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光度活动星系核M87辐射特性研究
1
作者 景锐 冯建超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用ADAF-jet耦合模型拟合了M87的高分辨率多波段能谱,其中毫米波段的鼓包主要由ADAF贡献,而喷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他波段。同时基于ADAF-jet耦合模型来理论计算其吸积盘上的物质和磁场等物理量,特别是其黑洞周围10个引力半径区域的这些... 用ADAF-jet耦合模型拟合了M87的高分辨率多波段能谱,其中毫米波段的鼓包主要由ADAF贡献,而喷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他波段。同时基于ADAF-jet耦合模型来理论计算其吸积盘上的物质和磁场等物理量,特别是其黑洞周围10个引力半径区域的这些物理量。根据计算得到的气体密度、温度、磁场等物理量,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利用光线追踪的方法得到黑洞周围的辐射图像,即黑洞照片,通过模拟黑洞的照片与事件视界望远镜拍摄的黑洞照片比较,得到了黑洞的各项参数,进而有助于理解黑洞附近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积盘 喷流 活动星系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洞吸积理论及其天体物理学应用的近期发展(Ⅰ) 被引量:3
2
作者 袁峰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黑洞吸积理论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是认识许多高能天体系统,如活动星系核、黑洞X射线双星、伽马射线暴等的重要物理基础。该文评述了近年来黑洞吸积理论,尤其是径移主导吸积流(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ADAF)模型及... 黑洞吸积理论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是认识许多高能天体系统,如活动星系核、黑洞X射线双星、伽马射线暴等的重要物理基础。该文评述了近年来黑洞吸积理论,尤其是径移主导吸积流(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ADAF)模型及其变种的主要发展,并介绍该理论在银河系中心、低光度活动星系核、黑洞X射线双星等方面的应用。全文分为两篇,该文是第一篇,内容是关于黑洞的热吸积流理论及其在银河系中心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洞 吸积理论 银河系中心 黑洞X射线双星 活动星系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洞吸积理论及其天体物理学应用的近期发展(Ⅱ)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峰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5-295,共11页
黑洞吸积理论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是认识许多高能天体系统如活动星系核、黑洞X射线双星,以及伽马暴等的重要物理基础.该文评述近年来黑洞吸积理论尤其是径移主导吸积流模型(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及其变种的主要... 黑洞吸积理论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是认识许多高能天体系统如活动星系核、黑洞X射线双星,以及伽马暴等的重要物理基础.该文评述近年来黑洞吸积理论尤其是径移主导吸积流模型(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及其变种的主要发展,并介绍该理论在银河系中心、低光度活动星系核、黑洞X射线双星等方面的应用.共分为两篇,该文是第2篇,内容是关于黑洞热吸积流理论在低光度活动星系核以及黑洞X射线双星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物理学 黑洞 吸积理论 银河系中心 黑洞X射线双星 活动星系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星系核的有磁薄吸积盘结构及其冕区辐射
4
作者 杨兰田 吴学兵 杨丕博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本文以磁应力取代粘滞传递角动量,考察了冻结磁场对轴对称稳态薄吸积盘内区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积盘为类开普勒盘,其总光度为标准α模型的两倍.在盘内边界附近存在一个狭窄的冷却区,由于环向磁场的作用,高度准直的喷流很可能在此形成... 本文以磁应力取代粘滞传递角动量,考察了冻结磁场对轴对称稳态薄吸积盘内区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积盘为类开普勒盘,其总光度为标准α模型的两倍.在盘内边界附近存在一个狭窄的冷却区,由于环向磁场的作用,高度准直的喷流很可能在此形成.本文还分析了吸积盘冕区形成的可能性,并探讨了冕区产生的宽波段辐射,其结果能较为全面地解释活动星系核的高光度、光变以及"紫外超"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星系核 吸积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星系核中的喷流形成
5
作者 曹新伍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5-103,共9页
对活动星系核中的喷流加速机制、观测特征及目前研究近况进行了评述.磁场在喷流加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磁场加速喷流模型中喷流加速区域的大小进行了估计。比较了不同的磁场加速喷流模型,并讨论了有序吸积盘磁场的形成与维持过程。... 对活动星系核中的喷流加速机制、观测特征及目前研究近况进行了评述.磁场在喷流加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磁场加速喷流模型中喷流加速区域的大小进行了估计。比较了不同的磁场加速喷流模型,并讨论了有序吸积盘磁场的形成与维持过程。简要地评述了活动星系核中吸积盘与喷流存在内在联系的观测证据,及中央黑洞与活动星系核的射电辐射特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喷流 吸积 喷流加速机制 吸积盘 黑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星系核外流的产生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超 袁峰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9-493,共15页
越来越多不同波段的观测结果证实活动星系核外流的广泛存在,并揭示了它们的物理性质。研究活动星系核外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有助于理解黑洞吸积的物理过程、活动星系核的结构;另一方面,这些外流对于活动星系核寄主星系的演化很可能起着... 越来越多不同波段的观测结果证实活动星系核外流的广泛存在,并揭示了它们的物理性质。研究活动星系核外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有助于理解黑洞吸积的物理过程、活动星系核的结构;另一方面,这些外流对于活动星系核寄主星系的演化很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简要介绍了活动星系核外流的多波段观测结果,着重综述了目前主流的几个解释外流形成的理论模型,包括辐射驱动、磁场驱动以及热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外流 黑洞 吸积 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线Seyfert1型星系研究的新进展
7
作者 程林鹏 赵永恒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2-294,共13页
窄线 Seyfert1型星系(NLS1)作为活动星系核的一个小类,由于其X射线等高能波段上独特的观测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详细描述了 NLS1在观测及理论上的一些新进展,并对其主要模型作了较细致的讨论.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窄线 Seyfert1型星系 黑洞 吸积盘 星暴 射电星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洞吸积弥散介质的理论及其应用
8
作者 沈璐 刘碧芳 +1 位作者 乔二林 程华清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57,共21页
黑洞吸积理论是现代高能天体物理学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检验黑洞周围强引力场中物质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工具。传统的黑洞吸积模型建立在双星基础上,假设被吸积气体来源于伴星的洛希瓣气体流(RLO),严格意义上适用于小质量X射线双星(LMXB)... 黑洞吸积理论是现代高能天体物理学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检验黑洞周围强引力场中物质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工具。传统的黑洞吸积模型建立在双星基础上,假设被吸积气体来源于伴星的洛希瓣气体流(RLO),严格意义上适用于小质量X射线双星(LMXB)。对于以天鹅座X-1(Cyg X-1)为代表的大质量X射线双星(HMXB)和中心存在着超大质量黑洞的活动星系核(AGN),吸积气体大多来自于恒星星风、星际介质、尘埃环等弥散介质,因此,吸积流的物理图像与小质量黑洞双星的吸积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综述近年来初步建立的以弥散介质为吸积原料的黑洞吸积模型。详细描述了模型的物理基础、求解过程、由数值计算所得到的吸积流结构、辐射光谱,以及在黑洞双星和活动星系核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理论上的拓展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积盘 黑洞物理 活动星系核 X射线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积盘内区相对论效应与活动星系核“紫外超”现象
9
作者 吴学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通过比较在牛顿、拟牛顿及相对论框架下分别得到的吸积盘内区辐射流,指出相对论模型的有效温度比牛顿模型低而且在盘内变化较小,从而更适合于天体的单温黑体谱拟合。本文采用相对论模型对活动星系核“紫外超”现象中的黑体谱成分重新进... 通过比较在牛顿、拟牛顿及相对论框架下分别得到的吸积盘内区辐射流,指出相对论模型的有效温度比牛顿模型低而且在盘内变化较小,从而更适合于天体的单温黑体谱拟合。本文采用相对论模型对活动星系核“紫外超”现象中的黑体谱成分重新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紫外超”产生区域的一些具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积盘 相对论 活动星系核 紫外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移主导吸积盘的含时数值模拟
10
作者 吴茂春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333,共11页
黑洞吸积被认为是活动星系核的能量来源,而研究黑洞吸积最主要的难题是要解释吸积气体的角动量是如何转移出去的。黑洞吸积盘理论提出通过粘滞力矩转移角动量。径移主导吸积盘模型(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简称ADAF)是几何... 黑洞吸积被认为是活动星系核的能量来源,而研究黑洞吸积最主要的难题是要解释吸积气体的角动量是如何转移出去的。黑洞吸积盘理论提出通过粘滞力矩转移角动量。径移主导吸积盘模型(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简称ADAF)是几何厚、光学薄的低吸积率吸积盘模型,它在解释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一些观测现象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值模拟在天体物理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工作是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ADAF整体解作为初始条件模拟黑洞的吸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积 活动星系核 黑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线赛弗特Ⅰ型星系中可能具有吸积盘热辐射起源的软X射线超
11
作者 李晔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23,共14页
理论上,低质量高吸积率活动星系核的标准吸积盘黑体热辐射有可能形成软X射线波段的超出。然而,活动星系核的软X射线超温度为0.1 keV左右,显著高于标准吸积盘理论预言的最高有效温度。只有Yuan等人在2010年报道的RX J1633+4718是一个例外... 理论上,低质量高吸积率活动星系核的标准吸积盘黑体热辐射有可能形成软X射线波段的超出。然而,活动星系核的软X射线超温度为0.1 keV左右,显著高于标准吸积盘理论预言的最高有效温度。只有Yuan等人在2010年报道的RX J1633+4718是一个例外,其软超温度为32.5_(-6.0)^(+8.0) eV,显著小于0.1 keV,并与吸积盘理论预言的温度相符;此外,其光度也符合吸积盘的理论预期。因此该软X射线超很可能起源于吸积盘的热辐射。这一类源对于吸积盘理论和软X射线超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文中使用ROSATPSPC数据,在所有已知的窄线赛弗特Ⅰ型星系(Narrow Line SeyfertⅠgalaxies,NLSIs)中寻找类似于RX J1633+4718的源,即软X射线超可能起源于吸积盘热辐射的源。分析了150个源的245条光谱,其中58个源的90条光谱具有显著的软X射线超。样本中软X射线超温度分布的平均值T_(soft)为0.10keV,标准偏差为0.03 keV。除了RX J1633+4718外,只有3个源的软X射线超温度小于60 eV,而且温度接近吸积盘最高温度。这个结果表明,类似于RX J1633+4718的具有低温软X射线超的源很稀少。最后,在具有黑洞质量估计的26个源中,软超温度与黑洞质量M_(BH)、爱丁顿比L/LEdd及预期吸积盘最高温度T_(max)都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与前人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吸积盘X射线热辐射 软X射线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质量黑洞活动星系核的射电连续谱研究:总结与展望
12
作者 董小波 毛羽丰 钱磊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5-167,共13页
中等质量黑洞活动星系核(intermediate mass black hole active galactic nuclei, IMBH AGN)是指中心黑洞大约在10~2M⊙~10~6M⊙质量范围的活动星系核。关于近邻宇宙中IMBH AGN的研究,对于理解高红移类星体中的超大质量黑洞起源(即"... 中等质量黑洞活动星系核(intermediate mass black hole active galactic nuclei, IMBH AGN)是指中心黑洞大约在10~2M⊙~10~6M⊙质量范围的活动星系核。关于近邻宇宙中IMBH AGN的研究,对于理解高红移类星体中的超大质量黑洞起源(即"种子黑洞问题")、低频引力波源等基本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得益于近20年来大规模光学光谱巡天的发展,已发现近邻宇宙中的宽线IMBH AGN的数目超过500个。对于这些光学选IMBH AGN,基于VLA FIRST巡天数据,针对小样本或个源的专门射电连续谱观测,已取得不少结果。从射电形态、连续谱谱型、射电功率和射电噪度、黑洞吸积基本面这四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目前IMBH AGN射电连续谱研究的进展。并且,分别面向当前正在开展的几个SKA探路者大规模连续谱巡天项目,以及大约10年后运行的SKA (至少是SKA一期),展望了IMBH AGN领域将来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质量黑洞 种子黑洞 低光度活动星系核 黑洞吸积 相对论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星系核喷流进动的物理机制分析
13
作者 戴克霖 顾为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8-453,共6页
为了研究活动星系核喷流进动的物理机制,从文献中收集到23个有喷流进动周期(P)、B波段绝对星等(Mabs)和黑洞质量(Mbh)数据的活动星系核组成样本.用样本检验吸积盘驱动中心黑洞和喷流进动的盘致进动模型,观测到数据整体上符合理论预期的P... 为了研究活动星系核喷流进动的物理机制,从文献中收集到23个有喷流进动周期(P)、B波段绝对星等(Mabs)和黑洞质量(Mbh)数据的活动星系核组成样本.用样本检验吸积盘驱动中心黑洞和喷流进动的盘致进动模型,观测到数据整体上符合理论预期的P、Mabs和Mbh之间的关系,但数据的弥散度较大,吸积盘的黏滞参数需取较大范围才能使理论范围覆盖所有的样本源.喷流进动也可能是由于星系核中心存在超大质量双黑洞.在此双黑洞模型下估算了样本源中双黑洞的距离,并将10个样本源的双黑洞距离和从文献中得到的星系核宽线区尺度对比,显示喷流进动周期大于106年的样本源的双黑洞距离可能大于星系核宽线区尺度.因此通过喷流进动的观测结果可以搜寻超大质量双黑洞候选体和限制双黑洞的参数.高质量的反响映射监测等进一步观测有望检验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的存在,帮助揭示喷流进动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吸积盘 喷流进动 双黑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系团中X射线空洞的形成
14
作者 刘京浩 李佳文 曹新伍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6,共8页
星系团中的一小部分活动星系核周围存在巨大的X射线空洞,X射线观测发现这些空洞的内能为10^(48)~10^(55)J。一般认为这些空洞的能量来自活动星系核的喷流。MS 0735+7421是已知内能最高的一个X射线空洞,包含的能量为10^(55)J,由观测数据... 星系团中的一小部分活动星系核周围存在巨大的X射线空洞,X射线观测发现这些空洞的内能为10^(48)~10^(55)J。一般认为这些空洞的能量来自活动星系核的喷流。MS 0735+7421是已知内能最高的一个X射线空洞,包含的能量为10^(55)J,由观测数据估计出其中央黑洞质量为5×10^(9)M_(⊙),射电观测发现其目前的喷流活动性较弱,喷流的活动时间大约为10^(8)a。利用最新建立的随机吸积-喷流模型对该源X射线空洞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随机吸积产生的喷流能很好地解释空洞总能量及中央黑洞质量等重要观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X射线空洞 喷流 吸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