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生活的英雄何以可能?--波德莱尔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献疑
1
作者 妥建清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学界普遍认同波德莱尔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鉴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赓续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总汇精神,强调代表诗的本质的想象力具有融合万物于一体的功能,业已包含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维度。波德莱尔聚焦于... 学界普遍认同波德莱尔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鉴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赓续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总汇精神,强调代表诗的本质的想象力具有融合万物于一体的功能,业已包含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维度。波德莱尔聚焦于现代性的具体时空,视浪荡子为现代生活的英雄,并把由人工的方式所制造的惊奇美作为现代生活意义的表征,借此从日常生活这一更为革命性的领域以美含纳真与善,力图重建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道德。尽管对瞬间快感的过度追求使人陷溺于快乐主义的泥淖之中,然而“应和论”因发现现代生活的意义,从而开嗣后日常生活审美化、身体美学等诸种生活美学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美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应和论 为艺术而艺术 日常生活审美化 浪荡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艺短视频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文化
2
作者 潘佳谋 胡智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0,共9页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大众参与性最高的传媒形式,其中,文艺短视频的概念亟待确立。通过对艺术本质以及对传媒艺术特性的双重考察可证,文艺短视频能够被视为传媒艺术进而具有审美性;文艺短视频的审美表征是艺术与生活的双向流动,主要体现...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大众参与性最高的传媒形式,其中,文艺短视频的概念亟待确立。通过对艺术本质以及对传媒艺术特性的双重考察可证,文艺短视频能够被视为传媒艺术进而具有审美性;文艺短视频的审美表征是艺术与生活的双向流动,主要体现在文艺短视频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粘连十分紧密,已经呈现出“视频化生存”的趋势,同时,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审美层面的沟壑被文艺短视频所填平,审美逐渐走向庸化;文艺短视频不仅能够给予人短暂的精神狂欢,使人获得情感的抚慰,同时还可以让人在意象世界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与想象的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短视频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意蕴 传媒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被引量:50
3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延续性,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文化研究 感性 日常生活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物器之用”到“君子人格”:竹文化符号的审美流变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永 李能 +1 位作者 喻迎春 李世军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70,共5页
"竹"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符号,历经了由竹制生产工具到礼器,再到乐器,终而到"君子"形象三种审美流变形式,在流变过程中,实用功能不断"虚化"。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教神圣化、艺术高雅化、审美人格化三种审美手段... "竹"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符号,历经了由竹制生产工具到礼器,再到乐器,终而到"君子"形象三种审美流变形式,在流变过程中,实用功能不断"虚化"。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教神圣化、艺术高雅化、审美人格化三种审美手段,表明竹文化符号的流变源于对神性、物性、人性的"比物"对象的不断"实化"。竹文化符号的审美流变标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即将生活中的物质层面虚化,精神层面实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文化 比物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美学困局 被引量:12
5
作者 潘知常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8-168,共11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存在并值得讨论的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究其实质,只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的自我放逐。它以逃向日常生活的方式重返日常生活,不但没有解决美学所面对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存在并值得讨论的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究其实质,只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的自我放逐。它以逃向日常生活的方式重返日常生活,不但没有解决美学所面对的虚无主义的内在焦虑,反而加剧了这一焦虑。"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的是期望掩饰虚无灵魂的努力,误以"拟象化"为"审美化",而且在反对"唯美为尊"的同时,也反对"以美为宗",最终使得美学研究陷入困局。要走出这一美学困局,则必须重构日常生活,重构审美与艺术,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审美化 非审美化 困局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造型艺术亚审美化的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彬 秦红梅 郑苏淮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37,共4页
在现代的造型艺术中,以崇高为代表的经典审美正在退却,而以愉悦为代表的亚审美正在广泛流行,亚审美的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是艺术范围的扩大与创作方式的改变;艺术品的市场化和艺术创作的商业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 在现代的造型艺术中,以崇高为代表的经典审美正在退却,而以愉悦为代表的亚审美正在广泛流行,亚审美的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是艺术范围的扩大与创作方式的改变;艺术品的市场化和艺术创作的商业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化;艺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便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型艺术 亚审美 商业化 生活化 传播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审美主义思潮论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悦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58,共4页
“审美主义”是一种以审美活动取代其它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 ,“生命艺术化”是其思想核心 ,它要藉审美之途来安顿此岸的生存。从这种新的视角出发 ,审视中国美学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断代史 ,立足于中西文化—美学比较角度 ,考察审美主... “审美主义”是一种以审美活动取代其它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 ,“生命艺术化”是其思想核心 ,它要藉审美之途来安顿此岸的生存。从这种新的视角出发 ,审视中国美学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断代史 ,立足于中西文化—美学比较角度 ,考察审美主义在中国的系统化形成 ,探寻审美主义在中国的接受机制、建构特质和发展理路 ,将会对理解整个 2 0世纪中国美学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义 生命艺术化 中国现代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悦笛 许中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29,共5页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泛化 后现代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日常生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7-52,共6页
文化成为消费品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状况 ,传统的文艺学、美学不应依然恪守原来的固有领域 ,而应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 文化成为消费品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状况 ,传统的文艺学、美学不应依然恪守原来的固有领域 ,而应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研究对象 ,对这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 ,批判其负面作用。这样做既能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美学:为何与何为? 被引量:7
10
作者 代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77,共8页
《圣经》的身体话语构成了西方肯定和赞美身体的重要思想源泉。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推动了西方艺术对裸体的表达和喜爱。中国非主流非正统话语对身体的热衷与痴迷,为身体美学在中国的接受准备了丰沃土壤。身体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 《圣经》的身体话语构成了西方肯定和赞美身体的重要思想源泉。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推动了西方艺术对裸体的表达和喜爱。中国非主流非正统话语对身体的热衷与痴迷,为身体美学在中国的接受准备了丰沃土壤。身体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环境美学汇合在一起,将极大地改变美学理论的框架结构,对美学研究的未来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裸体 身体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终结之后: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转向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6-131,159,共6页
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并未指出艺术彻底的终止或消亡,但确实揭示了艺术所面临的困境。从当下的艺术发展现状来看,"终结"的不是艺术整体,而是现代以来的艺术形式,是宣称"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自律论... 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并未指出艺术彻底的终止或消亡,但确实揭示了艺术所面临的困境。从当下的艺术发展现状来看,"终结"的不是艺术整体,而是现代以来的艺术形式,是宣称"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自律论。在日常生活与艺术界限消弭的今天,艺术不再是一个可以明确界定的范畴。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艺术与生活的双向互动,正切实改变着艺术的当代走向。后现代文化语境为艺术创造了探寻自身存在价值的契机,与生活合流、与技术结合为艺术提供了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终结 日常生活审美化 后现代 技术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视域下的艺术设计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6-151,共6页
日常生活产品经由当代设计艺术的包装源源不断地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资源,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则就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化,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图像符号系统。形而上的中国... 日常生活产品经由当代设计艺术的包装源源不断地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资源,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则就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化,是一种经过"设计"的图像符号系统。形而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靠抽象的概念灌输和说教实现,而应该在与中国民众日常消费生活的创造性融合中,通过触手可及、形象生动的形而下之器来"润物细无声"地达成,在审美认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设计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通与融合——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的互补共生 被引量:3
13
作者 韦拴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8-13,共6页
作为消费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的两种理论表征,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在极大程度上存在着互为启发、相互印证的会通关系。大众对自我身体从内到外的修饰和改造,使得身体审美因此而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最为浅显直观的具象... 作为消费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的两种理论表征,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在极大程度上存在着互为启发、相互印证的会通关系。大众对自我身体从内到外的修饰和改造,使得身体审美因此而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最为浅显直观的具象化表现。身体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有效弥合,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审美内涵。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目标导向和终极旨归,伦理生活审美化的实现,可有效促成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实现和双重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日常生活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经验 伦理生活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及其价值悖论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9-33,共5页
晚期资本主义的图像生产模式为审美理论带来范式转换,并使得美学生产与商品生产之联姻成为现实可能,然而以技术为依托的图像生产的标准化、大众化取向,也导致了图像审美的符号自指性与身体性的张扬,使得后现代审美活动遗失了以感性主体... 晚期资本主义的图像生产模式为审美理论带来范式转换,并使得美学生产与商品生产之联姻成为现实可能,然而以技术为依托的图像生产的标准化、大众化取向,也导致了图像审美的符号自指性与身体性的张扬,使得后现代审美活动遗失了以感性主体直面生活现实的精神解放功能,并最终使"存真储善"的美学滑向"虚"与"欲"的美学。图像生产的审美价值悖论为我们重新审视与反思当前"审美化"论题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生产 技术 符号 身体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基于当代西方文论中“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讨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汤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9-199,共11页
意识形态体现了权力运作的展开方式,其功能包括调和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效应可存在于感性的个体体验和规训个体的霸权话语之间的差异中。文学在传达意识形态和支撑霸权秩序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是逃离和超... 意识形态体现了权力运作的展开方式,其功能包括调和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效应可存在于感性的个体体验和规训个体的霸权话语之间的差异中。文学在传达意识形态和支撑霸权秩序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是逃离和超越霸权话语控制的重要途径。文学话语和文学实践均承担了审美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双重功能,与此同时,亦需要在审美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之间保持平衡,以此来寻求审美价值与文化政治的融合途径。当前,在传统理性走向危机之时,西方文论界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持续重视表明,唯有通过深层和感性的个体经验,才能弥合个体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主体的权力话语,最终使主体获取心灵的解放力量。国内学界有关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需要在注重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日常生活审美化、主体建构等方面有所推进,才能在社会文化实践中有不竭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 物质性 审美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美学与休闲——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海颖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9期114-120,共7页
为了研究身体在休闲中的地位,研究身体美学与休闲的关系,文章进行了身体维度的历史反思。从尼采到福柯,从梅洛-庞蒂到舒斯特曼,哲学的"身体转向"由来已久。舒斯特曼所建构的身体美学,其根基在于对世界整体性的追求。由舒斯特... 为了研究身体在休闲中的地位,研究身体美学与休闲的关系,文章进行了身体维度的历史反思。从尼采到福柯,从梅洛-庞蒂到舒斯特曼,哲学的"身体转向"由来已久。舒斯特曼所建构的身体美学,其根基在于对世界整体性的追求。由舒斯特曼美学思想可借鉴到:首先,确认身体在审美中的合法性,通过确认休闲之身体维度和大众性,将休闲建立在身心统一的一元论之内;其次,回归身体美学的实践本性,将休闲置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维度,其桥梁在于美学(艺术)与生活的整合。因此,身体的践行体现了休闲体验的主体意识,休闲可以使身体达到更高的审美体验的统一性。休闲既是生活美学,也是身体美学。休闲有望成为打破审美与实践之分隔的桥梁,成为日常生活与审美之间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休闲 日常生活审美化 舒斯特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生活的艺术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金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5,共4页
与全球化的新媒体语境相关联的微时代,带来了文化生态与审美风尚的变化。其以日常、感性、快餐、娱乐等为指征的消费效益原则,冲击了以优雅、崇高、规范、秩序等为核心的经典美感风尚。以小生活、小人物、小情致等为代表的微风尚,不仅... 与全球化的新媒体语境相关联的微时代,带来了文化生态与审美风尚的变化。其以日常、感性、快餐、娱乐等为指征的消费效益原则,冲击了以优雅、崇高、规范、秩序等为核心的经典美感风尚。以小生活、小人物、小情致等为代表的微风尚,不仅解放、丰富、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感性能力、审美情致、生活样态,也尖锐地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技术与价值、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新的关联域。唯此,在微时代,批判传承生活艺术化的中西传统,反思陶铸适应新的时代需要的艺术审美品格与人生审美精神,抑或是抵御与超越美为生活吞噬、艺术为生存消解、人消费自我的可能困局的一种人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微时代 审美风尚 生活艺术化 人文路径 批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时代的审美契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示与未来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2-130,共9页
从休闲学视阈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具有极大的盲目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质是日常生活休闲化。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美学界以及整个文化界引起剧烈的争论,症结在于对审美概念的误用。... 从休闲学视阈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具有极大的盲目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质是日常生活休闲化。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美学界以及整个文化界引起剧烈的争论,症结在于对审美概念的误用。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日常生活休闲化是当下现实的特征,而断言日常生活已经审美化为时尚早。坚持休闲的审美指向,不断把日常生活休闲化提升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在休闲学领域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时代 审美契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转向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社教 谢龙新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43-47,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发生与艺术自身的发展演变有关。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艺术观念带来了艺术与生活原初联系的断裂,造成现代艺术的困境,使艺术产生了转向。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从不同的出发点...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发生与艺术自身的发展演变有关。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艺术观念带来了艺术与生活原初联系的断裂,造成现代艺术的困境,使艺术产生了转向。黑格尔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层面揭示了艺术走出困境从而转向、再生的可能。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艺术转向的途径和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转向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自律 现代性 艺术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剩余与艺术伦理的重建——对当代艺术实践与历史叙事的一种反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秀琴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123,201,共7页
开放、活跃的当代艺术正处于一种"无名"的状态:多元主义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想象,但也造成了当代艺术美学的过剩和艺术伦理的危机。如何建立当代艺术与艺术史、与日常生活的对话关系,如何在全球化历史情境下建立... 开放、活跃的当代艺术正处于一种"无名"的状态:多元主义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想象,但也造成了当代艺术美学的过剩和艺术伦理的危机。如何建立当代艺术与艺术史、与日常生活的对话关系,如何在全球化历史情境下建立"后殖民"的文化视野,如何清理"多元主义"的遗产与困境,如何对技术消费主义建立历史的现实的批判——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代艺术能够超越"终结"并书写新的历史叙事的关键,也是重建当代艺术实践伦理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消费主义 多元主义 艺术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