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现文件上传的ActiveXServer组件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程晓锦 徐秀花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0-22,41,共4页
讨论了文件上传的基本方法,分析了上传文件的格式,并通过具体实例给出利用VisualC++6.0的ATL开发实现文件上传功能的通用COM组件的方法。
关键词 文件上传 ASP ACTIVEX Server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降雨驱动的光伏组件清洁周期动态更新策略研究
2
作者 刘卫东 吴锦华 +1 位作者 胡珊 闻海浪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5-623,共9页
提出一种考虑自然降雨对灰尘沉积的清洁效果及其对发电量影响的光伏组件清洁周期的动态分析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关联图法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光伏组件清洁及发电量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降雨量和灰尘沉积的定量关系和考虑灰尘沉... 提出一种考虑自然降雨对灰尘沉积的清洁效果及其对发电量影响的光伏组件清洁周期的动态分析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关联图法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光伏组件清洁及发电量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降雨量和灰尘沉积的定量关系和考虑灰尘沉积影响的发电量预测模型,再将其应用于动态更新或调整清洁周期。所提出方法应用于浙江省杭州市某光伏电站清洁策略的制定,结果表明清洁周期动态更新策略下的清洁总成本相较于不清洁时降低20.04%,相较于固定清洁周期方法降低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灰尘 降雨 发电量预测 清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斜坡地形影响的光伏组件流固耦合风致振动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陈伏彬 王羽 +1 位作者 祝瑜哲 王薇嘉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11,共8页
为研究斜坡地形对光伏组件风振特性影响,基于流固耦合(FSI)方法开展光伏阵列风致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光伏阵列流场特征以及光伏组件风振响应模态,揭示位于不同坡度斜坡上的光伏组件在不同离地高度、间距上所表现出的风振特性。结果... 为研究斜坡地形对光伏组件风振特性影响,基于流固耦合(FSI)方法开展光伏阵列风致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光伏阵列流场特征以及光伏组件风振响应模态,揭示位于不同坡度斜坡上的光伏组件在不同离地高度、间距上所表现出的风振特性。结果表明:1)坡面引起气流堵塞,致使光伏组件位移幅值增加,同时也降低光伏阵列中前排光伏组件对后排光伏组件的遮挡效应;2)从流场特征中可看出,迎风前缘的首块光伏组件产生旋涡,脱落于后排区域,致使第2块光伏组件前流场变得复杂,第3块光伏组件周流场则相对稳定,说明越处于下游的光伏组件受流场影响越小;3)光伏组件的振动由低阶振型主导,坡面对后排光伏组件振动有较大影响;4)间距增大对位于坡面上的光伏阵列振动响应有影响,且随着坡角的增大影响更加显著;5)增加坡面上光伏阵列的高度,首块光伏组件位移幅值变化较为明显,其余两块光伏组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地形 流固耦合 风致振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SSDLite的光伏组件缺陷检测
4
作者 项新建 汤卉 +3 位作者 肖家乐 王世乾 张颖超 王磊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9-675,共7页
为了应对光伏组件缺陷检测中人工检测速度缓慢以及使用YOLO等深度学习模型时速度较慢且硬件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SDLite的多层特征融合轻量化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MobileNetV2作为SSDLite模型的骨干网络,并从中提取3个不同层... 为了应对光伏组件缺陷检测中人工检测速度缓慢以及使用YOLO等深度学习模型时速度较慢且硬件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SDLite的多层特征融合轻量化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MobileNetV2作为SSDLite模型的骨干网络,并从中提取3个不同层次的特征层进行特征融合。针对不同缺陷的尺寸特点,对模型中的先验框的大小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在MobileNetV2的瓶颈结构中引入CBAM注意力机制,以提高模型的检测精度。相比传统的SSDLite模型,该文模型平均精度从65.8%提高至72.4%,虽然速度略微下降,但已基本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SSDLite 多层特征融合 MobileNetV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5s网络的光伏组件缺陷检测方法
5
作者 任喜伟 余杰 +3 位作者 韩欣 李兆允 杨梦璐 何立风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8-434,共7页
鉴于光伏组件排列密集,缺陷目标较小,难以检测维护,直接影响光伏组件发电效率,提出一种改进YOLOv5s网络的光伏组件缺陷检测方法。首先,针对光伏组件红外图像中缺陷尺寸特性,使用K-均值++算法对缺陷目标重新聚类,确定合适的锚框大小,使... 鉴于光伏组件排列密集,缺陷目标较小,难以检测维护,直接影响光伏组件发电效率,提出一种改进YOLOv5s网络的光伏组件缺陷检测方法。首先,针对光伏组件红外图像中缺陷尺寸特性,使用K-均值++算法对缺陷目标重新聚类,确定合适的锚框大小,使其聚类锚框更符合小目标特征;然后,使用简化BiFPN融合更多的特征,在融合之前添加一个多通路残差连接模块,提高对小目标光伏缺陷的敏感度;其次,将YOLOv5s骨干网络进行融合,简化网络结构,减少下采样次数,提高图像分辨率以及丰富小目标特征信息;之后,将S_(IoU)损失函数引入到YOLOv5s架构中,提高网络性能,让网络部署到小型、轻量化设备;最后,将改进的YOLOv5s网络在自建的光伏组件红外图像缺陷数据集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YOLOv5s网络光伏组件缺陷检测方法优于对比方法,相比于原始网络,改进网络的m_(AP@0.5)提高1.7%,每秒帧率达到46.3,完全满足光伏组件缺陷检测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检测 YOLOv5s 损失函数 小目标增强 光伏组件 红外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工况下不同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实证研究
6
作者 饶伟 郭宇鹏 +1 位作者 周楠 夏铭泽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年第1期10-13,共4页
随着光伏车棚需求和数量不断增加,形式的选择和维护成为影响光伏车棚综合收益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天津某采用了多种光伏组件形式的光伏车棚近1年的发电数据,对影响光伏车棚组件发电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异质结组件、TOPCon组件... 随着光伏车棚需求和数量不断增加,形式的选择和维护成为影响光伏车棚综合收益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天津某采用了多种光伏组件形式的光伏车棚近1年的发电数据,对影响光伏车棚组件发电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异质结组件、TOPCon组件在发电效率上优于PERC双玻组件、PERC组件。在光伏车棚实际工作条件下,测试了在冬夏季典型日晴天、阴天、雪天及围合等多种工况对四种组件发电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弱光条件下,N型组件具有较好的弱光性能;由于光伏车棚光伏组件距地较高,双面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受到很大影响;夏季N型光伏组件较常规P型光伏组件在高温下有更多的发电量增益和热稳定性;雪天时光伏车棚PERC双玻组件性价比较TOPCon组件高;在晴天和阴天下,异质结组件都有着更多的发电量增益;通过研究光伏车棚底部空间围合对TOPCon组件、PERC双玻组件发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OPCon组件有更多的发电量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车棚 光伏组件 发电效率 弱光性能 雪天 围合遮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水堆燃料组件定位格架动刚度估算及误差来源分析
7
作者 周鼎 黄聪彩 +5 位作者 李天勇 乔红威 崔艺航 赵相吉 马建中 孙磊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1-699,共9页
格架动刚度是表征格架动态力学性能、支撑事故工况下燃料组件结构安全分析的重要参数。当前格架动刚度主要通过格架动刚度试验测得撞击力及速度等力学参量估算,但是缺乏对不同估算方法的差异分析和误差来源讨论,导致在工程应用中尚未形... 格架动刚度是表征格架动态力学性能、支撑事故工况下燃料组件结构安全分析的重要参数。当前格架动刚度主要通过格架动刚度试验测得撞击力及速度等力学参量估算,但是缺乏对不同估算方法的差异分析和误差来源讨论,导致在工程应用中尚未形成标准化评估方法。本文以某型格架为研究对象,开展格架动刚度试验,获得格架撞击载荷、撞击小车速度、撞击载荷脉冲周期等关键力学参数,分别采用能量法(包括直接法和迭代法)及周期法估算格架动刚度,分析不同方法的误差来源并讨论格架动刚度误差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基于小车撞击试验装置时,采用直接法和迭代法估算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最大相对偏差分别达到12%和16%左右;格架动刚度误差将直接传递至内刚度并显著放大内刚度误差,但进一步传递至撞击力误差时回归到5%左右。本文结果可为格架动刚度测试和组件事故工况安全分析的准确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组件 格架 动刚度 误差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快堆悬臂式换料机防组件跌落设计研究
8
作者 刘志芳 郭晓娴 +2 位作者 于团结 张威 王浩仲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34-139,共6页
一体化快堆是世界核能系统的主流发展方向,具有最高的核燃料循环效率。一体化快堆首次采用直拉式换料系统,即悬臂式换料机、直拉式提升机和平移式转运机的组合方式。对换料机而言,组件跌落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事故。对该事故的发生原因... 一体化快堆是世界核能系统的主流发展方向,具有最高的核燃料循环效率。一体化快堆首次采用直拉式换料系统,即悬臂式换料机、直拉式提升机和平移式转运机的组合方式。对换料机而言,组件跌落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事故。对该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有2种情形会导致组件跌落:抓手套发生严重塑性变形或断裂以及操作流程错误。可通过提高抓手套的机械强度来提高可靠度;通过全自动控制换料并设置必要的连锁来避免操作流程错误。对于人因导致的操作流程错误无法彻底避免,通过合理地设计导向管运动行程可将组件跌落高度降至最低,从而减小跌落产生的危害性。因此,换料机发生组件跌落的概率极低,即使发生跌落,也不会影响反应堆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料机 组件跌落 一体化快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冷型探测器杜瓦组件静态热设计软件的实现
9
作者 李司 陈军 +3 位作者 徐世春 任海 黄一彬 魏超群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4,共6页
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在工业、医疗和监测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杜瓦组件由芯片组和杜瓦组成,杜瓦为芯片提供必需、可靠的工作环境及光机电接口。杜瓦热设计过程中,芯片组热功耗、杜瓦热负载、被冷却物体的热质量、不同接触界面热阻... 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在工业、医疗和监测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杜瓦组件由芯片组和杜瓦组成,杜瓦为芯片提供必需、可靠的工作环境及光机电接口。杜瓦热设计过程中,芯片组热功耗、杜瓦热负载、被冷却物体的热质量、不同接触界面热阻和传热温差等需要准确计算以便于选配制冷机,保证器件在全温区下降温时间和功耗等指标的实现。目前,相关计算通过人为实现,易出错且效率低。对此,本文通过分析相关理论,提出了利用软件辅助快速计算相关热功耗的方案,完成了杜瓦组件静态热设计软件的开发,对于提升热设计的准确度和效率提供了支持,对于制冷机选配和组件整体性能保证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瓦组件 静态热设计 辅助设计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egformer的光伏组件分割算法
10
作者 曹冠华 党建武 杨景玉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432,共8页
针对光伏图像中光伏组件与复杂背景的边界特征模糊、难以区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egformer的改进算法。在编码阶段,引入全新设计的block5模块用来解析更高级的语义信息;在解码阶段,引入LPCB(边界强化)模型用来识别更精确的边界特征,最... 针对光伏图像中光伏组件与复杂背景的边界特征模糊、难以区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egformer的改进算法。在编码阶段,引入全新设计的block5模块用来解析更高级的语义信息;在解码阶段,引入LPCB(边界强化)模型用来识别更精确的边界特征,最终得到精确的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光伏组件分割算法在光伏组件图像数据集上的分割效果优于经典的主流分割算法,可以对光伏组件区域进行有效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Segformer 编码 解码 边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超宽带收发组件的设计
11
作者 冯洋 马云柱 +4 位作者 李顶豪 武星帆 李磊 华根瑞 赵永洁 《火控雷达技术》 202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超宽带收发组件,可用于多功能雷达中。设计的T/R组件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超宽带的特点。收发组件采用异形金属分腔,将发射通道分割成独立腔体,有效的移除了超宽带内腔体的谐振频率。文章着重对T/R组件的原理构成...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超宽带收发组件,可用于多功能雷达中。设计的T/R组件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超宽带的特点。收发组件采用异形金属分腔,将发射通道分割成独立腔体,有效的移除了超宽带内腔体的谐振频率。文章着重对T/R组件的原理构成、关键电路的仿真、结构布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测试结果表明,T/R组件在9倍频的工作带宽内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发射功率大于37dBm,接收增益大于22dB,收发通道隔离度大于60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 T/R组件 多芯片组件 电路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芯片组件功率芯片粘接失效分析及工艺改进
12
作者 孙鑫 金家富 +3 位作者 闵志先 吴伟 张建 何威 《电子工艺技术》 2025年第2期15-18,共4页
在微波多芯片组件中,VDMOS功率芯片常见的组装模式为粘接或焊接。导电胶粘接芯片虽具有操作简单、工艺温度低和便于返修的优点,但芯片的流片过程中易引入污染,在水、氧气条件下与背金电镀Ni层、导电胶Ag粉发生电化学腐蚀,导致接触电阻... 在微波多芯片组件中,VDMOS功率芯片常见的组装模式为粘接或焊接。导电胶粘接芯片虽具有操作简单、工艺温度低和便于返修的优点,但芯片的流片过程中易引入污染,在水、氧气条件下与背金电镀Ni层、导电胶Ag粉发生电化学腐蚀,导致接触电阻增大的失效现象。经试验分析发现,芯片背面污染无有效的去除方法,为避免污染物对电性能的影响,将粘接改为焊接后粘接,即芯片先焊接到钼铜载体上,检查钎透率合格后再用导电胶粘接到基板上,芯片漏极背金层熔解到焊料中形成稳定的冶金结合,原有污染界面将不复存在,可有效提升芯片连接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芯片组件 VDMOS 粘接 焊接 钼铜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U的软件化雷达信号处理后端处理程序的组件化设计与应用
13
作者 刘宣佑 游英杰 +2 位作者 田欢 王辉辉 张统兵 《火控雷达技术》 2025年第1期99-103,120,共6页
针对现阶段雷达信号处理部分开发效率低,可重构、可扩展能力弱的痛点,本文首先分析了软件化雷达组件化开发模式的技术优势,然后提出了信号处理应用组件的设计思路和代码模版。以脉冲压缩组件为例,演示了应用组件的开发、输出结果误差分... 针对现阶段雷达信号处理部分开发效率低,可重构、可扩展能力弱的痛点,本文首先分析了软件化雷达组件化开发模式的技术优势,然后提出了信号处理应用组件的设计思路和代码模版。以脉冲压缩组件为例,演示了应用组件的开发、输出结果误差分析以及性能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应用组件库,并且从组件库中选取合适的信号处理应用组件搭建了典型的信号处理后端处理流程,并设计了验证系统对其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展示了软件化雷达组件化开发在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组件 信号处理 软件化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eepLabV3+网络的光伏组件热斑故障识别及状态量化评估方法研究
14
作者 陈雷 刘波 +1 位作者 孙凯 赵健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453,共9页
针对光伏组件热斑的精确定位和量化评估,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网络与热斑像素比重模型相融合的光伏组件状态量化评估方法,旨在实现不同热斑状态的量化评估。首先,基于获取的红外热斑图像集,提出在DeepLabV3+主干网络中引入迁移学... 针对光伏组件热斑的精确定位和量化评估,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网络与热斑像素比重模型相融合的光伏组件状态量化评估方法,旨在实现不同热斑状态的量化评估。首先,基于获取的红外热斑图像集,提出在DeepLabV3+主干网络中引入迁移学习网络(EfficientNetB7)来提高热斑形状特征提取能力,进而实现热斑的像素级语义分割;其次,利用Canny算法对分割的热斑图像进行像素级轮廓界定,并利用格林积分计算其像素比重;最后,通过构建状态评估模型实现对光伏组件热斑状态的量化评估。现场试验表明,与常见的语义分割方法(DeepLabV3、FCN、U-net、Linknet、SegNet)相比,该文所提方法在像素准确率和平均交并比方面分别达到98.33%和91.43%,具有较好的热斑分割效果。此外,所提状态评估方法可实现对光伏组件热斑大小的准确量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热斑 图像分割 状态评估 深度学习 红外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光伏组件可靠性测试研究
15
作者 陶海全 方振雷 +1 位作者 孙勇 田玮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415,共6页
为确保薄膜光伏组件在25 a的使用年限内具有较高可靠性,依据国际著名检测机构和实验室的加严测试序列,综合光伏组件合格性测试标准、安全性测试标准、现有可靠性测试序列以及环境应力加速模型,推导出涵盖热循环、机械性能、综合材料性... 为确保薄膜光伏组件在25 a的使用年限内具有较高可靠性,依据国际著名检测机构和实验室的加严测试序列,综合光伏组件合格性测试标准、安全性测试标准、现有可靠性测试序列以及环境应力加速模型,推导出涵盖热循环、机械性能、综合材料性能、湿热阻水性能、抗PID性能、室外曝晒和对比试验7个子序列,适用于评估薄膜光伏组件生命周期内环境耐久性和材料性能的可靠性测试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太阳电池 薄膜光伏组件 可靠性 生命周期 测试序列 累积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ERT的微波组件故障知识图谱推理方法
16
作者 樊国壮 周金柱 +2 位作者 侯奇峰 高达林 甘宇鹏 《电子机械工程》 2025年第1期34-39,共6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知识推理技术改进微波组件调测过程中的知识补全,以增强故障知识图谱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提升调测效率和可靠性。针对微波技术领域知识不完备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来自Transformers的双向编码器表示(Bidirectional... 本研究旨在利用知识推理技术改进微波组件调测过程中的知识补全,以增强故障知识图谱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提升调测效率和可靠性。针对微波技术领域知识不完备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来自Transformers的双向编码器表示(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ERT)模型的知识推理方法MicroReason-BERT。该模型首先在微波组件故障知识图谱上通过遮掩语言模型进行预训练,增强对现有数据的理解能力。随后,通过使用预训练模型的编码器部分,分别对三元组中的头实体、关系和尾实体进行上下文表示编码。在此基础上,MicroReason-BERT结合确定性分类器与空间测量进行表示和结构学习,以优化模型表现。为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文中还引入多种损失函数进行学习。实验结果表明:MicroReason-BERT在测试集上的综合表现优于其他知识推理模型,有效提高了知识图谱的完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组件 知识推理 故障诊断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V实验的双组件混合格架横流研究
17
作者 蒋理 单建强 +3 位作者 周杉 邹逸翔 郭俊良 桂淼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搅混格架-组件之间的横向交混研究对于燃料组件创新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测量了两个5×5格架-组件之间的横流。组件上各布置了1种搅混格架,两种格架的条带高度之比为1.744,搅混翼面积之比为1.486,均... 搅混格架-组件之间的横向交混研究对于燃料组件创新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测量了两个5×5格架-组件之间的横流。组件上各布置了1种搅混格架,两种格架的条带高度之比为1.744,搅混翼面积之比为1.486,均为倾角29°的分裂式搅混翼。格架轴向排布有两种:条带轴向中心对齐,格架Ⅱ条带顶端和格架Ⅰ条带中心对齐。实验测量了常温、常压下格架下游1.8D_(h)~25D_(h)组件交界处的横流,雷诺数为13200。实验结果表明,组件交界子通道内横流强度以及组件交界子通道和两侧子通道之间的流场都受到格架排布、搅混翼排布的影响。格架轴向高度差越大,组件交界和两侧子通道之间的交混越不均匀。总地来说,排布B中组件交界子通道内的局部横向交混和组件之间的横流交混比排布A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图像测速 搅混格架 组件间横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光伏产业组件退役规模测算模型
18
作者 白桦林 王青 江华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以中国光伏产业退役组件为研究对象,针对行业内现有退役组件功率容量及质量规模预测对中国光伏产业的针对性与及时性有所不足的问题,充分考虑运行期间组件更换、不同年份组件更换率、电站容配比等产业实际情况,对电站端、制造端、建设... 以中国光伏产业退役组件为研究对象,针对行业内现有退役组件功率容量及质量规模预测对中国光伏产业的针对性与及时性有所不足的问题,充分考虑运行期间组件更换、不同年份组件更换率、电站容配比等产业实际情况,对电站端、制造端、建设端来源的退役组件容量及质量规模进行综合的建模分析,并分析建议模型后续优化方向如电站技改、组件回收与再利用的区分等。研究结果表明,2030年前中国光伏组件退役规模整体较少,在2030年,预计累计组件退役量约35万t,除电站组件退役外,制造过程中组件报废及施工过程中组件报废也为组件退役的重要来源;2035年以后光伏组件退役量开始爆发式增长,2035年及2050年累计组件退役量分别约合113、7423万t。组件回收企业未来需要结合退役组件规模增长速度、政策、技术发展情况等,在不同发展阶段合理规划发展重点,探索适配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回收 市场研究 预测模型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N功放的X波段120 W发射组件设计
19
作者 王浪 吕高庆 王朝阳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文中采用三级功率放大电路拓扑结构,利用氮化镓(GaN)微波功放管,通过设计功放射频电路与控制保护电路实现了X波段高增益120 W发射组件的研制。主要对发射组件内部的射频电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包括:高隔离GaN功放偏置电路、GaN功放... 文中采用三级功率放大电路拓扑结构,利用氮化镓(GaN)微波功放管,通过设计功放射频电路与控制保护电路实现了X波段高增益120 W发射组件的研制。主要对发射组件内部的射频电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包括:高隔离GaN功放偏置电路、GaN功放腔体谐振仿真、高方向性微带定向耦合器以及小型化微带阶跃变换电路。发射组件测试结果表明,X波段80 MHz频率范围内,在输入功率为10 dBm、25μs脉宽、2%占空比TTL调制信号输入条件下,输出功率大于120 W,增益大于40 dB,顶降小于6%,脉冲前后沿均小于60 ns,杂散小于-62 dBc,谐波抑制大于68 dB。发射组件性能良好,满足系统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 氮化镓功放 发射组件 射频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组件封装材料中水和钠离子的渗透性研究
20
作者 曲彦东 李艳春 +4 位作者 刘刚 杨明明 郭慧英 董国庆 杜鹏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年第2期72-75,共4页
电势诱导衰减效应(PID)是光伏组件户外运行条件下功率衰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多种PID效应中,PID-s的产生机制被认为与玻璃分解释放的钠离子迁移相关。因此,以高电阻率的封装膜取代普遍使用的EVA胶膜是否可以适当抑制PID-s效应是尚无定... 电势诱导衰减效应(PID)是光伏组件户外运行条件下功率衰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多种PID效应中,PID-s的产生机制被认为与玻璃分解释放的钠离子迁移相关。因此,以高电阻率的封装膜取代普遍使用的EVA胶膜是否可以适当抑制PID-s效应是尚无定论的问题。该工作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研究手段,从分子动态扩散特征、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和聚合物分子的静电势分布等角度对POE和EVA膜的水分子和钠离子渗透能力进行分析,从分子特性层面比较2种膜对电势诱导衰减效应的抑制机理。该工作旨在为新型光伏组件封装材料的选择和组件的PID效应抑制,为提高光伏组件发电效率、延长组件发电寿命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势诱导衰减效应 钠离子迁移 分子动力学模拟 光伏组件封装材料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