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坡生态修复工程植被恢复对土壤AMF定殖的影响
1
作者 张昕雅 熊诗源 +6 位作者 夏栋 董悦 蒋佳媛 康东 李铭怡 刘大翔 许文年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6-145,共10页
为探究植被混凝土修复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定殖特征、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及其两者耦合关系,进一步认识植被混凝土基材中菌根生态效应,为后续将AMF应用到边坡植被恢复中,改善植物和根系周围... 为探究植被混凝土修复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定殖特征、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及其两者耦合关系,进一步认识植被混凝土基材中菌根生态效应,为后续将AMF应用到边坡植被恢复中,改善植物和根系周围环境,达到改善边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目的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混凝土修复边坡(2、3、5、15 a),以自然恢复地(N1)及次生林(N_(2))作为对照,对AMF定殖特征和土壤生物化学性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混凝土修复样地的AMF总侵染率均显著高于N_(2)(P<0.05)。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AMF总侵染率表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在5 a样地较高,达到69.93%。植被混凝土修复样地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含量分别在0.47~1.07、3.47~16.51、14.77~77.60 mg/kg之间,但次生林微生物量碳含量、自然恢复地微生物量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植被混凝土修复样地(P<0.05)。AMF定殖特征和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量碳和土壤蔗糖酶均与侵染率相关(P<0.05),但冗余分析和回归方程明确微生物量碳是侵染率的直接驱动因子。研究表明,在植被混凝土修复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AMF均能侵染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相较于自然恢复地和次生林,植被混凝土修复措施能促进AMF定殖和生长。建议使用植被混凝土技术修复边坡时通过调控基材水分和养分促进AMF定殖,在修复3~5 a时强化微生物管理以优化生态效益。研究为边坡工程中菌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 化学 丛枝菌根真菌 amf定殖特征 植被恢复 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