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PAN污染及与臭氧和PM_(2.5)关系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美 乔雪琪 +2 位作者 王逸飞 崔嘉楠 张剑波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7-459,共13页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化学污染物和指示剂,同时也是氮氧化物(NO_(x))的关键储库物质,在低温条件下可以长距离传输,并在高温条件下分解释放NO_(x)和自由基,从而影响NO_(x)循环和大气自由基的转化。PAN与臭氧(O_(3))和...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化学污染物和指示剂,同时也是氮氧化物(NO_(x))的关键储库物质,在低温条件下可以长距离传输,并在高温条件下分解释放NO_(x)和自由基,从而影响NO_(x)循环和大气自由基的转化。PAN与臭氧(O_(3))和细颗粒物(PM_(2.5))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研究其污染特征与成因有助于解析区域复合大气污染机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PAN的浓度水平及其变化特点、PAN的源汇机制及污染成因、PAN与O_(3)及PM_(2.5)关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途径的研究进展。经梳理发现,我国对于PAN的观测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全年PAN浓度存在区域差异性,其中中部地区和大城市的平均PAN浓度高于沿海城市。PAN的浓度水平和变化特征受到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和人为排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合理解析PAN的污染成因,需要全面考量稳态计算法、光化学盒子模型及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及其适用场景。此外,区域传输和前体物的物种组成是影响PAN与O_(3)关系的关键因素,而PAN与PM_(2.5)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则涉及气相光化学反应、气溶胶表面非均相反应以及传输过程。未来的研究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探讨PAN污染形成机制,建立更详尽的污染源排放与PAN浓度之间的响应关系;加强PAN对复合污染影响的分析,关注区域污染过程;深入研究气溶胶凝聚相中的PAN化学过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复合污染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臭氧 PM_(2.5) 协同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联合防治行动的治理成效分析
2
作者 陈璐 王英成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9-268,共20页
为了加强对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防治,2017年以来,北京、天津及周边26个城市联合发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本文基于121个中国北方集中供暖城市2014—2019年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联合防治行动对“2+26”城市秋冬季节空... 为了加强对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防治,2017年以来,北京、天津及周边26个城市联合发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本文基于121个中国北方集中供暖城市2014—2019年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联合防治行动对“2+26”城市秋冬季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北方供暖城市,联合防治行动使“2+26”城市秋冬季节AQI指数和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17.08与15.14μg/m3。这种污染治理效应不仅具有长效性,而且不以其他时期的报复性污染为代价。异质性分析表明,治理成效对于供暖季、高污染城市和邻近首都城市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联合防治行动通过提高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第二产业占比及提升绿色创新水平,从而减少了大气污染。本文进一步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大气污染联合防治行动的健康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联合防治行动使“2+26”城市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居民的呼吸系统发病率显著下降。本文以“煤改气”“煤改电”的补贴和联合防治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为成本,以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减少为收益,研究发现,联合防治行动的收益远大于成本。上述发现对全面、科学地评估联合防治行动的有效性,以及精准把握政策实施的发力点和重点推进的区域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6”城市 联合防治行动 空气污染 健康 成本收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减排效应的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3
作者 李国柱 刘欣欣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6-195,共10页
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该方案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并将技术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探... 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该方案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并将技术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探究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政策效果的影响。其次,探究了该政策的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政策对于京津冀核心地区的减排效果是否显著高于周边地区,以及政策实施范围以外的地区是否受到政策的溢出效应影响。得到了如下结论:该政策的实施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显著抑制作用;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政策实施效果有促进作用;政策实施产生了区域异质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运用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果对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后续的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双重差分模型 调节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空气污染治理——基于城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兰兰 梁雪 +1 位作者 李晶晶 焦建玲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6,共8页
2013年颁布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我国首个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行动计划;为巩固治理效果,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问题,2018年国务院进一步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利用中国258个城市2013年1月至2... 2013年颁布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我国首个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行动计划;为巩固治理效果,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问题,2018年国务院进一步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利用中国258个城市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日度空气污染数据,实证检验了上述两阶段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从不同污染物治理效果、时间和区域异质性等角度分析了政策效应的差异。结果指出:第一,“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均显著降低了AQI、PM_(2.5)、PM_(10)、SO_(2)、NO_(2)、CO;第二,相比“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对NO_(2)的减排效应更高,且实现对O_(3)的协同治理;第三,“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对各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因供暖时期、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空气污染治理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阳市大气污染特征及防治策略分析
5
作者 文科 唐丽娟 +1 位作者 罗攀 任仪伟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188-197,202,共11页
结合2020年以来资阳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颗粒物组分分析数据及污染物排放数据,从主城区、国控站点和县(区)维度综合分析资阳市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主城区空气质量总体有所下滑,O3、PM_(2.5)和PM10浓度同比2021年分别增长15.9%、25... 结合2020年以来资阳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颗粒物组分分析数据及污染物排放数据,从主城区、国控站点和县(区)维度综合分析资阳市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主城区空气质量总体有所下滑,O3、PM_(2.5)和PM10浓度同比2021年分别增长15.9%、25.0%和10.0%。国控站点中,资阳中学和区法院O3浓度总体偏高,其中区法院2022年最高达160μg/m^(3);师范学校PM_(2.5)浓度常年维持高值,2023年最高达39μg/m^(3)。主城区污染天数明显增多,从2020年的41 d增长到2023年的70 d,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数分别增加23、4和2 d。国控站点中区法院污染天数最多,2023年最高达73 d,师范学校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数最多,2023年分别出现18 d和3 d;雁江区污染天数明显偏多,2023出现70 d污染天气。主城区以PM_(2.5)、O3和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分别占51.2%、47.8%和1.0%;国控站点中,师范学校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占比最高,达57.4%;区法院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占比最高,达55.6%。PM_(2.5)和O3污染周期明显延长,PM_(2.5)污染月份向秋季延伸,O3污染月份向春季和秋季延伸。轻度污染天中PM_(2.5)低位轻度污染天和O3低位轻度污染天分别占45.6%和58.8%。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得出,资阳市的环境受秸秆焚烧和污染传输的影响明显,特提出持续推进污染物减排、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落实秸秆禁烧等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特征 秸秆焚烧 污染传输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效果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8
6
作者 高文康 唐贵谦 +4 位作者 吉东生 刘子锐 宋涛 程萌田 王跃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7-1574,共8页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为研究《行动计划》颁布前后我国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状况变化及其防治措施效果,通过分析2013—2014年"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网络(CARE-China)"36个监测站点ρ...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为研究《行动计划》颁布前后我国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状况变化及其防治措施效果,通过分析2013—2014年"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网络(CARE-China)"36个监测站点ρ(PM(2.5)),结合同期环境保护部公布的74个重点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数据和OMI卫星数据,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ρ(PM(2.5))变化及其原因;同时,以北京为例,分析了不同粒径段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京津冀及其周边、长三角、珠三角、西南、成渝、西北、华中、关中和东北9个地区ρ(PM(2.5))年均值下降了1.1-16.3μg/m3.其中,京津冀及其周边、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关中地区降幅均超过10.0%,分别为10.2%、10.7%、11.6%、16.9%和20.8%.2不同地区ρ(NO2)和ρ(SO2)年均值变化基本一致,近地面ρ(NO2)年均值在京津冀及其周边、珠三角、西南、成渝和华中等地区降幅在3.0%-9.2%之间,但是华北平原地区NO2柱浓度下降明显,降幅在10.0%-20.0%之间.3北京地区ρ(PM1)和ρ(PM(2.5))年均值分别下降了5.7和0.2μg/m3,并且ρ(NO3-)和ρ(SO42-)年均值在PM1和PM(2.5)中均有所下降,但ρ(PM1-2.5)与其ρ(NH4+)年均值升幅分别为27.9%和16.2%.因此,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在防治措施实施过程中,在控制高架点源与实施脱硝措施等情况下,应逐步加强近地面面源和线源的控制力度;在实施SO2和NOx减排措施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机动车三元催化过程和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过程中可能导致的NH3排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细颗粒物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对经济与环境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伟 王金南 +2 位作者 蒋洪强 雷宇 毕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基于全产业链视角,采用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化模拟了在现有产业技术条件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计划》项目)实施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计划》项目实施:1将拉动我国GDP累计增加20 570×10... 基于全产业链视角,采用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化模拟了在现有产业技术条件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计划》项目)实施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计划》项目实施:1将拉动我国GDP累计增加20 570×108元,非农就业岗位累计增加260×104个,起到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等作用;2将直接带动环保装备制造、建筑安装、综合技术服务、锅炉技术改造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链关联间接带动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不含塑料和橡胶,下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3将累计新增SO2、NOx、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121.3×104、96.0×104和60.7×104t,年均新增排放量相当于预期减排能力的3.8%、2.2%、2.2%,主要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等5个行业;4将累计新增煤炭、水资源消耗量分别为1.6×108和108.2×108t,二者的年均新增消耗量相当于2010年消耗量的1.05%和0.36%,主要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未来应加快环保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火电、钢铁等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污染治理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从产品供给角度减少大气治理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潜在影响 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5年北京市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43
8
作者 吕天峰 袁懋 +1 位作者 吕怡兵 薛荔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91-2196,共6页
研究北京市室内空气污染特征,以了解新装修居室空气污染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市新装修在12个月以内的390套居民住宅和47个办公场所,共2478个房间进行室内空气中甲... 研究北京市室内空气污染特征,以了解新装修居室空气污染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市新装修在12个月以内的390套居民住宅和47个办公场所,共2478个房间进行室内空气中甲醛、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苯及甲苯、二甲苯、氨、氡的检测.结果表明,所有监测房间中,空气中甲醛超标率分别为50.8%,最高浓度超标12.9倍;TVOC超标率为76.3%,最高浓度超标55.8倍,苯、甲苯和二甲苯超标率分别为1.8%、22.9%和26.9%,最高浓度分别为超标4.5倍、32.6倍、57.9倍;氨超标率为0.09%,最高浓度超标3.4倍;氡无超标.北京市因装修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应采取适当的污染防治措施,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产生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装修 室内空气污染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社会经济影响对比 被引量:15
9
作者 董战峰 高晶蕾 +2 位作者 严小东 郝春旭 葛察忠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0-388,共9页
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建立了包含产业内部关联波及效应和居民消费诱发效应的投入产出宏观闭模型.在此基础上测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完全实施所需投资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GDP、就业的... 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建立了包含产业内部关联波及效应和居民消费诱发效应的投入产出宏观闭模型.在此基础上测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完全实施所需投资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GDP、就业的正负效应及重点区域不同行业的影响,并对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影响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五年期间项目实施将拉动京津冀地区GDP增加35.66×10~8元,增加就业岗位约40 808个;拉动长三角地区GDP增长2 782.03×10~8元,增加就业岗位约238285个;拉动珠三角地区GDP增长852.85×10~8元,增加就业岗位约74 758个.在短期(2013—2017年)内,长三角地区所获总收益远大于珠三角与京津冀地区.从行业影响看,三大地区实施"计划"后受益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与"计划"直接关联的行业.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所获得的直接效益远大于珠三角地区,侧面反映出珠三角地区服务业水平要整体高于长三角及京津冀地区;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因对交通行业投资较大,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要远大于京津冀地区.研究显示,不同地区投资所获的效益受到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京津冀地区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应多考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应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制造等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重点区域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大气监测体系构建 被引量:17
10
作者 潘本锋 许人骥 +2 位作者 宫正宇 吴国平 谢品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63,共7页
京津冀区域已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特征,加强区域间的环境合作,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是解决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对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要求,目前京津冀区域大气监测体... 京津冀区域已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特征,加强区域间的环境合作,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是解决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对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要求,目前京津冀区域大气监测体系还存在着监测网络不健全、监测项目覆盖不全面、监测新技术应用不足、质控体系不完善、信息产品供给与公众需求有差距等问题,与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提升京津冀区域大气监测体系对区域联防联控的技术支撑能力,亟需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区域的监测网络,增设传输研究、污染监控等特殊监测点位;逐步拓展监测项目,开展颗粒物化学组分和O_3前体物监测;加快遥感监测等立体监测技术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全面分析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与传输规律;加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为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持;规范监测事权上收后的全过程质控体系,建立颗粒物标准方法比对和O_3量值传递质控机制;构建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应用与信息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大气污染 联防联控 监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 被引量:42
11
作者 王金南 宁淼 +1 位作者 严刚 杨金田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8-36,111,共10页
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要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相互协调,不能彼此冲突;第二,要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与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的优化组合,以最小成本实现控制大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 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要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相互协调,不能彼此冲突;第二,要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与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的优化组合,以最小成本实现控制大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本文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重点为:着力抓好黑碳、N2O、CO2与常规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在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排放统计、协同控制政策制定与技术研发等领域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友好 大气污染防治 温室气体 协同控制 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气候特征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65
12
作者 朱蓉 张存杰 梅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01-3610,共10页
为了定量地评估污染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的作用并实现对空气污染潜势的预报,本文在城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系统(CAPPS)预报原理的基础上,定义了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并分别给出了采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方法... 为了定量地评估污染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的作用并实现对空气污染潜势的预报,本文在城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系统(CAPPS)预报原理的基础上,定义了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并分别给出了采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方法.基于气象站观测资料的全国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分析计算表明,全国大气自净能力最差的地区分布在四川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大气自净能力最强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以及东北平原和三江平原、山东半岛和海南岛;1961~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全年低自净能力日数呈上升的变化趋势.采用大气自净能力指数评估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大气污染防控效果,表明在11月8~10日极端不利扩散气象条件发生时,减排措施使北京市空气质量AQI平均降低77%,使京津冀平原地区1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AQI平均降低37%.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气候预测模式(DERF2.0)的预报产品和中尺度模式(WRF),建立了可以预测全国未来40d逐日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延伸期-月尺度大气污染潜势预测系统,回报实验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前15d预报出大气重污染过程;月尺度的大气重污染过程预报效果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月动力延伸气候预测模式(DERF2.0)的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气象条件 大气自净能力指数 大气污染防控效果评估 延伸期-月尺度大气污染潜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及案例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马小明 李诗刚 +1 位作者 栾胜基 叶文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65-270,共6页
中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相当严重,对城市大气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将是控制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污染的主要手段。本文根据对多个城市的研究,开发了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排放当量概念,通过构造区域间大气污染物... 中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相当严重,对城市大气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将是控制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污染的主要手段。本文根据对多个城市的研究,开发了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排放当量概念,通过构造区域间大气污染物转移矩阵及线性规划模型来确定城市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当量总量及分布,并以此作为区域控制指标分配至污染源。将其应用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中,发现城市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与排放高度α次幂成正比,0<α<1,对济南α=0.8,该参数为总量的分配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允许排放总量 排放当量 中国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远 张明 王西琴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70-875,共6页
科学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改善中国流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中国"九五"和"十五"期间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了规划制订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中国流... 科学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改善中国流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中国"九五"和"十五"期间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了规划制订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中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相关对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状况较差,突出表现为控制目标没有达到、投资额不能到位和项目实施率较低等现象。通过对制约规划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的深入分析,发现规划目标可达性较差、数据可靠性较低、规划技术方法以及监管体制、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等不完善问题是制约规划成功实施的关键性要素。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提出了规划体系、管理体制、投资方式、监督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的改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 规划 评估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污染治理与公众健康--来自“大气十条”政策的证据 被引量:21
15
作者 范丹 叶昱圻 王维国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0-74,共15页
为探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的健康效应,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及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双重差分法(Logit-DID),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考察"大气十条"政策... 为探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的健康效应,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及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双重差分法(Logit-DID),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考察"大气十条"政策的健康改善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并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探讨环境健康不平等的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大气十条"实施带来显著的健康效应,该政策不仅能有效控制与空气污染高度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占比,还能够间接降低受空气污染影响较小的疾病病情。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控制PM2.5浓度改善公众健康,同时该政策对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烟(粉)尘等其他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起到了协同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环境福利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大气十条"政策显著降低了疾病高发人群的发病率,且对女性、城镇居民和低、高年龄段等疾病高发人群的健康影响更显著。本文为政府构建环境健康公平发展路径,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十条” 健康效应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念到行动:温室气体与局地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益与协同控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54
16
作者 毛显强 曾桉 +2 位作者 邢有凯 高玉冰 何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5-267,共13页
自20世纪90年代IPCC提出协同效益概念以来,大量研究充分证实了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能产生可观的局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效益。相应地,既有研究也证实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同样具有协同效益。中国进入工业化成... 自20世纪90年代IPCC提出协同效益概念以来,大量研究充分证实了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能产生可观的局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效益。相应地,既有研究也证实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同样具有协同效益。中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不久,局地大气污染压力即达到峰值,又迎头遭遇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浪潮,同时面临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双重减排压力。因此,国内研究不仅关注"由碳及污"或"由污及碳"的单向协同效益评估,更加重视对综合减排措施的协同效益评价。21世纪初,美国国家环保局提出的温室气体与局地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概念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欢迎和接受,并由中国学者首先定义了协同控制的内涵,认为协同控制是实现最大化协同效益的手段和途径。这一进展将人们对协同效益的认识提升到"全球视野、局地行动"的新高度,推动人们从被动地接受"协同效益",转而主动寻求"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局地大气污染物,为统筹全球和国内(局地)两个减排战场,提供了从认识论、方法论到实践论的全方位支持。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协同效益、协同控制研究基础上,构建协同控制效应评价和协同控制路径规划方法,并通过多个行业、城市、区域的案例研究证实了该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协同控制"也已上升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在中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过程中,协同控制的理念、措施、政策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未来,协同控制研究需要将所关注的对象要素,从仅局限于大气扩展至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而对建立协同控制的治理体系的研究,将成为实现宏观层面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局地大气污染物 协同效益 协同控制 评估与规划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区域影响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晓雨 刘金平 杨贺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92,共6页
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已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准确界定大气污染空间扩散范围对于提高联防联控有效性尤为重要。基于2012年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每日空气质量指数,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究大气污染区域影响的空间扩散范围及溢出... 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已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准确界定大气污染空间扩散范围对于提高联防联控有效性尤为重要。基于2012年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每日空气质量指数,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究大气污染区域影响的空间扩散范围及溢出特征,并解析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研究发现,大气污染空间扩散呈"内城-外城"两级圈层结构,内城层是区域联防联控的责任主体;工业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生活烟尘是重要影响因素。以京津冀为例,提出联防联控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溢出效应 圈层结构 联防联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市冬春季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常青 罗毅 +1 位作者 姜建彪 任爱玲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30-336,共7页
为了深入探究石家庄市冬春季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采用EPA TO-15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石家庄市冬春季环境空气中62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对比了环境空气中VOCs浓度的季度、月度变化情况,以及VOCs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为了深入探究石家庄市冬春季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采用EPA TO-15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石家庄市冬春季环境空气中62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对比了环境空气中VOCs浓度的季度、月度变化情况,以及VOCs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环境空气中主要VOCs组分的来源。结果表明:在石家庄市冬春季环境空气中定量检测到其中的40种VOCs,主要有丙酮、苯、四氯化碳、二氯甲烷、甲苯、乙酸乙酯等;未定量的组分中,检测出了较高的乙酸丁酯、丁烷、乙醇等。在雾霾天气,PM2.5浓度和环境空气中VOCs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石家庄市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与“十四五”规划思考 被引量:13
19
作者 钱锋 魏健 +3 位作者 袁哲 刘雪瑜 段亮 宋永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022-1028,共7页
系统梳理了“九五”以来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历程,分析了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水生态修复、水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辽河项目研究成果,总结了辽河流域“流域统筹、... 系统梳理了“九五”以来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历程,分析了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水生态修复、水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辽河项目研究成果,总结了辽河流域“流域统筹、分类控源、协同治理、系统修复、产业支撑”(“管、控、治、修、产”)五位一体的治理模式。按照凸显绿色发展、突出科技支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结合辽河流域大型重化工行业群的特点,从合理确定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及考核指标,科学制定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措施,完善绿色发展制度和加强科技支撑等方面,对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议,以期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水污染防治 “三水”统筹 “十四五”规划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思考 被引量:71
20
作者 陈卫平 谢天 +1 位作者 李笑诺 王若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7-568,共12页
长期以来,中国土壤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巨大的发展压力,土壤污染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土壤的生态功能、人体健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2016年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体现... 长期以来,中国土壤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巨大的发展压力,土壤污染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土壤的生态功能、人体健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2016年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壤保护的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的战略角度对更好地推进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了系统部署。为探索能快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用地生产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的土壤污染防治新模式,本文紧密围绕"土十条"的总体思路和核心理念,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通过纲领性文件的深入解读,剖析中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的五大指导思想和五大基本原则,系统构建不同土地用途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通过对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建设主题、建设目标和支撑体系的深入解读,指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应涵盖预防技术、监管技术、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等四个方面,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应涵盖污染预防、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全过程监管和可持续再利用等六个方面。中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以法律体系研究为主,忽视了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系统研究。以"土十条"为思想指导,一套系统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应:(1)从"治"的角度对污染土壤开展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2)从"防"的角度预防新增污染和现存污染的迁移扩散,重视对污染源头的严格监管;(3)形成以融资机制、公众参与等保障机制配套支撑的土壤污染全过程防治体系;(4)在摸清土壤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突出土地功能的个性差异,建设用地以人居环境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农用地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为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农用地 建设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