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1
作者 邱有才 王艺瑾 +2 位作者 关珍珍 王璨 卢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80例T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伤后24h内的颈椎MRI图像和美国脊髓损伤...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80例T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伤后24h内的颈椎MRI图像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及伤后1年随访时的ASIA评分。采用完全随机法将180例患者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44例和测试集36例。整体上,利用两阶段集成理念提出临床-影像预测新方法,即利用TCSCI伤后24h内的ASIA评分和MRI图像实现伤后1年时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全特征预测。第一阶段,采用GradentBoosting、GaussianNB、KNeighbors、DecisionTree、RandomForest和support vector classifier模型分别独立预测132个皮节点和肌节点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第二阶段,通过对性能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别筛选出针对每个特征预测的最优模型,从而最后实现56个轻触觉皮节点、56个针刺觉皮节点和20个关键肌节点处的神经功能的最佳预后预测。构建的预测模型经训练和验证完成后,使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和F1值对测试集的预测进行评估。结果:从该预测模型在TCSCI患者伤后1年时感觉运动功能预测的整体表现来看,所有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的准确率均达到0.886以上,召回率达到0.845以上,精确率达到0.875以上,平均精度达到0.853以上,F1值达到0.859以上,说明各模型的正确预测能力和实际预测结果的质量和完整性都比较高。且两阶段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各个模型对每个特征的预测效果的优选,预测性能更好。结论:感觉运动全特征预测方法可以有效预测TCSCI患者伤后1年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其预测能力明显高于单一模型,有望为TCSCI患者的个性化诊疗和康复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 机器学习 神经功能预测 集成技术 asia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000年修订) 被引量:152
2
作者 关骅 陈学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4-164,共1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FIM asia神经功能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IA脊髓损伤分类标准在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关骅 王新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64-266,共3页
目的:探讨ASIA标准在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ASIA标准对139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8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5例逆转为不完全性损伤,77例无逆转者随访时ASIA感觉、运动评分有明显... 目的:探讨ASIA标准在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ASIA标准对139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8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5例逆转为不完全性损伤,77例无逆转者随访时ASIA感觉、运动评分有明显增加。57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完全性损伤患者。结论: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可能逆转为不完全性颈髓损伤,并且可有明显节段性神经功能恢复。在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中,ASIA感觉、运动评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 颈髓损伤 神经功能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SIA2000标准评估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方永 李建军 洪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7期568-570,共3页
目的探索ASIA2000标准对评定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变化的指导作用。方法对42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连续性临床观察。使用ASIA2000标准对伤后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的脊髓神经功能进行检查。结果对于不完全脊髓损伤,运动评分、针刺觉评分和触... 目的探索ASIA2000标准对评定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变化的指导作用。方法对42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连续性临床观察。使用ASIA2000标准对伤后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的脊髓神经功能进行检查。结果对于不完全脊髓损伤,运动评分、针刺觉评分和触觉评分在伤后1个月和3个月对比有明显变化,伤后3个月和12个月对比则无明显变化;对完全脊髓损伤来说,运动评分、针刺觉评分和触觉评分在伤后无明显变化;量化残损分级测定所有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均无明显改善。结论ASIA评分灵敏度高于ASIA残损分级;脊髓损伤后3个月内神经功能改善较3个月后明显;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预后可能优于完全性脊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2000) 神经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定标准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红卫 方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06-309,共4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评定标准 神经学检查 asia标准 NASCIS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MRI诊断与神经功能评价价值 被引量:9
6
作者 任李良 王培源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8期571-577,共7页
目的探讨MRI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SCIWFAD)患者脊髓损伤诊断及神经功能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诊治的39例无骨折... 目的探讨MRI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SCIWFAD)患者脊髓损伤诊断及神经功能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诊治的3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试验组)和39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测量对照组C2-C7节段及试验组颈髓损伤节段的颈髓、硬膜囊及椎管矢状径与面积,计算各节段三者间矢状径比值与面积比值,并分析两组间各参数间的差异。记录SCIWFAD患者颈髓损伤节段,测量损伤范围,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标准分级,并分析颈髓损伤范围及节段与ASIA分级相关性。结果SCIWFAD患者损伤节段颈髓面积比颈髓矢状径能更好地显示脊髓形态改变;D颈髓/硬膜囊与D颈髓/椎管、S颈髓/硬膜囊与S颈髓/椎管均能够较好地体现SCIWFAD患者椎管容积改变时脊髓的受压情况及脊髓容积储备。ASIA神经功能分级与损伤范围密切相关(r=-0.519,P=0.001),但与损伤节段无确切相关性(r=-0.013,P=0.892)。结论MRI可以准确显示SCIWFAD的损伤范围与信号改变,硬膜囊与椎管矢状径和面积均能较准确地评价脊髓的椎管储备空间;脊髓损伤范围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脊髓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无骨折脱位 颈髓损伤 神经功能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IA2000标准信度初步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方永 李建军 洪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测定ASIA2000标准的重测信度和评测者间一致性。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在院的脊髓损伤患者按照入选标准筛选出25例进行信度分析,由同一检查者于第1次记录后1周使用ASIA2000标准进行再次评定,测定重测信度。同一组患者由另一名专科医... 目的测定ASIA2000标准的重测信度和评测者间一致性。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在院的脊髓损伤患者按照入选标准筛选出25例进行信度分析,由同一检查者于第1次记录后1周使用ASIA2000标准进行再次评定,测定重测信度。同一组患者由另一名专科医师于第1次记录后24h进行检查,测定评定者间一致性。结果重测信度为,针刺觉评分、触觉评分、运动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0.90(P<0.05);残损分级和损伤完全性测定的Kappa值分别为0.787和0.756(P<0.05);评测者间一致性为,针刺觉评分、触觉评分、运动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0.85(P<0.05);残损分级和损伤完全性测定的Kappa值分别为0.802和0.764(P<0.05)。结论ASIA2000标准各项目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和评测者间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asia2000标准 信度 残损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后康复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军卫 孙天胜 +8 位作者 海涌 陈学明 赵庆祥 鲁世保 张志成 王方永 刘亚东 李想 洪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SCI)病例达到康复目标所需的时间、残损分级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家医疗机构协作进行前瞻性病例观察方法,事先预定康复方案,同时开始纳入SCI病例。病例入组...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SCI)病例达到康复目标所需的时间、残损分级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家医疗机构协作进行前瞻性病例观察方法,事先预定康复方案,同时开始纳入SCI病例。病例入组后,参照国际标准为其制定康复目标和方案。在开始康复训练后进行跟踪观察,包括记录康复时间(受伤至达到康复目标所需时间),评估康复前后的ASIA残损分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里先后共入组观察521例患者,男419例,女102例,年龄38.5±12.1岁(18~74岁),随访20±8个月(10~38个月)。按受伤至入组的时间长短,将病例分为围手术期组、术后组和延迟组。各组按SCI节段不同再细分为高位颈髓损伤、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腰骶段损伤四群。最终将观察结果进行组内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在围手术期组的高位颈髓损伤、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和腰骶损伤病例中,运动完全损伤者(A、B级)所需康复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38d、160d、97d和62d,运动不完全损伤者(C、D级)所需康复时间分别为153d、128d、72d和46d。术后组各群SCI的康复时间比围手术期组相同群SCI增加16~30d(P<0.05)。在延迟组,各群SCI的康复时间较前两组均明显增加(P<0.05),特别是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和腰骶损伤A、B级病例较围手术期组成倍增加(P<0.05)。同一组患者中,相同ASIA残损分级,损伤平面越低,康复时间越短(P<0.05);同一损伤平面,损伤越重,康复时间越长(P<0.05)。在达到康复目标时,A^D级病例中有一个级别改善的比率分别为A级3.8%、B级13.6%、C级34.0%和D级7.7%,有两个级改善的比率为A级2.35%、B级2.1%、C级0.09%和D级0%。围手术期康复组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下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2%、5.5%、15.4%和11.1%,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能降低SCI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缩短康复时间,但对残损分级变化无明确影响。SCI康复所需时间大约为3~9个月,损伤平面越高、程度越重,所需康复时间越长。运动完全损伤者康复前后ASIA残损分级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早期康复 康复时间 并发症 asia残损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斌 石岩 +1 位作者 黄承 王艺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13-719,共7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9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T11~L2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统计患者的年龄、...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9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T11~L2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检测并收集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实验室指标。收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内的下肢静脉彩超,根据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64)和非DVT组(n=7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Spearman法和Pearson法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根据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列线图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和非DVT组的体重指数(27.03±2.12kg/m2和24.03±3.32kg/m2)、吸烟人数占比(39.06%和20.83%)、输血人数占比(45.31%和27.78%)、肿瘤病史人数占比(46.89%和23.61%)、出血量>600 mL人数占比(42.19%和22.22%)、ASIA分级A级人数占比(45.31%和18.06%)、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人数占比(18.75%和52.78%)、ASIA分级D级人数占比(14.06%和33.33%)、CRP(20.36±4.37和11.45±3.76)、FIB(6.49±1.31和4.51±1.26)以及D-二聚体(1.83±0.39和0.45±0.26)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ASIA分级A级、FIB>5g/L、D-二聚体>1.6mg/L以及未进行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是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输血、ASIA分级A级、FIB、D-二聚体以及未进行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根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37(95%CI:0.791~0.864),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价结果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论:输血、ASIA分级A级、FIB>5g/L、D-二聚体>1.6mg/L以及未进行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是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各独立危险因素之间均存在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asia分级 血浆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浩宇 崔建忠 +7 位作者 魏建强 夏景瑞 孟禄恩 洪铭岩 王宏宇 刘宽 栾小红 王凯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 探讨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能否从微创手术中获益。方法 回顾性比较我院2018年8月~2021年8月222例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采用颅脑手术头架微创治疗(微创手术组112例)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110例)的疗效,观察指标包括治疗... 目的 探讨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能否从微创手术中获益。方法 回顾性比较我院2018年8月~2021年8月222例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采用颅脑手术头架微创治疗(微创手术组112例)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110例)的疗效,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后7 d再出血率,30 d病死率,3、7 d血肿残留量,90、180 d mRS评分,180 d患侧上、下肢肌力。结果 2组术后7 d再出血率与3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3/112)vs.0.9%(1/110),χ^(2)=0.237,P=0.627;2.7%(3/112)vs.4.6%(5/110),log-rank χ^(2)=0.547,P=0.460];微创手术组术后3、7 d血肿残留量中位数明显少于保守治疗组[5.6(4.0,8.0)ml vs. 21.6(19.6,24.3)ml,Z=-12.812,P=0.000;1.8(0.0,3.1)ml vs. 18.6(15.8,21.4)ml,Z=-12.901,P=0.000];微创手术组术后180 d患侧上、下肢肌力明显好于保守治疗组(Z=-2.566,P=0.010;Z=-2.039,P=0.041);微创手术组术后90、180 d mRS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Z=-2.412,P=0.016;Z=-5.559,P=0.000)。结论 对于20~40 ml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安全性好,早期血肿清除率高,可以改善180 d患侧肌力及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肌力分级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