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岩酸压裂缝内净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雷雲 林亮 +3 位作者 李沁 陈文玲 汪曌玥 敬伟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4期49-59,共11页
酸化压裂是开发碳酸盐岩储层最常用的增产技术,而酸压裂缝内净压力是反映裂缝扩展特征、推断裂缝几何形态的重要参数。以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机理为基础,基于酸岩反应理论,考虑酸岩反应导致的缝宽变化、CO_(2)气体膨胀、酸液滤失及岩石力... 酸化压裂是开发碳酸盐岩储层最常用的增产技术,而酸压裂缝内净压力是反映裂缝扩展特征、推断裂缝几何形态的重要参数。以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机理为基础,基于酸岩反应理论,考虑酸岩反应导致的缝宽变化、CO_(2)气体膨胀、酸液滤失及岩石力学性质变化,结合PKN模型,建立酸压裂缝内的净压力计算模型并进行验证。研究分析酸压裂缝内净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结果表明:距缝口距离越远,水力裂缝与酸压裂缝的缝宽均越小,酸液的溶蚀作用会使裂缝宽度增大。随着液体的滤失,离缝口越远液体越少,水力裂缝与酸压裂缝净压力逐渐减小,越靠近裂缝尖端净压力衰减越快。随着作用时间延长,酸压裂缝缝宽逐渐增大,前期随着大量CO_(2)生成,净压力迅速增大,随着酸液消耗与滤失增加,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随着排量的增大,滤失增大,酸压裂缝缝宽及净压力均逐渐增大且增量越来越小。在黏度较小的情况下,滤失较大,净压力逐渐减小;在黏度较大的情况下,CO_(2)膨胀作用大于滤失作用,净压力逐渐增大。随着酸液浓度的增大,酸岩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生成CO_(2)增多,净压力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压裂缝 净压力 酸岩反应 酸液滤失 缝宽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酸蚀效应的缝洞交互行为研究
2
作者 史宏伟 赵海峰 +1 位作者 甘贵鹏 徐凯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178,共11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透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酸压是该类储层增产改造的主要技术手段,酸压改造的关键在于高效沟通缝洞储集体。由于受到非均质性和随机分布孔洞的影响,酸压过程中裂缝扩展路径复杂,缝洞交互规律认识不清。为...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透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酸压是该类储层增产改造的主要技术手段,酸压改造的关键在于高效沟通缝洞储集体。由于受到非均质性和随机分布孔洞的影响,酸压过程中裂缝扩展路径复杂,缝洞交互规律认识不清。为此,开展室内实验,研究碳酸盐岩酸蚀前后孔隙度、渗透率和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酸岩反应对岩石力学参数影响显著,以质量分数为15%胶凝酸为例,酸蚀作用后,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增加,岩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分别降低了42%和60%,泊松比增加了25%。通过在经典内聚力模型中引入岩石物理力学演化方程,建立了一种考虑酸岩反应的裂缝扩展模型,将该模型与常规水力裂缝扩展模型和室内酸压物理模拟实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利用建立的模型研究了孔洞尺度、注液排量、水平地应力差对裂缝扩展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人工裂缝倾向于贯穿小孔洞、绕过中型孔洞、沟通大型孔洞。②当水平地应力差超过5 MPa,注液排量超过0.057 m3/s时,有助于裂缝与孔洞沟通。③酸岩反应能明显提高缝洞沟通效率,注液排量为0.1 m^(3)/s时酸压裂缝扩展面积是常规水力压裂的2倍。因此,改造高应力差碳酸盐岩储层时,为了提高缝洞沟通效率、改善酸压效果,应适当提高注液排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酸压 缝洞交互行为 酸岩反应 内聚力单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凝酸反应动力学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智勇 蒋廷学 +2 位作者 梁冲 车明光 翁定为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30,共3页
胶凝酸是目前酸化压裂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酸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缓速、降滤失、造缝、携砂与减阻性能,并能减轻二次伤害,在低渗透油气藏改造中,可有效提高酸的穿透距离和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介绍了胶凝酸反应动力学的试验方法及基本原理... 胶凝酸是目前酸化压裂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酸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缓速、降滤失、造缝、携砂与减阻性能,并能减轻二次伤害,在低渗透油气藏改造中,可有效提高酸的穿透距离和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介绍了胶凝酸反应动力学的试验方法及基本原理,开展了普通酸和胶凝酸与灰岩的反应动力学试验,得出不同条件下的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及反应动力学方程.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温度和酸液浓度条件下,普通酸的反应速度大于胶凝酸反应速度,普通酸的反应速度为胶凝酸的2~3倍;温度对酸岩反应速度的影响较大,在相同酸液浓度下,温度升高,酸岩反应速度增加,其中普通酸反应速度增加明显,胶凝酸增加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凝酸 酸岩反应 反应速度 反应动力学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S自转向盐酸液变粘特性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赵增迎 杨贤友 +1 位作者 连胜江 张秀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7-309,295,共4页
实验研究了未指名孪二连型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自转向盐酸液的变粘特性.5%VES+HCl+CaCl2模拟酸液的粘度在pH值高于-0.57后迅速上升,pH值1~2时有最大值,这与前人的实验结果略有不同.将2%~6%VES+1%HCl+18.25%CaCl2模拟酸液的pH值调至... 实验研究了未指名孪二连型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自转向盐酸液的变粘特性.5%VES+HCl+CaCl2模拟酸液的粘度在pH值高于-0.57后迅速上升,pH值1~2时有最大值,这与前人的实验结果略有不同.将2%~6%VES+1%HCl+18.25%CaCl2模拟酸液的pH值调至~2,得到的凝胶粘度随VES浓度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25~70℃)经历不同的极大值(30~50℃).5%VES+20%HCl酸液与CaCO3完全反应、pH升至4~5时,形成的凝胶粘度也随温度升高而经历极大值(67℃),但在30~40℃区间粘度急剧波动.G′和G″的频率关系曲线表明0.1%HCl+5%VES+18.25%CaCl2模拟酸液的弹性和粘性均大于含0.01%和1.0%HCl的模拟酸液.pH值改变(0.17~13.0)不会使6%VES溶液增粘;加入56~219 g/L CaCl2不会使20%HCl+6%VES酸液增粘;加入3.4 mol/L Na+并调pH值至中性或加入2.3 mol/L Ca2+并调pH值至弱酸性,使0.1%HCl+5%VES酸液粘度增大至78~80 mPa*s;因此同时加大pH值和阳离子(Ca2+或Na+)浓度,才能使VES酸液增粘.图7表2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转向酸液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 孪连表面活性剂 酸岩反应 变粘特性 增粘机理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被引量:14
5
作者 付永强 何冶 +3 位作者 王业众 杨金利 桑宇 韩慧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96,共4页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构造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具有高温、高压、含H2S等特点,视均质中高渗储层厚度是气井高产的地质基础,天然缝洞良好搭配是气井高产的关键因素.过平衡钻进导致天然裂缝开启,易发生钻井液漏失,储层伤害严重,实验评价结果显...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构造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具有高温、高压、含H2S等特点,视均质中高渗储层厚度是气井高产的地质基础,天然缝洞良好搭配是气井高产的关键因素.过平衡钻进导致天然裂缝开启,易发生钻井液漏失,储层伤害严重,实验评价结果显示,钻井液对储层天然裂缝岩样伤害率为82.2%~89.2%,严重制约了气井产能的发挥.基于此,有必要深化实验评价技术和方法,以此来提升工艺技术参数设计的针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优选的胶凝酸和转向酸具有缓速、解堵效果且能够有效形成酸蚀蚓孔,充分解除钻井液污染堵塞;②研制的纤维转向剂和可溶性暂堵球能够起到转向效果,井底处理压力增加5~15 MPa,实现非均质储层的均匀改造;③基于酸液穿透和酸岩反应等实验评价,推荐出解堵酸化合理的施工排量为3.0~3.5 m3/min,用酸强度为3.0~5.0 m3/m;④形成的解堵和转向酸化技术现场推广应用20余井次,增产效果显著,充分发挥了气井自然产能,同时降低了用酸规模.上述技术措施有效提高了该气藏的开发质量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 磨溪构造 早寒武世 酸岩反应 穿透体积 酸蚀蚓孔 施工参数 现场应用 开发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油藏用新型乳化酸酸岩反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磊 赵凤兰 +3 位作者 舒俊峰 陈勇 徐宏明 刘群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5,68,共4页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温度为125~128℃,由于乳化剂性能不稳定,常用的乳化酸在此条件下失效。选用二乙醇胺、马来酸酐、环氧丙烷为原材料合成了1种新型的乳化剂。将该乳化剂配制成乳化酸后进行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以评价酸液性能。实验...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温度为125~128℃,由于乳化剂性能不稳定,常用的乳化酸在此条件下失效。选用二乙醇胺、马来酸酐、环氧丙烷为原材料合成了1种新型的乳化剂。将该乳化剂配制成乳化酸后进行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以评价酸液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20℃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为J=1.069×10-6.C1.119;变温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为J=2.1×10-4exp(-9805.6/RT).C1.119;120℃下氢离子的传质系数为7.1×10-6cm2/s;氢离子传质系数与温度的关系为De=2.25E-11T2-1.1E-8T+1.56E-6。自制的乳化酸的缓速性能良好,能满足塔河油田油田酸化压裂施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产措施 酸液 乳化酸 乳化剂 酸岩反应速率 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泥石与土酸、氟硼酸反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唐洪明 赵峰 +2 位作者 李皋 王春华 谢晓永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7-309,315,共4页
研究了美国标准矿物绿泥石与7种常用酸(5%HCl,5%HCl+0.5%HF,5%HCl+1.0%HF,0.5%HF,1%HF,8%HBF4,5%HCl+7%FIBF4)在60℃下的反应。发表了反应0.5、1.0、2.0、12.0小时后7种反应液中可溶硅、可溶铝的浓度(mg/... 研究了美国标准矿物绿泥石与7种常用酸(5%HCl,5%HCl+0.5%HF,5%HCl+1.0%HF,0.5%HF,1%HF,8%HBF4,5%HCl+7%FIBF4)在60℃下的反应。发表了反应0.5、1.0、2.0、12.0小时后7种反应液中可溶硅、可溶铝的浓度(mg/L)和绿泥石的溶蚀率数据。一般而言,可溶硅浓度在0.5小时,可溶铝浓度在2小时即达到最大值;可溶硅、可溶铝浓度在盐酸反应液中很低,在氟硼酸反应液中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升高,在复合酸和氢氟酸反应液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下降或波动,表明有二次沉淀。绿泥石的12小时溶蚀率,在1/5和0.5/5土酸中最高(28.68%,22.50%),在5%盐酸和复合氟硼酸中次之(20.83%,17.75%),在氟硼酸(6.81%)和土酸(~2%)中很低。用能谱电镜检测,与1/5土酸、复合氟硼酸反应2小时后的绿泥石表面,Si的质量分数大幅增大,Al、Fe的质量分数大幅减小,新出现F,证实有硅酸盐和氟化物沉积。绿泥石与各种酸液反应12小时后,(001)和(002)晶面衍射峰形和峰位不变,与氟硼酸特别是复合氟硼酸反应后,两晶面衍射峰高度降低,在20=15.8°和18,2°处出现新衍射峰,表明有新矿物生成或发生了矿物转化。图1表3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黏土矿物 酸岩反应 土酸 氟硼酸 酸溶解 酸蚀 二次沉淀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原油酸值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静江 陈国红 +4 位作者 黄成毅 曹磊 李梅 张秋茶 张海祖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8-724,共7页
塔里木盆地原油酸值总体不高,一般低于3mg/g,三叠系、侏罗系原油酸值相对较高,一般在0.96~1.12mg/g,但也只有部分地区原油刚达到高酸原油级别(酸值为1.0~5.0mg/g),石炭系、奥陶系原油酸值较低,大部分在0.5mg/g以下... 塔里木盆地原油酸值总体不高,一般低于3mg/g,三叠系、侏罗系原油酸值相对较高,一般在0.96~1.12mg/g,但也只有部分地区原油刚达到高酸原油级别(酸值为1.0~5.0mg/g),石炭系、奥陶系原油酸值较低,大部分在0.5mg/g以下。塔里木盆地原油属于混合型中、低酸原油,有机酸主要来自于原油的生物降解,少量为原生的有机酸。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原油曾经历严重降解,但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在随后的酸一岩反应中被消耗,呈高降解低酸值特征,侏罗系、三叠系、石炭系原油酸值的形成主要与地层水活动造成的晚期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酸原油 酸值 有机酸 晚期降解 酸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酸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何春明 陈红军 翟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简述了酸岩反应实验方法,讨论了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表达式。动力学测定采用旋转岩盘法,岩盘直径2.54 cm,使用塔河油田灰岩岩心(碳酸钙含量大于98%)和加有铁离子稳定剂、缓蚀剂、助排剂的油外相乳化盐酸,实验温度90℃,实验压力8 MPa... 简述了酸岩反应实验方法,讨论了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表达式。动力学测定采用旋转岩盘法,岩盘直径2.54 cm,使用塔河油田灰岩岩心(碳酸钙含量大于98%)和加有铁离子稳定剂、缓蚀剂、助排剂的油外相乳化盐酸,实验温度90℃,实验压力8 MPa。实验过程中盐酸浓度(H+浓度)由Ca2+、Mg2+浓度测定值求出。取岩盘转数为500 r/m in,测定4个初始酸浓度(和4个反应时间)下的酸岩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对数与初始酸浓度的对数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求得乳化酸与灰岩之间的反应级数m为1.3269,反应速率常数为7.6595×10-7(mol/L)-m.(mol/cm2.s)。乳化酸与灰岩间的反应速率仅为文献报道的胶凝酸1/2-1/3,普通酸的1/5-1/8。取初始酸浓度分别为5.674、4.475、3.813 mol/L,反应时间180 s,改变岩盘转数(300-1000 r/m in),视乳化酸为幂律流体,求得实验乳化酸与灰岩之间的有效传质系数分别为2.314×10-8、8.363×10-9、2.978×10-9cm2/s,仅为文献报道的胶凝酸的1/10-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酸 盐酸液 酸岩反应 灰岩 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 有效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压裂缝导流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小刚 杨兆中 +1 位作者 张俊良 韩金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1-243,共3页
酸压的关键是形成具有高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当前酸压裂缝导流能力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小尺寸实验范畴,仅能模拟近井筒地带酸压裂缝中的酸液流动反应过程,不能反映全裂缝的酸液流动反应现象。直接获取各因素影响下的酸压裂缝表面形态,并... 酸压的关键是形成具有高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当前酸压裂缝导流能力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小尺寸实验范畴,仅能模拟近井筒地带酸压裂缝中的酸液流动反应过程,不能反映全裂缝的酸液流动反应现象。直接获取各因素影响下的酸压裂缝表面形态,并探索裂缝表面形态与裂缝导流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建立大尺寸酸压裂缝物理实验方法,形成与之配套的高精度岩面形貌数值成像及表征技术,探索"酸压裂缝形态的影响因素、多尺度壁面酸蚀形态、导流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酸液流动反应的数值实验,是酸压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压 导流能力 酸岩反应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结构差异对碳酸盐岩酸蚀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新勇 吴恒川 +3 位作者 房好青 李永寿 冒海军 黄路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8-193,共6页
为明确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分布形态等对酸岩反应速率、微观结构以及力学强度的影响,开展了酸岩反应速率实验、表面静态溶蚀实验以及点荷载力学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盐酸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灰岩与盐酸的反应速率与碳... 为明确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分布形态等对酸岩反应速率、微观结构以及力学强度的影响,开展了酸岩反应速率实验、表面静态溶蚀实验以及点荷载力学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盐酸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灰岩与盐酸的反应速率与碳酸盐含量直接相关,碳酸盐含量越高,酸岩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剧烈;由于灰岩裂隙区域基质与裂隙填充物矿物成分存在差异,基质与裂隙孔隙率相差较大,酸液会沿着裂隙方向侵蚀,形成沟槽,并且继续向裂隙深处扩展;灰岩基质破坏形态是裂缝在基质中开始发育,扩展至天然裂隙延伸,最后造成局部破坏;随着滴酸次数的增加,灰岩基质力学损伤系数大于裂隙区域力学损伤系数,灰岩基质由脆性向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酸岩反应 微观结构差异 损伤机理 灰岩基质 裂隙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酸性能评价及与碳酸盐岩反应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冀嵋 赵立强 刘平礼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60,共4页
高温深井储层酸压改造如何造成足够长的动态裂缝,如何有效延缓高温条件下酸岩反应速度,使得活性酸尽可能深入地层深部,实现深度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的难点之一。固体酸是一种新型酸化材料,正常状态下呈非活性,激活后可分解出具有强氧化性... 高温深井储层酸压改造如何造成足够长的动态裂缝,如何有效延缓高温条件下酸岩反应速度,使得活性酸尽可能深入地层深部,实现深度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的难点之一。固体酸是一种新型酸化材料,正常状态下呈非活性,激活后可分解出具有强氧化性的HNO3。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固体酸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尚存在的问题,对固体酸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对固体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定的置放技术,固体酸可有效延缓与碳酸盐岩的反应,具有与盐酸相同的溶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固体酸 碳酸盐 溶解力 酸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固体硝酸酸化液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绍先 陈学 +1 位作者 吴文刚 熊颖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9-132,共4页
固体硝酸酸压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酸化技术,借鉴水力压裂微胶囊延迟破胶技术,先将固体硝酸微胶囊化,再用水基液携带固体酸颗粒带入地层裂缝,在裂缝中释放出H+,对地层实现深部酸化。用硝酸和尿素制备了固体酸,利用相分离法对该固体酸进... 固体硝酸酸压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酸化技术,借鉴水力压裂微胶囊延迟破胶技术,先将固体硝酸微胶囊化,再用水基液携带固体酸颗粒带入地层裂缝,在裂缝中释放出H+,对地层实现深部酸化。用硝酸和尿素制备了固体酸,利用相分离法对该固体酸进行微胶囊包裹,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乙基纤维素作第一层囊壁,壁芯比为1.5∶10.0,石蜡作第二层囊壁,壁芯比为1.5∶6.0时微胶囊具有较好的产率和缓释性能;该微胶囊固体酸的腐蚀速率,无论在常压还是高压下都低于常规盐酸酸液;其对岩石的溶解速率不同于常规盐酸酸液,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有利于实现深度酸化;同时它又具有与常规盐酸相同的溶解能力。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实验表明,用盐酸和固体酸形成混合酸液酸化后具有更高的裂缝导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固体酸 酸化 酸岩反应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生酸酸液体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小刚 秦杨 +5 位作者 朱静怡 刘紫微 金心岫 高晨轩 靳文博 杜博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共10页
自生酸酸化技术是高温(超高温)低渗致密油气藏主要增产措施之一。对自生酸酸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自生酸的酸岩反应特性,自生酸的主要生酸机理,以及自生有机酸、自生盐酸、自生氢氟酸和复合类自生酸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自... 自生酸酸化技术是高温(超高温)低渗致密油气藏主要增产措施之一。对自生酸酸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自生酸的酸岩反应特性,自生酸的主要生酸机理,以及自生有机酸、自生盐酸、自生氢氟酸和复合类自生酸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自生酸类型、供氢能力、成本、缓速能力、缓蚀能力等因素对酸化工作液现场应用的影响,并对自生酸在酸化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该研究可为自生酸酸化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酸 缓速酸 深部酸化 酸岩反应 生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满油田超深碳酸盐岩酸压液体体系优化组合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周成 段永贤 +5 位作者 何思龙 汪鑫 李伟 陈毅 徐国伟 刘浩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5,共7页
塔里木油田富满区块储层埋深大,地层温度高,常用的缓释酸面临高温下酸岩反应速度快,存在人造裂缝远端刻蚀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储层酸压改造效能。文章选取了由两种主要成分构成的自生酸体系,通过相关实验分析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酸... 塔里木油田富满区块储层埋深大,地层温度高,常用的缓释酸面临高温下酸岩反应速度快,存在人造裂缝远端刻蚀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储层酸压改造效能。文章选取了由两种主要成分构成的自生酸体系,通过相关实验分析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酸能力与低温稳定性,并借助Meyer和FracPT软件对酸压工艺进行了优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其在低温下生酸速率慢、稳定性强,而在110℃以上时生酸速率显著加快。同时,自生酸对远井地带的刻蚀效能优于胶凝酸、交联酸与转向酸,结合优化模拟情况,可根据具体井型、井—储关系与储层特征,确定同时适配近中远距离的酸压改造工艺。现场施工实践证明,该酸压改造工艺能够大幅提高地层的导流能力,实现深穿透改造目的,定产时折日产油达624 m^(3)。所选取的自生酸体系对产层的深度酸压改造效果明显,在高温超深井储层酸压改造中具有极大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储层 酸压改造 酸岩反应 自生酸 导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储层改造液体选择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道成 张燕 +7 位作者 赵万伟 向超 原励 龙顺敏 孙川 王川 刘友权 石晓松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56,共6页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构造带震旦系储层具有温度高、埋藏深、储层缝洞发育、非均质性强等特征,针对性的酸液体系及配方选择是获得此类储层增产改造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震旦系储层特征,分析了储层改造技术难点,开展了针对性的酸液性能评...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构造带震旦系储层具有温度高、埋藏深、储层缝洞发育、非均质性强等特征,针对性的酸液体系及配方选择是获得此类储层增产改造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震旦系储层特征,分析了储层改造技术难点,开展了针对性的酸液性能评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胶凝酸、转向酸具有良好的控滤失性能,滤失系数为10^(-4)~10^(-5)级;(2)胶凝酸、交联酸具有较低的摩阻,平均摩阻系数分别为0.377 7和0.366 4;(3)胶凝酸、交联酸具有较低的酸岩反应速率,平均酸岩反应速率为10^(-5)级;(4)转向酸可对40倍渗透率岩心实现转向,变黏黏度可达70 mPa·s;(5)可降解纤维在150℃下,2.5h可完全降解。试验表明,注入压力提高了3.2 MPa。探索形成了4类储层特征下针对性的酸液体系优选原则,优选的酸液体系在震旦系储层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 磨溪 震旦系 储层改造 滤失 摩阻 酸岩反应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吸附型酸化缓速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京 于洋洋 +4 位作者 于梦红 张霞 宋显民 全红平 刘彝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2-99,共8页
针对酸化作业中存在的酸岩反应速度快、残酸返排困难、二次伤害大等问题,以丙烯基聚氧乙烯醚(APEE)、酯类单体(EX)、丙烯酰胺(AM)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成功制备出一种吸附型酸化缓速剂。通过单因素优化法,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m(AM):m(A... 针对酸化作业中存在的酸岩反应速度快、残酸返排困难、二次伤害大等问题,以丙烯基聚氧乙烯醚(APEE)、酯类单体(EX)、丙烯酰胺(AM)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成功制备出一种吸附型酸化缓速剂。通过单因素优化法,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m(AM):m(APEE)∶m(EX)=10.66:1.05:0.17,单体质量分数加量15%,引发剂质量分数加量0.2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6.0 h采用红外光谱对缓速剂分子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研究了缓速剂加量、温度和钙盐含量对缓速剂延缓酸岩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速剂质量分数加量为0.8%时,酸岩反应时间可延长至120 min;在70℃下,缓速剂依然具有良好的缓速性能;缓速剂配制而成的缓速酸具有优良的抗钙盐性能。通过SEM成功观察到缓速剂吸附在岩石表面,有效延缓了氢离子与碳酸钙表面的接触,从而降低了酸岩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吸附 缓速剂 酸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Ⅰ号气田碳酸盐岩储层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 被引量:8
18
作者 邝聃 李勇明 曹军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67,共3页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极其致密,酸化/酸压措施是该地区常用的增产措施,而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是酸化/酸压设计及分析酸岩反应速度规律的重要参数。首先阐述灰岩与HCl的反应原理及各动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其次通过室内实验,用酸岩反应及...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极其致密,酸化/酸压措施是该地区常用的增产措施,而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是酸化/酸压设计及分析酸岩反应速度规律的重要参数。首先阐述灰岩与HCl的反应原理及各动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其次通过室内实验,用酸岩反应及腐蚀速率测定仪测定塔中Ⅰ号气田碳酸盐岩与20%胶凝酸反应的相关数据,经处理后求取酸岩反应速度常数、反应级数、反应活化能、H+有效传质系数等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这些参数真实可靠,为该地区酸化/酸压优化设计及酸岩反应规律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酸岩反应 动力学参数 塔中Ⅰ号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脱石与土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韦莉 田玉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7-240,共4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粘土矿物中的蒙脱石在土酸中的溶蚀及沉淀规律,考察了作用时间。温度、酸浓度及国/液比对蒙脱石与酸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蒙脱石与土酸反应的总溶蚀动力学规律与Elovich动力学方程(C=a+blnt)符合最好。反应... 本文详细介绍了粘土矿物中的蒙脱石在土酸中的溶蚀及沉淀规律,考察了作用时间。温度、酸浓度及国/液比对蒙脱石与酸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蒙脱石与土酸反应的总溶蚀动力学规律与Elovich动力学方程(C=a+blnt)符合最好。反应初期产生明显的Si(OH)4沉淀,沉淀在一小时内达到完全。土酸浓度过大时会产生氟硅酸盐沉淀。反应后期还会产生氢氧化物沉淀。在高固/液比条件下,蒙脱石与土酸反应产生的各类沉淀,比低固/液比条件下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土酸 酸岩反应 酸化 提高采收率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凝酸反应动力学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智勇 丁云宏 +3 位作者 赵常青 梁冲 车明光 翁定为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4-396,共3页
介绍了胶凝酸反应动力学的试验方法及基本原理,进行了普通酸和胶凝酸与灰岩的反应动力学试验,得到不同条件下的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及反应动力学方程,对优化碳酸盐岩油藏酸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胶凝酸 酸岩反应 反应速度 反应动力学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