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兰阳性细菌AIP型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孔凡栋 周丽曼 +2 位作者 马青云 黄圣卓 赵友兴 《热带生物学报》 2017年第2期236-240,共5页
以自诱导肽(autoinducter peptide)AIP为信号分子的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存在于多种革兰阳性细菌中,是研究新型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药物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发现的AIP型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 以自诱导肽(autoinducter peptide)AIP为信号分子的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存在于多种革兰阳性细菌中,是研究新型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药物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发现的AIP型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有小分子与大分子2种类型,笔者对这2类AIP型QS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 aip型群体感应系统 群体感应抑制剂 研究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x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蕾 桂萌 +1 位作者 武瑞赟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54-262,共9页
生物被膜是大多数细菌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生长方式,使菌体具有浮游态时不具有的优势。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该系统是细菌依赖于群体密度而调控其生理行为的一种机制。其中Lux S/2型自诱导物(autoinducer 2,AI-2)群体... 生物被膜是大多数细菌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生长方式,使菌体具有浮游态时不具有的优势。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该系统是细菌依赖于群体密度而调控其生理行为的一种机制。其中Lux S/2型自诱导物(autoinducer 2,AI-2)群体感应系统又称种间群体感应系统,广泛存在于G^(+)及G^-菌中。其信号分子AI-2被认为是种间通用的信号分子,参与调控多种细菌的生物被膜。此外,目前已发现多种Lux 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它们可以影响许多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目前研究人员已开始致力于揭示Lux 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这对于进一步理解Lux 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被膜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 2自诱导物 群体感应抑制剂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群体感应系统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彬彬 羊扬 +1 位作者 刘云 朱国强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9-23,共5页
为进一步探析大肠杆菌Ⅰ型群体感应系统(QS-Ⅰ)对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影响,研究构建可合成内源性QS-Ⅰ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大肠杆菌,模拟自然界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受外源AHL调控的独特现象,分别通过玻璃试管气液交界面壁... 为进一步探析大肠杆菌Ⅰ型群体感应系统(QS-Ⅰ)对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影响,研究构建可合成内源性QS-Ⅰ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大肠杆菌,模拟自然界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受外源AHL调控的独特现象,分别通过玻璃试管气液交界面壁、聚苯乙稀材料表面、玻璃平面等不同环境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QS-Ⅰ对APEC BF形成能力的调控,并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相关基因,对调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QS-Ⅰ系统抑制APEC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BF的形成不受鞭毛因素影响,APEC菌株可能通过QS-Ⅰ对QS-Ⅱ的抑制来间接调控BF的形成。研究结果提供了研究APEC毒力调控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群体感应系统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 被引量:7
4
作者 邹雅如 李颖 +1 位作者 伍勇 汪怀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基因Hcp1、Hcp2和Hcp3,QS系统相关基因LasR,胞外多糖相关多糖合成位点基因A(PslA)和菌膜基因A(PelA),以及Ⅳ型菌毛基因(PilA)和鞭毛蛋白基因(FliC)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AO1生物被膜菌与浮游菌中上述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PAO1生物被膜菌PslA、PelA、PilA和Fli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714、274、604和42倍(P均<0.05),提示制备的PAO1生物被膜菌形成了具有鞭毛和菌毛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PAO1生物被膜菌Hcp1、Hcp2、Hcp3和Las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1 045、11 268、6 654和1 226倍(P均<0.05),提示T6SS和QS系统与PAO1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T6SS和QS系统可能参与生物被膜形成,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分泌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结构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鸿 陈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5-339,共5页
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1]。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分泌系统共有5型,即Ⅰ、Ⅱ、Ⅲ、Ⅴ、Ⅵ型。细菌可以通过毒力分泌系统适应生存环境、向宿主细胞注入毒力因子、逃避宿主细胞的吞噬等,以此达到生存、复... 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1]。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分泌系统共有5型,即Ⅰ、Ⅱ、Ⅲ、Ⅴ、Ⅵ型。细菌可以通过毒力分泌系统适应生存环境、向宿主细胞注入毒力因子、逃避宿主细胞的吞噬等,以此达到生存、复制、感染、传播的目的[2]。目前,普遍认为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与铜绿假单胞菌急性感染密切相关,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宿主细胞并致病的最关键、最复杂的毒力系统[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急性感染 分泌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双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调节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长亮 黄前川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28-230,235,共4页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能在潮湿和干燥的表面生存,也可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肤和上呼吸道,为条件致病菌。但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在非发酵菌中,其临床标本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由于高...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能在潮湿和干燥的表面生存,也可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肤和上呼吸道,为条件致病菌。但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在非发酵菌中,其临床标本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由于高度的多重耐药性或泛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膜 群体感应信号 表面黏附蛋白 二价阳离子 细菌Ⅳ分泌系统 BfmRS系统 抗药性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phzR对生物被膜基因转录及细胞运动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戴明瑶 李亚诗 +4 位作者 黄新妮 肖君 黄植清 吕春萌 陆祖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74,共14页
为预测高产吩嗪类物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工程菌株PA2019NES在农用开发时的生物安全性,本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多拷贝phzR基因的PA2019NES与PA2016NX1在生物被膜状态(被膜态)、浮游状态(浮游态)的生物... 为预测高产吩嗪类物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工程菌株PA2019NES在农用开发时的生物安全性,本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多拷贝phzR基因的PA2019NES与PA2016NX1在生物被膜状态(被膜态)、浮游状态(浮游态)的生物被膜、群体感应系统、六型分泌系统共9个基因转录量差异,结果显示:在浮游态下,多拷贝phzR基因上调vgrG、algD基因的mRNA转录量(P<0.05),下调pilA基因mRNA合成(P<0.05),但其他6个基因的转录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被膜态下,仅提高rhlI基因的mRNA表达量(P<0.05),而fimX和wspR基因的mRNA合成受到抑制(P<0.05),但其他6个基因的转录量无显著影响(P>0.05);经24 h培养后,PA2016NX1和PA2019NES的蹭行运动无显著差异(P>0.05),但游泳运动后者强于前者(P<0.05),集群运动后者弱于前者(P<0.05)。此结果证明PA2019NES的条件致病性能可能不低于PA2016NX1,在农用开发该菌株时应杜绝活菌向环境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群体感应系统 分泌系统 phz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