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收式热泵的机理模型和编程设计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辰砂 梁吉 +3 位作者 李凇平 张宝友 刘志强 李晓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52,共5页
在生产中 ,具有大量低品位无法用常规方法进一步利用的废热 ,通常只能排放环境中。吸收式热泵采用吸收的方法实现热泵的循环 ,把低品位的废热提高到高品位 ,从而实现废热回收利用。燕山石化合成橡胶凝聚工段每天产生大量废热 ,文章的目... 在生产中 ,具有大量低品位无法用常规方法进一步利用的废热 ,通常只能排放环境中。吸收式热泵采用吸收的方法实现热泵的循环 ,把低品位的废热提高到高品位 ,从而实现废热回收利用。燕山石化合成橡胶凝聚工段每天产生大量废热 ,文章的目的是设计一套吸收式热泵回收这部分废热 ,用来加热循环水 ,达到节省蒸汽消耗的目的。文中系统地研究了吸收式热泵各换热单元内的热、质传递机理和热动力循环过程 ,建立了过程模型 ,利用模型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求出最佳设计参数、操作参数。数值模拟显示该吸收热泵的能量利用率高 ,温度提升幅度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热泵 数值模型 热能回收 机理模型 编程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燃机余热回收联产系统变工况特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华 井东湛 +2 位作者 王轩 刘鹏 喻志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2-800,共9页
回收天然气内燃机的排气余热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提出一种回收排气余热的朗肯循环耦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联产系统,并针对内燃机多变工况特点,构建联产系统的变工况仿真模型开展变工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内燃机工况从100%下降... 回收天然气内燃机的排气余热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提出一种回收排气余热的朗肯循环耦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联产系统,并针对内燃机多变工况特点,构建联产系统的变工况仿真模型开展变工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内燃机工况从100%下降到40%时,联产系统的当量效率下降2.14%,系统总能效率增量仅下降1.64%,说明此联产系统具有很好的工况适应性。在40%工况下,制冷循环由于溴化锂溶液的结晶而不能正常运行。研究结果为联产系统的实际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朗肯循环 吸收式制冷循环 数学模拟 变工况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合成橡胶凝聚余热的吸收式热变换器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学虎 陈嘉宾 +1 位作者 沙庆云 李淞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1-426,共6页
针对工业化吸收式热变换器装置 ,分析了各单元组件的传热特性系统的性能系数和技术经济指标。在设计给定的操作状态下运行时 ,装置的性能系数 (COP)平均值为 0 .4 7,投资回收期大约 2a。利用工业吸收式热变换器装置回收胶厂凝聚废热 ,... 针对工业化吸收式热变换器装置 ,分析了各单元组件的传热特性系统的性能系数和技术经济指标。在设计给定的操作状态下运行时 ,装置的性能系数 (COP)平均值为 0 .4 7,投资回收期大约 2a。利用工业吸收式热变换器装置回收胶厂凝聚废热 ,不但节省了能源 ,而且还可减少燃烧废气的排放及对周围的热污染 ,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热变换器 废热回收 性能 经济分析 工业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温差对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回收废热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子彪 杨勃 +2 位作者 熊伟 范婷婷 李凤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96-101,共6页
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的传热、传质平衡以及各部件的热力学关系为理论依据,建立一个回收废水热量的稳态数学模型。运用正交实验法,提出了综合考虑系统总换热面积、总循环流量和系统性能系数COP的经济参数F。阐述了系统各参数受... 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的传热、传质平衡以及各部件的热力学关系为理论依据,建立一个回收废水热量的稳态数学模型。运用正交实验法,提出了综合考虑系统总换热面积、总循环流量和系统性能系数COP的经济参数F。阐述了系统各参数受各部件换热温差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影响的敏感度。分析了各部件换热温差对系统总面积A、总循环流量M、COP及参数F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温差因素的耦合作用相比各温差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力度要弱很多,可以忽略其作用;当蒸发温差、冷凝温差、吸收温差和发生温差分别取4℃、4℃、9℃和6℃时经济参数F值最大,为0.451 5,相应的COP为0.4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正交实验法 传质 传热 回收 废水热量 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凝汽器水室分隔余热回收技术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汪国山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7-312,319,共7页
利用自行开发的凝汽器数值模拟软件对某电厂2×350 MW机组的凝汽器在冬季额定抽汽供热工况下的热力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对凝汽器水室进行分隔,将出口温度较高的冷却水引入吸收式热泵装置进行余热回收.结果表明:传热系数和冷却... 利用自行开发的凝汽器数值模拟软件对某电厂2×350 MW机组的凝汽器在冬季额定抽汽供热工况下的热力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对凝汽器水室进行分隔,将出口温度较高的冷却水引入吸收式热泵装置进行余热回收.结果表明:传热系数和冷却水出口温度在凝汽器不同冷却区域有明显差异.在冬季额定抽汽供热工况下,采取凝汽器水室分隔措施会提升余热水的余热温度和余热;余热水的质量流量越大,则余热水出口温度越低,余热量越大;余热水回水温度越高,则余热水出口温度越高,余热量越小.在夏季工况下,凝汽器水室分隔基本不改变其热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厂凝汽器 余热回收 水室分隔 吸收式热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式变热器性能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辉涛 王华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在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吸收式变热器的理论循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冷源温度T0、余热温度T1、得热温度Th)对变热器性能的影响程度,同时建立了类似LiBr-H2O工质对的实际单效吸收式变热器性能的数学模型,... 在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吸收式变热器的理论循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冷源温度T0、余热温度T1、得热温度Th)对变热器性能的影响程度,同时建立了类似LiBr-H2O工质对的实际单效吸收式变热器性能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对吸收式变热器的性能系数影响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是冷源温度T0、余热温度T1、得热温度Th,同时LiBr溶液结晶温度和溶液热交换器换热性能的系数φ也明显地影响变热器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变热器 理论循环 数学模型 数值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两级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 被引量:6
7
作者 叶碧翠 陈光明 +1 位作者 刘骏 郑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48-255,共8页
烘干过程广泛应用于造纸、木材、食品加工、化工等行业,并排放大量湿空气,造成能量极大浪费、能源利用效率极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两级开式吸收热泵系统,用于回收烘干排气的潜热,并输出高温蒸汽;高温蒸汽直接回用于烘干过程,大大节... 烘干过程广泛应用于造纸、木材、食品加工、化工等行业,并排放大量湿空气,造成能量极大浪费、能源利用效率极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两级开式吸收热泵系统,用于回收烘干排气的潜热,并输出高温蒸汽;高温蒸汽直接回用于烘干过程,大大节约了能源并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新系统也可用于回收其他来源的湿空气的潜热。结合造纸烘干过程,对新系统建立了热力学模型以分析其性能,并与传统闭式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系统可产生满足烘干需求的高温蒸汽,回收烘干排气约50%的废热,降低造纸烘干过程能耗达60%以上。在给定工况下新系统的COP根据发生热源温度的不同可达1.204~1.995,而闭式热泵系统的COP最高仅可达1.4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 开式吸收 热泵 废热回收 数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矿竖式冷却炉气固传热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为术 甄娟 +3 位作者 郭嘉伟 彭岩 王磊 尚梦源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42,共10页
为探究高温烧结矿竖式冷却炉气固逆流冷却换热规律,文章基于欧拉模型和局部非热力学平衡理论,改变单一参数对烧结矿冷却炉换热过程进行研究,并构建㶲效率模型对不同参数变化下竖式冷却炉内传热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冷却炉内同一高度... 为探究高温烧结矿竖式冷却炉气固逆流冷却换热规律,文章基于欧拉模型和局部非热力学平衡理论,改变单一参数对烧结矿冷却炉换热过程进行研究,并构建㶲效率模型对不同参数变化下竖式冷却炉内传热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冷却炉内同一高度下烧结矿温度沿径向整体均呈“M”型分布,冷却风压力沿径向均呈中间高两侧低的“驼峰”型分布,冷却风速沿径向均呈中间高两侧低的“双驼峰”型分布;在炉内换热过程中,当增大气固比、提升冷却段高度、扩大冷却段直径时,冷却效果增强,㶲效率减小,而扩大冷却段直径时,冷却效果降低,㶲效率增大;当增大气固比、提高进口风温、提升冷却段高度时,料层阻力损失增加,而扩大冷却段直径时,料层阻力损失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确定冷却炉最佳参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传热 烧结矿 竖式冷却 余热回收 㶲效率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