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 prediction of inactivation of Aeromonas salmonicida grown on poultry in situ by intense pulsed light 被引量:1
1
作者 Jingwen Wang Zhenzhen Ning +2 位作者 Yifan Chen Xinglian Xu Huhu W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1011-1017,共7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activation effect of intense pulsed light(IPL)on Aeromonas salmonicida grown on chicken meat and skin,and to further develop prediction models of in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activation effect of intense pulsed light(IPL)on Aeromonas salmonicida grown on chicken meat and skin,and to further develop prediction models of inactivation.In this work,chicken meat and skin inoculated with meat-borne A.salmonicida isolates were subjected to IPL treatment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PL had obvious bactericidal effect in the chicken skin and thickness groups when the treatment voltage and time were 7 V combined with 5 s.In addition,the lethality curves of A.salmonicida were fitted under IPL conditions of 3.5-7.5 V.The comparison of statistical parameters revealed that the Weibull model could best fit the mortality curves and could accurately predict the mortality dynamic of A.salmonicida grown on chicken skin.And further a secondary model between the scale factor b and the treatment voltage in Weibull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linear equations,which determined that the secondary model could accurately predict the inactivation of A.salmonicida.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prediction models of Aeromonas,and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for sterilization approaches of meat-borne Aeromo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monas salmonicida Intense pulsed light INACTIVATION Chicken meat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t-ELISA法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被引量:5
2
作者 任燕 潘子豪 +2 位作者 陆承平 姚火春 吴淑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09-1415,共7页
在鱼类致病性气单胞菌诊断试剂盒的基础上,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胞外蛋白酶ECPase54,同时用脱脂奶平板、PCR特异性扩增气溶素基因aer和16SrRNA基因检测72株气单胞菌分离... 在鱼类致病性气单胞菌诊断试剂盒的基础上,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胞外蛋白酶ECPase54,同时用脱脂奶平板、PCR特异性扩增气溶素基因aer和16SrRNA基因检测72株气单胞菌分离株。结果显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测阳性率分别如下:Dot-ELISA法90.3%(65/72)、脱脂奶平板法75%(54/72)、aer基因PCR法94.4%(68/72)、16SrRNA PCR法81.9%(59/72),Dot-ELISA与其他3种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79.2%(57/72)、91.6%(66/72)、81.9%(59/72)。在ECPase54兔抗血清制备后的2、4、6、12、18个月,用Dot-ELISA检测72株分离株,检测结果重复性好。结果表明Dot-ELISA法敏感、特异、实用,可用于鱼类致病性Ah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胞外蛋白酶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t-ELISA快速检测鱼类运动性气单胞菌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马家好 李学勤 +2 位作者 王振英 杨振国 王文东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72-78,共7页
制备了引起常见鱼病的6株运动性气单胞菌的兔抗血清,建立了检测运动性气单胞菌的Dot-ELISA法。该法能检出含107菌细胞/mL的菌悬液及10个菌细胞/mL增菌20h的培养物,与运动性气单胞菌群内的菌株,均呈现明显的... 制备了引起常见鱼病的6株运动性气单胞菌的兔抗血清,建立了检测运动性气单胞菌的Dot-ELISA法。该法能检出含107菌细胞/mL的菌悬液及10个菌细胞/mL增菌20h的培养物,与运动性气单胞菌群内的菌株,均呈现明显的阳性反应,不与鲁克耶尔森氏菌、荧光假单胞菌、鳗弧菌等10株对照菌发生影响检测结果的交叉反应。应用Dot-ELISA与常规分离法分别对人工感染的40份样本进行检测,其阳性数分别为33和34,两法符合率为97%。经X2检验表明,两法检测结果间有显著意义的一致性(P<0.05),但前者可在24h内报告结果。应用Dot-ELISA又对8株鱼源菌检定,结果与细菌学检查相符。Dot-ELISA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实用的优点,可用于引起常见鱼病的运动性气单胞菌群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气单胞菌 DOT-elisa 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鲟病原嗜水气单胞菌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双凤 邹作宇 +4 位作者 韩志忠 曲立 董宏伟 徐连伟 蔡勋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3,共5页
以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hii)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为抗原,免疫兔获得高免血清,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施氏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ELISA技术。结果显示: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107CFU... 以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hii)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为抗原,免疫兔获得高免血清,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施氏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ELISA技术。结果显示: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107CFU/mL和1∶20000;病原菌检测灵敏度为每孔104CFU;抗血清与其它细菌标准菌株的交叉反应结果均呈阴性;阻断实验中的阻断率达66.88%;交叉反应和阻断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将该方法标准化后检测了22份人工感染后的施氏鲟和健康施氏鲟,阳性检测率分别为90.9%和13.6%,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已发病的施氏鲟,而且能够检测带菌的施氏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hii) 细菌性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间接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病原杀鲑气单胞菌致病性及感染后宿主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
作者 李杰 刘国兴 +6 位作者 钱且奇 朱玉洁 陈圳 姜群 王骏 张晓君 高晓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性,并测定分离菌的耐药性和感染后河川沙塘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引起河川沙塘鳢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代表菌株G2-4-1对河川沙塘鳢的LD 50为1.8×106 CFU/mL;该病原菌感染可引起河川沙塘鳢肝脏、脾脏、肾脏和鳃组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该菌株携带aer、hly、exu等毒力基因,且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DNA酶活性;耐药性分析发现,分离菌G2-4-1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8种药物耐药,对克拉霉素和大观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24类药物敏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MHCⅡB、MyD88、TLR和SOD在鳃、脾脏和肾脏组织中都显著上调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致病性 组织病理 免疫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鳟杀鲑气单胞菌耐药性研究与盐酸多西环素给药方案制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博 张培 +4 位作者 彭嘉琪 程波 赵雅贤 穆迎春 孙慧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79,共11页
为科学制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的给药方案,对3株分离自虹鳟的杀鲑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24种抗生素耐药性测定,并对其中4种敏感且批准使用的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20... 为科学制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的给药方案,对3株分离自虹鳟的杀鲑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24种抗生素耐药性测定,并对其中4种敏感且批准使用的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20、30、40和60 mg/kg盐酸多西环素在染病虹鳟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3株杀鲑气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耐药,对盐酸多西环素最敏感,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在2~4μg/mL之间,防耐药突变浓度(MPC)为1μg/mL;恩诺沙星的MIC在0.25~1μg/mL之间,MBC为4μg/mL,MPC为1.5μg/mL;氟苯尼考的MIC为1μg/mL,MBC为8μg/mL,MPC为2μg/mL;硫酸新霉素MIC为4μg/mL,MBC为8μg/mL,MPC为12μg/mL。40 mg/kg剂量单次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在患病虹鳟血浆中的峰浓度为1.19μg/mL,达峰时间为4 h,且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16 h,可以满足虹鳟杀鲑气单胞菌病治疗需要。60 mg/kg剂量单次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在患病虹鳟血浆、肌肉、肾脏和肝脏中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分别为23、18、23.5和23.5 h,在患病虹鳟血浆、肾脏和肝脏中药物浓度维持在MPC之上的时间分别为6、23.5和23.5 h,此使用剂量既能达到虹鳟杀鲑气单胞菌治疗作用,又能有效防止产生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耐药 盐酸多西环素 给药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溃烂症的病原鉴定和致病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许晓牧 陶敏慧 +9 位作者 韩阳 徐婷婷 樊慧敏 唐庆权 彭开松 刘天龙 田纪景 佘锐萍 朱若林 鲍传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探明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 为探明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 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 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 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 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毒力基因 致病性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0
8
作者 曹成易 汪开毓 +1 位作者 王玲 黄小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7,共4页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糖氧化发酵阳性,氧化酶检测阳性,0%NaCl生长;能利用甘露醇,不具运动性,能发酵麦芽糖,葡萄糖产酸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该菌属于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杀鲑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同源性高达99.9%以上。综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鉴定其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体表溃疡病 大西洋鲑(Salmon sal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病细鳞鱼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宁 时晓 +3 位作者 杜迎春 周杰珑 刘建宏 何宏轩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2,共5页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的病变组织处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 S rRNA序列分析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该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采用20种药物进行药敏分析,...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的病变组织处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 S rRNA序列分析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该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采用20种药物进行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4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7种抗生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疥疮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晓冉 陈四清 +5 位作者 莫照兰 李贵阳 刘长琳 王有廷 李杰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31,共7页
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是一种名贵的冷水经济鱼类,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小规模的工厂化繁育和养成。目前,我国关于裸盖鱼的病害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对山东烟台一养殖场自然发生疥疮病的裸盖鱼进行了病原分析,从发病鱼体内分离得... 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是一种名贵的冷水经济鱼类,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小规模的工厂化繁育和养成。目前,我国关于裸盖鱼的病害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对山东烟台一养殖场自然发生疥疮病的裸盖鱼进行了病原分析,从发病鱼体内分离得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命名为AF-1,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检测、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人工感染实验证明,AF-1对裸盖鱼有致病性,呈现症状与自然发病状态一致;结合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16S r RNA和gyr B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将AF-1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AF-1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吩等13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对氟苯尼考、氟甲喹等16种抗生素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养殖裸盖鱼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病例,为裸盖鱼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和疫苗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盖鱼 疥疮病 杀鲑气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溃疡病原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红霞 姚俊杰 +5 位作者 房文红 李新苍 赵姝 王元 吴俣学 周俊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2-330,共9页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是广受我国消费者认可的名优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随着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疾病成为制约半滑舌鳎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体表溃疡病为其常见病症。从...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是广受我国消费者认可的名优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随着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疾病成为制约半滑舌鳎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体表溃疡病为其常见病症。从严重溃疡病半滑舌鳎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HX0416,该菌可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并可在绵羊血平板上形成清晰的β-溶血环;经过16S rRNA和rpo D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并结合生化特性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健康半滑舌鳎幼鱼感染试验表明,该菌对半滑舌鳎具有较强致病性,感染72 h(1.04×106cfu·m L-1)对攻毒鱼的致死率达91.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和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等头孢菌素类药物比较敏感,而对硫酸新霉素、土霉素等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多重耐药,尤其是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等磺胺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严重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杀鲑气单胞菌 溃疡病 生化特征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鱼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海娟 王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196,共5页
为探究鲤鱼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耐药状况,从患病鲤鱼中分离到菌株CS126,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性质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CS126为革兰氏阴性菌,不产生吲哚、不具有动力性,分解半乳糖、甘露醇,VP试... 为探究鲤鱼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耐药状况,从患病鲤鱼中分离到菌株CS126,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性质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CS126为革兰氏阴性菌,不产生吲哚、不具有动力性,分解半乳糖、甘露醇,VP试验、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阴性,七叶苷阳性。16SrDNA序列长度为1 459bp,GenBank登录号为KJ942580,与GenBank中杀鲑气单胞菌的相似性高达100%,进化树显示与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聚为一分支。这表明菌株CS126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该菌株对菌必治、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但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甲氧卞胺嘧啶和磺胺异恶唑等耐药。本试验结果为鱼类杀鲑气单胞菌的快速鉴定及鱼类疾病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 16SrDNA 药敏试验 鲤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宗晓 刘荭 +6 位作者 史秀杰 高隆英 岳志芹 吕建强 何俊强 江育林 谢从新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88,共6页
选取杀鲑气单胞菌A层A蛋白(VapA)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2.0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以ATCC标准株10倍系列稀释,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后进行实时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通过SDS软件获得细菌数量(X)与Ct值的关系为:Ct=-3.1574lgX+43.68... 选取杀鲑气单胞菌A层A蛋白(VapA)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2.0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以ATCC标准株10倍系列稀释,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后进行实时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通过SDS软件获得细菌数量(X)与Ct值的关系为:Ct=-3.1574lgX+43.6841(相关系数R2=0.992)。实时定量PCR的检测限为6个细菌。建立的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典型株和非典型株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其他细菌没有交叉反应。杀鲑气单胞菌实时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对于快速口岸检疫、临床诊断和疫病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 实时定量PCR TAQMAN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胞外产物毒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战文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4,共5页
用玻璃纸平板法提取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al monicida masoucida的胞外产物(ECP)。毒性试验证实,ECP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具有致死性,其半致死量(LD50)为4.72μg蛋白/g体重。SDS-PAGE表明,ECP由13条蛋白带组成... 用玻璃纸平板法提取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al monicida masoucida的胞外产物(ECP)。毒性试验证实,ECP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具有致死性,其半致死量(LD50)为4.72μg蛋白/g体重。SDS-PAGE表明,ECP由13条蛋白带组成。利用大鼠抗ECP血清进行的Western-blot印迹显示,组成ECP的13条蛋白带中有7条具有免疫原性,能够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抗体,其分子量分别为88、70、42、39、36、22和15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 胞外产物 毒性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5
15
作者 童裳亮 王作芸 周建玲 《动物检疫》 1993年第5期7-8,共2页
杀蛙气单胞菌引起的鱼类疖疮病是进口动物检疫对象。该菌只能在疾病流行期从病鱼体内分离。在水和鱼卵中虽有此菌,也无法用常规细菌分离和培养法进行分离和鉴定。用ELISA技术快速检测水样中的该菌获得成功,为进口虹鳟鱼卵时检测该菌... 杀蛙气单胞菌引起的鱼类疖疮病是进口动物检疫对象。该菌只能在疾病流行期从病鱼体内分离。在水和鱼卵中虽有此菌,也无法用常规细菌分离和培养法进行分离和鉴定。用ELISA技术快速检测水样中的该菌获得成功,为进口虹鳟鱼卵时检测该菌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 检测 检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可视化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1
16
作者 谷庆花 李铭远 +1 位作者 司鑫鑫 高嵩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研究根据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铁载受体(fst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与侧向流试纸条(lateral flow strips,LFS)相结合的... 本研究根据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铁载受体(fst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与侧向流试纸条(lateral flow strips,LFS)相结合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杀鲑气单胞菌的方法。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RPA-LFS的杀鲑气单胞菌检测方法在37℃孵育25 min即可完成,特异性良好,与其他致病菌无交叉反应;灵敏度实验结果显示,该菌的纯培养物和人工污染的鲤鱼组织中的最低检测限均为单次反应1 CFU(colony forming unit)。本研究建立的基于RPA-LFS的杀鲑气单胞菌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等优点,检测结果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操作简单,不依赖昂贵的仪器设备,适用于养殖业中杀鲑气单胞菌的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侧向流试纸条 现场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群体感应及腐败活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佳宜 李婷婷 +5 位作者 励建荣 谢晶 林洪 王轰 申照华 郭晓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7-33,共7页
本研究利用群体感应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026鉴定乙基麦芽酚的抗群体感应活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量检测分析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da)分泌信号分子的影响。添加外源信号分子,以生物被膜... 本研究利用群体感应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026鉴定乙基麦芽酚的抗群体感应活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定量检测分析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da)分泌信号分子的影响。添加外源信号分子,以生物被膜形成量、胞外蛋白酶活力、细菌运动性(群集和泳动迁移直径)为指标,分析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群体感应及腐败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乙基麦芽酚对紫色杆菌026以及杀鲑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1 mg/mL,在亚抑菌浓度下,乙基麦芽酚可降低紫色杆菌026产紫色杆菌素的能力;气相色谱-质谱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所产群体感应信号分子C12-高丝氨酸内酯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0.08 mg/mL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胞外蛋白酶活力和细菌运动性(群集和泳动)的抑制率分别为71.2%、69.1%、80.4%和82.1%,且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由此可见,乙基麦芽酚对杀鲑气单胞菌具有较强的群体感应抑制效果,有望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用于水产品保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麦芽酚 杀鲑气单胞菌 群体感应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鳍马面鲀与许氏平鲉杀鲑气单胞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晋怀远 刘耀宽 +5 位作者 高晔 夏苏东 陈四清 莫照兰 边力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2018年和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一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发病死亡,主要症状为嘴部溃疡、红肿和出血。从发病鱼内脏中均可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分别命名... 2018年和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一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发病死亡,主要症状为嘴部溃疡、红肿和出血。从发病鱼内脏中均可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分别命名为2018TS-1和2019SS-1,分离菌株经16S rRNA测序、生理生化鉴定和vap A基因分析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masoucida)。人工感染结果显示,2018TS-1和2019SS-1分别能引起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的死亡,被感染鱼呈嘴部红肿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78×10^(5)和0.89×10^(5) CFU/尾。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国内工厂化养殖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病例,是目前人工养殖绿鳍马面鲀的首个疾病报道,也是继大西洋鲑(Salmo salar)、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等品种后,在山东省海水养殖鱼类中再次发现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宿主范围,也为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养殖的病害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许氏平鲉 细菌鉴定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苏里白鲑肝脏表达抗菌肽Leap-2基因的克隆及细菌感染后的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恩慧 黄天晴 +4 位作者 谷伟 王炳谦 张艳萍 李春雨 徐革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0-427,共8页
为探究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肝脏表达抗菌肽Leap-2基因的分子结构和表达特征,采用PCR技术从乌苏里白鲑(体质量为30.0 g±1.2 g)肝脏组织中扩增Leap-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 为探究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肝脏表达抗菌肽Leap-2基因的分子结构和表达特征,采用PCR技术从乌苏里白鲑(体质量为30.0 g±1.2 g)肝脏组织中扩增Leap-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其在健康组织及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后的组织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采用PCR方法从乌苏里白鲑肝脏中克隆得到Leap-2基因的ORF区(GenBank:MZ170050),片段长度为276 bp,可编码91个氨基酸,其成熟肽区域包含4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乌苏里白鲑的Leap-2氨基酸序列与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的亲缘关系较近,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一致性为96.7%;乌苏里白鲑肝脏中的Leap-2基因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肠和肾,肌肉中的基因表达量最低;3种细菌感染导致Leap-2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均有所上调,Western blot检测也显示,Leap-2蛋白水平在24 h内表达上调。研究表明,Leap-2基因参与了乌苏里白鲑应对外源干扰的免疫反应,本研究结果可为解析乌苏里白鲑应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白鲑 抗菌肽 Leap-2基因 嗜水气单胞菌 杀鲑气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荧光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氢乙酸钠对杀鲑气单胞菌群体感应现象的抑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俊淇 李婷婷 +3 位作者 刘佳宜 谢晶 林洪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9-75,共7页
利用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026,CV026)来研究脱氢乙酸钠的群体感应抑制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对杀鲑气单胞菌的群体感应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当脱氢乙酸钠质量浓度为2 mg/mL时,CV026的生长不会受到抑制,且在亚抑菌... 利用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026,CV026)来研究脱氢乙酸钠的群体感应抑制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对杀鲑气单胞菌的群体感应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当脱氢乙酸钠质量浓度为2 mg/mL时,CV026的生长不会受到抑制,且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脱氢乙酸钠可显著降低报告菌株CV026产生紫色杆菌素的能力;当脱氢乙酸钠质量浓度为1.6 mg/mL时,紫色菌素的产量下降63.39%。通过酶标法可以明显看出脱氢乙酸钠使杀鲑气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量降低,进一步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相对形成率仅为31.78%;通过其他的群体感应现象如:群集和泳动能力分别下降了82.76%和73.41%,胞外蛋白酶活性下降了14.56%,进一步验证了脱氢乙酸钠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同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证实了脱氢乙酸钠对杀鲑气单胞菌信号分子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可知,脱氢乙酸钠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性,能够作为新型的群体感应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乙酸钠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抑制剂 抑制效果 杀鲑气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