层电容较小。锡基复合镀层较锡镀层对腐蚀过程中电子转移具有较强的阻碍作用,能为紫铜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基复合镀层 纳米Al2O3颗粒 耐蚀性 腐蚀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ZnO-CeO_2纳米颗粒的分散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培 张金生 +3 位作者 李丽华 黄新玉 孙亮 王婧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0-75,79,共7页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分散剂,对自制的复合ZnO-CeO2纳米颗粒进行分散。采用FT-IR、XRD和TEM对分散后的样品进行表征。将最佳分散条件下的纳米颗粒经预分散后,加入到自制的水性外墙涂料中,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分散剂,对自制的复合ZnO-CeO2纳米颗粒进行分散。采用FT-IR、XRD和TEM对分散后的样品进行表征。将最佳分散条件下的纳米颗粒经预分散后,加入到自制的水性外墙涂料中,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灯照射、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对样品进行性能测试,并根据国标GB/T 9775—2001检验其性能。研究表明:在50 mL去离子水中,用1.5 g SDBS分散0.5 g复合ZnO-CeO2纳米颗粒,pH为5、超声时间为20 min、温度为50℃时分散最佳。由TEM观察到处理后团聚现象明显降低,XRD显示处理前后晶型无变化,FT-IR显示出分散剂的特征峰。改性涂料中纳米颗粒添加量为1.0%时改性涂料的紫外吸收效果最好,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紫外吸收稳定性。添加纳米颗粒的涂料的耐人工老化性能较未添加的提高90%,比国标中优等品的要求提高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ZnO-CeO2纳米颗粒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分散 紫外吸收 水性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MgF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多重分形研究
14
作者 吕建国 高清维 孙兆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用透射电镜(TEM)测定了采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的金属体积分数在6.0%~62.6%之间的Au-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形貌,用多重分形谱描述了不同体积分数薄膜中Au颗粒的空间分布均匀性及其尺寸分布.结果表明:随着Au体积分数的增大,多重分... 用透射电镜(TEM)测定了采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的金属体积分数在6.0%~62.6%之间的Au-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的形貌,用多重分形谱描述了不同体积分数薄膜中Au颗粒的空间分布均匀性及其尺寸分布.结果表明:随着Au体积分数的增大,多重分形谱的宽度Δα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薄膜中Au颗粒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先增加后减小.当Au体积分数达到某一临界值(在26.5%至38.2%之间)时,Δf从小于零向大于零发生转变,此时薄膜中Au颗粒的尺寸分布,由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体积最小Au颗粒,向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体积最大Au颗粒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MgF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 多重分形谱 TEM 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Bi2O3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三阶光学非线性和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
15
作者 游冠军 周鹏 +2 位作者 张春峰 刘烨 钱士雄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0-121,共2页
金属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尺寸和大的表面体积比,由于量子限制效应和表面效应,表现出特殊的电子和光学性质.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已对金属颗粒掺杂浓度较低的复合材料的性质做了大量研究,而掺杂浓度较高的材料受到的关注较少.我们采用... 金属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尺寸和大的表面体积比,由于量子限制效应和表面效应,表现出特殊的电子和光学性质.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已对金属颗粒掺杂浓度较低的复合材料的性质做了大量研究,而掺杂浓度较高的材料受到的关注较少.我们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出含Ag浓度较高(13at.%~59at.%)的Ag:Bi2O3复合薄膜,使用飞秒脉冲激光研究了此类材料的三阶光学非线性和超快电子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Bi2O3纳米颗粒 复合薄膜 三阶光学非线性 超快电子动力学 飞秒脉冲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TiO_2纳米复合颗粒的激光控制合成研究
16
作者 陈岁元 张一坤 +1 位作者 Daniel Wellburn 刘常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以微米级的5%Fe2O3粉末和95%TiO2粉末(以质量分数计)形成混合靶材,利用脉冲激光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控制合成新方法制备Fe2O3-TiO2复合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UV光谱检测等测试技术,对实验制备的... 以微米级的5%Fe2O3粉末和95%TiO2粉末(以质量分数计)形成混合靶材,利用脉冲激光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控制合成新方法制备Fe2O3-TiO2复合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UV光谱检测等测试技术,对实验制备的样品的形貌、组织结构、光吸收性能及合成机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用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激光法制备的Fe2O3-TiO2纳米颗粒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约为40 nm,颗粒呈链状连接趋势;Fe2O3的复合改善了TiO2纳米颗粒的磁性.对样品在800~200 nm区间进行光谱分析,发现Fe2O3复合TiO2后,样品光谱发生红移,改善了TiO2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 Fe2O3-TiO2复合纳米颗粒 合成 光谱红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对背面照射半透明超薄Cu(In,Ga)Se_(2)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裴寒宁 李航瑜 +1 位作者 许保良 殷官超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29-4638,共10页
本文使用太阳能电池电容模拟中器(SCAPS-1D)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研究了SiO_(2)纳米颗粒对半透明超薄Cu(In,Ga)Se_(2)(CIGSe)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背面照射时,CIGSe/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背界面附近会产生大量的光... 本文使用太阳能电池电容模拟中器(SCAPS-1D)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研究了SiO_(2)纳米颗粒对半透明超薄Cu(In,Ga)Se_(2)(CIGSe)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背面照射时,CIGSe/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背界面附近会产生大量的光生载流子,导致光生电子的背复合对电池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高背复合速率(Sb=1.0×10^(7)cm/s)下,在CIGSe/TCO背界面引入SiO_(2)纳米颗粒对光生载流子浓度降低的影响大于对空间电荷区移动的影响,这导致电池的背复合电流呈下降趋势。然而,此时空穴传输带来的性能改善被高额的背复合电流所掩盖,因此对于背面照射的半透明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来说,低背复合速率(钝化背界面)能够提高电池性能,这与正面照射时高Sb提升电池性能的结论完全相反。因此,降低背复合对光捕获的消耗来增加短路电流密度是提升电池性能的有效手段。这些发现代表了背面入射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提高半透明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提供了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透明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 SiO_(2)纳米颗粒 背面照射 CIGSe/TCO背界面复合 仿真模拟 光捕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eO_2颗粒改性钛基二氧化铅复合电极材料的析氧电催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文蓉 陈阵 +3 位作者 余强 朱薇 王红 李会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80-1386,共7页
为了提高锌电积用惰性阳极材料钛基二氧化铅在电解锌液中的析氧电催化活性,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掺杂纳米CeO_2颗粒改性的钛基二氧化铅复合阳极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表征电极形貌及元素组成,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镀层物相进... 为了提高锌电积用惰性阳极材料钛基二氧化铅在电解锌液中的析氧电催化活性,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掺杂纳米CeO_2颗粒改性的钛基二氧化铅复合阳极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表征电极形貌及元素组成,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镀层物相进行分析。利用循环伏安曲线(CV)和交流阻抗(EIS)研究纳米CeO_2添加量对复合阳极材料在电解锌液中的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辅以扫描电镜表征了电极材料电催化活性提高的本质原因。结果表明:CeO_2与β-PbO_2-WC复合电沉积能增强析氧电催化活性,当CeO_2含量为16g·L^(-1)时,电极具有最高的表面粗糙度,表面活性点数目最多。由此证实稀土Ce起到孔引发剂的作用,使涂层的有效活性表面积增大,提高电极析氧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eO2颗粒 复合阳极材料 表面粗糙度 电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添加量对Ni-P-Al_2O_3化学复合镀层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赫薇 李谋成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3-227,共5页
采用化学复合镀的方法在铝合金表面制备了Ni-P-Al2O3复合镀层,采用电化学测试及中性盐雾试验研究了不同纳米Al2O3颗粒添加量对镀层的耐蚀性能以及腐蚀演化过程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镀层的表面形貌,用EDS分析镀层的化学成分,用... 采用化学复合镀的方法在铝合金表面制备了Ni-P-Al2O3复合镀层,采用电化学测试及中性盐雾试验研究了不同纳米Al2O3颗粒添加量对镀层的耐蚀性能以及腐蚀演化过程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镀层的表面形貌,用EDS分析镀层的化学成分,用X荧光测厚仪测量镀层的厚度。结果表明,磁力搅拌分散条件下,镀层耐蚀性随纳米颗粒添加量的变化存在一个最佳范围,即约为2~3g.L-1,所得镀层可以耐中性盐雾48h,在35℃的5%NaCl溶液中浸泡后腐蚀较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Al2O3化学复合 纳米Al2O3颗粒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纳米线/纳米颗粒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喜宝 刘秋颖 +5 位作者 赵景龙 吕航 王秋实 陆晓东 姚震 吕俊超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5-889,共5页
采用热蒸发法制备了非晶SiO_2纳米线/纳米颗粒复合结构,确定了非晶SiO_2纳米线、微米颗粒及SiO_2纳米线/纳米颗粒复合结构生长的工艺条件,并利用XRD、SEM、Raman、PL光谱等技术手段分析表征样品。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沉积温度范围内,... 采用热蒸发法制备了非晶SiO_2纳米线/纳米颗粒复合结构,确定了非晶SiO_2纳米线、微米颗粒及SiO_2纳米线/纳米颗粒复合结构生长的工艺条件,并利用XRD、SEM、Raman、PL光谱等技术手段分析表征样品。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沉积温度范围内,生长样品的形貌和结构不同;SiO_2纳米线/纳米颗粒复合结构的发光区与Si衬底明显不同,主要集中在黄绿光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纳米线/纳米颗粒复合结构 热蒸发法 光致发光(PL)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