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的伦理目标及其方法问题
1
作者 岳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9,159,共10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伦理目标在不同问题域中呈现为“差异化发生”,隐含类比方法的引入。这赋予AI以物化、动物化、仆人化、类人化的不同形态。这些形态与主体性和人工道德行动者的议题紧密相关,为分析AI伦理目标...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伦理目标在不同问题域中呈现为“差异化发生”,隐含类比方法的引入。这赋予AI以物化、动物化、仆人化、类人化的不同形态。这些形态与主体性和人工道德行动者的议题紧密相关,为分析AI伦理目标和方法的契合提供了直观的修辞运用。AI伦理目标通常由“人-物”二分的工具方法所驱动。动物类比尽管面临挑战,但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规范方法,以回应人类对AI新力量的应对。“伦理即服务”的“奴仆化”修辞,产生了“主-奴”辩证法,在“合意性”层次上展开了伦理工具论、机器人学和各种政治哲学的方法进路。用“类人化”的修辞回应AI“学做人”的伦理目标,在人机交互、心智认知、奇点比喻和生存论哲学等方面带来了相应的方法进路。面对伦理目标的差异化发生,建议在一个包容的治理框架下定位方法问题。具体包括“预防性方案”“政治商谈架构”和“伦理工具创新”三个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伦理目标 伦理工具 伦理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