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1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0°弯头上下游风速及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特征与测量
1
作者 林秀丽 樊敏 +1 位作者 杨津硕 柳静献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5,共13页
为解决在通风系统的非理想测试断面处难以进行通风参数的准确测量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管径、风速、曲率直径比、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密度等因素对90°圆形弯管内气流及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等面积圆环法... 为解决在通风系统的非理想测试断面处难以进行通风参数的准确测量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管径、风速、曲率直径比、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密度等因素对90°圆形弯管内气流及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等面积圆环法和中心点法对非理想测试断面的测量误差及规律.结果表明:弯管内风速分布仅受曲率直径比的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受曲率直径比、粒径和密度的影响.等面积圆环法测得的弯头出口处风速误差最大值为7.8%;曲率直径比一定时,各测量断面误差同管径之间存在函数关系,管道中心风速与断面平均风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等面积圆环法测得的弯头出入口颗粒物质量浓度误差均在10%以下.本研究可为在非理想测量断面进行风速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90°弯管 风速分布 管道风速 颗粒物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质量浓度对反硝化除磷产电系统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张立成 张亮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3-439,共7页
为了实现污水的高效深度脱氮、除磷,同时进行能源回收,文章构建了反硝化除磷产电(DPRE)系统,以模拟的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有机物质量浓度对DPRE系统脱氮除磷和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有机物质量浓度对COD去除效果影响较小... 为了实现污水的高效深度脱氮、除磷,同时进行能源回收,文章构建了反硝化除磷产电(DPRE)系统,以模拟的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有机物质量浓度对DPRE系统脱氮除磷和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有机物质量浓度对COD去除效果影响较小,对氮、磷去除及产电效果影响较大;当进水的COD质量浓度为200~300mg/L时,DPRE系统的碳、氮、磷去除效果最好,COD,NH_(4)^(+)-N,PO_(4)^(3-)-P的去除率分别为86.07%~86.22%,83.94%~85.10%和80.29%~83.38%;当进水的COD质量浓度为300~400mg/L时,系统产电的性能最好,平均功率密度可达36.49~39.47mW/m^(2);当进水的COD质量浓度为300mg/L时,DPRE系统同时获得高效的脱氮、除磷和产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产电系统 有机物质量浓度 功率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洪斌 王卫斌 +3 位作者 王梦玥 熊静蕾 陈升位 毛孝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方法】以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长根率、长芽率、褐化率、绿化率、再分化率和愈...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方法】以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长根率、长芽率、褐化率、绿化率、再分化率和愈伤湿质量的影响。【结果】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成熟胚的7种组培特性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与对照相比,0.75 mg/L Cu^(2+)可减少10.43%的成熟胚长根、7.48%的成熟胚长芽、8.24%的愈伤组织褐化、20.74 mg的愈伤湿质量;4.00 mg/L Ag^(+)可提高6.47%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可减少9.08%的成熟胚长根、7.96%的成熟胚长芽和9.67%的愈伤褐化;0.75 mg/L Cu^(2+)和4.00 mg/L Ag^(+)对愈伤细胞转绿、愈伤增殖和再分化均无抑制。【结论】适宜质量浓度的Cu^(2+)和Ag^(+)可有效抑制大麦成熟胚长根、长芽和愈伤组织褐化,Ag+还可有效提高愈伤诱导率;在基于MS培养基的大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培养中,Cu^(2+)和Ag^(+)的适宜质量浓度分别为0.75和4.00 mg/L。研究结果可为构建大麦成熟胚的愈伤诱导及其再分化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成熟胚 组培特性 Cu^(2+)质量浓度 Ag^(+)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Transformer的木质粉尘质量浓度预测模型研究
4
作者 刘琳 杨玉晗 +2 位作者 梅勇 吴清明 易灿灿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118,共9页
为解决现有非平稳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如LSTM)对粉尘质量浓度数据的长期依赖关系表征不足、以及多步预测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1种改进的Transformer模型并用于木质粉尘质量浓度多变量多步预测。该模型首先引入多时间分辨率模块,以增强对时... 为解决现有非平稳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如LSTM)对粉尘质量浓度数据的长期依赖关系表征不足、以及多步预测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1种改进的Transformer模型并用于木质粉尘质量浓度多变量多步预测。该模型首先引入多时间分辨率模块,以增强对时间序列中短期与长期依赖关系的捕捉能力;其次,采用稀疏图自注意力机制替代原有注意力机制,用于减少计算量,同时使模型能够充分学习序列之间的隐式空间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Transformer模型在短期(1 h和2 h)、中期(6 h和12 h)和长期(18 h和24 h)预测任务中均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中长期预测任务中与原始模型相比在预测精度上提升了5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粉尘质量浓度预测精度、实现职业健康预警与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质量浓度 Transformer模型 长时间序列预测 机器学习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物硫酸铜对成年梭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质量浓度评价
5
作者 武鸿 孙双月 尹建波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4期181-183,共3页
为研究硫酸铜对成年梭鱼的急性毒性,该研究采用静水式生物测试方法,在水温(14±4)℃的条件下,对成年梭鱼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在相同的试验时间条件下,随着Cu^(2+)浓度的升高,成年梭鱼的死亡率也逐步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 为研究硫酸铜对成年梭鱼的急性毒性,该研究采用静水式生物测试方法,在水温(14±4)℃的条件下,对成年梭鱼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在相同的试验时间条件下,随着Cu^(2+)浓度的升高,成年梭鱼的死亡率也逐步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Cu^(2+)浓度的升高,成年梭鱼表现出更高的应激程度,出现了更多不正常的集群行为,其鳃部和体表出现黏液,体表充血、溃烂,肝脏及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在相同的Cu^(2+)浓度条件下,随着试验时间的增加,成年梭鱼的死亡率也逐渐升高。Cu^(2+)对成年梭鱼的48 h、72 h和96 h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0.290、0.141、0.081 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0.008 1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梭鱼 急性毒性 安全质量浓度 硫酸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角度光散射湿度修正的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技术
6
作者 赵政 林桂玲 颜鸽来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5,共7页
为减小检测误差,提出一种实时湿度修正的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技术。基于Mie光散射原理,研究多角度光散射理论,建立实时湿度修正粉尘质量浓度检测的数学理论模型,研制多角度光散射的粉尘质量浓度检测单元;剖析煤炭粉尘颗粒吸湿生长的特性,... 为减小检测误差,提出一种实时湿度修正的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技术。基于Mie光散射原理,研究多角度光散射理论,建立实时湿度修正粉尘质量浓度检测的数学理论模型,研制多角度光散射的粉尘质量浓度检测单元;剖析煤炭粉尘颗粒吸湿生长的特性,试验研究环境湿度、粉尘粒径与散射光通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湿度修正优化算法,提出多角度光散射湿度修正的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技术;将湿度修正因子算法写入多角度光散射粉尘质量浓度检测单元中。试验发现:带湿度修正的多角度光散射粉尘质量浓度检测单元的检测误差ξ≤10.6%,比不带湿度修正的误差小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质量浓度 MIE理论 多角度光散射 湿度修正 散射光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滤膜称重法的自动化粉尘质量浓度检测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清华 许曾生 +5 位作者 王小润 江丙友 唐明云 胡祖祥 邱进伟 周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97-3006,共10页
传统滤膜称重法操作过程繁琐、检测周期长,且自动化程度低,虽精度高但无法满足粉尘质量浓度实时检测需求。设计了粉尘质量浓度自动检测装置,通过建立温湿度补偿模型,替代手工称重法中采样后滤膜烘干的步骤,进一步缩减粉尘质量浓度检测... 传统滤膜称重法操作过程繁琐、检测周期长,且自动化程度低,虽精度高但无法满足粉尘质量浓度实时检测需求。设计了粉尘质量浓度自动检测装置,通过建立温湿度补偿模型,替代手工称重法中采样后滤膜烘干的步骤,进一步缩减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时间以及粉尘质量浓度检测装置体积。搭建试验样机并调试实验,结果表明,煤矿井下常用的CCZ-20A型粉尘采样器与本装置检测得到的粉尘质量折算浓度经过计算其标准偏差在5%以内,一元线性回归拟合分析下的实验数据拟合相关性较好。为进一步提升装置的检测精度,研究基于傅里叶级数、线性拟合以及周期拟合相结合的误差补偿方法,设计出装置浓度计算流程并代入原始数据中,将该装置检测浓度误差由原始的(-7.20%,-1.26%)集中至(-3.64%,3.65%)。引入装置浓度计算流程后进行多次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装置浓度检测误差均在此区间内,验证了装置浓度计算流程的可靠性。该装置缩短了粉尘质量浓度检测所需时间,同时检测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为滤膜称重法在粉尘质量浓度在线监测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膜称重法 粉尘质量浓度 自动称重 温湿度补偿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INFO-Bi-LSTM模型的SO_(2)排放质量浓度预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琦 柴宇唤 +2 位作者 王鹏程 刘百川 刘祥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1-649,共9页
针对火电机组SO_(2)排放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众多,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向量加权平均(weighted mean of vectors,INFO)算法与双向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Bi-LSTM)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预测模型(改进IN... 针对火电机组SO_(2)排放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众多,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向量加权平均(weighted mean of vectors,INFO)算法与双向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Bi-LSTM)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预测模型(改进INFO-Bi-LSTM模型)。采用Circle混沌映射和反向学习产生高质量初始化种群,引入自适应t分布提升INFO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搜索的能力。选取改进INFO-Bi-LSTM模型和多种预测模型对炉内外联合脱硫过程中4种典型工况下的SO_(2)排放质量浓度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改进INFO算法的寻优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改进INFO-Bi-LSTM模型精度更高,更加适用于SO_(2)排放质量浓度的预测,可为变工况下的脱硫控制提供控制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内外联合脱硫 烟气SO_(2)质量浓度 INFO算法 Bi-LSTM神经网络 Circle混沌映射 自适应t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二次分解的深度学习模型在PM_(2.5)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江雨燕 黄体臣 +1 位作者 甘如美江 王付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6-309,共14页
针对PM_(2.5)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呈非线性难以预测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PM_(2.5)质量浓度预测精确度,研究通过“分而治之”先分解再预测的思想,提出一种融合二次分解的PM_(2.5)质量浓度混合预测模型(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 针对PM_(2.5)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呈非线性难以预测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PM_(2.5)质量浓度预测精确度,研究通过“分而治之”先分解再预测的思想,提出一种融合二次分解的PM_(2.5)质量浓度混合预测模型(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CEEMDAN-VMD-TCN-BiLSTM)。该模型先由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进行特征筛选,随后使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将2013—2016年北京市PM_(2.5)质量浓度序列分解为一系列高低频模态分量并计算各分量样本熵,将样本熵由K-means聚类整合为新的分量,再由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方法进行二次分解。最后,将所有分量先经时间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预测,叠加各分量预测值即为最终预测结果。消融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相比于单次CEEMDAN分解模型均方根误差E_(MAPE)降低19.312%,绝对误差E_(MAE)降低34.423%,百分比误差E_(MAPE)与希尔不等系数E_(TIC)分别减少40.465百分点和59.794%。由此可见,研究在引入VMD构成二次分解模型相比于单次分解模型的预测误差更小,精度更高,可为决策者在PM_(2.5)质量浓度预测与治理等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PM_(2.5)质量浓度预测 自适应噪声的完备经验模态分解 变分模态分解 时间卷积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二态测试的铁磁磨粒质量浓度检测方法
10
作者 梁寒钰 魏海军 +2 位作者 何磊 谢飞 付柄春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7-1172,1248,1249,共8页
现有油液铁磁磨粒检测技术中,使用旋转式PQ仪只能单一检测铁磁性磨损颗粒无量纲指数,使用插入式铁量仪只能单一检测铁磁磨粒浓度,并且检测精度较低。针对此问题,基于旋转式PQ仪设备对样品2种不同状态进行了测试,通过指数计算与系数拟合... 现有油液铁磁磨粒检测技术中,使用旋转式PQ仪只能单一检测铁磁性磨损颗粒无量纲指数,使用插入式铁量仪只能单一检测铁磁磨粒浓度,并且检测精度较低。针对此问题,基于旋转式PQ仪设备对样品2种不同状态进行了测试,通过指数计算与系数拟合,建立起将PQ指数换算成铁磁性磨粒浓度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拟合方法对大于10μm的铁磁性磨粒有较高的精度,在这一范围内检测值与油液中铁磁磨粒含量实际值相对误差在±8%以内;使用该方法可以同时分析油液中铁磁磨粒PQ指数与质量浓度,能够更有效地判断机械设备中的摩擦磨损状况并优化大尺寸磨粒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磁磨粒测量仪 润滑油 PQ指数 质量浓度 二态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ENT的截污干渠设计参数对末端TP质量浓度的影响
11
作者 曾祥平 付楠楠 +5 位作者 丁文川 唐鑫如 吴思 曾晓岚 张玉 罗万申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4,共11页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在输运农村农业面源污水时,TP质量浓度会沿程降低且在截污干渠末端低于水质净化厂设计进水质量浓度,导致水厂TP无法达标排放。为探究截污干渠主要设计参数对输运末端农村农业面源TP质量浓度的影响,为截污干渠设计提供...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在输运农村农业面源污水时,TP质量浓度会沿程降低且在截污干渠末端低于水质净化厂设计进水质量浓度,导致水厂TP无法达标排放。为探究截污干渠主要设计参数对输运末端农村农业面源TP质量浓度的影响,为截污干渠设计提供技术参考,研究针对建设完善的滇池东岸截污干渠所运输的农村农业面源污水,以颗粒态磷为主要对象,利用FLUENT三维模拟软件构建了滇池东岸截污干渠流体的多相流模型并进行流动过程的模拟,分析了截面形状、粗糙度、水力直径、坡度等主要设计参数对干渠末端出口TP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末端TP质量浓度圆形截面最低,梯形最高;末端出口TP质量浓度随粗糙度增大均升高;随水力直径或坡度的增大,矩形及梯形截面的末端出口TP质量浓度增加或降低,圆形截面则总体降低或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质量浓度 农村农业面源 截污干渠 设计参数 多相流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城市规模的长三角地区PM_(2.5)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昱 缪丽娟 +1 位作者 顾伟男 鞠蕾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6-1436,共11页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进,PM_(2.5)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8年遥感反演的PM_(2.5)数据,利用空间聚集分析、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进,PM_(2.5)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8年遥感反演的PM_(2.5)数据,利用空间聚集分析、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不同人口规模城市PM_(2.5)质量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PM_(2.5)平均质量浓度约(40.5~59.1)μg/m^(3),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其中,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PM_(2.5)质量浓度持续走高,而其他规模城市的PM_(2.5)质量浓度则呈现下降趋势,出现显著的“两极分化”现象。③长三角地区PM_(2.5)质量浓度空间聚集性特征明显,PM_(2.5)质量浓度“高–高”聚集区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东北部,且聚集范围持续缩小,“低–低”聚集区从江苏中部转移至浙江中南部。④长三角地区PM_(2.5)质量浓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影响PM_(2.5)质量浓度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第二产业占比,其次是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和建成区占比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空间自相关 空间面板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下细粒级煤矸石浆液静态抗离析性能实验研究
13
作者 丁维波 程磊 +2 位作者 高天翔 李庆年 吴锐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646-651,共6页
为表征不同质量浓度下细粒级煤矸石浆液的静态抗离析性能,根据固液两相流体力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对固体颗粒的静态受力进行分析,构建煤矸石浆液静态抗离析力学模型,综合考虑浆体静态屈服应力、固体颗粒粒径组成和固液密度,提出静态抗... 为表征不同质量浓度下细粒级煤矸石浆液的静态抗离析性能,根据固液两相流体力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对固体颗粒的静态受力进行分析,构建煤矸石浆液静态抗离析力学模型,综合考虑浆体静态屈服应力、固体颗粒粒径组成和固液密度,提出静态抗离析性能表征模型,即静态离析判定值M。以水灰比为单因素,配制不同质量浓度的煤矸石浆液,进行料浆稠度、密度和泌水率相关实验;借助浆式流变仪,应用控制剪切速率模式,测得煤矸石浆液的静态屈服应力τs,并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浆液的质量浓度与稠度、密度均呈现为线性正相关,泌水率随料浆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减小速率逐渐放缓,料浆性能趋于稳定。在相同质量浓度下,细粒级煤矸石浆液静态离析判定值M_(min)、M_(avg)、M_(max)的表征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明3者具有不同的准确度。当采用静态离析表征模型对细粒级煤矸石浆液静态抗离析性能进行预测时,固体颗粒粒径最好选择最大粒径,此时利用静态离析判定值M_(max)能够对煤矸石浆液静态抗离析性能进行准确预测,复相关系数为0.983。细粒级煤矸石浆液具备良好静态抗离析性能且适用于工程实际的质量浓度为53.80%~65.34%,料浆稠度大于12.9 cm,密度为1497~1663 kg/m^(3),泌水率为2.27%~14.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级煤矸石浆液 静态抗离析性能 质量浓度 稠度 密度 泌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酶除臭剂对冬季育肥猪生长性能及猪舍内氨气质量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昱男 卞益 +3 位作者 姜琴芳 顿涛 甘叶青 孙尧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24年第3期19-21,共3页
为了改善冬季育肥猪舍内环境,增加猪场经济效益,于2024年1月3日-3月6日,选择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梅山猪保种场1栋育肥猪猪舍进行喷洒植物酶除臭剂处理(实验组),同时选择另1栋育肥猪猪舍作对照组(常规管理),监测两猪舍的氨气... 为了改善冬季育肥猪舍内环境,增加猪场经济效益,于2024年1月3日-3月6日,选择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梅山猪保种场1栋育肥猪猪舍进行喷洒植物酶除臭剂处理(实验组),同时选择另1栋育肥猪猪舍作对照组(常规管理),监测两猪舍的氨气质量浓度和育肥猪体重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实验期内猪舍内、左侧间风机口、右侧间风机口的平均氨气质量浓度分别呈极显著(P=0.001)、显著(P=0.047)和极显著(P=0.006)降低;舍内、左侧间风机口、右侧间风机口的平均氨气质量浓度分别下降28.35%、18.88%和22.59%,其中实验组喷洒植物酶除臭剂8周后(第9周时)舍内氨气质量浓度已降至5.44 mg/m^(3);实验组育肥猪实验期内平均日增重达696 g,较对照组多增166 g;实验组实验期间生产效益为695.71元/头,较对照组高163.06元/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酶除臭剂 氨气质量浓度 体增重 生产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D散射图样法测量粉尘质量浓度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刘丹丹 王威廉 +2 位作者 李德文 郭胜均 汤春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95,共7页
为减小连续在线式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传感器相机散射图样法测量粉尘质量浓度相对误差,提高该方法准确性。针对不同入射色光、颗粒粒径、相机传感器感光元件位置以及交互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由于光子... 为减小连续在线式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传感器相机散射图样法测量粉尘质量浓度相对误差,提高该方法准确性。针对不同入射色光、颗粒粒径、相机传感器感光元件位置以及交互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由于光子具有随机粒子统计特性,所以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基于单因素验方分析的均值差异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粒径颗粒测量质量浓度偏低、曲线平滑,小粒径颗粒测量由于具有“双峰”现象,所以质量浓度曲线会有波动;为减小测量相对误差,应在不改变相机传感器位置前提下尽量选择红色线激光入射。研究结果可为粉尘质量浓度光学测量装置的改进和校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散射图样 粉尘质量浓度 色光 颗粒粒径 散射角 均值差异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室空气质量现场检测和干预
16
作者 吕越 张逸杰 +1 位作者 陈忠清 张文艺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为研究教室空气质量及变化情况,在春季学期对某大学教室(持续时间100 min、人口密度0.32~0.39人·m^(−2))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和干预实验。检测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CO_(2)浓度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每5 min记录1次... 为研究教室空气质量及变化情况,在春季学期对某大学教室(持续时间100 min、人口密度0.32~0.39人·m^(−2))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和干预实验。检测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CO_(2)浓度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每5 min记录1次,并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结果显示,教室内平均气温17.8℃~29.2℃、平均相对湿度34.5%~91.0%,CO_(2)平均浓度921.6×10^(−6)~1805.2×10^(−6),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平均浓度330×10^(−9)~682×10^(−9)。干预实验表明,当CO_(2)浓度达2296×10^(−6)时,被邀者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和可接受度显著降低。当温度为17℃~31℃时,每升高1℃,人体CO_(2)排放率增加0.56 L·h^(−1)。为使室内CO_(2)浓度保持在1000×10^(−6)内,人均通风速率需较计算值增加0.25 L·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室 空气质量 CO_(2)浓度 干预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与微雨事件的权衡−协同关系演化
17
作者 吴桐 马蓓蓓 +3 位作者 庞先峰 曹立国 袁水妹 宋永永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32,共12页
基于权衡−协同关系视角,从长时间序列和多层次空间尺度探讨1998—2017年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与微雨事件的作用关系、时空演化及地域分异。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均表现出以5 a或4 a为周期的“三峰三谷”... 基于权衡−协同关系视角,从长时间序列和多层次空间尺度探讨1998—2017年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与微雨事件的作用关系、时空演化及地域分异。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均表现出以5 a或4 a为周期的“三峰三谷”波动小幅上升趋势。②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间的作用关系呈现出“过程上的协同性+增量上的权衡性”特征;从过程演化来看,协同关系是研究期内黄土高原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的主导关系,但从基于倾斜率的增量变化上看,二者以异向的权衡关系为主导,表明微雨事件的强化在黄土高原未来的雾霾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③不同微雨事件指标与PM_(2.5)质量浓度的空间关系和演化趋势存在差异;冬春季节微雨事件,尤其是冬春微雨天数与PM_(2.5)质量浓度的作用关系明显强于年尺度。④PM_(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权衡−协同关系及演化在不同治理分区差异显著,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河谷平原区和土石山区是二者关系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微雨事件 权衡−协同 雾霾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场诱导质量浓度梯度构筑各向异性水凝胶
18
作者 李政 从怀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0-817,共8页
文章采用N,N-双(丙烯酰)胱胺(BACA)修饰银纳米线(AgNWs)作为多功能大分子交联剂和导电填料,以丙烯酸钠为离子型可聚合单体,重力场作用诱导多功能大分子交联剂组装形成质量浓度梯度,在催化剂和热引发条件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基于... 文章采用N,N-双(丙烯酰)胱胺(BACA)修饰银纳米线(AgNWs)作为多功能大分子交联剂和导电填料,以丙烯酸钠为离子型可聚合单体,重力场作用诱导多功能大分子交联剂组装形成质量浓度梯度,在催化剂和热引发条件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基于质量浓度梯度的高度各向异性纳米复合水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万能材料测试仪、电化学工作站、红外热像仪等对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水凝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水凝胶网络密度自上而下逐级提高,表现出高度各向异性的机械、电学、光热等行为。通过对其相关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水凝胶可以快速地在水条件和近红外辐照下发生不对称形状变化,在柔性智能驱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诱导组装 银硫配位作用 质量浓度梯度 各向异性 智能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锌离子对小麦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9
作者 肖营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2期140-141,144,共3页
为了研究锌离子对小麦种子活力和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将小麦种子置于锌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0 mg/L、8 mg/L、16 mg/L、32 mg/L、64 mg/L、128 mg/L和256 mg/L的环境中生长,记录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发芽势,并对小麦幼苗的苗长、芽根... 为了研究锌离子对小麦种子活力和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将小麦种子置于锌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0 mg/L、8 mg/L、16 mg/L、32 mg/L、64 mg/L、128 mg/L和256 mg/L的环境中生长,记录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发芽势,并对小麦幼苗的苗长、芽根干湿质量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用锌离子质量浓度为32 mg/L的溶液处理小麦种子对于提高小麦种子活力上的效果最优,锌离子质量浓度为≥32 mg/L时会抑制小麦苗的生长,且不同品种的小麦种子适宜的锌质量浓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 质量浓度 小麦种子 活力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对改善胃癌患者能谱CT图像质量的价值
20
作者 贝天霞 姚晓强 +3 位作者 陈学军 曲金荣 吴越 李靖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9-1054,共6页
目的:通过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技术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提高胃癌患者双能量CT(DECT)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2月-2023年7月在本院共经手术病理确诊69例胃癌患者的DECT图像,基于50 keV增强... 目的:通过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技术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提高胃癌患者双能量CT(DECT)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2月-2023年7月在本院共经手术病理确诊69例胃癌患者的DECT图像,基于50 keV增强动脉期及70keV静脉期和延迟期的虚拟单能量图像(VMI)和碘图,分别采用50%-ASiR-V和低、中、高水平DLIR(DLIR-L/M/H)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胃癌病灶的CT值和同层面腹壁皮下脂肪CT值的SD(作为图像噪声)、胃癌病灶的信噪比(SNR病灶)、对比噪声比(CNR病灶)和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肌肉的信噪比(SNR肌肉)。图像主观评价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基于李克特5级量表法(Likert Scale)对图像噪声和图像锐利度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重建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4种重建算法间VMI图像上胃癌病灶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0%-ASiR-V图像相比,DLIR-M和DLIR-H图像的噪声显著降低,SNR病灶和SNR肌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LIR-H图像上CNR病灶显著高于50%-ASiR-V及DLIR-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碘图上胃癌病灶的NI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分结果显示,DLIR-H组的图像噪声评分最高,图像锐利度评分也显著高于50%-ASIR-V组(P均<0.05)。结论:与50%-ASiR-V重建算法相比,DLIR算法在不改变双能量CT图像上胃癌病灶的CT值和NIC的同时,能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其中以DLIR-H算法的降噪及改善图像锐利度的效果最佳,具有最优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深度学习 图像重建 浓度 胃肿瘤 图像质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