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2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表面能氟碳聚合物及涂层的耐电子辐照特性研究
1
作者 冯凯 霍丽霞 +6 位作者 孙繁新 郭芳君 王世伟 苟世宁 周晖 高鸿 张凯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8-33,共6页
低表面能氟碳聚合物及涂层是一种有效阻止空间油脂润滑剂扩散迁移的关键材料,为空间高精度长寿命油脂润滑活动机构和重大工程任务及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采用真空电子辐照测试系统对氟碳聚合物辐照前后在不同金属基体表... 低表面能氟碳聚合物及涂层是一种有效阻止空间油脂润滑剂扩散迁移的关键材料,为空间高精度长寿命油脂润滑活动机构和重大工程任务及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采用真空电子辐照测试系统对氟碳聚合物辐照前后在不同金属基体表面形成的涂层的接触角、表面能,以及热分解温度、官能团、元素化学态和化学键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5×10^(5)rad(Si)电子辐照后,聚合物涂层的表面能较辐照前仅增加了约1 mN/m,随着辐照剂量继续增加至9×10^(6)rad(Si)和1.8×10^(7)rad(Si),表面能变化不明显,趋于稳定。聚合物的TG曲线与辐照前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分解温度较为接近;辐照后-C=O键、C-H键和C-F键等主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的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辐照前后氟碳聚合物材料的元素组成和特征峰位置相同,氟碳聚合物材料辐照后的特征峰值强度较辐照前略微减弱,但分子结构相对稳定,化学键未发生明显变化,仍具有优异的耐电子辐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碳聚合物 电子辐照 低表面能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聚合物砂浆凝结过程的超声波监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士国 陈劲杰 +2 位作者 李日进 周进毅 徐继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7,共8页
地质聚合物是一种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研究其凝结过程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地质聚合物凝结的机理和规律,对比不同超声波方法的特点,采用超声透射法、超声反射法和超声导波法,对放置在特制装置中的5组不同矿粉比(矿渣:粉煤灰... 地质聚合物是一种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研究其凝结过程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地质聚合物凝结的机理和规律,对比不同超声波方法的特点,采用超声透射法、超声反射法和超声导波法,对放置在特制装置中的5组不同矿粉比(矿渣:粉煤灰)的地质聚合物砂浆同时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不同方法得到的声波数据,利用各方法都适用的声波参数——能量接收比En对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初、终凝时间进行表征,并用贯入阻力法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凝结速度会随着矿粉比的减小而变慢;透射法可以实现对砂浆的全程监测,其判定初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7.9%,判定终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6.6%;反射法判定砂浆初凝时间准确度高,其平均误差为2.8%;导波法可以全程监测凝结过程,其判定初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3.3%,判定终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2.5%。3种方法中,导波法更适用于监测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凝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凝结时间 超声透射法 超声反射法 超声导波法 能量接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聚合物加固软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加瑞 楚振兴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0-500,共11页
地质聚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有可能大量取代水泥的绿色胶凝材料。本文综述了地质聚合物在软土加固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介绍了目前用于软土加固的地质聚合物前驱体和激发剂;归纳了地质聚合物加固软土的原理和机理;根据室内单元试验结果... 地质聚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有可能大量取代水泥的绿色胶凝材料。本文综述了地质聚合物在软土加固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介绍了目前用于软土加固的地质聚合物前驱体和激发剂;归纳了地质聚合物加固软土的原理和机理;根据室内单元试验结果分析了地质聚合物固化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讨论了地质聚合物固化土的渗透性和耐久性;总结了地质聚合物加固软土的环境影响和工程应用。与水泥固化土相比,在相同掺量下地质聚合物固化土的力学性能更好,且其CO_(2)排放量较低,因此地质聚合物可以替代水泥用于加固软土。将来可进一步研发性能更好的地质聚合物前驱体及绿色激发剂,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地质聚合物固化土的宏微观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加固软土 地聚物固化土 前驱体 激发剂 软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P型非离子嵌段聚醚清水剂处理聚合物驱含油污水的性能
4
作者 张志庆 张雨 +5 位作者 严忠 戴新河 杨春天 逯志刚 赵建 张国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2,共6页
针对海上油田高含油的聚驱污水的处理问题,以三乙醇胺、乙醇、丙三醇、十八醇为起始剂,以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为单体,合成8种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EP)嵌段结构的非离子聚醚清水剂。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瓶... 针对海上油田高含油的聚驱污水的处理问题,以三乙醇胺、乙醇、丙三醇、十八醇为起始剂,以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为单体,合成8种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EP)嵌段结构的非离子聚醚清水剂。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瓶试法评价其对于高含油聚驱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8种非离子清水剂对于高含油聚驱污水的处理效果均优于阳离子絮凝剂,且形成的絮体不黏滞;清水剂TE-2b的用量越多、处理时间越长、处理温度越高,除油率越高;原油添加量越多,除油率越高,当其用量为300 mg/L,原油添加量增加至2%时除油率可升高至90%;污水中聚合物含量升高,除油率逐渐降低,但在1000 mg/L范围内影响不大,除油率均可超过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水 聚合物 非离子清水剂 嵌段聚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胡德计 宋恩凤 +2 位作者 张学玲 刘兴江 徐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9-1756,共18页
由于安全和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已经成为下一代电池发展的希望。在众多种类的固态电解质中,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较高的柔韧性、优良的加工性和与电极良好的界面接触性。但目前,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存在离子电导率较低机械强度... 由于安全和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已经成为下一代电池发展的希望。在众多种类的固态电解质中,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较高的柔韧性、优良的加工性和与电极良好的界面接触性。但目前,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存在离子电导率较低机械强度较差的问题。为了提高聚合物电解质(SPE)的性能,向SPE中加入无机填料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可设计的多孔结构和易于化学调节等优点。将MOF材料引入聚合物基体中,可以提高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机械性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电极/电解质接触界面。本文综述了金属有机框架(MOF)复合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锂电池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金属有机骨架 填料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调驱性能
6
作者 徐辉 高源 +4 位作者 董雯 王业飞 宋倩 巩锦程 丁名臣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5,共7页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实验,对不同驱替阶段剩余油分布进行CT扫描。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850 mg/L的微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初始黏度(0.7 mPa·s)较低,高温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壳,破壳20 h后黏度显著升至32.0 mPa·s。将微胶囊聚合物以破壳前和破壳后两种状态注入岩心驱油,开始注聚合物时(0~0.5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大于破壳前体系的;注聚合物后期(0.5~1.0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小于破壳前体系的。这说明以破壳前状态注入的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确实能够发生动态破壳,引起注入压力的显著升高。破壳前体系驱油能力强于破壳后体系,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采收率分别为43.5%、50.5%和39.0%、44.5%。破壳前体系初始黏度低,能够更好地进入岩心深部释放驱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低;而破壳后体系受运移能力以及剪切降解的影响主要驱替岩心前部原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高,这也是破壳前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高于破壳后体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聚合物 调驱性能 采收率 剩余油分布 CT扫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智能玻璃的聚合物分散液晶体系研究进展
7
作者 孙楠 杨槐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1,共6页
从PDLC单体的优化、PDLC复合体系的掺杂和PDLC薄膜及智能玻璃系统的制造工艺3个方面对当前各个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其中单体方面含氧杂环等官能团和部分交联剂可以实现驱动电压的降低;碳纳米管和无机纳米材料等掺杂剂可以减小... 从PDLC单体的优化、PDLC复合体系的掺杂和PDLC薄膜及智能玻璃系统的制造工艺3个方面对当前各个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其中单体方面含氧杂环等官能团和部分交联剂可以实现驱动电压的降低;碳纳米管和无机纳米材料等掺杂剂可以减小PDLC薄膜的阈值电压,并拓宽工作温度范围;电场的加入和反应时间的控制等也实现了对于PDLC系统的优化。但如何通过性能的提升实现PDLC智能玻璃在汽车窗等户外场景的应用仍需要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 液晶 智能玻璃 聚合物分散液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nus粒子增强PP/PMMA共混聚合物材料的力学和热稳定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张龙 姚旭文 +4 位作者 车春霞 秦智 李国洲 韩迎红 杨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2-249,共8页
聚丙烯(P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但PP与PMMA相容性较差,导致材料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受限。本工作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尺寸约118 nm的聚苯乙烯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P(St-co-MMA)/PS)Janu... 聚丙烯(P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但PP与PMMA相容性较差,导致材料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受限。本工作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尺寸约118 nm的聚苯乙烯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P(St-co-MMA)/PS)Janus不对称乳胶纳米粒子(P(St-co-MMA)Janus NPs),将其以不同比例添加到PP/10%PMMA和PP/30%PMMA体系中,经熔融共混、注塑成型技术得到PP/PMMA/P-(St-co-MMA)Janus NPs复合材料,并进行了相关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的P(St-co-MMA)Janus NPs分散在PP/PMMA复合材料中的两相界面处,其可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PP/10%PMMA/0.9%P(St-co-MMA)Janus NPs相比PP/10%PMMA,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15.53%和14.03%;PP/30%PMMA/0.9%P(St-co-MMA)Janus NPs相比PP/30%PMMA,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37.09%和32.35%,且热失重5%和50%对应的温度(T_(5)和T_(50))分别升高39.51%和33.37%。P(St-co-MMA)Janus纳米粒子对PP/PMMA复合材料的增强作用归因于其能够阻碍相分离、增强界面结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纳米粒子 聚合物共混 增容剂 相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增强建材用地聚合物研究进展
9
作者 范利丹 苏洲虎 +3 位作者 余永强 杨杰 张纪云 徐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5,共14页
地聚合物具有高强早强、耐火隔热和低碳利废等优良性能,但本征脆性限制了其在建材领域的应用,利用纳米材料对地聚合物进行改性增强是完善其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在阐述地聚合物地聚合反应机理基础上,针对纳米材料增强地聚合物材料的研... 地聚合物具有高强早强、耐火隔热和低碳利废等优良性能,但本征脆性限制了其在建材领域的应用,利用纳米材料对地聚合物进行改性增强是完善其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在阐述地聚合物地聚合反应机理基础上,针对纳米材料增强地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纳米材料对地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增强增韧机理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后得出,纳米材料主要有颗粒状、管/纤维状和片状,其中纳米SiO_(2)因其性能优良,是改善地聚合物材料性能的常见选择;碳纳米管和纳米碳纤维因其长径比较大,并且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分散于地聚合物中可有效地提高力学性能;针对不同的地聚合物基体,纳米材料的掺量和改性机理也存在差别;纳米材料的填充作用、晶体成核作用和地聚合反应可以有效提高地聚合物密实度,同时长径比大的纤维状或管状纳米材料的桥接作用,可有效阻止微裂缝的发展。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纳米材料增强地聚合物的现存挑战:纳米材料的设备、技术成本高昂,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纳米材料在地聚合物的分散工艺和表征技术,以及纳米材料和地聚合物的协同性仍是当前研究的热门内容;寻求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安全高效的分散工艺以及完备的表征技术较为必要,探索纳米材料与地聚合物的协同性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纳米材料来增强地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纳米材料 增强改性 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破乳性能
10
作者 张恒 郑存川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2,共6页
以1,3-丙二胺为核,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以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为骨架的超支化聚合物(h-PAMAM)。首先将30 mL甲醇加入到三口烧瓶中,向其中加入1,3-丙二胺(0.1 mol),边搅拌边滴加丙烯酸甲酯(0.4 mol),随后混合物在25℃下继续搅拌反应24 h... 以1,3-丙二胺为核,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以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为骨架的超支化聚合物(h-PAMAM)。首先将30 mL甲醇加入到三口烧瓶中,向其中加入1,3-丙二胺(0.1 mol),边搅拌边滴加丙烯酸甲酯(0.4 mol),随后混合物在25℃下继续搅拌反应24 h。然后依次将乙二胺(0.28 mol)和丙烯酸甲酯(0.24 mol)滴加入烧瓶中,继续反应24 h。最后,在真空状态下采用程序升温:60℃反应1 h,80℃反应1h,100℃反应2h,120℃反应2 h,140℃反应2 h,最终得到浅绿色、高黏度的样品。采用FT-IR和^(1)H 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h-PAMAM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柴油乳液的破乳性能,采用表面张力仪和界面张力仪分析了其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以及采用显微观察探讨了其在油水界面上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h-PAMAM质量浓度为50 mg/L,破乳温度为60℃,破乳时间为90 min时,破乳效率均能达到80%,且油水界面整齐,破乳后乳液水相透光率为84.1%。该破乳剂具有高效、低用量的特点,在水包油乳液的破乳中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柴油乳液 破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Ba_(5)Nb_(4)O_(15)提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薄膜的储能性能
11
作者 刘阳 郭铁柱 +2 位作者 郭艳 赵维琛 周迪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29,共6页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在开发具有高储能密度的电容器方面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超薄五铌酸钡(Ba_(5)Nb_(4)O_(15),BNO)纳米片,并将其作为填料与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和聚甲基丙烯甲酯(PMMA)复...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在开发具有高储能密度的电容器方面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超薄五铌酸钡(Ba_(5)Nb_(4)O_(15),BNO)纳米片,并将其作为填料与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和聚甲基丙烯甲酯(PMMA)复合制备纳米复合薄膜,研究超薄BNO纳米片对聚合物复合薄膜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NO低添加量下,聚合物纳米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和电气强度均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提高了能量密度。当BNO质量分数为0.5%时,纳米复合薄膜的最大能量密度达到了13.96 J/cm^(3),较纯P(VDF-CTFE)/PMMA聚合物提高了2.6倍,储能效率达到了6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纳米片 五铌酸钡 界面极化 聚合物纳米复合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盐离子对乳清分离蛋白纤维聚合物形成的影响
12
作者 董世鹏 刘美艳 +3 位作者 邹霈怡 刘丹 陈鑫 李然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4-131,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金属离子(NaCl、KCl、CaCl_(2)、AlCl_(3)和FeCl_(3))对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纤维聚合物聚合动力学、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离子影响了WPI纤维聚合物的最终结构和特征。NaCl、KCl和C...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金属离子(NaCl、KCl、CaCl_(2)、AlCl_(3)和FeCl_(3))对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纤维聚合物聚合动力学、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离子影响了WPI纤维聚合物的最终结构和特征。NaCl、KCl和CaCl_(2)对WPI的聚集影响较小,增加了溶液pH和电导率,而AlCl_(3)和FeCl_(3)加速了WPI的聚集,降低了溶液pH,增加了溶液电导率;与原始WPI纤维聚合物硫黄素T(Th T)荧光强度(388.92)相比,NaCl、KCl和CaCl_(2)增加Th T荧光强度分别至465.39、433.37和486.83,增加了WPI纤维聚合物的生成量,AlCl_(3)和FeCl_(3)降低Th T荧光强度分别至228.81和90.24,降低了WPI纤维聚合物的生成量;不同金属离子均改变了WPI聚合动力学,降低了(df/dt)_(max)值,并改变了滞后时间;NaCl、KCl和CaCl_(2)对WPI纤维聚合物的形态影响较小,AlCl_(3)和FeCl_(3)使WPI纤维聚合物更团簇、粗而杂乱;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NaCl、KCl和CaCl_(2)促进β-折叠结构生成,而AlCl_(3)和FeCl_(3)抑制了β-折叠生成,不同金属离子的加入均改变了纤维中β-链间的特征距离。这些结果为利用WPI制备不同聚集形态的纤维聚合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分离蛋白 聚合动力学 金属离子 纤维聚合物 电导率 硫黄素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井地带关键剪切节点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13
作者 舒政 李荣 +2 位作者 齐勇 杜晓东 李少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4-999,共6页
针对油田聚驱开发过程中聚合物溶液注入地层时因近井地带剪切导致分子量下降、黏度降低的问题,以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为研究对象,采用特性黏数法测定吸水强度分别为5,10,15,20 m^(3)/(m·d)时聚合物溶液经绕丝筛管、砾石充填、射孔... 针对油田聚驱开发过程中聚合物溶液注入地层时因近井地带剪切导致分子量下降、黏度降低的问题,以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为研究对象,采用特性黏数法测定吸水强度分别为5,10,15,20 m^(3)/(m·d)时聚合物溶液经绕丝筛管、砾石充填、射孔孔眼、地层多孔介质等节点剪切后的分子量。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量在绕丝筛管处下降幅度最大,且随着吸水强度的增加分子量降幅基本呈线性增长,最大降幅为18.29%;其次为射孔孔眼,地层多孔介质第三,砾石充填层最小。此外,砾石充填及地层多孔介质随着吸水强度的增加,聚合物分子量降低率的范围分别为3.14%~4.04%、4.86%~6.78%,说明吸水强度对该两个节点聚合物分子量降幅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油田聚驱开发剪切节点的改进、吸水强度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井地带 关键剪切节点 剪切作用 分子量 疏水缔合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与驱油特征
14
作者 徐辉 宋倩 +1 位作者 巩锦程 董雯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4,共6页
目的针对常规驱油用聚合物在注入过程中不抗剪切、黏度损失大、影响驱油效果的问题,采用乳液聚合+界面聚合方式,在聚丙烯酰胺外部引入壳层,合成一种聚氨酯包裹聚丙烯酰胺的微胶囊聚合物。方法研究了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后微观形貌及粒径、... 目的针对常规驱油用聚合物在注入过程中不抗剪切、黏度损失大、影响驱油效果的问题,采用乳液聚合+界面聚合方式,在聚丙烯酰胺外部引入壳层,合成一种聚氨酯包裹聚丙烯酰胺的微胶囊聚合物。方法研究了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后微观形貌及粒径、缓释增黏性、抗剪切性、注入性、剖面调整能力和驱油效果。结果结果表明,破壳前微胶囊尺寸为170~800 nm,破壳释放聚合物后,分子尺寸为50~350 nm;65℃下加热2 h后开始破壳释放,20 h后黏度释放率在80%以上;吴茵搅拌器强力剪切3 min再破壳,黏度保留率仍在92%以上;破壳前聚合物在50×10^(-3)~500×10^(-3)μm^(2)的岩心中均能有效注入,但剖面调整能力较弱,破壳后聚合物在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的岩心中可增加注入压力,且具有良好的剖面调整能力;水驱后注入微胶囊聚合物可提高采收率15.5个百分点;矿场注入微胶囊聚合物后,井口压力增加明显。结论微胶囊聚合物在地层中具有破壳增黏能力,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驱油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聚合物 抗剪切 缓释增黏 渗流规律 驱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痕量监测2,4,6-三硝基苯酚的锌基配位聚合物荧光探针的构筑
15
作者 孙述文 王高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3-760,共8页
基于对苯二甲酸(H_(2)bdc)和2,7-双(4-吡啶基)-9,9-二甲基芴(mfdp)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构筑了一个Zn(Ⅱ)基配位聚合物:{[Zn_(2)(bdc)_(2)(mfdp)]_(2)·4DMA·2Me_(2)NH·3H_(2)O}_(n)(1)(DMA=N,N-二甲基乙酰胺),并用红外光谱... 基于对苯二甲酸(H_(2)bdc)和2,7-双(4-吡啶基)-9,9-二甲基芴(mfdp)配体,通过溶剂热法构筑了一个Zn(Ⅱ)基配位聚合物:{[Zn_(2)(bdc)_(2)(mfdp)]_(2)·4DMA·2Me_(2)NH·3H_(2)O}_(n)(1)(DMA=N,N-二甲基乙酰胺),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进行了结构表征。在配合物1中,相邻的锌离子具有相同的{ZnNO_(4)}配位构型,共同构成轮桨状的构筑单元。由拓扑结构分析可知,该配合物具有二重互穿的{4^(12)·6^(3)}结构。荧光传感实验表明配合物1的荧光能够被2,4,6-三硝基苯酚猝灭,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检测限LOD=0.164μmol·L^(-1),猝灭常数KSV=6.65×10^(4) L·mol^(-1))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Zn(Ⅱ) 荧光探针 芳香硝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生态固沙效果初探
16
作者 童小东 慈祥 孙任运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2,共9页
沙漠化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相较于传统的沙漠固沙技术,作为环境友好型固化材料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不仅能有效胶结沙漠砂以抵抗风蚀作用,还能提高沙漠砂的促生性能以促进植物生长,最终达到利用植被实现永久固沙的效果。基于前述设... 沙漠化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相较于传统的沙漠固沙技术,作为环境友好型固化材料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不仅能有效胶结沙漠砂以抵抗风蚀作用,还能提高沙漠砂的促生性能以促进植物生长,最终达到利用植被实现永久固沙的效果。基于前述设想,通过表面硬度试验、保水性能试验和植物生长试验研究了黄原胶(XG)、瓜尔胶(GG)以及二者的等质量混合胶(MG)生态固沙的效果。表面硬度试验表明生物高分子聚合物能有效胶结沙漠砂颗粒,质量分数为0.1%的XG、GG和MG溶液分别将沙漠砂的表面压力强度提高了9.4倍、5.3倍和8.0倍;保水性能试验表明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对沙漠砂保水性能的提升效果随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在40℃高温养护条件下,生物高分子聚合物保水性能的比较结果为:XG>MG>GG;植物生长试验表明,在室内条件下,生物高分子聚合物能缩短植物出苗时间、提升植物的出苗率和幼苗高度,明显提高沙漠砂的促生性能。本文的研究初步表明,采用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实现生态固沙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高分子聚合物 生态固沙 表面硬度 保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相对渗透率模型
17
作者 崔传智 隋迎飞 +2 位作者 王一单 吴忠维 李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分析聚合物颗粒运移规律;而描述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过程中油水流动规律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较少。首先,分析聚合物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非均匀分布现象,引入生物流体力学中红细胞树状叉体积分数分布理论,建立考虑聚合物颗粒相分离机制影响的体系黏度表征方法;其次,基于分形理论与渗流理论,建立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模型,通过与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对比发现,验证模型准确性,并分析各因素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影响。该研究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黏度表征 分形理论 相渗曲线 聚合物颗粒分散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抗水解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
18
作者 徐辉 宋倩 +2 位作者 潘斌林 孙秀芝 庞雪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4,共8页
常规驱油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当温度大于80℃时,酰胺根水解速度加快,水解后产生的羧酸根易与钙镁离子络合,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一般通过引入抗水解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N,N-二甲基丙烯酰... 常规驱油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当温度大于80℃时,酰胺根水解速度加快,水解后产生的羧酸根易与钙镁离子络合,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一般通过引入抗水解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等与丙烯酰胺(AM)单体进行二元、三元或四元共聚,但每种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性能影响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通过引入三种抗水解单体分别与AM共聚,合成了三种抗水解聚物P(AM-NVP)、P(AM-DMAA)和P(AM-AMPS),考察了三种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PAM主链上分别引入质量分数为20%的NVP、DMAA和AMPS,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由3050×10^(4)降至720×10^(4)、1500×10^(4)和2800×10^(4),流体力学直径分别降低39.5%、27.7%和增加12.4%,AMPS的引入对HPAM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小于NVP和DMAA的,且由于AMPS中磺酸根不与钙镁离子络合,分子间排斥作用强,分子链在水溶液中更舒展,大幅提升了聚合物的增黏性能、黏弹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P(AM-AMPS)可大幅度提高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油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驱油用聚合物 抗水解单体 黏均相对分子质量 驱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对染料和重金属的清除
19
作者 吴睿 杨宇 +1 位作者 熊海涛 刘怡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15-1524,共10页
该研究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再利用水热法合成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然后,以Fe_(3)O_(4)为核,在其表面负载羟基磷灰石(HAP),形成Fe_(3)O_(4)/HAP;并通过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的聚合作用,在Fe_(3)O_(4)/HAP上形成... 该研究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再利用水热法合成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然后,以Fe_(3)O_(4)为核,在其表面负载羟基磷灰石(HAP),形成Fe_(3)O_(4)/HAP;并通过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的聚合作用,在Fe_(3)O_(4)/HAP上形成聚丙烯酰胺(PAM)和聚丙烯酸PAA,最终合成了磁性的聚合物纳米材料即Fe_(3)O_(4)/HAP/PAM/PAA。将合成的聚合物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振动样品磁强计(VSM),N_(2)吸附-脱附(BET:BrunauerEmmett-Teller),对其进行表征。初步说明Fe_(3)O_(4)/HAP/PAM/PAA被成功合成。将合成的磁性复合物纳米材料用于对有机染料罗丹明6G和重金属铜离子进行吸附研究。结果发现该材料对罗丹明6G具有强的吸附效果;对铜离子具有强的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详细探究。该多功能复合材料有望用于对环境中有机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复合材料 羟基磷灰石 聚合物 吸附 铜离子 罗丹明6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体系对聚合物基PT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论述
20
作者 胡洪亮 丁旭 金玉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4,21,共6页
讨论了不同交联体系对正温度系数效应(PTC)材料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对电阻率、PTC强度和负温度系数效应(NTC)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适当的交联处理可以优化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构建稳定的导电网络,从而提升PTC性能并显著减弱或消除NT... 讨论了不同交联体系对正温度系数效应(PTC)材料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对电阻率、PTC强度和负温度系数效应(NTC)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适当的交联处理可以优化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构建稳定的导电网络,从而提升PTC性能并显著减弱或消除NTC效应。在单一交联体系中,辐照交联通过形成三维交联网络有效抑制高温下导电填料的迁移,增强了材料的热机械稳定性;化学交联则通过基体改性和基体-填料桥连,进一步改善了导电填料的分散性及相容性。双重交联体系结合了辐照和化学交联的优势,展现出更大的潜力,不仅在提升PTC强度方面效果显著,还能有效改善材料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正温度系数效应复合材料 交联体系 辐照交联 化学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