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Ag粉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闻超 程继贵 +1 位作者 叶楠敏 刘岩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共4页
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一种复合物作表面保护剂、水合肼作还原剂,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出Ag粉,考察了保护剂的品种、用量以及还原条件等对所制备的Ag粉粒度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本试验的液相还原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纳米粒度... 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一种复合物作表面保护剂、水合肼作还原剂,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出Ag粉,考察了保护剂的品种、用量以及还原条件等对所制备的Ag粉粒度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本试验的液相还原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纳米粒度的Ag颗粒,且复合保护剂的使用可以减小Ag颗粒的粒度;当复合保护剂与Ag离子摩尔比为1∶1时,所得的纳米Ag粉形状接近球形、平均粒度约为16nm,且粒度分布范围窄。通过控制工艺,可以获得纯度高、分散性好的纳米Ag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 纳米颗粒 液相还原法 复合保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Cl/Ag_3PO_4复合材料的沉淀转换——光还原法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秀丹 靳云霞 +2 位作者 于鹏飞 戴建 肖顺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5-46,59,共3页
利用沉淀转换—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Cl/Ag3PO4,用XRD对样品进行了物相分析。通过正交实验获得了最佳降解工艺条件,并对比研究了Ag/AgCl、Ag/Ag3PO4和Ag/AgCl/Ag3PO4三种材料在紫外光和太阳光下对甲基橙的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用沉淀... 利用沉淀转换—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Cl/Ag3PO4,用XRD对样品进行了物相分析。通过正交实验获得了最佳降解工艺条件,并对比研究了Ag/AgCl、Ag/Ag3PO4和Ag/AgCl/Ag3PO4三种材料在紫外光和太阳光下对甲基橙的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用沉淀转换—光还原法制备出的Ag/AgCl/Ag3PO4样品具有较高的纯度;最佳降解工艺条件为AgNO3∶KCl∶K2HPO4比例为4∶4∶3,光还原时间60min,甲基橙初始浓度为5mg/L。在Ag/AgCl/Ag3PO4,Ag/AgCl和Ag/Ag3PO4三种复合材料中,Ag/AgCl/Ag3PO4具有最理想的催化降解效果。在太阳光条件下,120min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为99.2%;200min降解率为100%;而在紫外光下,200min降解率为9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转换-光还原法 ag/agCl/ag3PO4复合材料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还原法制备纳米Ag/ZnO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海洋 朱丽珺 +1 位作者 李雪银 陈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9-91,共3页
采用光还原法制备了Ag/ZnO光催化剂,并运用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为标志物,探究了催化剂的投加量和甲基橙的初始浓度对光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成功的进入了... 采用光还原法制备了Ag/ZnO光催化剂,并运用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为标志物,探究了催化剂的投加量和甲基橙的初始浓度对光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成功的进入了ZnO晶格中,取代了部分Zn^(2+)。光催化降解反应表明,Ag/ZnO都能够提高光催化效率,当催化剂用量为1.2g/L,光照30min,可以使0.01g/L的甲基橙溶液降解率达到92.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法 ag/ZnO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湿化学还原法制备Bi_2Te_3单晶纳米棒
4
作者 刘松秀 刘红梅 黄开勋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5-308,共4页
采用低温湿化学还原法,以Bi(NO_3)_3·5H_2O和TeO_2为原料,通过乙二胺四乙酸(EDTA)参与调节使反应体系为中性,以NaBH_4为还原剂,以表面活性剂Brij56(HO(CH_2CH_2O)_(10)C_(16)H_(33))为晶体生长调控剂,制备了Bi_2We_3纳米棒.通过X... 采用低温湿化学还原法,以Bi(NO_3)_3·5H_2O和TeO_2为原料,通过乙二胺四乙酸(EDTA)参与调节使反应体系为中性,以NaBH_4为还原剂,以表面活性剂Brij56(HO(CH_2CH_2O)_(10)C_(16)H_(33))为晶体生长调控剂,制备了Bi_2We_3纳米棒.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探针(XRF)、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样品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初步探讨了Bi_2Te_3纳米棒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Bi_2Te_3纳米棒直径在30nm左右,长度在400nm左右,具有单晶结构;反应温度和Brij56的浓度对晶体形貌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还原法 Si2Te3 单晶 纳米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负载纳米Ag复合材料制备及可见光降解性能研究
5
作者 赵燕燕 田壮壮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122,共9页
以AgNO_(3)和g-C_(3)N_(4)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抑制剂,通过光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负载纳米Ag(Ag/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致发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以AgNO_(3)和g-C_(3)N_(4)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抑制剂,通过光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负载纳米Ag(Ag/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致发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瞬态光电流谱(TPC)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等表征手段对Ag/g-C_(3)N_(4)复合材料的物相晶型、官能团、光谱吸收范围、光电子-空穴重组和电荷传质阻力等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分析。亚甲基蓝(MB)染料溶液作为目标底物,考察可见光条件下Ag/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纳米Ag和g-C_(3)N_(4)之间肖特基异质结的构建和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有效促进了光电子-空穴的分离,拓宽了光谱吸收范围,低的电荷传质阻力促进了电荷的转移,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60 min时Ag/g-C_(3)N_(4)复合材料对MB染料溶液的降解率达到了98.9%,循环使用5次后MB染料溶液的降解率仍达到了98.3%,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HCO_(3)-、CO_(3)2-和NO_(3)-等无机盐离子共存会影响光催化反应的进行。高活性的光电子将O_(2)还原为超氧自由基,生成的超氧自由基参与了光催化降解MB染料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C_(3)N_(4) 光催化 亚甲基蓝 还原法 肖特基 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N-PT单晶与Ag电极共烧界面结构及扩散行为研究
6
作者 郑彧 童亚琦 +3 位作者 李辉 张微 张璇 王震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67-2173,共7页
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在PMN-PT弛豫铁电单晶晶片表面涂覆了中温及高温两种银浆,通过快速烧结工艺分别在650和850℃条件下制备了银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银电极表面及金属-晶体界面的微观结构,采用能谱分析了界面的元素分布情况。银... 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在PMN-PT弛豫铁电单晶晶片表面涂覆了中温及高温两种银浆,通过快速烧结工艺分别在650和850℃条件下制备了银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银电极表面及金属-晶体界面的微观结构,采用能谱分析了界面的元素分布情况。银电极厚度为几十微米,呈多孔结构,与晶体结合良好。经过烧结后,晶体中的Pb、Nb、Ti等原子向银电极发生了迁移,而高温银浆烧结后在界面形成几微米厚的过渡层,晶体中原子向电极中的迁移大幅度减少。不同晶向的PMN-PT晶片在高温下向银电极扩散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晶面效应,[110]方向晶体中Pb、Nb、Ti原子向电极中的扩散程度小于[100]方向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N-PT 弛豫铁电单晶 ag电极 金属-晶体界面 原子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沉积法制备单晶Ag纳米棒阵列
7
作者 赵建坡 田宝丽 +1 位作者 万绍明 杜祖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08-1210,共3页
在较低温条件下,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在AAO模板中成功制备出了大面积生长均匀的单晶Ag纳米棒阵列。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XRD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形貌表征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在较低温条件下,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在AAO模板中成功制备出了大面积生长均匀的单晶Ag纳米棒阵列。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XRD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形貌表征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阵列中的Ag纳米棒尺寸均匀,保持着良好的平行度,直径接近200nm,与AAO模板的孔径大小相当,且可以通过控制沉积时间来实现对Ag纳米棒长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沉积 单晶ag纳米棒阵列 AAO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黑硅微结构对其反射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岳之浩 沈鸿烈 +3 位作者 蒋晔 陈伟龙 唐群涛 商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6056-16060,共5页
采用Ag辅助化学腐蚀法在不同H2O2 浓度、腐蚀温度和腐蚀时间条件下制备了单晶黑硅微结构,并系统地研究了这种微结构对表面反射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形貌进行了观察,并利用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表面反射率进行了测... 采用Ag辅助化学腐蚀法在不同H2O2 浓度、腐蚀温度和腐蚀时间条件下制备了单晶黑硅微结构,并系统地研究了这种微结构对表面反射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形貌进行了观察,并利用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表面反射率进行了测试,最终采用陷光模型对黑硅微结构与其反射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当腐蚀液为7.8 mol/LHF和0.6mol/LH2O2 混合液、腐蚀温度为20 ℃以及腐蚀时间为90s时,所制备黑硅的腐蚀深度为900nm,其表面平均反射率为0.98% (400-90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辅助化学腐蚀法 单晶 微结构 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TiO_2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家贵 韦庆敏 +1 位作者 何军 刘国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3-17,共5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米管,并采用光化学沉积法制得含Ag量不同的Ag/TiO2-NTs纳米管复合材料;利用XRD、TEM、XPS、UV-Vis及FL等分析手段对Ag/TiO2-NTs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Ag/TiO2-NTs对甲基橙(MO)的紫外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米管,并采用光化学沉积法制得含Ag量不同的Ag/TiO2-NTs纳米管复合材料;利用XRD、TEM、XPS、UV-Vis及FL等分析手段对Ag/TiO2-NTs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Ag/TiO2-NTs对甲基橙(MO)的紫外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Ag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纳米管表面,Ag/TiO2-NTs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较强的吸收性能;Ag含量为4%的Ag/TiO2-NTs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率最高,紫外光照射3h后,初始浓度为10mg/L的甲基橙溶液降解率达到99%,比未掺Ag的TiO2纳米管降解率提高了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TiO2-NTs复合材料 化学沉积-光还原法 甲基橙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掺杂方式对g-C_3N_4降解亚甲基蓝光催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小刚 杜京城 +4 位作者 李子黎 宋玉春 付孝锦 由耀辉 刘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0-183,共4页
采用光沉积法和原位还原法制备负载型光催化剂Ag掺杂石墨相氮化碳(Ag/g-C_3N_4),并考察其在可见光区内对亚甲基蓝的光降解性能的影响机制。利用XRD、FT-IR、N_2吸附、SEM和XPS等手段表征Ag/g-C_3N_4样品,考察Ag掺杂方式和Ag掺杂量对亚... 采用光沉积法和原位还原法制备负载型光催化剂Ag掺杂石墨相氮化碳(Ag/g-C_3N_4),并考察其在可见光区内对亚甲基蓝的光降解性能的影响机制。利用XRD、FT-IR、N_2吸附、SEM和XPS等手段表征Ag/g-C_3N_4样品,考察Ag掺杂方式和Ag掺杂量对亚甲基蓝的光降解活性和催化剂Ag/g-C_3N_4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g/g-C_3N_4对亚甲基蓝的光降解活性随着Ag掺杂量的增大而增大,光沉积法比原位还原法制备的光催化剂Ag/g-C_3N_4对亚甲基蓝可见光催化活性更好,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光催化活性未明显失活。这归因于前者制备的Ag纳米粒子更均匀的分布在g-C_3N_4表面从而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和促进光生电子的快速移除,Ag粒子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波效应也能提高催化剂Ag/g-C_3N_4的光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C3N4 原位还原法 光沉积法 亚甲基蓝 光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涂层对CVD单晶金刚石焊接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雅梅 黑鸿君 +4 位作者 高洁 张孟 王垚 郑可 于盛旺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5-451,共7页
目的提高金刚石的可焊性,促进金刚石与异质合金的连接。方法采用双辉等离子体表面合金化(DGPSA)技术在CVD单晶金刚石表面沉积Ta_(2)涂层,然后利用Ag–Cu–Ti(Ti的质量分数为2%)钎料合金将Ta_(2)涂层单晶金刚石与硬质合金(WC–Co)在真空... 目的提高金刚石的可焊性,促进金刚石与异质合金的连接。方法采用双辉等离子体表面合金化(DGPSA)技术在CVD单晶金刚石表面沉积Ta_(2)涂层,然后利用Ag–Cu–Ti(Ti的质量分数为2%)钎料合金将Ta_(2)涂层单晶金刚石与硬质合金(WC–Co)在真空钎焊炉中进行焊接。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Ta_(2)涂层及焊后截面的物相组成、表面微观形貌、截面微观形貌、元素分布。使用万能试验机对有Ta_(2)涂层和无Ta_(2)涂层的焊后样品进行剪切断裂试验,对焊接后样品的界面结合强度进行探究。结果在合金化温度为850℃下,随着沉积时间(5、15、30、60 min)的延长,Ta_(2)涂层的厚度从0.35μm增至7.96μm,晶粒由纳米晶转变为柱状晶,整个涂层由沉积层Ⅰ和扩散层Ⅱ组成,且在金刚石/Ta_(2)涂层界面处生成了2种力学性能良好的金属型碳化物,即Ta_(2)C和Ta_(2)C。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随着Ta_(2)涂层沉积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论当沉积时间为30 min时,Ta_(2)涂层的厚度为3.47μm,与WC–Co焊接后其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115.6 MPa),且大于无Ta_(2)涂层焊接样品的剪切强度(75.6 MPa),证明Ta_(2)涂层对单晶金刚石的可焊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D单晶金刚石 双辉等离子体表面合金化 Ta涂层 ag–Cu–Ti钎料合金 真空钎焊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纳米Ag/Cu负载TiO2的制备及光催化制氢活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涂盛辉 徐翀 +3 位作者 戴策 林立 彭海龙 杜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633-2637,共5页
采用化学还原法,选用具有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的TiO2(P25)作为主催化剂,制备双金属纳米Ag/Cu@P25复合催化剂。以甘油为牺牲试剂,研究了不同Ag/Cu负载量对产氢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单金属负载和纯TiO2(P25),经双金属纳米Ag/Cu负... 采用化学还原法,选用具有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的TiO2(P25)作为主催化剂,制备双金属纳米Ag/Cu@P25复合催化剂。以甘油为牺牲试剂,研究了不同Ag/Cu负载量对产氢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单金属负载和纯TiO2(P25),经双金属纳米Ag/Cu负载后,光催化剂的催化产氢活性有了很大提高。其在可见光下产氢活性达6368.20μmol·g^-1·h^-1,在全光谱下的产氢活性为25811.51μmol·g^-1·h^-1,约为纯TiO2(P25)(2234.27μmol·g^-1·h^-1)的11.55倍,同时在可见光下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仪、比表面积测量(BET)仪、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仪对复合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其微观形貌、结构及光学特性,同时对双金属纳米Ag/Cu@P25复合催化剂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还原法 ag/Cu@P25 产氢活性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掺杂方法对锂氟化碳电池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张红梅 王京亮 +1 位作者 石斌 王庆杰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42-1344,1370,共4页
通过物理球磨法和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g掺杂的CFx复合材料,分别以CFx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为活性物质,装配成2 Ah的锂氟化碳软包电池,探讨了Ag掺杂方法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EDS对制备的正极片的物相结构、形貌进行测试... 通过物理球磨法和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g掺杂的CFx复合材料,分别以CFx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为活性物质,装配成2 Ah的锂氟化碳软包电池,探讨了Ag掺杂方法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EDS对制备的正极片的物相结构、形貌进行测试,用恒电流放电对电池的倍率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化学还原法制备的CFx/Ag-2材料电导率最高,以CFx/Ag-2复合材料为活性物质制备的电池电化学性能最好。与CFx电池相比,0.1 C放电,CFx/Ag-2电池无电压滞后现象,0.5 C、1 C倍率放电,CFx/Ag-2电池低波电压分别提高0.83、0.92 V;0.1 C、0.5 C、1 C倍率放电,CFx/Ag-2电池平台电压分别提高0.258、0.302、0.236 V;1 C倍率放电,软包电池表面最高温度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x ag掺杂 球磨法 化学还原法 锂氟化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金、银制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卜升 吴永谦 +2 位作者 张科 陈昆昆 操齐高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共5页
综述了高纯Au、Ag的制备方法、原理、实际生产和研究现状,并对其制备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纯Au 高纯ag 化学还原法 溶剂萃取法 电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碱性电解质直接硼氢化物燃料电池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家军 李宁 刘德丽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73-676,共4页
介绍了Ag(I)单晶还原法。应用此法制备的Ag/C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与Ag2O还原法相比,显著增强。以Ag(I)单晶还原法制备的Ag/C为阴极催化剂,以担载在高比表面VulcanXC-72R碳上的Au为阳极催化剂,组装了一种流动碱性电解质直接硼氢化钠-空... 介绍了Ag(I)单晶还原法。应用此法制备的Ag/C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与Ag2O还原法相比,显著增强。以Ag(I)单晶还原法制备的Ag/C为阴极催化剂,以担载在高比表面VulcanXC-72R碳上的Au为阳极催化剂,组装了一种流动碱性电解质直接硼氢化钠-空气燃料电池。电池阳极极化程度较小,受温度影响不大,电池极化主要受阴极极化的影响。在25℃和70℃条件下,电池输出比功率分别达17、58m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单晶还原法 ag/C催化剂 直接硼氢化钠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纳米线的液相制备及其表面修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琪 阚彩侠 +2 位作者 李俊龙 楼叶珂 魏菁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04-1622,共19页
在现代纳米科学技术领域中,铜纳米线由于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力学和热学性质而成为制备透明柔性导电电极的优良材料。铜价格低廉,自然存储量较大,是实际应用中替代贵金属的理想材料。然而,将铜离子还原为单质铜比较困难,且单质铜非... 在现代纳米科学技术领域中,铜纳米线由于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力学和热学性质而成为制备透明柔性导电电极的优良材料。铜价格低廉,自然存储量较大,是实际应用中替代贵金属的理想材料。然而,将铜离子还原为单质铜比较困难,且单质铜非常容易被氧化,这成为应用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制备单分散、稳定且具有抗氧化性的铜纳米线也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各种制备铜纳米线的方法中,液相还原法不仅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且该方法具有制备条件限制少、成本低、简单易行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铜纳米线的大量合成。本文从铜纳米线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入手,首先综述了不同(光滑或粗糙、单晶或孪晶)铜纳米线的液相制备方法及其生长机制。讨论了铜纳米线的氧化及其抗氧化表面包覆问题。最后对铜纳米线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线 液相还原法 单晶 孪晶 表面氧化 表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对棉织物的多功能整理 被引量:8
17
作者 秦圆 李红 +3 位作者 朱炯霖 李雄伟 马关莹 闫俊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86-1392,1458,共8页
以植物金银花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制备了纳米ZnO和纳米Ag,通过浸轧法将纳米ZnO单独整理以及将两者依次整理到棉织物上制备多功能棉织物(ZnO-棉织物、ZnO/Ag-棉织物)。利用SEM、XRD、FTIR分析了整理前后棉织物的形貌和结构,并探讨了整理后... 以植物金银花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制备了纳米ZnO和纳米Ag,通过浸轧法将纳米ZnO单独整理以及将两者依次整理到棉织物上制备多功能棉织物(ZnO-棉织物、ZnO/Ag-棉织物)。利用SEM、XRD、FTIR分析了整理前后棉织物的形貌和结构,并探讨了整理后棉织物的多功能性。结果表明,棉织物上的纳米粒子分布较均匀且发生了轻微团聚。与ZnO-棉织物相比,ZnO/Ag-棉织物对亚甲基蓝(MB)和红酒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7.09%和10.61%,说明纳米Ag提升了纳米ZnO的光催化活性。ZnO-棉织物经过10次洗涤后其纳米粒子含量虽有小幅下降,但对MB的降解率仍达到83.24%以上,说明负载纳米粒子后棉织物具有良好的自清洁能力和耐洗性能。此外,ZnO-棉织物和ZnO/Ag-棉织物的紫外防护系数(UPF)值分别达到33.23和41.06,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达到95%以上,表现出优良的抗紫外线性和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NO 纳米ag 植物还原法 多功能整理 棉织物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