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雁 张绍芬 +1 位作者 夏贤 邹世恩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45-350,I0003,共7页
目的使用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并检测其病灶特征、动情周期、血管生成、子宫炎症等变化,以介绍和评价这一动物模型。方法新生ICR小鼠(15只)连续4 d滴喂他莫昔芬,并与同龄对照小鼠(15只)分别于42、85-95、135-14... 目的使用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并检测其病灶特征、动情周期、血管生成、子宫炎症等变化,以介绍和评价这一动物模型。方法新生ICR小鼠(15只)连续4 d滴喂他莫昔芬,并与同龄对照小鼠(15只)分别于42、85-95、135-145日龄处死,使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子宫病理改变;阴道脱落细胞法检测动情周期变化;免疫组化补体31(CD31)染色计算子宫微血管的密度、直径及所占面积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子宫缓激肽受体、神经激肽受体的基因表达。结果使用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的造模率为100%,且疾病严重程度随病程进展。部分给药小鼠可出现动情周期紊乱。85-95及135-145日龄给药小鼠子宫肌层微血管密度和面积比均高于对照小鼠(P〈0.05)。135-145日龄给药小鼠子宫缓激肽受体、神经激肽受体的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口服他莫昔芬法可方便、高效的建立腺肌病小鼠模型,出现腺肌病相关的血管生成、炎症状态、疼痛相关受体表达增高等特征,是研究腺肌病发生、发展的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他莫昔芬 动物模型 icr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病毒71型(EV71)对ICR小鼠的感染 被引量:18
2
作者 朵建英 王卫 +5 位作者 佟巍 丛喆 蒋虹 许文波 魏强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1-46,F0002,共7页
目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经不同途径感染不同日龄ICR小鼠后的感染状况,了解肠道病毒71型的感染特点,为了解EV71小鼠感染机制和模型制备提供实验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分别通过口腔途径、颅腔途径、肌肉途径及腹腔途径感染1日龄、7日龄及3~4... 目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经不同途径感染不同日龄ICR小鼠后的感染状况,了解肠道病毒71型的感染特点,为了解EV71小鼠感染机制和模型制备提供实验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分别通过口腔途径、颅腔途径、肌肉途径及腹腔途径感染1日龄、7日龄及3~4周龄SPF级ICR小鼠,定期安乐动物,采集各器官组织进行病原学诊断,确定EV71病毒感染情况;同时建立一步RT-PCR、病毒分离、IFA及IEA等方法。结果经腹腔途径感染成年鼠出现竖毛、弓背、消瘦症状,其他各途径感染小鼠感染后未见竖毛、弓背、觅食减少、体重减轻、精神呆滞及神经系统症状。颅腔注射3~4周龄ICR小鼠能在脑组织检测到病毒RNA,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1日龄乳鼠能在肌肉组织和肠道检测到病毒RNA,其中,肌肉组织病毒分离可检测到活病毒。本研究同时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适合EV71的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结论临床分离的EV71毒株通过口腔接种、颅腔、肌肉、腹腔注射途径感染1日龄、7日龄及3~4周龄SPF级ICR小鼠的疾病程度和病毒检出不同,ICR乳鼠及成年鼠可作为该病毒感染机制、病毒体内分布等基础研究,但用作EV71动物模型应用,感染程度尚不十分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EV71病毒 icr小鼠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诱导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倪建宇 白宁宁 +2 位作者 刘贤莉 龚丽红 寿旗扬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4,共7页
目的探讨三联造模法(氧嗪酸钾、次黄嘌呤以及30%酵母膏饲料联用)能否在ICR背景小鼠上建立稳定可靠的高尿酸血症模型,并采用阳性药非布司他对该造模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氧嗪酸钾、次黄嘌呤和30%酵母膏饲料,分别单用、两药或三药联用建... 目的探讨三联造模法(氧嗪酸钾、次黄嘌呤以及30%酵母膏饲料联用)能否在ICR背景小鼠上建立稳定可靠的高尿酸血症模型,并采用阳性药非布司他对该造模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氧嗪酸钾、次黄嘌呤和30%酵母膏饲料,分别单用、两药或三药联用建立ICR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检测血清尿酸、肌酐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尿酸氧化酶(UOX)活性,尿酸转运蛋白(URAT)1、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9、阴离子转运蛋白(OAT)1、ATP结合盒亚家族G成员(ABCG)2 mRNA水平等指标评价高尿酸血症模型成功与否。结果氧嗪酸钾单用对ICR小鼠血清尿酸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与30%酵母膏饲料和次黄嘌呤分别联用组血尿酸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而三联给药组在7 d时显著提高(P<0.01);同时,三联给药组XOD酶活性提升(P<0.001),UOX酶活性降低(P<0.001);URAT1、Glut9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01),OAT1、ABCG2表达水平降低(P<0.001);14 d的动态监测发现三联给药诱导的ICR小鼠血尿酸水平在7 d时达到峰值。此外,三联给药诱导的ICR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对阳性药物非布司他反应敏感,血尿酸水平显著下降(P<0.001)。结论通过三联给药的方法可以在7 d时稳定诱导ICR小鼠的高尿酸血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icr小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不同品系小鼠气虚 血虚证候的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卢文丽 方肇勤 +1 位作者 潘志强 侯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9-52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品系小鼠虚证四诊表现的异同,检验课题组已经建立的小鼠四诊工作站的适用范围。方法:选取KM、ICR、Balb/c、C57等4种不同品系的小鼠,复制气、血两种虚证模型。以体重、饮水、摄食、腋温、爪和尾显微数码拍照获取反映红色... 目的:观察不同品系小鼠虚证四诊表现的异同,检验课题组已经建立的小鼠四诊工作站的适用范围。方法:选取KM、ICR、Balb/c、C57等4种不同品系的小鼠,复制气、血两种虚证模型。以体重、饮水、摄食、腋温、爪和尾显微数码拍照获取反映红色程度指标r值、晚间35 s自主活动计数,并结合外观检测等四诊指标,对各虚证各模型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正常和相同造模因素影响下的不同品系小鼠四诊表现大致相同,但在程度上有所差异。结论:课题组已经建立的小鼠四诊工作站是可靠的,适用于目前国内外常用不同品系小鼠,可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 血虚 KM icr Balb/c C57 小鼠 四诊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71小鼠适应株制备及体内外感染特点 被引量:8
5
作者 朵建英 王卫 +7 位作者 马春梅 郝翊 徐艳峰 许文波 董小平 王健伟 魏强 秦川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83-389,I0004,I0005,共9页
目的用1日龄ICR小鼠传代制备EV71小鼠适应株,研究EV71亲代株与小鼠适应株的体内外感染特点,建立EV71感染ICR小鼠动物模型,为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实用的动物评价工具。方法用1日龄ICR小鼠进行EV71病毒(Fuyang-0805)的传代,得... 目的用1日龄ICR小鼠传代制备EV71小鼠适应株,研究EV71亲代株与小鼠适应株的体内外感染特点,建立EV71感染ICR小鼠动物模型,为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实用的动物评价工具。方法用1日龄ICR小鼠进行EV71病毒(Fuyang-0805)的传代,得到小鼠传代株。以一定浓度亲代株和传代株病毒分别接种RD、Vero、SY5Y、Caco-2四种细胞,定量方法检测各时间点不同毒株在四种细胞上的复制数量,CCK8方法测定各时间点细胞的存活率;同时,两毒株分别腹腔注射感染1日龄小鼠,定期安乐死动物,采集肺、小肠、骨骼肌、大脑四种器官组织,进行动物体内病毒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同时进行各器官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与亲代毒株相比较,小鼠传代株(EV71-MMP4)表现出更强的肌肉来源细胞嗜性与毒性;同时,两毒株腹腔注射感染1日龄小鼠后,EV71-MMP4感染的小鼠体重增长较正常小鼠体重增长缓慢;半定量和定量RT-PCR显示,在小鼠肌肉中的病毒载量于感染后1d和5d达到高峰。EV71-MMP4感染组感染率较高、病毒组织分布较广、感染持续性较好、病毒载量较高,高剂量病毒感染后小鼠小肠、心肌和骨骼肌可观察到细胞空泡变性、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感染后小鼠骨骼肌有EV71病毒特异分布。结论阜阳EV71小鼠适应株表现出较亲代毒株更好的小鼠易感性、细胞毒性,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用于EV71病毒致病机制、感染特点的研究和病毒疫苗及药物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71小鼠适应株 icr小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小鼠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阳 鄂长勇 +3 位作者 关连越 刘文韬 王丽娜 张学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43-1248,F0003,共7页
目的:建立并评价肝硬化小鼠的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模型。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_4),每周2次,8周后形成肝硬化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豆油。2组小鼠均行37%肝部分切除术。观察2... 目的:建立并评价肝硬化小鼠的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模型。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_4),每周2次,8周后形成肝硬化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豆油。2组小鼠均行37%肝部分切除术。观察2组小鼠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存活率、术后生存情况和术后肝再生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2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学表现;ELASA法观察2组小鼠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C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2组小鼠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6周存活率均为100%。术后3周内实验组小鼠肝再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3周时两者基本一致,术后3周之后实验组小鼠的肝再生率高于对照组。HE染色和Masson染色,CCl_4注射8周后肝脏呈肝硬化病理改变,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组织结构逐渐改善。实验组小鼠血清H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组小鼠血清HGF水平均较术前有所升高,随后恢复至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肝切除后实验组小鼠血清ALT水平升高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且到达峰值时间延迟。结论:CCl_4诱导肝硬化小鼠采用丝线结扎后切除左外叶的方法极易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硬化小鼠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小鼠 icr 肝切除 四氯化碳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必利与垂体移植诱发小鼠子宫腺肌病的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饶妍妍 项双卫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58-261,I0008,共5页
目的比较舒必利诱导和垂体移植诱导两种造模方法的效果,评价适用于子宫腺肌病研究的小鼠模型。方法 45只7周龄未曾受孕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舒必利组和垂体移植组,每组15只。舒必利组每日皮下注射舒必利,每20 g体重注射800... 目的比较舒必利诱导和垂体移植诱导两种造模方法的效果,评价适用于子宫腺肌病研究的小鼠模型。方法 45只7周龄未曾受孕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舒必利组和垂体移植组,每组15只。舒必利组每日皮下注射舒必利,每20 g体重注射800μg,垂体移植组则将同种同龄雄鼠的垂体放入雌鼠右侧子宫内,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5个月后以子宫湿重、终末体重、子宫湿重/终末体重的比值、卵巢湿重、子宫HE染色评分及模型成功率等指标评价造模效果。结果 5个月后舒必利组和垂体移植组小鼠的子宫湿重、子宫湿重/终末体重的比值、子宫HE染色评分及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模型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小鼠终末体重和卵巢湿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照组无一例形成子宫腺肌病,舒必利诱导和垂体移植诱导两种造模方法均可引起小鼠子宫腺肌病,造模的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都可用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小鼠 模型 动物 垂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6胶质瘤干细胞建立小鼠脑胶质瘤模型及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亚华 徐浩伦 +2 位作者 闫荷露 李霞 应雪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20-1622,共3页
目的利用C6胶质瘤干细胞建立ICR小鼠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胶质瘤干细胞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提供理想的模型。方法采用悬浮生长法体外培养C6胶质瘤干细胞,用Nestin巢蛋白抗体进行鉴别;利用C6干细胞建立ICR小鼠脑胶质瘤模型,考察小鼠术后的... 目的利用C6胶质瘤干细胞建立ICR小鼠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胶质瘤干细胞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提供理想的模型。方法采用悬浮生长法体外培养C6胶质瘤干细胞,用Nestin巢蛋白抗体进行鉴别;利用C6干细胞建立ICR小鼠脑胶质瘤模型,考察小鼠术后的生存状态和肿瘤体积变化;通过HE染色及CD133免疫组化考察小鼠术后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C6胶质瘤干细胞中Nestin表达量为96.01%,Nestin在所培养的C6胶质瘤干细胞球中高表达;小鼠接种肿瘤后食欲不振,体质量偏轻,且行为缓慢,反应呆滞;建模21 d时肿瘤体积为(9.77±6.58)mm3;模型经HE染色后可见脑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核皱缩,排列紊乱;免疫组化CD133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胞质显棕色,肿瘤组织中存在大量的脑胶质瘤干细胞。结论利用胶质瘤干细胞建立的脑胶质瘤模型成瘤率高,成瘤周期短,可作为后期脑胶质瘤模型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r小鼠 脑胶质瘤 动物模型 胶质瘤干细胞 鉴别 CD133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抑制小鼠侵袭性肺曲霉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9
作者 于利玲 肖永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I0003-I0007,共5页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小鼠侵袭性肺曲霉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方法ICR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环磷酰胺和皮下注射一定剂量地塞米松磷酸钠,建立免疫抑制状态;予小鼠两鼻孔接种烟曲霉AF293,观察96h存活率和不同时间点肺组织的...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小鼠侵袭性肺曲霉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方法ICR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环磷酰胺和皮下注射一定剂量地塞米松磷酸钠,建立免疫抑制状态;予小鼠两鼻孔接种烟曲霉AF293,观察96h存活率和不同时间点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两次环磷酰胺(150+150)mg/kg和一次地塞米松磷酸钠50mg/kg剂量注射组,中性粒细胞数降低达到预期水平,连续4d低于100/μl;烟曲霉分生孢子悬液10倍稀释后浓度约1×10^8/ml接种小鼠,96h后小鼠存活率为83.3%;肺组织病理观察在72h时曲霉孢子聚积并生成菌丝,肺组织有肉芽肿形成;96h时孢子大量繁殖,肺组织出血坏死,偶见肺脓肿形成。结论通过免疫抑制剂成功建立了免疫抑制小鼠,并且通过鼻腔感染曲霉菌获得稳定的肺曲霉病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曲霉 侵袭性肺曲霉病 动物模型 icr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