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eries of iridium(Ⅲ)complexes with fluorophenyl isoquinoline ligand and low-efficiency roll-off properties: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1
作者 QIN Zhengkun PAN Zicong +2 位作者 TIAN Hui ZHANG Wanyi SONG Mingxi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5-1244,共10页
We have examined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ombining two main and three auxiliary ligands to form several Ir(Ⅲ)complexes featuring a transition metal as their core atom to identify some appropriate organic ligh... We have examined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ombining two main and three auxiliary ligands to form several Ir(Ⅲ)complexes featuring a transition metal as their core atom to identify some appropria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materials.By utilizing electronic structure,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minimum single-line absorption,triplet excited states,and emission spectral data derived from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he usefulness of these Ir(Ⅲ)complexes,including(piq)_(2)Ir(acac),(piq)_(2)Ir(tmd),(piq)_(2)Ir(tpip),(fpiq)_(2)Ir(acac),(fpiq)_(2)Ir(tmd),and(fpiq)_(2)Ir(tpip),in OLEDs was examined,where piq=1-phenylisoquinoline,fpiq=1-(4-fluorophenyl)isoquinoline,acac=(3Z)-4-hydroxypent-3-en-2-one,tmd=(4Z)-5-hydroxy-2,2,6,6-tetramethylhept-4-en-3-one,and tpip=tetraphenylimido-diphosphonate.These complexes all have low-efficiency roll-off properties,especially(fpiq)_(2)Ir(tpip).Some researchers hav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complexes extremely similar to(piq)_(2)Ir(acac)through the Suzuki-Miyaura coupling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luminescent materials Ir()complex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hombic Dy_(4)-based complex showing remarkable single-molecule magnet behavior
2
作者 HOU Yinling JI Jia +5 位作者 YU Hong BIAN Xiaoyun GUAN Xiaofen QIU Jing REN Shuyi FANG Mi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2,共8页
A tetranuclear Ln(Ⅲ)-based complex:[Dy_(4)(dbm)_(4)(L)_(6)(μ_(3)-OH)_(2)]·CH_(3)CN(1)(HL=5-[(4-methylbenzylidene)amino]quinolin-8-ol,Hdbm=dibenzoylmethane)was manufactured and 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in... A tetranuclear Ln(Ⅲ)-based complex:[Dy_(4)(dbm)_(4)(L)_(6)(μ_(3)-OH)_(2)]·CH_(3)CN(1)(HL=5-[(4-methylbenzylidene)amino]quinolin-8-ol,Hdbm=dibenzoylmethane)was manufactured and 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in detail.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complex 1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crystal system and its space group is P2_1/n,which contains a rhombic Dy_(4)core.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1 suggest it possesses extraordinary single-molecule magnet(SMM)behavior.Its energy barrier U_(eff)/k_(B)was 116.7 K,and the pre-exponential coefficient τ_(0)=1.05×10~(-8)s.CCDC:23593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ranuclear Dy()complex Schiff base ligand crystal structure magnetic property single⁃molecule mag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制备聚酯
3
作者 宋昭峥 李思漩 +4 位作者 李晓双 李鹏 胡君航 戴鑫 蒋庆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催化体系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反应,分析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胺基桥联垂臂结构为丁基时,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展现出较好的催化邻苯二甲酸酐和环氧环己烷聚合性能,在110℃无溶剂下,转化频率可达到750 h-1,聚酯单元物质的量分数为98%,且对于不同种类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反应速率和单体浓度呈一级动力学反应,E a为110.21 kJ/mol;二元催化体系为分子间链引发,由于羧酸阴离子存在,抑制了配合物分子内的链引发环节,聚合产物中n(poly)较高,PA活化插入速度较快,CHO开环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酸酐 环氧化物 聚合 胺基双酚 铁系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蒽基Au(Ⅰ)和Ir(Ⅲ)配合物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与发光行为调控
4
作者 王旭宇 谢欣然 曹登科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3-1522,共10页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6)(1-O)和[Ir(tpy)(bdpa-OH)](PF_(6))_(2)(2-OH)。通过核磁、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讨论了化合物Hbdpa及其配合物1和2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以及相关的发光行为调控。研究结果表明,Au(Ⅰ)和Ir(Ⅲ)的配位显著提高了配体Hbdpa的光反应活性。化合物2是首例能发生蒽基去芳构化反应的铱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蒽配体 Au(Ⅰ)配合物 Ir()配合物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Ⅲ)与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配位研究
5
作者 吕洪彬 周今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85-1594,共10页
为深入理解并优化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HDRDGA)类配体在锕系及镧系离子分离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电位滴定、吸收光谱滴定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研究了Ho(Ⅲ)与两种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配体(水溶性的N,N-二甲基二甘醇酸(... 为深入理解并优化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HDRDGA)类配体在锕系及镧系离子分离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电位滴定、吸收光谱滴定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研究了Ho(Ⅲ)与两种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配体(水溶性的N,N-二甲基二甘醇酸(HA)和疏水性的N,N-二(2-乙基己基)二甘醇酸(HA'))在水溶液、有机溶剂体系及固态化合物中的配位行为。结果表明,与单羧酸配体通常以阴离子形式与Ln(Ⅲ)配位不同,上述两种配体均可同时以阴离子和中性分子形式与Ho(Ⅲ)配位。随着配体浓度的增加,在不同酸度溶液中,依次形成金属与配体化学计量比为1∶1、1∶2及1∶3的多种配合物。在此基础上测定了[HoA]^(2+)、[HoA_(2)]^(+)等6种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其摩尔吸收光谱,还培养了4种1∶3配合物([HoA_(3)]、[HoA_(2)(HA)]^(+)、[HoA(HA)_(2)]^(2+)及[Ho(HA)_(3)]^(3+))的单晶,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萃取过程中,当水相酸(HNO_(3)或HClO_(4))浓度大于0.5 mol/L时,Ho(Ⅲ)仅以[Ho(HA')_(3)]^(3+)形式被萃取;而在近中性条件下,萃合物中的配体可以同时以阴离子和中性分子的形式存在,生成金属离子与萃取剂化学计量比为1∶1、1∶2和1∶3的萃合物。推测在1∶1和1∶2萃合物中,硝酸根与中心金属离子直接配位。无论配合物中的配体是阴离子还是中性分子、是否发生去质子反应,本研究所有配合物中,两种配体均以三齿螯合模式与Ho(Ⅲ)配位。这种配位模式与中性配体四烷基二甘醇酰胺相似,而不是羧酸类配体中常见的双齿配位模式。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该类配体的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有价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 N 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 配位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易源海 毛茂 +1 位作者 彭嘉欢 李慧杨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53-165,共13页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凭借其高效的单重态与三重态激子利用能力,已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备受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青睐。目前,基于铱(Ⅲ)和铂(Ⅱ)的磷光配合物在OLED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两类金属的稀缺...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凭借其高效的单重态与三重态激子利用能力,已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备受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青睐。目前,基于铱(Ⅲ)和铂(Ⅱ)的磷光配合物在OLED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两类金属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机显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具有显著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通过灵活的配体设计策略,能够展现出磷光或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的发光特性,为高效OLED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已展现出优异的发光性能和良好的器件稳定性。本文综述了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围绕磷光与TADF两种发光机制,深入剖析了金(Ⅲ)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发光性能的内在联系,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配合物 磷光 热活化延迟荧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酸分解硫脲络合-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的Ag
7
作者 金艳妮 张丽莉 +3 位作者 张宏伟 杨珍 孙银生 梁倩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1-848,共8页
地球化学样品中Ag含量测定常采用王水分解-盐酸或王水提取处理样品,但王水分解试样,样品不能完全溶解,且采用盐酸或王水提取所需酸度较大且灵敏度低,重复性差。选用三酸(氢氟酸-盐酸-高氯酸)电热板加热对试样进行分解,王水提取后蒸发至... 地球化学样品中Ag含量测定常采用王水分解-盐酸或王水提取处理样品,但王水分解试样,样品不能完全溶解,且采用盐酸或王水提取所需酸度较大且灵敏度低,重复性差。选用三酸(氢氟酸-盐酸-高氯酸)电热板加热对试样进行分解,王水提取后蒸发至近干,经低酸度硝酸复溶后,用硫脲与Ag+络合生成更稳定的络合物,以磷酸二氢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Ag含量,使Ag灵敏度提高了50%以上。分别对硝酸介质酸度、硫脲和磷酸二氢铵用量进行了实验,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介质酸度为1%硝酸,硫脲加入量为50 mg,磷酸二氢铵浓度为10 g/L。方法检出限为0.007µg/g,相对标准偏差(n=6)为2.0%~4.4%,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1.3%~96.2%。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准确度好,适用于地球化学样品中Ag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硫脲络合 地球化学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Ⅲ)配合物-鲁米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新型除草剂甲磺草胺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亚莉 田璐肖 +4 位作者 智静驿 哈婧 郭光美 张旭渊 祁松闻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21-2326,共6页
基于除草剂甲磺草胺对Ag(Ⅲ)配合物-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增敏作用,结合流动注射,建立了以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测定甲磺草胺的方法。在碱性条件下,当Ag(Ⅲ)配合物的浓度为3.00×10^(-5) mol·L^(-1),鲁米诺溶液的浓度为8.0... 基于除草剂甲磺草胺对Ag(Ⅲ)配合物-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增敏作用,结合流动注射,建立了以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测定甲磺草胺的方法。在碱性条件下,当Ag(Ⅲ)配合物的浓度为3.00×10^(-5) mol·L^(-1),鲁米诺溶液的浓度为8.0×10^(-7) mol·L^(-1),流速为3.3 mL·min^(-1)时,测定甲磺草胺的灵敏度最高。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甲磺草胺浓度在7.0×10^(-8)~3.0×10^(-6) mol·L^(-1)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及空白发光强度的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2.6×10^(-10) mol·L^(-1),相关系数为0.9942。对浓度为8.0×10^(-8) mol·L^(-1)的甲磺草胺溶液9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草胺 ag()配合物 鲁米诺 流动注射 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Ⅰ)、Au(Ⅲ)、Pt(Ⅳ)离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树玲 于俊生 邹燕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65-670,共6页
本文用中药小檗碱作为探针分子,在0.01mol·L-1醋酸-醋酸钠缓冲体系中,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贵金属离子Ag?、Au?、Pt?与DNA的相互作用。在三种贵金属离子中,Au?、Pt?离子对小檗碱-DNA体系均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而Ag... 本文用中药小檗碱作为探针分子,在0.01mol·L-1醋酸-醋酸钠缓冲体系中,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贵金属离子Ag?、Au?、Pt?与DNA的相互作用。在三种贵金属离子中,Au?、Pt?离子对小檗碱-DNA体系均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而Ag?离子对该体系有强烈的荧光敏化作用。分别求出了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的结合常数。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结合能力的强弱顺序依次为:Au?>Ag?>Pt?。探讨了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的作用机理及导致结合力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Ⅰ) Au() Pt(Ⅳ)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Ⅰ)电解催化剂Mn(Ⅱ)制备MnO2的研究—(Ⅲ)产品MnO2的物化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伟善 吴丽珊 《电池》 CAS CSCD 1989年第2期31-35,共5页
本文对用新方法-Ag(Ⅰ)电解催化剂Mn(Ⅱ)阳极氧化法-制备出的新型MnO2,进行化学成份、活性、比表面积、视比重、红外光谱以及差热曲线等用物理化学性能的分析,确定了所制备的新型MnO2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新型MnO2比用... 本文对用新方法-Ag(Ⅰ)电解催化剂Mn(Ⅱ)阳极氧化法-制备出的新型MnO2,进行化学成份、活性、比表面积、视比重、红外光谱以及差热曲线等用物理化学性能的分析,确定了所制备的新型MnO2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新型MnO2比用传统的电解法制备的电解MnO2具有较优的物理化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电池 ag(Ⅰ) 电解催化 Mn(Ⅱ) 二氧化锰 ()产品 物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Ⅲ)、Ag(Ⅰ)与巯基乙酰苯胺的配合物及其在贵金属回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锦化 牛德仲 宋保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6-109,共4页
早期巯基乙酰苯胺(mereaptoacetaniⅠ简写MAA)曾作分析试剂使用,其Au(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在医疗中的应用已有报道。但它的Au(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Au(Ⅰ)、Ag(Ⅰ)配合物的表征以及它们通过高温裂解法用于回收贵金属的工作尚未见报道。... 早期巯基乙酰苯胺(mereaptoacetaniⅠ简写MAA)曾作分析试剂使用,其Au(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在医疗中的应用已有报道。但它的Au(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Au(Ⅰ)、Ag(Ⅰ)配合物的表征以及它们通过高温裂解法用于回收贵金属的工作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试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乙酰苯胺 配合物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晚期妊娠孕妇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AT—Ⅲ、ⅧR:Ag、FN的测定
12
作者 邵宝亭 段淑娟 +4 位作者 李锦堂 陈钟颖 杨玉琴 赵文敬 杨佩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90年第1期102-103,共2页
在正常妊娠时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凝血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我院1986年12月对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纤维蛋白连结素(FN)三项测定。所有对象均排除了肾病、血液病... 在正常妊娠时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凝血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我院1986年12月对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纤维蛋白连结素(FN)三项测定。所有对象均排除了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内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妊娠 AT FN R:ag 妊娠月份 因子Ⅷ相关抗原 连结素 正常妊娠 抗凝血酶 内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用于文拉法辛的测定 被引量:6
13
作者 苑洁 王玮 +1 位作者 康维钧 徐向东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36-1439,共4页
Ag(Ⅲ)配合物在碱性介质中可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实验发现,抗抑郁药物文拉法辛对该化学发光体系有显著的增敏作用。据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化学发光测定文拉法辛的新方法。在优化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0 mg.L-1,检... Ag(Ⅲ)配合物在碱性介质中可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实验发现,抗抑郁药物文拉法辛对该化学发光体系有显著的增敏作用。据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化学发光测定文拉法辛的新方法。在优化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0 mg.L-1,检出限(S/N=3)为0.05 mg.L-1,回收率为96%~105%,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为0.87%。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已成功用于市售胶囊中文拉法辛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法辛 鲁米诺 ag()配合物 流动注射 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Ⅲ)-鲁米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用于茶饮料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天 王静雨 +3 位作者 张敏昕 张春发 张津津 马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8-222,共5页
以茶叶中常见的8种茶多酚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价银配合物[Ag(Ⅲ)]-鲁米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与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法、邻苯三酚-碳酸盐-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和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并采用... 以茶叶中常见的8种茶多酚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价银配合物[Ag(Ⅲ)]-鲁米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与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法、邻苯三酚-碳酸盐-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和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并采用Ag(Ⅲ)-鲁米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评价了4种茶饮料的抗氧化活性。设置的仪器工作参数如下:载流为纯水,蠕动泵转速为25r·min^(-1),光电倍增管负高压为600V。结果发现:Ag(Ⅲ)-鲁米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所得化学发光强度差值与DPPH自由基清除法所得的IC_(50)(自由基清除率为50%时对应的抗氧化剂浓度)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9490。方法用于市售4种茶饮料抗氧化性能评价,所得结果与DPPH自由基清除法一致,相关系数为0.96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银配合物 鲁米诺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抗氧化活性评价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Ⅲ)-聚六亚甲基双胍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性能表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鑫钰 陈迅 +3 位作者 陆梓仪 陈雷光 朱贤锋 侯琳熙 《应用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49-756,共8页
采用水溶液反应法,以不同粘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作为配体,合成出一系列稳定的由400 nm左右的小颗粒团聚而来的微米级四配位Ag(Ⅲ)-PHMB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证明了物质的结构与价态。通过抗菌活性实验发现,Ag(Ⅲ)-PHM... 采用水溶液反应法,以不同粘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作为配体,合成出一系列稳定的由400 nm左右的小颗粒团聚而来的微米级四配位Ag(Ⅲ)-PHMB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证明了物质的结构与价态。通过抗菌活性实验发现,Ag(Ⅲ)-PHMB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随着配体PHMB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升高而增大,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小。在低浓度条件下,微米级Ag(Ⅲ)-PHMB配合物的抗菌性能高于同等质量浓度的AgO、AgNO_3与PHMB;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微米级Ag(Ⅲ)-PHMB配合物与细菌的实际接触面积、缓释出的抗菌活性物质增长趋缓,因而抗菌活性升高趋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聚六亚甲基双胍配合物 粘均相对分子质量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Ⅲ)-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对泼尼松龙的测定研究
16
作者 屈晶 连靠奇 +2 位作者 石红梅 康维钧 牛凌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31-1935,共5页
建立了应用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检测泼尼松龙的方法。在碱性介质中,泼尼松龙可以改变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光信号,一定范围内,其浓度与光信号的减弱程度呈线性关系。于最优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是2.0&... 建立了应用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检测泼尼松龙的方法。在碱性介质中,泼尼松龙可以改变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光信号,一定范围内,其浓度与光信号的减弱程度呈线性关系。于最优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是2.0×10^-9~1.0×10^-7 mol·L^-1和2.0×10^-7~1.0×10-6 mol·L^-1,检出限为5.0×10^-10mol·L^-1。对2.0×10^-8mol·L^-1与6.0×10^-7mol·L^-1的泼尼松龙进行平行测定11次,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与1.5%。该方法用于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的测定,回收率为98.0%~101%。本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适用于泼尼松龙新剂型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可应用于泼尼松龙其他剂型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体系 ag()配合物 鲁米诺 泼尼松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U-Ag杂金属半刚性羧酸配体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17
作者 仝小兰 陈瑶 +5 位作者 罗巧琳 田婧睿 林剑桥 刘淑娟 辛建华 熊剑波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500,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锕系元素的配位行为,基于半刚性羧酸配体3-(羧基甲氧基)苯甲酸(H_(2)L),合成了一个三维结构的U-Ag杂金属配合物[(L)(HL)Ag(UO_(2))](简称UAgL)。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晶体结构进行... 为了深入研究锕系元素的配位行为,基于半刚性羧酸配体3-(羧基甲氧基)苯甲酸(H_(2)L),合成了一个三维结构的U-Ag杂金属配合物[(L)(HL)Ag(UO_(2))](简称UAgL)。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配合物UAgL中铀原子处于稍变形的五角双锥配位环境中,银原子则处于五配位的四方锥配位环境中。铀酰离子中的氧原子参与配位且处于轴向位置,完全脱质子的配体L和部分脱质子的配体HL则采取两种配位模式将铀中心与银中心连接成二维层状结构,层状结构之间又通过铀酰氧原子连接成三维的网络结构。进一步探讨了配合物UAgL的热稳定性和在室温下的固态荧光性质,认为其可作为潜在的光致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刚性羧酸配体 U-ag杂金属配合物 晶体结构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Eu(Ⅲ)配合物纳米复合颗粒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18
作者 耿优辉 许申鸿 +9 位作者 唐建国 王瑶 黄林军 焦吉庆 刘继宪 黄震 沈文飞 武鹏 辛志超 Laurence A Belfiore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共4页
通过三步反应成功将铕配合物(EuTP)包覆在纳米棱壳结构Ag@SiO2复合颗粒的表面.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25~30 nm且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银溶胶;然后采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了壳层厚度在20nm左右的Ag@SiO2复合颗粒;以氧化铕、α-噻... 通过三步反应成功将铕配合物(EuTP)包覆在纳米棱壳结构Ag@SiO2复合颗粒的表面.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25~30 nm且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银溶胶;然后采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了壳层厚度在20nm左右的Ag@SiO2复合颗粒;以氧化铕、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邻菲罗啉为原料制备EuTP,并成功包覆在核壳结构的表面.分别采用TEM、FTIR、XRD等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对比相同浓度的三价铕的配合物EuTP与复合粒子Ag@SiO2@EuTP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现,SiO2壳层厚度在20 nm左右时Eu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且随着棱壳结构表面配合物浓度的增大,包覆层的厚度增大,荧光强度也呈现增强趋势,对于稀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TP ag@SiO2 金属增强荧光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Tb(Ⅲ) complexes with 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瑞仁 郑由浒 顾国梁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年第5期599-605,共7页
Two novel ligands named 4-styryl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 (4-SPDA) and 4-(4-(2-(2, 6-dicarboxypyridin-4-yl)- vinyl)styryl)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DSPDA) and their complexes with Tb(Ⅲ) were synthesized and... Two novel ligands named 4-styryl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 (4-SPDA) and 4-(4-(2-(2, 6-dicarboxypyridin-4-yl)- vinyl)styryl)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DSPDA) and their complexes with Tb(Ⅲ)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metry,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lemental analysis and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 The ligand synthetic route was optimized. Th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 in solid state, in different kind of solvents and in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pH value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yields of DSPDA and 4-SPDA reach over 78% by Wittig-Horner reaction and other eight pyridine-2, 6-di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with different substituents on pyridine ring, and their complexes with Tb(Ⅲ) are also obtaine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the complexes with electron-donating groups are more intense than those of the complexes with 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s on pyridine ring;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the complexes are the strongest in neutral solution (pH=7), and the less the dipole moment of solvent molecule is, the stronger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s. It is found that the two ligands (4-APDA and DSPDA) are the good sensitizers for Tb(Ⅲ) 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 complexes pyridine-2 6-di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SYNTHESIS fluorescence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胺强化Fe(Ⅲ)-NTA络合物活化过二硫酸盐降解磺胺甲恶唑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真然 彭藴斓 +1 位作者 刘义青 付永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3-1172,共10页
针对Fe(Ⅱ)/过二硫酸盐(Peroxydisulfate,PDS)高级氧化技术存在的pH值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研究构建Fe(Ⅲ)-氨三乙酸(Nitrilotriacetic Acid,NTA)/羟胺(Hydroxylamine,HAm)/PDS体系,以在中性条件下高效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 针对Fe(Ⅱ)/过二硫酸盐(Peroxydisulfate,PDS)高级氧化技术存在的pH值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研究构建Fe(Ⅲ)-氨三乙酸(Nitrilotriacetic Acid,NTA)/羟胺(Hydroxylamine,HAm)/PDS体系,以在中性条件下高效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研究结果显示,Fe(Ⅲ)-NTA/HAm/PDS体系在pH=7条件下对SMX的降解率可达91%,该体系降解SMX的主要活性物种为·SO_(4)^(-)和·OH。SMX在Fe(Ⅲ)-NTA/HAm/PDS体系中的降解效率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降低,且增加Fe(Ⅲ)、PDS的用量会加速SMX降解。NTA的引入可将Fe(Ⅱ)/PDS体系的pH值应用范围由酸性拓展至弱碱性,与此同时,向体系内加入HAm可有效减少铁泥的产量。根据检测到的降解产物,提出SMX在Fe(Ⅲ)-NTA/HAm/PDS体系中可能的降解途径包括断键反应、羟基化反应、氨基氧化反应。双酚AF、双氯芬酸、土霉素等其他新污染物也能在Fe(Ⅲ)-NTA/HAm/PDS体系中被高效去除,表明该体系在新污染物的降解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磺胺甲恶唑 羟胺 Fe()-NTA络合物 过二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