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g/AgCl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凌绍明 蒋治良 +1 位作者 闭献树 义祥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19-821,共3页
以AgCl纳米粒子作晶种 ,在柠檬酸三钠存在条件下 ,AgCl纳米粒子表面结合的银离子被光化学还原而获得Ag/AgCl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Ag/AgCl纳米粒子的光谱特性 ,在 310和 5 90nm处产生二个共振散射峰 ,在 40 0nm处产生一个吸收峰。
关键词 ag/agcl纳米粒子 光化学合成法 共振散射光谱 纳米材料 银/氯化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Cl复合纳米粒子/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被引量:11
2
作者 韩燕燕 王威 +3 位作者 宋明昕 李振宇 王策 孙景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4-607,共4页
通过电纺丝法结合原位还原及原位氧化反应,成功制备了均匀负载Ag/AgCl复合纳米粒子/聚丙烯腈(PAN)复合纳米纤维膜.首先利用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AN/AgNO3复合纳米纤维,然后用乙二醇将硝酸银还原成银纳米粒子,最后采用三氯化铁溶液对材料进... 通过电纺丝法结合原位还原及原位氧化反应,成功制备了均匀负载Ag/AgCl复合纳米粒子/聚丙烯腈(PAN)复合纳米纤维膜.首先利用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AN/AgNO3复合纳米纤维,然后用乙二醇将硝酸银还原成银纳米粒子,最后采用三氯化铁溶液对材料进行原位氧化.所得纤维膜材料可以作为高效的可见光催化剂,具有高可见光利用率、优异的柔性和高光催化动力学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纺丝 ag/agcl纳米粒子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 可见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银对Ag/AgCl海洋电场探测电极的改性机制研究
3
作者 李红霞 徐瑞昌 +1 位作者 辛颉 谢一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2-246,282,共6页
针对不同含量石墨烯/纳米银改性的Ag/AgCl电极分别进行交流阻抗、扫描电镜、吸水率和电位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石墨烯/纳米银含量的增加,改性Ag/AgCl电极的界面结构参数弥散系数C_(dl)-P增大,电容值C_(dl)-T减小,动力学特征参... 针对不同含量石墨烯/纳米银改性的Ag/AgCl电极分别进行交流阻抗、扫描电镜、吸水率和电位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石墨烯/纳米银含量的增加,改性Ag/AgCl电极的界面结构参数弥散系数C_(dl)-P增大,电容值C_(dl)-T减小,动力学特征参数电荷转移电阻R_(ct)先减小后增大。基于交流阻抗测试得到的电极动力学特征信息及界面结构信息与电极的扫描电镜、吸水率以及电位稳定性测试结果基本吻合。石墨烯/纳米银对Ag/AgCl电极的改性主要体现在提高电极的表面均匀性和导电性,但是降低了电极的孔隙率,这3个方面影响的协同作用反映了石墨烯/纳米银对Ag/AgCl电极改性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cl电极 石墨烯/纳米 交流阻抗 电位稳定性 吸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127反相微乳液中纳米AgCl粒子的可控合成和AgCl/F127-PMMA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礼光 项雯 杜春慧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65,共5页
在大分子F127为表面活性剂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合成AgCl纳米粒子。然后通过聚合制备AgCl/F127-PMMA有机/无机杂化膜,用于苯/环己烷混合物的渗透汽化分离。利用电导率仪、紫外可见光谱及透射电镜研究微乳液的增溶水量(ω)对微乳液结构、... 在大分子F127为表面活性剂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合成AgCl纳米粒子。然后通过聚合制备AgCl/F127-PMMA有机/无机杂化膜,用于苯/环己烷混合物的渗透汽化分离。利用电导率仪、紫外可见光谱及透射电镜研究微乳液的增溶水量(ω)对微乳液结构、胶束中AgCl粒子的生成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AgCl粒子粒径小于10 nm;增加微乳液的ω,生成的AgCl粒子变大。聚合后制备的AgCl/F127-PMMA有机/无机杂化膜中,AgCl粒子能保持较好的分散性。50wt%苯/环己烷混合物的渗透汽化结果表明,在合适的ω下,所制备的AgCl/F127-PMMA有机/无机杂化膜能克服常规高分子膜的trade-off现象,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27 反相微乳液 agcl纳米粒子 有机-无机杂化膜 渗透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激光辐照AgCl纳米立方体制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的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马艳颍 王佳乐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利用激光辐照AgCl纳米立方体,通过析出Ag纳米颗粒制备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利用水热法合成AgCl纳米立方体,随后利用波长为633 nm的激光进行辐照,AgCl纳米立方体表面会析出Ag纳米颗粒。利... 利用激光辐照AgCl纳米立方体,通过析出Ag纳米颗粒制备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利用水热法合成AgCl纳米立方体,随后利用波长为633 nm的激光进行辐照,AgCl纳米立方体表面会析出Ag纳米颗粒。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辐照后的样品进行形貌表征,同时采用对氨基硫酚(PATP)探索Ag@AgCl样品的SERS灵敏度。结果发现,随着辐照功率增大或者辐照时间增加,析出的Ag颗粒数量增多并且尺寸增大,因此获得的SERS基底的灵敏度得到增强。研究结果为制备SERS基底提供了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l纳米立方体 激光辐照 表面等离子体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中AgCl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与AgCl/GMA-MMA-AMPS共聚物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江增 吴礼光 周志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5,共6页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表面活性剂,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混合物为油相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合成了AgCl纳米粒子,然后通过微乳液聚合制备了AgCl/GMA-MMA-AMPS共聚物有机-无机杂化膜,并用...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表面活性剂,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混合物为油相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合成了AgCl纳米粒子,然后通过微乳液聚合制备了AgCl/GMA-MMA-AMPS共聚物有机-无机杂化膜,并用于苯/环己烷混合物的渗透气化分离.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cAMPS)及水相中盐浓度(cNaCl,cAgNO3)对AgCl纳米粒子的形成及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AgCl纳米粒子在杂化膜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合成的AgCl纳米粒子近似球状,粒径在20-30 nm之间;增大cAMPS和cNaCl,cAgNO3均导致AgCl纳米粒子粒径减小,粒子数增多;制备的AgCl/GMA-MMA-AMPS共聚物有机-无机杂化膜中AgCl纳米粒子保持了较好的分散性.质量分数为50%的苯/环己烷混合物的渗透气化结果表明,在适宜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水相中一定盐浓度下,所制备的AgCl/GMA-MMA-AMPS共聚物有机-无机杂化膜能克服常规高分子膜的trade-off现象,表现出较好的苯/环己烷混合物渗透气化分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 agcl纳米粒子 有机-无机杂化膜 渗透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127反相微乳液的组成对AgCl纳米粒子形成及AgCl/F127-PMMA杂化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健 王挺 吴礼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以F127为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反相微乳液制备AgCl纳米粒子和AgCl/F127-PMMA杂化膜,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ible)、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微乳液的增容水量(ω)和盐浓度(Csalt)对AgCl粒子形成与形貌的影响;结合表面ζ电位测定、扫描电镜(SEM... 以F127为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反相微乳液制备AgCl纳米粒子和AgCl/F127-PMMA杂化膜,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ible)、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微乳液的增容水量(ω)和盐浓度(Csalt)对AgCl粒子形成与形貌的影响;结合表面ζ电位测定、扫描电镜(SEM)分析和溶胀实验等考察了AgCl/F127-PMMA杂化膜的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低ω下盐浓度增加,胶束中AgCl反应速率增大,导致大量小粒径AgCl粒子的形成;高ω下盐浓度增加,将加快AgCl粒子的生长,从而导致胶束中的AgCl粒子粒径增大;各种ω下盐浓度的增加,都会引起胶束中单质Ag的形成。杂化膜的SEM分析显示,AgCl粒子粒径越小,在杂化膜中的分散性越好,膜表面的ζ电位也越高,膜在苯中的溶胀性能也越高;单质Ag的出现和AgCl粒子数目的增多,杂化膜中将显现明显的粒子团聚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杂化膜在苯中的溶胀性能;而杂化膜在环己烷中的溶胀性能较低,且随ω和盐浓度的变化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27 微乳液 agcl纳米粒子 杂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管负载Ag、Au、Pt纳米粒子的微波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包华辉 徐铸德 +2 位作者 殷好勇 郑遗凡 陈卫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378,共5页
TiO2 nanotubes were prepared under normal pressure at a temperature of 120 ℃. Ag, Au, Pt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TiO2 nanotubes were prepared by m icrowave assisted heating polyol process. TEM images showed that m... TiO2 nanotubes were prepared under normal pressure at a temperature of 120 ℃. Ag, Au, Pt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TiO2 nanotubes were prepared by m icrowave assisted heating polyol process. TEM images showed that microwave prepa red Ag, Au, Pt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TiO2 nanotubes were small and well dis pers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TiO2 nanotubes.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showed th at the absorbance of Ag/TiO2 nanotubes and Au/TiO2 nanotubes in the visible ligh t range increased greatly compared to the single titania nanotub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IO2 ag/TIO2 表征 微波合成 TIO2纳米 UV-VIS 纳米粒子 负载 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乳液法制备Ag/AgCl复合纳米颗粒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胡荣 任志敏 +1 位作者 陈超 王智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29,共3页
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微乳液体系,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乙醇、正丁醇和异辛烷的混合物作为复合乳化剂,采用超声微乳液法制备了Ag/AgCl复合纳米颗粒。利用SEM和EDS研究样品的形貌、尺寸及表面组成,通过研究样品对甲基橙降解过程的催化作... 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微乳液体系,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乙醇、正丁醇和异辛烷的混合物作为复合乳化剂,采用超声微乳液法制备了Ag/AgCl复合纳米颗粒。利用SEM和EDS研究样品的形貌、尺寸及表面组成,通过研究样品对甲基橙降解过程的催化作用证明了样品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活性。重点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对Ag/AgCl颗粒尺寸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Ag/AgCl复合纳米颗粒尺寸主要由微乳液尺寸决定,受反应物浓度的影响较小,反映出本工作提出的超声微乳液制备技术具有较高的工艺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cl 纳米颗粒 光学材料 化学合成 光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核Au_壳金属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崔颜 顾仁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90-2092,共3页
在已制备好的Ag纳米粒子表面, 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沉积生长Au包裹层, 制备了粒子尺寸为50~70 nm的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 通过改变AuCl-4量, 使Ag100-xAux中Au的含量由x=0变为x=30. 用UV-Vis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该结构纳... 在已制备好的Ag纳米粒子表面, 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沉积生长Au包裹层, 制备了粒子尺寸为50~70 nm的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 通过改变AuCl-4量, 使Ag100-xAux中Au的含量由x=0变为x=30. 用UV-Vis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该结构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 并以对巯基苯胺(PATP)为探针分子进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 表面拉曼光谱表明, 该结构的纳米粒子具有比Ag更强的SERS活性, 随着Au:Ag比例的逐渐增加, 其活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其最大增强约为Ag纳米粒子的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粒子 ag核Au壳金属复合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管及其负载Ag、Au纳米粒子的合成 被引量:2
11
作者 包华辉 徐铸德 +1 位作者 殷好勇 李国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62-1865,共4页
为了在TiO2纳米管表面进行贵金属纳米粒子包覆,提出了微波合成的新方法.以金红石相TiO2纳米粉体为前驱体合成了TiO2纳米管,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考察TiO2纳米管的组成及晶型,并观察了TiO2由片状结构卷积成管状结构的过程... 为了在TiO2纳米管表面进行贵金属纳米粒子包覆,提出了微波合成的新方法.以金红石相TiO2纳米粉体为前驱体合成了TiO2纳米管,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考察TiO2纳米管的组成及晶型,并观察了TiO2由片状结构卷积成管状结构的过程,对TiO2纳米管的形成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X)对包覆Ag、Au后的纳米管形貌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Ag、Au纳米粒子均匀负载在TiO2纳米管表面,管径为8 nm左右,纳米管管长在100~300 nm.Ag、A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分别为5.4 nm 和6.2 nm,Ag、Au纳米粒子的负载量分别为8.8 %和6.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 ag AU纳米粒子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合成(Au)_核·(Ag)_壳纳米粒子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凌绍明 沈文闻 隆金桥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1-204,共4页
以柠檬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作晶种,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技术,制备出分散性较好、规则球形的(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在470nm处有最强共... 以柠檬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作晶种,采用微波高压液相合成技术,制备出分散性较好、规则球形的(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在470nm处有最强共振散射峰,在404nm处产生一个吸收峰。结果表明,(Au)核·(Ag)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导致470nm共振散射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 ag 核壳复合纳米粒子 微波辐射 共振散射光谱 微波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Bi_(2)O_(3)纳米块自供能紫外探测器的制备及性能
13
作者 方向明 周起成 +3 位作者 孙宇 乔志铭 耿秋丹 高世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3-660,共8页
为了实现在无外部供能下对紫外光的有效探测,基于Ag修饰的Bi_(2)O_(3)纳米块(Ag/Bi_(2)O_(3))纳米块制备了自供能紫外探测器。通过煅烧法制备Bi_(2)O_(3)纳米块,随后采用室温溶液法在其表面沉积Ag纳米粒子,进而成功制备了Ag/Bi_(2)O_(3... 为了实现在无外部供能下对紫外光的有效探测,基于Ag修饰的Bi_(2)O_(3)纳米块(Ag/Bi_(2)O_(3))纳米块制备了自供能紫外探测器。通过煅烧法制备Bi_(2)O_(3)纳米块,随后采用室温溶液法在其表面沉积Ag纳米粒子,进而成功制备了Ag/Bi_(2)O_(3)纳米块,且对所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Bi_(2)O_(3)纳米块的平均尺寸约为1μm,且Ag纳米粒子随机分布在Bi_(2)O_(3)纳米块表面。将涂覆Ag/Bi_(2)O_(3)纳米块的FTO作为工作电极,并进一步构建了自供能紫外探测器。在365 nm的紫外光照射下,Ag/Bi_(2)O_(3)纳米块紫外探测器能在零偏压下实现对紫外光的快速检测,这证实其具有自供能特性。相比于Bi_(2)O_(3)纳米块紫外探测器,Ag/Bi_(2)O_(3)纳米块紫外探测器的光电流得到明显提升,上升和下降时间分别缩短至29.1 ms和40.2 ms,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探测器 Bi_(2)O_(3)纳米 ag纳米粒子 自供能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超声化学合成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文晶 张胜义 +2 位作者 庄永龙 金葆康 田玉鹏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68,94,共5页
本文中首先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的碱性水解制备了均匀分散的S iO2微球(粒径约70 nm),然后采用超声辐射与红外辐射结合的方法在其表面包覆了一层分布均匀的Ag纳米粒子(粒径约8 nm).研究了实验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并通过透射电镜(TEM)、X... 本文中首先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的碱性水解制备了均匀分散的S iO2微球(粒径约70 nm),然后采用超声辐射与红外辐射结合的方法在其表面包覆了一层分布均匀的Ag纳米粒子(粒径约8 nm).研究了实验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并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产物的形貌及性质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iO2复合纳米粒子 超声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粒子生长动力学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丽华 徐刚 +1 位作者 徐雪青 王春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4-289,共6页
采用Meisel方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Ag纳米粒子溶胶,通过对Ag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光谱的实时观测,研究了Ag纳米粒子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并着重探讨了温度对Ag纳米粒子生长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SPR吸收峰的移动与实验... 采用Meisel方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Ag纳米粒子溶胶,通过对Ag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光谱的实时观测,研究了Ag纳米粒子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并着重探讨了温度对Ag纳米粒子生长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SPR吸收峰的移动与实验条件有密切关系。采用恒温磁力搅拌直接加热的方式,Ag纳米粒子的SPR吸收峰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主要体现为红移,其反应动力学主要表现为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温度符合Arrhenius关系,并粗略估算了一定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活化能;而采用恒温磁力搅拌水浴加热方式,SPR吸收峰则呈现红移→蓝移→红移交替移动现象。初步探讨了SPR吸收峰的红、蓝移影响因素及其移动机理,得出SPR峰的移动方向是粒径大小与电荷转移相互竞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粒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吸收光谱:生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粒子在一维壳核式P3HT/CdS/TiO_2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宝 裴娟 +3 位作者 郝彦忠 杜静文 张赛 李英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210-10214,共5页
采用水热法在FTO导电玻璃上生长TiO_2纳米棒阵列膜,然后在CdCl_2和Na_2S水溶液中循环浸泡反应制备CdS/TiO_2壳核式纳米结构,利用电化学方法于光敏层CdS中引入了贵金属Ag纳米粒子,并将Ag纳米粒子沉积于两层CdS纳米晶壳层之间形成三明治结... 采用水热法在FTO导电玻璃上生长TiO_2纳米棒阵列膜,然后在CdCl_2和Na_2S水溶液中循环浸泡反应制备CdS/TiO_2壳核式纳米结构,利用电化学方法于光敏层CdS中引入了贵金属Ag纳米粒子,并将Ag纳米粒子沉积于两层CdS纳米晶壳层之间形成三明治结构,以避免Ag纳米颗粒直接暴露成为光生电荷的复合中心。在不同CdS/Ag/CdS光敏层厚度的TiO_2纳米阵列中旋涂P3HT薄膜组装杂化太阳电池,探索了Ag纳米粒子沉积量对电池光吸收性能及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敏层中适量电沉积Ag纳米粒子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可以达到0.13%,与没有贵金属沉积的电池结构相比可以提高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粒子 电化学沉积 CdS/ag/CdS 三明治结构 杂化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馏水中采用脉冲激光烧蚀制备Ag纳米粒子胶体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兵 宋仁国 +4 位作者 唐普洪 王晶 柴国钟 张银珠 叶志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43-1549,共7页
采用脉冲激光(重复率为10Hz,能量密度为4.2J/cm^2)对蒸馏水中的Ag靶烧蚀不同时间后,制备得到Ag纳米粒子胶体,并对其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烧蚀时间为5~7.5min时,Ag纳米粒子粒径及分布随烧... 采用脉冲激光(重复率为10Hz,能量密度为4.2J/cm^2)对蒸馏水中的Ag靶烧蚀不同时间后,制备得到Ag纳米粒子胶体,并对其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烧蚀时间为5~7.5min时,Ag纳米粒子粒径及分布随烧蚀时间呈减少趋势,烧蚀时间从7.5变化至15min时又随之增加,而烧蚀时间从15变化至25min时又随之减少:获得的纳米粒子浓度增高,且溶液中粒子的团聚率也增大:烧蚀时间为7.5min时,粒子粒径达到最小(D=14、48nm),粒径分布最小(8=25.8nm)。在实验基础上,应用纳米粒子对脉冲激光自吸收产生的“爆炸”与“熔化生长”模型解释了烧蚀时间对纳米粒子胶体的影响规律,证实通过改变烧蚀时间来控制纳米粒子尺寸和形貌、以及防止纳米粒子发生团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 纳米粒子胶体 激光烧蚀 爆炸 熔化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血清白蛋白辅助合成Ag2Se-Se复合纳米粒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孔毅飞 高峰 +3 位作者 崔大祥 黄鹏 贺蓉 李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1-644,752,共5页
本文利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表面活性剂,在水相中成功合成了具有复合结构的Ag2Se-Se纳米粒子。该复合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整个实验过程均在室温下进行,合成方法简单、可控且重复性好。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吸... 本文利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表面活性剂,在水相中成功合成了具有复合结构的Ag2Se-Se纳米粒子。该复合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整个实验过程均在室温下进行,合成方法简单、可控且重复性好。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吸收光谱(UV-vis)的结果,分析了纳米粒子复合结构的形成过程;采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结合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能谱分析(EDS),对制备的复合粒子形貌和成份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了复合粒子的晶体结构和相组成。采用BSA修饰制备得到的纳米粒子生物相容性好,可以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SE ag2Se 复合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Ag纳米粒子的PPS膜的制备及其抗生物污染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振环 王超 程博闻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23,共5页
为探究Ag纳米粒子在膜中的抗微生物污染性能,通过多巴胺(PDA)在聚苯硫醚(PPS)膜表面自聚合,形成PDA包覆的PPS膜(PPS@PDA),在碱性条件下将PPS@PDA膜浸泡在不同浓度的AgNO3溶液中,制备PPS@PDA/Ag膜;采用FT-IR、XRD、XPS、SEM等方法对改性... 为探究Ag纳米粒子在膜中的抗微生物污染性能,通过多巴胺(PDA)在聚苯硫醚(PPS)膜表面自聚合,形成PDA包覆的PPS膜(PPS@PDA),在碱性条件下将PPS@PDA膜浸泡在不同浓度的AgNO3溶液中,制备PPS@PDA/Ag膜;采用FT-IR、XRD、XPS、SEM等方法对改性PPS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负载Ag纳米粒子的PPS膜的抗微生物污染性能.结果表明:膜的亲水性大大提升;改性后Ag纳米粒子成功地在膜的表面及内部形成;随着Ag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改性膜的抗微生物污染性能逐渐增强,对于大肠杆菌产生了(5±1)mm的抑菌圈,而对于金黄葡萄球菌产生了(3±1)mm的抑菌圈,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粒子 聚苯硫醚(PPS)膜 涂覆 抗生物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Ag纳米粒子镶嵌的TeO_2-SiO_2玻璃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强 孙国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9-22,29,共5页
通过将银纳米粒子分散在TeO_2-SiO_2复合凝胶中制备了镶嵌型Ag/TeO_2-SiO_2复合凝胶玻璃材料。在水溶液体系中以二氧化碲和正硅酸乙酯为先驱体制备TeO_2-SiO_2复合溶胶,避免使用醇溶液体系,溶胶体系稳定性好。首先用抗坏血酸还原AgNO3... 通过将银纳米粒子分散在TeO_2-SiO_2复合凝胶中制备了镶嵌型Ag/TeO_2-SiO_2复合凝胶玻璃材料。在水溶液体系中以二氧化碲和正硅酸乙酯为先驱体制备TeO_2-SiO_2复合溶胶,避免使用醇溶液体系,溶胶体系稳定性好。首先用抗坏血酸还原AgNO3的方法制备纳米银粒子,然后将其与TeO_2-SiO_2复合溶胶混合,再经老化成型即得到镶嵌型Ag/TeO_2-SiO_2复合凝胶玻璃材料。SEM显示Ag纳米粒子呈球形,直径为50~100nm,均匀分散在TeO_2-SiO_2凝胶基质中。采用Z扫描技术测试了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光学吸收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分析认为,这种镶嵌型结构以及TeO2的三角双锥体结构是该材料表现出良好非线性光学性能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纳米复合材料 ag/TeO2-SiO2复合凝胶 非线性光学 Z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