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3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contents of eight alkaloids in fruits of 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extracts 被引量:9
1
作者 钟明 黄可龙 +2 位作者 曾建国 黎霜 张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472-479,共8页
A reliable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UAE) method combined with HPLC-UV for quantification of eight active alkaloids in fruits of 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 was developed. The optimization conditions of ... A reliable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UAE) method combined with HPLC-UV for quantification of eight active alkaloids in fruits of 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 was developed. The optimization conditions of UAE were obtained by using Box-Behnken design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Chromatography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Kromasil C18 column by gradient elution with 0.1% phosphoric acid aqueous solution for HPLC-UV. All calibration curves showed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2〉0.999 6) and recoveries (from 97.3% to 104.9%) were acceptable.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method was employed to test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extract from the samples.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quantifying eight components in nine samples of M.cordata, and significant variations of alkaloid contents and antioxidant aetivity of th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were demonstrated. It presents a powerful proof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best sources to extract eight kinds of alkalo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 alkaloid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antioxidant activity HPLC-UV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drobium nobile Lindl. alkaloids alleviate Mn-induced neurotoxicity via PINK1/Parkinmediated mitophagy in PC12 cells 被引量:1
2
作者 FU Xiao-long WANG Xue-ting +5 位作者 ZENG Ru CHEN Shu WU Qin LU Yuan-fu SHI Jing-shan ZHOU Shao-yu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07-708,共2页
OBJECTIVE Activation of the PINK1/Parkin-mediated autophagy pathway has been proposed to play a prote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through the elimination of damaged macromolecules or organel... OBJECTIVE Activation of the PINK1/Parkin-mediated autophagy pathway has been proposed to play a prote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through the elimination of damaged macromolecules or organelles.Exposure to excessive manganese(Mn) causes neurotoxicity and can produce a Parkinson disease(PD)-like neurological disorder.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are implicated in the mechanism of Mn induced neurotoxicity.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Dendrobium nobile Lindl.alkaloids(DNLA),a Chinese medicinal herb extract,confers protective function over Mn-induced cell toxicity,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modulation of PINK1/Parkin-mediated autophagy is involved in the mechanism of DNLA-mediated cell protection over Mn toxicity.METHODS AND RESULTS Rat adrenal pheochromocytoma PC12 cells were utilized as an in vitro model of Mn cell toxicity.It was found that the treatment of the PC12 cells with Mn resulted in concentration-dependent cell death,accompanied by a decrease in 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 capacity and an increase in ROS generation,whereas pretreatment of cells with DNLA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cell toxicity induced by Mn and improved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atus.Mn treatment enhanced apoptotic cells along with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Bax and a de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Bcl-2 protein.On the contrary,DNLA increased Bcl-2 expression,and concomitantly dramatically decreased the Bax/Bcl-2 ratio.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of PINK1 and Parkin revealed that pretreatment of cells with DNLA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the decrease in protein levels of both PINK1 and Parkin caused by Mn.Furthermore,cells treated with Mn exhibite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LC3-Ⅱ and a decrease in accumulation of P62,which was noticeably reversed by the pretreatment of cells with DNLA.CONCLUSION DNLA inhibits Mn induced cytotoxicity,which may be mediated through modulating PINK1/Parkin-mediated autophagic flux and improving mitochondrial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anese DENDROBIUM nobileLindl. alkaloid autophagy PINK1 Park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ionic Cyclization Approach toward Perhydroindoles: Total Synthesis of Montanine-Type Amaryllidaceae Alkaloids
3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17-117,共1页
关键词 Anionic Cyclization Approach toward Perhydroindoles Total Synthesis of Montanine-Type Amaryllidaceae alkaloi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taneous Screening for 45 Poisonous Alkaloids in Blood by LC-MS/MS 被引量:1
4
作者 ZHAI Jin-xiao SHEN Min LIU Wei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8-33,共6页
Objective To develop a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 screening method for 45 poisonous alkaloids in blood. Methods Identification was based on the compound's retention time and two precu... Objective To develop a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 screening method for 45 poisonous alkaloids in blood. Methods Identification was based on the compound's retention time and two precursor-to-production transitions. The method involved a 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 followed by LC-MS/MS with 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MRM). When 1 m L of blood was extracted with diethyl ether at p H=9.2 with SKF525 Aas the internal standard, the target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with LC-MS/MS in the positive ionization mode. Results The target alkaloids had good linearity(r>0.995 1), both the intra-day precision and inter-day precision being less than 14.77%. The limits of detection ranged from 0.05 to 25 ng/m L in blood.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in detecting poisonous alkaloids with a total running time of 12 minutes; therefore it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some actual cases of suspected alkaloids pois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手套 DNA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 transcriptome discovers lycodine-type alkaloid biosynthetic genes and genetic markers
5
作者 Gang CHEN Qiu-mei LIN +1 位作者 Lin ZENG Yi-ping ZOU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4-275,共2页
OBJECTIVE o facilitate the basic acquaintance with the bioactive lycodine-type alkaloids biosynthetic pathways,we conducted th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L.casuarinoides by illumina sequencing.METHODS The plant of L.c... OBJECTIVE o facilitate the basic acquaintance with the bioactive lycodine-type alkaloids biosynthetic pathways,we conducted th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L.casuarinoides by illumina sequencing.METHODS The plant of L.casuarinoides was collected and was subjected to RNA isolation,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and illumina sequencing before bioinformatics analysis.After sequencing,the clean reads were obtained for de novo assembly by using Trinity software,and then further processed with TGICL sequencing clustering software to generate unigenes,The unigenes are aligned by Blast X alignment to six public protein database.In addition,all unigenes are functionally annotated by GO,KEGG and characterized putative genes involved in lycopodium alkaloids biosynthesis.RESULTS In total,124,524 high-quality unigenes were obtained with an average sequence length of 601 bp.Among the L.casuarinoides transcripts,61,304 showed significant similarity(E-value<1 e-5) to the known proteins in the public database.Among the total 124 524 unigenes,47,538 open reading frame(ORFs) were predicted.Based on the bioinformatics analysis,all possible enzymes involved in the Lycodine-type alkaloids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L.casuarinoides were identified,including primary amine oxidase(PAO),and Malonly-CoA decarboxylase.In addition,a total of 64 putative cytochrome P450(CYP450) and 827 transcription factors were selected as the candidates of Lycodine-type alka.loids modifiers.Furthermore,a total of 13 352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124,524 unigenes,of which dinucleotide motifs AG/CT(50.1%),were the most abundant.CONCLU.SION This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L.casuarinoides,provides many valuable candidate genes involv.ing in the biosynthesis of novel secondary metabolites but also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via SSRs markers in L.casuarino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碱 生物碱 生物活性 药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隶属度函数分析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芳 左晋 +3 位作者 聂琼 胡家敏 刘宇鹏 古书鸿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目的】探明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为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于全省挖掘各地气候资源引种和调整产业结构。【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铁皮石斛为材料,考察其生长量和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含量。... 【目的】探明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为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于全省挖掘各地气候资源引种和调整产业结构。【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铁皮石斛为材料,考察其生长量和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含量。选取年均温、1月均温、1月最低温、7月均温、7月最高温、≥10℃积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9个气候因子作为区划指标,分析其与铁皮石斛生长量和有效成分的相关性,建立铁皮石斛有效成分与气象因子间的多元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区划指标及其权重,利用ArcGIS对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铁皮石斛茎、叶平均含水率分别为65.98%、67.06%;茎长12.07~17.83 cm,基茎粗3.01~5.56 mm;生物碱含量为0.22~0.31 mg/g,平均0.28 mg/g;多糖含量为22.79%~39.02%,平均30.25%;总氨基酸含量为11.54~24.71 mg/g,平均16.66 mg/g。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与7月均温、7月最高温呈正相关,即在一定适宜范围内,随着7月温度升高,多糖含量逐渐增大;生物碱含量与年均温、1月均温、1月最低温、7月均温、7月最高温和≥10℃积温均呈正相关;总氨基酸含量与年均温、1月均温、1月最低温、7月均温和≥10℃积温呈正相关;降水量与铁皮石斛生物碱含量呈负相关,与多糖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及茎长、基茎粗呈正相关;相对湿度与铁皮石斛多糖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与生物碱含量及茎长、基茎粗呈负相关;日照时数与茎长、基茎粗呈正相关,增加日照时数有利于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贵州铁皮石斛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论】贵州最适宜发展铁皮石斛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及北部局地;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南部、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基本适宜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多糖 生物碱 氨基酸 生态适宜性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
7
作者 应俊辉 潘温文 +4 位作者 张华 周生财 林艳 张俊红 陈世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8-356,共9页
【目的】阐明枳椇Hovenia acerba和光叶毛果枳椇H. trichocarpa var. robusta果梗的代谢物差异,为枳椇属Hovenia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枳椇和光叶毛果枳... 【目的】阐明枳椇Hovenia acerba和光叶毛果枳椇H. trichocarpa var. robusta果梗的代谢物差异,为枳椇属Hovenia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枳椇和光叶毛果枳椇果梗中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结果】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中共检测到1 810种代谢物,其中显著差异代谢物782种(P<0.05)。与枳椇果梗相比,光叶毛果枳椇果梗中上调差异代谢物有378种,下调差异代谢物有404种,且单宁、醌类代谢物相对含量均显著下调(P<0.05)。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中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其中极显著差异代谢物包含乌药碱、N-甲基乌药碱和甲基衡州乌药碱等生物碱物质以及柚皮素、柚皮素查尔酮和2’, 3, 4, 4’, 6’-五羟基查耳酮等黄酮类产物。【结论】同一生态条件下,2种枳椇果梗的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具有药用价值和高甜度的生物碱和黄酮类代谢产物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椇属 广靶代谢组 果梗 生物碱 黄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ptiva EMR-Lipid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同时测定谷物及其制品中11种麦角生物碱
8
作者 刘柏林 张丹 +4 位作者 赵紫微 谢继安 詹子悦 张琪 李卫东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6-334,共9页
麦角生物碱(EAs)是由麦角菌属(Claviceps)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当人类摄入被EAs污染的谷物及其制品时,可能会遭受慢性或急性中毒,从而威胁身体健康。鉴于此,本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谷物及其制品中11种EAs的... 麦角生物碱(EAs)是由麦角菌属(Claviceps)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当人类摄入被EAs污染的谷物及其制品时,可能会遭受慢性或急性中毒,从而威胁身体健康。鉴于此,本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谷物及其制品中11种EAs的灵敏、快速测定方法。采用20 mL乙腈-200 mg/L碳酸铵溶液(80∶20,v/v)对谷物及其制品中的11种EAs进行提取,在10000 r/min下离心10 min,用通过式Captiva EMR-Lipid净化柱对上清液进行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3 mm,1.8μm)分离,以1 mmol/L乙酸铵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电离(ESI)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采集数据,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进行外标法定量。方法学验证表明,11种EAs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33~0.9999,检出限为0.006~0.2μg/kg,定量限为0.02~0.6μg/kg。以小麦粉、薏苡仁、小麦粉制品和玉米粉为基质样品,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11种EAs的回收率为80.1%~11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13.3%。将所建方法用于市售谷物及其制品(240份小麦粉、80份玉米粉、30份大米、30份薏苡仁及146份小麦粉制品)中EAs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每种样品均有EAs检出,11种EAs的检出率为0.57%~20.3%。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等优势,适用于谷物及其制品中多种EAs的快速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谷物及其制品 麦角生物碱 真菌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虫草属内生真菌LrRF8促进石蒜中生物碱积累的机制探究
9
作者 吴颖 汪仁 +1 位作者 周佳宇 江曙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4,共11页
通过构建单一内生真菌-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无菌组培苗互作体系,探究亚虫草属(Metacordyceps Sung)内生真菌LrRF8对石蒜叶、鳞茎、根干质量及NO、H_(2)O_(2)、IAA、SA、GA积累及石蒜科生物碱合成关键基因表... 通过构建单一内生真菌-石蒜〔Lycoris radiata(L'Hér.)Herb.〕无菌组培苗互作体系,探究亚虫草属(Metacordyceps Sung)内生真菌LrRF8对石蒜叶、鳞茎、根干质量及NO、H_(2)O_(2)、IAA、SA、GA积累及石蒜科生物碱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LrRF8促进石蒜中生物碱积累的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未接菌)组相比,接种LrRF8显著提高了叶和鳞茎中加兰他敏及根中水仙环素、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接种LrRF8能够诱导石蒜不同组织中NO和H_(2)O_(2)的差异迸发,其诱导效果在根中最显著;同时,接种LrRF8引起了IAA、SA、GA在石蒜不同组织中的差异积累,主要促进了叶中GA及根中IAA和SA的积累。此外,接种LrRF87 d显著提高了石蒜叶、鳞茎中PAL和OMT及根中PAL的相对表达量,接种LrRF814 d显著提高了叶中PAL和CYP96T1,鳞茎中PAL及根中PAL、TYDC、CYP96T1的相对表达量。从整株看,施加外源信号分子和植物激素能够提高石蒜中生物碱的积累,并且外源施加SNP提高了石蒜中CYP96T1的相对表达量,外源施加H_(2)O_(2)提高了TYDC、OMT和CYP96T1的相对表达量,外源施加IAA提高了TYDC的相对表达量,外源施加SA提高了PAL和CYP96T1的相对表达量,外源施加GA提高了OMT和CYP96T1的相对表达量。综上所述,相较于盆栽体系,本研究构建的单一内生真菌-石蒜无菌组培苗互作体系排除了环境微生物的干扰,证实接种LrRF8有利于促进石蒜中生物碱的积累,其中NO和H_(2)O_(2)及IAA、SA和GA信号在基因表达层面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LrRF8 石蒜科生物碱 NO H_(2)O_(2) 植物激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豆子和苦豆子生物碱对滩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路松 赵媛媛 +7 位作者 杨宇为 赵青余 马青 汤超华 张会艳 张军民 秦洋 秦玉昌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40-2551,共12页
【目的】试验旨在探讨苦豆子和苦豆子生物碱对滩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育肥期健康、体况良好的滩羊(体重28.38 kg±1.49 kg),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3组分别在基础... 【目的】试验旨在探讨苦豆子和苦豆子生物碱对滩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育肥期健康、体况良好的滩羊(体重28.38 kg±1.49 kg),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3%和4%苦豆子,试验4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苦豆子生物碱。预饲期7 d,试验期60 d。试验期间称重,记录滩羊采食量,统计生长性能指标;试验结束时采集瘤胃液,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滩羊瘤胃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3组滩羊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降低(P<0.01),4个试验组滩羊的料重比均极显著下降(P<0.01)。(2)各组间滩羊瘤胃微生物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及Sobs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滩羊瘤胃微生物门水平上,各组的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和4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3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2组拟杆菌门和丝状杆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4)在滩羊瘤胃微生物属水平上,各组的主要优势菌群为普雷沃菌属、瘤胃球菌属、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理岩菌科RC9_肠道群和norank_f_F08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和2组滩羊瘤胃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4组norank_f_F082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3组瘤胃Ruminococcus_gauvreauii_group相对丰度极显著升高(P<0.01),4个试验组瘤胃奥尔森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3组瘤胃未分类瘤胃球菌科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2%、3%苦豆子和0.2%苦豆子生物碱均能够有效改善滩羊的生长性能,并对滩羊瘤胃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有调节作用,提高滩羊的营养利用率,该结果为探讨苦豆子及苦豆子生物碱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潜在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苦豆子生物碱 滩羊 生长性能 瘤胃微生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鸿哲 文帅 +8 位作者 方雯雯 万丽玮 彭丽媛 杨小妹 白其娴 刘林美 饶慧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大核心健康属性。文章综述了2024年度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活性成分 健康功能 儿茶素类物质 儿茶素氧化聚合物 茶氨酸 生物碱 茶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碱类化合物调控慢性肝病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伊惠 王佳慧 +4 位作者 赵铁建 段雪琳 汪磊 郑洋 杨仕权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5-382,共8页
慢性肝病的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乙醇滥用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物碱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来源于植物的化合物,在调控慢性肝病方面展现出了重要潜力。近年来研究表明,生物碱类化合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这些化合... 慢性肝病的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乙醇滥用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物碱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来源于植物的化合物,在调控慢性肝病方面展现出了重要潜力。近年来研究表明,生物碱类化合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这些化合物对肝纤维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关键病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还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来调节肝细胞代谢稳态,起到了调控慢性肝病的作用。本文对生物碱类化合物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为慢性肝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碱类 肝疾病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平贝母生物碱、多糖含量与生态因子相关性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馨翊 乔永飞 +1 位作者 温锦丽 李亚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贝母中生物碱和多糖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并评估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选取了来自6个不同产地的平贝母作为样本,分析其生物碱和多糖含量,同时测量了土壤肥力及相关生态因子。此外,研究采用了DPPH自由基清除法、超氧...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贝母中生物碱和多糖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并评估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选取了来自6个不同产地的平贝母作为样本,分析其生物碱和多糖含量,同时测量了土壤肥力及相关生态因子。此外,研究采用了DPPH自由基清除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和总还原力法测试其抗氧化效果。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平贝母中生物碱(0.10%~0.81%)和多糖(5.24%~19.21%)含量差异显著,且年均温、年降水量、日照时数、土壤中的全钾和全磷与这些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生物碱在DPPH自由基清除及总还原力方面表现出显著作用,DPPH清除率最高可达82.53%,总还原力最高可达1.032,而多糖则对超氧阴离子清除效果较好,但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不明显。研究认为,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和增加磷、钾肥的施用可促进平贝母有效成分的积累,且其生物碱和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潜力,本研究可为平贝母的科学种植和抗氧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贝母 生物碱 多糖 生态因子 抗氧化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黄连醇提液主要成分的测定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
14
作者 白若男 郭云清 +7 位作者 张睿 张腾飞 张文婷 卢琴 胡巧 邵华斌 罗青平 郭利伟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1,共6页
为了测定产地湖北恩施黄连醇提液的生物碱含量,研究其抑菌机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湖北恩施5年生黄连醇提液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并测定了黄连醇提液对大肠埃希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生... 为了测定产地湖北恩施黄连醇提液的生物碱含量,研究其抑菌机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湖北恩施5年生黄连醇提液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并测定了黄连醇提液对大肠埃希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生长特性、胞外碱性磷酸酶含量、呼吸代谢相关酶类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醇提液主要成分为小檗碱、表小檗碱、巴马汀和黄连碱,含量分别为7.48%±0.27%、3.52%±0.12%、2.21%±0.07%、2.48%±0.08%,且黄连醇提液对大肠埃希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值分别为0.125、0.5、0.5、0.125 mg/mL。MIC浓度的黄连醇提液可以抑制细菌生长。黄连醇提液还可增加胞外碱性磷酸酶的含量,降低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湖北恩施5年生黄连醇提液含量均高于药典规定含量,且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可通过破坏细菌膜的通透性、抑制呼吸系统代谢等发挥抑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醇提液 生物碱 高效液相色谱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豆根生物碱的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5
作者 苏江 谢彦军 +4 位作者 刘芳 赖红芳 农丽娇 梁昕 岑忠用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共8页
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山豆根生物碱,以山豆根生物碱提取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了山豆根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通过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加量为0.04 g、酶... 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山豆根生物碱,以山豆根生物碱提取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了山豆根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通过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加量为0.04 g、酶解时间为93 min、酶解温度为66℃、超声功率为175 W、乙醇体积分数为40%、超声温度为45℃、超声时间为30 min的最佳提取工艺下,山豆根生物碱提取量为10.568 mg·g^(-1);山豆根生物碱对DPPH自由基和·OH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浓度为0.05 mg·mL^(-1)时,清除率分别达到79.85%和84.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酶法 山豆根 生物碱 提取工艺 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捕获黄连中的生物碱类药物活性成分
16
作者 司甜甜 赵薇 +4 位作者 王慧 张红玉 刘小烨 容蓉 冯娟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4,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锆基MOF-808,利用其结构优势实现了中药黄连中生物碱类药物活性成分的富集与捕获,并结合其结构特点探讨了其协同低共熔溶剂捕获生物碱类活性成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通过优化孵育捕获等条件,对黄连粗提液中药根碱的回...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锆基MOF-808,利用其结构优势实现了中药黄连中生物碱类药物活性成分的富集与捕获,并结合其结构特点探讨了其协同低共熔溶剂捕获生物碱类活性成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通过优化孵育捕获等条件,对黄连粗提液中药根碱的回收率达到85.78%,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检测黄连粗提液中5种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300μg·L^(-1),检出限为0.02~0.05μg·L^(-1),相对标准偏差为0.40%~4.7%,加标回收率达到69.7%~128%。该研究实现了中药黄连中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高效、快速富集与捕获,为MOFs材料在选择性捕获与富集中药有效成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选择性富集 色谱分离 生物碱活性成分 黄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黄精中的生物碱、高异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17
作者 禤雨鹏 徐伶俐 +3 位作者 郑景中 莫文艳 周雪 葛发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7-464,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根茎中的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肿瘤、抗炎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AB-8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滇黄精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 本研究旨在探究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根茎中的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肿瘤、抗炎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AB-8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滇黄精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1)H NMR、^(13) C NMR、旋光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N-反式-阿魏酰真蛸胺(1)、N-顺式-阿魏酰真蛸胺(2)、N-顺式-对-香豆酰真蛸胺(3)、N-顺式-对-香豆酰酪胺(4)、黄精碱A(5)、烟酰胺(6)、腺苷(7)、S-ribalinine(8)、4-甲氧基-N-甲基-2-喹诺(9)、ophiopogonanone G(10)、(±)-5,7-dihydroxy-6,8-dimethyl-3-(2′,4′-dihydroxybenzyl)chroman-4-one(11)、5,7-dihydroxy-6-methyl-3-(4-hydroxy-benzyl)-chromane-4-one(12)、(3 R)-5,7-dihydroxy-8-methyl-3-(2′-hydroxy-4′-methoxybenzyl)-chroman-4-one(13),包括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9),4个高异黄酮类化合物(10~13),其中化合物1~4、7~13为首次从滇黄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为首次从黄精属中分离得到。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采用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0、12、13对2种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A549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其中化合物13抑制作用较强(IC_(50)值为17.99±1.45μmol/L)。化合物10~13均可抑制NO释放,其中化合物11表现出较好的潜在抗炎活性,在16μmol/L下NO抑制率(91.16%±3.51%)优于阳性药地塞米松(64.81%±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化学成分 生物碱类 高异黄酮类 抗肿瘤活性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HPLC-Q-Exactive Focus-MS/MS技术对陕产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快速辨识
18
作者 李莎莎 李芳 +6 位作者 张景霞 李凡 毛阿娟 李雅娟 陈曦 韩昕 王卫锋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0,共10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Exactive Focus-MS/MS)对陕产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Exactive Focus-MS/MS)对陕产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100~1500。结果通过二级高分辨质谱分析结合对照品及相关文献,共鉴定出228个生物碱类成分,包括C_(18)类21种、C_(19)类145种[双酯型生物碱(DDAs)42种、单酯型生物碱(MDAs)47种、醇胺型生物碱(ADAs)42种、脂类(Lipo-As)14种]、C_(20)类27种以及其他35种,其中2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附子或该植物中鉴定出。结论对附子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解析,为后续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Q-Exactive Focus-MS/MS 陕产附子 生物碱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KY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进展
19
作者 罗贵 朱历勇 +5 位作者 谷雷 王洪程 杜旭烨 朱斌 曾拓 王彩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并不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成分,但在植物生存、环境适应、抗逆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WRKY转录因子家族因具有特征性的保守核心序列WRKYGQK... 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并不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成分,但在植物生存、环境适应、抗逆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WRKY转录因子家族因具有特征性的保守核心序列WRKYGQK结构域而得名,是高等植物中规模最大且功能最为多样化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界广泛分布。WRKY转录因子通过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应答和化学防御等多种生理过程。文章综述了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分类,并重点讨论了其在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如萜类、酚类和生物碱)合成中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网络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增强植物抗逆性和改良次生代谢产物品质方面的潜在应用,以期为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植物功能性改良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KY转录因子 植物次生代谢物 萜类 酚类 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清心滋肾方入血化学成分
20
作者 胡雨 商娟 +7 位作者 李雪娇 封云铧 谢楷城 姚卫峰 邹建东 陈赟 卢苏 许美娟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64,共17页
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法鉴定了清心滋肾方(QZP)的入血成分。将雌性SD大鼠连续灌胃48.5 g/kg QZP 3天后,收集血浆样品,利用固相萃取法去除蛋白,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100 ... 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法鉴定了清心滋肾方(QZP)的入血成分。将雌性SD大鼠连续灌胃48.5 g/kg QZP 3天后,收集血浆样品,利用固相萃取法去除蛋白,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100 mm,1.8μm)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乙腈溶液(1:1,V/V)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信息、对照品信息及相关文献鉴定QZP入血成分,并对化合物来源进行归属,总结了环烯醚萜苷和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化合物的特征碎片和裂解规律。结果表明,大鼠血浆中共有40种来自QZP的入血原型成分,包括27种生物碱、9种环烯醚萜苷、2种黄酮碳苷、1种酚酸和1种脂肪酸。本方法可对QZP入血成分进行快速全面的分析鉴定,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心滋肾方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 入血成分 生物碱 环烯醚萜苷 裂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