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井掘进工作面长压短抽通风除尘系统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沈浩 金瑞雯 +1 位作者 高科 马恒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66-2676,共11页
为降低井下掘进机在掘进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改善井下空气质量,结合粉尘运移模拟仿真及现场实测的方法,通过对鸡东煤矿-600左6D回风巷掘进期间长压短抽除尘系统的性能分析,对不同抽压风筒位置、不同风量配置条件下的掘进工作面粉尘控... 为降低井下掘进机在掘进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改善井下空气质量,结合粉尘运移模拟仿真及现场实测的方法,通过对鸡东煤矿-600左6D回风巷掘进期间长压短抽除尘系统的性能分析,对不同抽压风筒位置、不同风量配置条件下的掘进工作面粉尘控制效果进行了有序研究。结果表明,在抽风筒距掘进迎头3 m、压风筒距迎头8 m、压风量为612 m^(3)/min和压抽比为1.6时除尘效果达到最佳。通过模拟仿真优化后的巷道,掘进面迎头粉尘质量浓度为25.47 mg/m^(3),距迎头57 m处粉尘质量浓度为34.72 mg/m^(3),现场实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优化方案,掘进面迎头粉尘质量浓度为28 mg/m^(3),距迎头57 m处粉尘质量浓度为35 mg/m^(3),实际除尘效率达到94.5%。优化后的除尘系统显著改善了工作面环境质量,为井下掘进工作面粉尘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长压短抽 除尘系统 数值模拟 除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流-固全耦合下的干热岩热采效率研究——以青海共和GR1井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佳豪 祝爱玉 +1 位作者 崔光磊 李迎春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20,共21页
建立了热-流-固全耦合模型,考虑了流体压力变化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储层变形、受储层变形影响的储层孔隙率、渗透率和断层裂隙开度、受温度控制的流体性质(密度、黏度等)和流体流动引起的热传导,以青海共和GR1井为例,研究了定流量和定压力... 建立了热-流-固全耦合模型,考虑了流体压力变化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储层变形、受储层变形影响的储层孔隙率、渗透率和断层裂隙开度、受温度控制的流体性质(密度、黏度等)和流体流动引起的热传导,以青海共和GR1井为例,研究了定流量和定压力两种典型生产模式下,储层渗透率、断层渗透类型对于地热资源(干热岩)开发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定压力生产模式下,阻隔型断层降低了地热开采效率,提升热储层渗透率可以大幅度提高地热开采效率,但是过高的渗透率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持续性开采;(2)定流量生产模式下,地质因素对地热开采效率的影响很小,开采效率主要由注采速率决定;(3)从安全角度看,在定流量模式下,过小的渗透率和阻隔型断层会引起很大的孔隙压力响应,导致一系列施工安全问题;(4)对于青海共和地区的地热开采,应综合考虑开采效率和施工安全,建议若采用定压生产模式,需将储层渗透率改造至1×10^(-13)—1×10^(-12)m^(2)的范围内,若采用定流生产模式,需将储层渗透率改造为1×10^(-13)m^(2)以上,且两种生产模式都应避免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存在阻隔型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固耦合 青海共和干热岩 采热效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U型地热井换热特征及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韩朝旭 高千 +3 位作者 韩元红 周德胜 余华贵 孙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332-6343,共12页
U型地热井作为开采中深层地热能的一种方式,其热开采效率的提高对地热储层的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U型地热井的换热特征及相关因素对热开采效率的影响,结合陕西黄陵地区地质与储层资料,通过建立3500 m深U型地热井数值模型,对... U型地热井作为开采中深层地热能的一种方式,其热开采效率的提高对地热储层的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U型地热井的换热特征及相关因素对热开采效率的影响,结合陕西黄陵地区地质与储层资料,通过建立3500 m深U型地热井数值模型,对现场实验案例进行了模拟验证,重点分析了地热井井型、储层地温梯度和工况条件等因素对热开采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井型优选与参数优化做出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U型地热开采井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地热井,在岩土地温梯度较高,尤其是管道埋深3000 m以上的地区热开采效率更为突出;在本研究的参数选择范围内(注水流量分别为40、60、80、100、120 m^(3)/h,注入温度分别为20、25、30、35、40℃),U型地热井的出入口的流体温差越大,换热量也就相应越高,研究区域U型地热开采井的注入流量采用100 m^(3)/h,注入温度采用20℃为最佳,对于注入流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出口温度和热开采功率的要求以及循环水泵的功耗进行设计。研究成果有望指导所在地区中深层地热开采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地热井 换热特征 中深层地热 数值模拟 热开采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XeCl准分子激光自发辐射放大的三维计算
4
作者 屠琴芬 张建泉 吴宝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05-111,共7页
采用M—C方法计算了强流电子束泵浦XeCl准分子激光输运过程中生成的放大自发辐射(ASE)在激光腔中的输运过程.该模型考虑了腔壁的反射影响、非饱和吸收和镜反射的作用,计算给出最佳注人通量值.计算结果与文献[2]—[5... 采用M—C方法计算了强流电子束泵浦XeCl准分子激光输运过程中生成的放大自发辐射(ASE)在激光腔中的输运过程.该模型考虑了腔壁的反射影响、非饱和吸收和镜反射的作用,计算给出最佳注人通量值.计算结果与文献[2]—[5]给出的理论及实验结果相吻合.可为准分子激光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并可推广到任何类型的激光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e m-c数值模拟 准分子 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CO2增强型地热系统THM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47
5
作者 孙致学 姜传胤 +3 位作者 张凯 庄丽 任小庆 王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7,共9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实现干热岩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以二氧化碳为载热工质的新型增强型地热系统(CO2-EGS)具有节能、高效及温室气体减排的多重优势。应用分形几何理论构建考虑裂缝长度、密度和连通性不同参数组合的离散裂...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实现干热岩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以二氧化碳为载热工质的新型增强型地热系统(CO2-EGS)具有节能、高效及温室气体减排的多重优势。应用分形几何理论构建考虑裂缝长度、密度和连通性不同参数组合的离散裂缝模型,基于局部非等温热平衡理论建立CO2在裂缝系统内渗流-传热-应力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并进行有限元数值求解。结果表明热储裂缝特征参数、空间拓扑结构和注采压力是影响CO2-EGS运行寿命及采热效率的关键因素;高穿透系数裂隙系统匹配高注采压差可获得较高采热效率,而低穿透系数裂隙系统采热效率随注采压差升高而降低;裂隙静态特征参数与注采井压差的合理匹配是实现CO2-EGS采热效率最大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拓扑结构 CO2-EGS 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采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搅拌高效澄清萃取槽澄清室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吕超 张子木 +1 位作者 赵秋月 张廷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70-1573,1578,共5页
利用商用CFD软件FLUENT 12.0,采用Eulerian多相流模型及Morsi-Alexander相间曳力系数模型耦合,对新型双搅拌澄清萃取槽澄清室流体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澄清室增加搅拌能有效缩短分散带厚度的稳定时间,能降低水相出口油相夹带... 利用商用CFD软件FLUENT 12.0,采用Eulerian多相流模型及Morsi-Alexander相间曳力系数模型耦合,对新型双搅拌澄清萃取槽澄清室流体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澄清室增加搅拌能有效缩短分散带厚度的稳定时间,能降低水相出口油相夹带值,能加速油、水两相的澄清分离.数值模拟得到的澄清室水相速度矢量图与PIV实测得到的速度矢量图趋势保持一致,进一步说明澄清室内加搅拌能有效抑制回流,提高油、水两相分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萃取槽 双搅拌 PIV 数值模拟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搅拌高效澄清萃取槽混合室均混时间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吕超 张子木 +1 位作者 赵秋月 刘燕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9-812,共4页
利用CFD软件FLUENT 12.0,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Eulerian多相流模型及Morsi-Alexander相间曳力系数模型,使用滑移网格法处理桨叶的旋转区域,对新型萃取槽混合室内的液-液体系的均混时间以及搅拌功率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 利用CFD软件FLUENT 12.0,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Eulerian多相流模型及Morsi-Alexander相间曳力系数模型,使用滑移网格法处理桨叶的旋转区域,对新型萃取槽混合室内的液-液体系的均混时间以及搅拌功率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大,搅拌桨消耗的功率增加,水油两相的均混时间减小.搅拌桨转速达到400 r/min后,增大转速则搅拌功率继续增大,但对液-液两相均匀混合时间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萃取槽 均混时间 功率 数值模拟 液-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壁面压力的试验参数分析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西耀 赵慧勇 谭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67-2376,共10页
为了在冲压发动机试验过程中丰富试验参数类别和提高参数分析速度,针对直连式超燃冲压发动机,原创性地提出了基于壁面压力测量结果的试验参数分析方法。该方法引入原子流量守恒方程构建了封闭方程组,在无需任何额外测量仪器的条件下,以... 为了在冲压发动机试验过程中丰富试验参数类别和提高参数分析速度,针对直连式超燃冲压发动机,原创性地提出了基于壁面压力测量结果的试验参数分析方法。该方法引入原子流量守恒方程构建了封闭方程组,在无需任何额外测量仪器的条件下,以壁面压力、来流参数和燃烧室面积变化律为输入,求解方程组可快速获得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马赫数、温度、速度、组份浓度、燃烧效率等参数。结合三维数值计算和地面试验,通过两个算例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在燃烧室出口,速度、温度等误差均在5%以内,组份浓度分布和数值结果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试验参数 参数分析方法 燃烧效率 数值计算 壁面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ICM模型参数设置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余瑞星 孟立勋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1-205,共5页
针对ICM模型用于目标识别参数需要人工设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ICM模型参数设置方法。该方法从提高目标识别率出发,提出利用相关系数确定ICM模型参数学习准则,使用梯度下降法对这一准则进行求解,达到根据输入图像的不同自适应确定ICM模... 针对ICM模型用于目标识别参数需要人工设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ICM模型参数设置方法。该方法从提高目标识别率出发,提出利用相关系数确定ICM模型参数学习准则,使用梯度下降法对这一准则进行求解,达到根据输入图像的不同自适应确定ICM模型参数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解决传统ICM网络参数需要人工选取的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皮层模型 图标 误差函数 梯度下降 目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网格技术下振荡水翼的水动力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广华 莫惟杰 +1 位作者 王威 刘朝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5-143,共9页
为研究运动参数对于振荡水翼在潮流中获能效率的影响,给出水翼高获能效率时的运动参数分布规律,提高振荡翼式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获能效率。基于重叠网格技术建立了振荡水翼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对网格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通过改变水翼的折算... 为研究运动参数对于振荡水翼在潮流中获能效率的影响,给出水翼高获能效率时的运动参数分布规律,提高振荡翼式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获能效率。基于重叠网格技术建立了振荡水翼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对网格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通过改变水翼的折算频率f^(*)、摆角幅值θ_(0)、升沉振幅h_(0)等运动参数,对二维振荡水翼的水动力特性及相应的获能效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涡脱落对水翼运动过程中获能效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双翼之间形成翼地效应时的压力分布,分析了该情况时水翼的水动力特性以及翼地效应对获能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规划振荡水翼的折算频率、摆角幅值、升沉振幅、转轴位置等参数均可以提高水翼的能量捕获效率;水翼在振荡运动过程中,涡脱落的产生将会影响到水翼的获能效率;平行对称双水翼之间的翼地效应会使双翼之间的流域形成高压区,提高水翼升力;增加的升阻比有利于提高水翼的能量捕获效率,在双翼最小间距缩小时,水翼的获能效率会因地面效应作用的增强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水翼 重叠网格 获能效率 翼地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