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TL for grain yield and yield parameters in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被引量:1
1
作者 LIN Hai,GUO Hui-jun,ZHANG Xiu-ying,WANG Rui-xia,XIAO Shi-he(The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12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Beijing,100081,P.R)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86-91,共6页
Field trials with a set of 108 doubled haploid lines(DH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Chinese winter wheat cvs.CA9613 and H1488 were run at Beijing(China).Phenotypic data were recorded for major agronomic yield t... Field trials with a set of 108 doubled haploid lines(DH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Chinese winter wheat cvs.CA9613 and H1488 were run at Beijing(China).Phenotypic data were recorded for major agronomic yield traits,i.e.grain weight per ear,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thousand grain weight(Tgw) in two field trials at Beijing.Based on the phenotypic data and a genetic map comprising 168 SSR markers,an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was carried out for yield and yield parameters using th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approach.A total of 14 QTL were detected for these traits across two environments.Four of these QTL located on chromosomes 1A and 2B,respectively,exhibited pleiotropic effects.Loci showing pleiotropic effects will be very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homeologous relationships of QTL and designing an appropriat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programme by multi-trait selection in order to accumulate("pyramide") favorable alleles at different lo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 haploid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Grain yield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阳市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及种植技术探索
2
作者 刘婧 齐森林 +6 位作者 张艳 刘春萍 郭光理 刘俊波 赵华 李启华 王文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70-72,97,共4页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湖北省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以襄阳市2019—2023年小麦单产数据为基础,概述襄阳市小麦的生产情况,梳理小麦单产水平不均衡的原因,探寻小麦平衡增产的途径。研究发现,襄阳市小麦...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湖北省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以襄阳市2019—2023年小麦单产数据为基础,概述襄阳市小麦的生产情况,梳理小麦单产水平不均衡的原因,探寻小麦平衡增产的途径。研究发现,襄阳市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常年保持稳定、“小麦+”高效模式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还存在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率较低、播种质量欠佳、沟厢标准不高、中后期管理跟不上以及应对极端天气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品种布局、提升播种质量、提高沟厢标准、落实关键施肥镇压措施、抓好防灾减灾等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为襄阳市小麦生产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增产 种植技术 主要问题 襄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方施肥加不同种类叶面肥对小麦肥效、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作者 沈鑫 李琴 张铭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56-258,共3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配方施肥加不同种类叶面肥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肥效、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扬辐麦4号为材料,以后期不施肥为对照,后期分别施用尿素、腐殖酸叶面肥、氨基酸叶面肥、水溶硅肥、3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200倍... 为了进一步明确配方施肥加不同种类叶面肥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肥效、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扬辐麦4号为材料,以后期不施肥为对照,后期分别施用尿素、腐殖酸叶面肥、氨基酸叶面肥、水溶硅肥、3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2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1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共设8个处理,进行大田不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除后期不施肥处理外,其他处理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化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其中后期施用尿素小麦产量最高,2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处理的化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配方施肥 叶面肥 肥效 产量 经济效益 产投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小麦共生体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转运效率及对磷水平的响应
4
作者 韩建邦 许媛 +2 位作者 王欣雨 祝晨琳 金海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3,共9页
【目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磷(P)浓度下,氮(N)素在丛枝菌根(AM)真菌根外菌丝中的转运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三室栽培盒中构建AM真菌-小麦共生根系系统。在小麦生长约60天后,进行7天饥饿处理,然后在菌丝室分别施... 【目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磷(P)浓度下,氮(N)素在丛枝菌根(AM)真菌根外菌丝中的转运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三室栽培盒中构建AM真菌-小麦共生根系系统。在小麦生长约60天后,进行7天饥饿处理,然后在菌丝室分别施加30 mL 4 mmol/L硝酸钾、硫酸铵、谷氨酰胺、精氨酸、尿素溶液,以纯水为对照(CK)。在供氮后第3、5、7天收获小麦植株,分析菌根和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同样饥饿处理小麦-菌根共生体系,在菌丝室分别加入磷水平0、35、700μmol/L的溶液,每个磷水平下分别施加4 mmol/L ^(15)N标记的硝酸钾、硫酸铵、尿素,以加纯水为对照,氮源和不同磷水平每7天各加10 mL,42天后收样,测定菌根中^(15)N丰度、叶片中关键酶活性及植株氮、磷含量。【结果】1)随着供氮培养时间的增加,各处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不断下降,在第7天降至最低。相较于CK,各氮源处理在培养第3天显著增加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尤以硝酸钾和精氨酸处理的含量最高。相较于CK,除精氨酸组外,各氮源处理在不同培养天数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以施加硝酸钾处理第5天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1.26 mg/g)。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也随供氮时间的延长整体呈上升趋势。2)供磷水平与氮素形态均显著影响菌根中^(15)N丰度,硝酸钾处理配合P 700μmol/L处理菌根中的^(15)N丰度最高,而硫酸铵则在P 35μmol/L处理下最高。除尿素处理配合P 700μmol/L外,氮源的施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施加不同氮源后,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在各磷水平下,各氮源处理下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氮、磷含量较不施氮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AM真菌根外菌丝吸收转运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效率高于有机态氮,吸收的氮素以精氨酸的形式转移到根内菌丝,进一步运转到菌根中供小麦生长所需,整个运转过程约为7天。高磷水平有利于AM真菌对硝态氮的吸收转运,而低磷水平有利于对铵态氮的吸收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小麦 ^(15)N同位素示踪 氮、磷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机器学习的小麦生物育种文献分析
5
作者 郑倩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17,共8页
【目的】分析全球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物育种研究进展,揭示其研究主题、核心知识元素和前沿热点,为小麦育种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13—2024年全球小麦生物育种研究领域发表... 【目的】分析全球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物育种研究进展,揭示其研究主题、核心知识元素和前沿热点,为小麦育种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13—2024年全球小麦生物育种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该领域的发文量、学术影响力、发文主体等,利用VOSviewer生成国家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分析文献摘要,建立语言模型,识别研究主题。【结果】2013年以来全球小麦生物育种研究的科研产出大幅增加,共发表文献16 151篇。中国是全球在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产量、数量性状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干旱胁迫、基因表达、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小麦生物育种研究的热点,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基因组编辑、高通量表型分析、无人机、机器学习等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领域。LDA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生物育种可大致分为5个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定位、基因组和育种、生物逆境、非生物逆境和产量形成。其中,小麦锈病、数量性状位点定位、面粉品质、干旱、基因组等是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结论】未来小麦生物育种需要充分利用包括组学、自动表型、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基因组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掘和利用重要基因,开展智慧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物育种 文献计量分析 VOSviewer 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小麦鄂81014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6
作者 许甫超 彭敏 +4 位作者 徐晴 秦丹丹 彭严春 孙龙清 董静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252-254,共3页
鄂810145系采用杂交组合襄麦55/周麦18号经11年10个世代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在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丰产性、综合抗病性、适应性等表现突出,且加工品质优良。介绍了鄂810145的育种目标、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试种示范情况及... 鄂810145系采用杂交组合襄麦55/周麦18号经11年10个世代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在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丰产性、综合抗病性、适应性等表现突出,且加工品质优良。介绍了鄂810145的育种目标、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试种示范情况及栽培技术要点。鄂810145的特征特性包括农艺性状、产量表现、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及抗逆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时适量播种、平衡施肥和氮肥后移、加强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降秆控旺、适时收获,确保增产增收。通过综合分析小麦鄂810145,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鄂810145 高产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南片两个国审小麦品种穗分化特性及抗倒春寒能力的鉴定与分析
7
作者 李春艳 白昕晨 +3 位作者 杨秋萍 王伟伟 刘曙东 奚亚军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36-41,47,共7页
为鉴定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品种西农100和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周麦18”的抗倒春寒能力,采用大田试验调查穗分化特征,人工气候室低温胁迫处理6 h、12 h、24 h后测定结实率、叶片逆境生理指标和显微结构等,并分析了两个品种各个指标... 为鉴定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品种西农100和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周麦18”的抗倒春寒能力,采用大田试验调查穗分化特征,人工气候室低温胁迫处理6 h、12 h、24 h后测定结实率、叶片逆境生理指标和显微结构等,并分析了两个品种各个指标间的差异与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大田条件下,西农100比周麦18的穗分化进程提前;倒春寒低温胁迫促使西农100小麦旗叶的SOD与CAT活性增加,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周麦18;同时,低温胁迫使小麦叶片显微结构中厚壁组织出现明显分解与萎缩,西农100低温胁迫6 h叶片厚度较CK(未处理)未发生变化,周麦18叶片厚度则明显减小,低温胁迫12 h以后,两个品种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西农100和周麦18都具有一定的抗倒春寒特性,而西农100的抗倒春寒能力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生物学特性 穗分化 倒春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倩倩 张小娟 +2 位作者 王立峰 凌冬 张鹏飞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18-225,共8页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单倍体育种是一种有价值的生物技术,通过单倍体诱导技术产生单倍体并加倍获得基因纯合植株,是快速创制小麦种质资源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重要手段。综述了小麦单倍体诱导的相关技术,探讨了单倍体诱导技术的最...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单倍体育种是一种有价值的生物技术,通过单倍体诱导技术产生单倍体并加倍获得基因纯合植株,是快速创制小麦种质资源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重要手段。综述了小麦单倍体诱导的相关技术,探讨了单倍体诱导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深入分析了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的改进方向,以期为小麦遗传研究及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单倍体诱导技术 雄核发育 雌核发育 单倍体诱导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不同药剂防治田间效果的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魏遵龙 柴爽 +1 位作者 张平 万龙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250-252,共3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北省南漳县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赤霉病的防控药剂,采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48%氰烯·戊唑醇、45%戊唑·咪鲜胺、30%醚菌·氟环唑、5×10^(8)CFU/g多粘类芽孢... 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北省南漳县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赤霉病的防控药剂,采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48%氰烯·戊唑醇、45%戊唑·咪鲜胺、30%醚菌·氟环唑、5×10^(8)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20%井冈·枯芽菌共7种药剂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和30%醚菌·氟环唑病指防效较好,分别为88.05%和81.39%,其中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处理的实际小麦产量为7 353.75 kg/hm^(2)。考虑到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组合的防治成本,可以在南漳县优先推广30%醚菌·氟环唑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赤霉病 药剂防治 田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栽小麦施用黄粉虫粪改善土壤、促进生长
10
作者 朱浩 郜文宇 张春兰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254-255,259,共3页
为探索黄粉虫粪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研究材料,利用盆栽法在土壤中施用不同比例的黄粉虫粪,待小麦长到三叶期时测定土壤的pH、电导率、速效养分等指标以及小麦株高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黄粉虫粪对... 为探索黄粉虫粪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研究材料,利用盆栽法在土壤中施用不同比例的黄粉虫粪,待小麦长到三叶期时测定土壤的pH、电导率、速效养分等指标以及小麦株高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黄粉虫粪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适量施用黄粉虫粪可显著提高土壤的电导率、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在1%施用量时达到最大;与施用加黄粉虫粪相比,土壤施用黄粉虫粪可显著提高小麦株高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因而认为在小麦生长土壤中添加1%黄粉虫粪可改善土壤质量并促进小麦生长,黄粉虫粪可作为有机肥用于小麦种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粉虫粪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土壤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小麦主导品种金乐1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11
作者 陈镇 刘丹 +3 位作者 夏全杰 高长清 汪新胜 乐菊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46-248,265,共4页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金乐1号是孝感市农业科学院在自育品种鄂麦27示范种植中,选取自然变异单株,经4年4代系谱法,培育出具有丰产、稳产、抗病性较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金乐1号于2019年8月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金乐1号是孝感市农业科学院在自育品种鄂麦27示范种植中,选取自然变异单株,经4年4代系谱法,培育出具有丰产、稳产、抗病性较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金乐1号于2019年8月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编号为鄂审麦2019002),在湖北省小麦主产区襄阳市被列为主推品种。为更好地服务于小麦生产,充分发挥丰产、稳产等优良性状,介绍了金乐1号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品种特征特性、适宜地区及栽培技术要点,简述了在湖北省推广应用的前景,旨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金乐1号 选育 新品种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宛麦206及新型核不育系在育种实践中的利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辉 简俊涛 +5 位作者 王清华 张彬 李玉鹏 胡卫丽 谢彦周 王成社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针对河南南部独特的气候特性,满足以南阳邓州、唐河、新野地区为代表河南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对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的需求,南阳市科学院以矮秆、大粒且综合抗性好的自育核不系改良材料宛120261为母本,以高产广适抗赤霉病的天民198为父本... 针对河南南部独特的气候特性,满足以南阳邓州、唐河、新野地区为代表河南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对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的需求,南阳市科学院以矮秆、大粒且综合抗性好的自育核不系改良材料宛120261为母本,以高产广适抗赤霉病的天民198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高产多抗早熟小麦新品种宛麦206,于202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麦20230021)。宛麦206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籽粒角质大粒,商品性好。着重介绍宛麦206主要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栽培技术及新型核不育系在育种中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宛麦206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南麦660的遗传构成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进 张明虎 +2 位作者 李小雨 刘欣睿 张连全 《作物研究》 2024年第3期211-217,共7页
为明确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南麦660的遗传构成,利用小麦55 K芯片对南麦660及其双亲3911和M49进行了全基因组SNP位点扫描分析。结果表明:母本3911和父本M49对南麦660的遗传贡献率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差异较大,存在偏向单一亲本遗传。3911对南麦... 为明确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南麦660的遗传构成,利用小麦55 K芯片对南麦660及其双亲3911和M49进行了全基因组SNP位点扫描分析。结果表明:母本3911和父本M49对南麦660的遗传贡献率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差异较大,存在偏向单一亲本遗传。3911对南麦660的遗传贡献率为59.08%,高于M49的遗传贡献率(40.92%)。母本3911对A、B、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36.56%、72.85%和57.93%,父本M49对A、B、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63.44%、27.15%和42.07%。母本3911在7A、1B、2B、3B、4B、5B、7B、2D、3D、5D和7D染色体上的遗传贡献率高于M49,其中在2B和4B染色体上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93.53%、81.40%;父本M49在2A、4A、5A、6A、6B、1D和4D染色体上的遗传贡献率高于母本3911,其中在4A和1D染色体上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94.15%、82.11%。重要功能基因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标记分析发现,南麦660不仅聚合了6个高千粒质量基因TaGS2A1、TaGS2B1、TaGS5、TaGW2-6B、TaTGW7和Tacwi等位类型,还携带有1-feh w3、Lr34抗逆抗病基因。本研究解析了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南麦660的遗传构成,在分子水平上为南麦660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构成 55 K芯片 南麦66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返青期白叶性状的转录组学分析
14
作者 王志龙 南文智 +4 位作者 刘婷婷 何旭光 樊晨晨 李渊博 张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85-93,共9页
[目的]为解析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白叶突变体叶色白化机制,以白叶突变小麦体和正常小麦为试验材料,从转录水平方向展开研究。[方法]以正常小麦和温敏白叶突变体小麦为材料,进行叶色变化过程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挖掘调控小麦光合... [目的]为解析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白叶突变体叶色白化机制,以白叶突变小麦体和正常小麦为试验材料,从转录水平方向展开研究。[方法]以正常小麦和温敏白叶突变体小麦为材料,进行叶色变化过程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挖掘调控小麦光合色素形成的调控机制。[结果]参与正常小麦叶片发育过程的DGEs数目是白叶小麦叶色由白转绿过程的2.57倍,且正常叶片发育过程的DGEs主要参与脂类、氨基酸、蛋白质、嘌呤、肌醇等生物大分子的代谢,而叶色由白转绿过程的DGEs主要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糖代谢等过程;同时发现,小麦拥有已知植物光合色素代谢途径中的所有基因,其中的75个基因为DGEs,这些DGEs包含了所有叶绿素合成途径的基因和2个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分为7类(Ⅰ-Ⅶ),表达模式表明小麦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受反馈调节,并且叶绿素合成受阻导致试验材料形成白叶,TaCAO可能是叶绿素合成受阻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小麦叶绿素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叶性状 比较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开花灌浆初期喷施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的影响及生化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沈燕 封超年 +4 位作者 郭文善 朱新开 李邵 蒋小忠 彭永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85-989,共5页
为明确麦田常规使用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并揭示原因,为稻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开花初期喷施杀菌剂,花后7d喷施杀虫剂,研究了小麦花后5种农药(杀菌剂:多菌灵、咪鲜胺;杀虫剂:毒死蜱、乐果和吡虫啉)... 为明确麦田常规使用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并揭示原因,为稻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开花初期喷施杀菌剂,花后7d喷施杀虫剂,研究了小麦花后5种农药(杀菌剂:多菌灵、咪鲜胺;杀虫剂:毒死蜱、乐果和吡虫啉)对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多菌灵、毒死蜱和乐果均能导致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虫口密度显著增加,其中毒死蜱和毒死蜱加多菌灵处理分别使虫量增加255.2%和425.6%。花后27d测定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酚含量和蔗糖转化酶(Invertase,Inv)、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除吡虫啉和咪鲜胺外的农药处理均使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增加,酚含量和PPO活性降低,以多菌灵加毒死蜱处理的调控效应最大。经相关分析,麦田灰飞虱虫口密度与小麦叶、穗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呈正相关,与小麦叶中酚含量和PPO活性呈负相关,说明农药对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农药使小麦植株生理生化发生变化而引起。把灰飞虱虫量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建议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宜轮换使用多菌灵与咪鲜胺,防治麦蚜时宜选用吡虫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农药 生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野燕麦与共生植物的竞争效应
16
作者 李潇 赵威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9期61-63,67,共4页
为研究半干旱地区麦类作物田间野燕麦与共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选取小麦、苋、大巢菜作为野燕麦的共生植物,在干旱胁迫下设置3种不同密度以及比例进行混合种植,观察3种共生植物与野燕麦之间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大巢菜在中密度(4株/盆... 为研究半干旱地区麦类作物田间野燕麦与共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选取小麦、苋、大巢菜作为野燕麦的共生植物,在干旱胁迫下设置3种不同密度以及比例进行混合种植,观察3种共生植物与野燕麦之间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大巢菜在中密度(4株/盆)和高密度(8株/盆)混种处理下对野燕麦的竞争替代作用较强,混种处理野燕麦单株生物量较单种降低51.02%~71.79%。野燕麦与大巢菜混种组合各处理野燕麦相对产量均极显著小于1(P<0.01),表明大巢菜在混种时对野燕麦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燕麦 小麦 大巢菜 共生植物 干旱胁迫 竞争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4个WAKs/WAKLs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响应条锈菌侵染的表达
17
作者 孔一淅 乔梁 +2 位作者 王蕙羽棠 刘星辰 杨宝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目的】鉴定4个小麦WAKs/WAKLs基因,研究其响应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侵染的表达模式。【方法】从小麦条锈病抗病材料云337和感病材料云402转录组差异表达的基因中筛选出4个WAKs/WAKLs基因,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 【目的】鉴定4个小麦WAKs/WAKLs基因,研究其响应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侵染的表达模式。【方法】从小麦条锈病抗病材料云337和感病材料云402转录组差异表达的基因中筛选出4个WAKs/WAKLs基因,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和进化进行分析,通过RT-qPCR验证4个基因在小麦接种条锈菌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所鉴定的TraesCS1B02G004100、TraesCS6B02G459100、TraesCSU02G079300和TraesCS3A02G122300基因长度分别为3194、5117、3208和2934 bp,分别编码714、960、737和652个氨基酸,均包括胞外GUB结构域和胞内激酶结构域,均位于细胞膜。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raesCS6B02G459100与水稻Os05g04460、TraesCSU02G079300与水稻Os02g02120、TraesCS3A02G122300与拟南芥AtWAKL15、TraesCS1B02G004100与大麦HORVU.MOREX.r3.5HG0503880的亲缘关系分别最近。激酶部位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TraesCS1B02G004100和TraesCSU02G079300为与植物先天免疫机制相关的非RD激酶,TraesCS6B02G459100和TraesCS3A02G122300为RD激酶。基因表达分析表明:4个WAKs/WAKLs基因在小麦接种条锈菌后均差异表达,其中TraesCS1B02G004100在抗病材料中的表达被抑制、在感病材料中不表达。【结论】TraesCS3A02G122300和TraesCSU02G079300在小麦与条锈菌亲和及非亲和互作体系中均差异表达;TraesCS6B02G459100和TraesCS1B02G004100仅在非亲和互作中特异表达。非RD激酶Traes-CS1B02G004100表达受到抑制,其调控抗病性的功能和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WAKs/WAKLs基因 表达分析 条锈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颜色与营养特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宗学凤 张建奎 +2 位作者 余国东 石有明 王三根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4-27,共4页
研究了白、红、紫、深紫、紫黑、蓝等不同颜色小麦籽粒的营养特性,并分析了其与色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颜色与其营养特性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紫、深紫、紫黑、蓝等黑粒小麦籽粒的色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普通... 研究了白、红、紫、深紫、紫黑、蓝等不同颜色小麦籽粒的营养特性,并分析了其与色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颜色与其营养特性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紫、深紫、紫黑、蓝等黑粒小麦籽粒的色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普通白粒和红粒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营养指标高于白粒和红粒小麦,可溶性糖含量则低于白粒和红粒小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素含量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色素含量之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粒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籽粒色素 营养特性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转运蛋白基因TaPht1;4的染色体定位及其在低磷下与小麦吸磷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丽 郭程瑾 +2 位作者 路文静 李小娟 肖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7-884,共8页
【目的】植株对介质中磷素的吸收及磷素在体内器官组织间的转运,是通过位于细胞质膜上的磷转运蛋白(PT)介导完成的。高亲和PT在介导植物对低磷逆境下的磷素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小麦中国春遗传背景的整套B染色体双端体为材料,... 【目的】植株对介质中磷素的吸收及磷素在体内器官组织间的转运,是通过位于细胞质膜上的磷转运蛋白(PT)介导完成的。高亲和PT在介导植物对低磷逆境下的磷素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小麦中国春遗传背景的整套B染色体双端体为材料,对小麦高亲和PT基因TaPht1;4的染色体定位特征及其与低磷下小麦品种磷效率的联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今后小麦品种磷效率分子鉴定和磷高效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法培养中国春(CS)及其遗传背景B染色体组双端体幼苗。三叶期时收获各供试材料根系,提取各材料基因组DNA,通过PCR特异扩增TaPht1;4,鉴定TaPht1;4在染色体上定位。通过对各供试材料三叶期幼苗进行24 h低磷胁迫获取丰缺磷处理根叶样本,采用半定量RT-PCR及实时定量PCR分析TaPht1;4在丰缺磷下的表达。采用上述幼苗培养、丰缺磷处理和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研究不同磷吸收效率小麦品种磷效率参数和TaPht1;4表达特征。【结果】1)与CS及其他双端体材料能特异扩增目标基因不同,在3BS中未扩增到目标基因TaPht1;4;采用半定量RT-PCR和qPCR对丰、缺磷下CS和各双端体根、叶中TaPht1;4的表达研究表明,丰磷下各供试材料根、叶中均检测不到TaPht1;4表达,缺磷下各供试材料叶片中也均未检测到TaPht1;4表达,但在根中除3BS未检测到TaPht1;4表达外,CS和其他双端体均具有较高的TaPht1;4表达水平。表明TaPht1;4定位在3B染色体长臂,呈低磷诱导和根系特异表达特征。2)丰磷下,3BS单株干重与CS没有差异;缺磷下,与CS相比,3BS单株干重显著降低。表明缺少TaPht1;4及所在3B染色体长臂后,植株干物质生产能力受到较大影响,这可能与因缺乏该染色体臂丧失TaPht1;4造成低磷下植株的磷素吸收能力降低密切相关。3)对丰、缺磷下不同磷吸收效率6个小麦品种TaPht1;4的表达水平以及单株干重、全磷含量、磷累积量和磷效率研究表明,缺磷下各小麦品种表现为随品种磷吸收效率提高,TaPht1;4表达水平也随之增高。表明TaPht1;4表达水平与低磷下小麦品种磷素吸收能力和干物质积累具有紧密联系。【结论】小麦高亲和PT基因TaPht1;4定位在3B长臂。低磷条件下,3BS的单株干重和磷累积量较CS显著降低。丰、缺磷下,不同磷吸收效率小麦品种TaPht1;4表达水平与植株干重和单株磷累积量密切相关。TaPht1;4能显著增强小麦在低磷下磷素吸收能力,可作为小麦品种耐低磷能力的参考分子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磷转运蛋白基因 低磷胁迫 磷素吸收 干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下小麦B染色体双端体植株干物质积累和磷效率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丽 郭程瑾 +3 位作者 丁长欢 赵妙 李小娟 肖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9-317,共9页
以中国春(CS)及其B染色体组双端体(1BS 7BS和1BL 7BL))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各供试材料的干物质积累和磷效率特征。结果表明,与CS相比,丰磷下4BS、6BS、3BL及7BL和低磷下4BS、6BS、7BS、和7BL植株形态及单株干重无... 以中国春(CS)及其B染色体组双端体(1BS 7BS和1BL 7BL))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各供试材料的干物质积累和磷效率特征。结果表明,与CS相比,丰磷下4BS、6BS、3BL及7BL和低磷下4BS、6BS、7BS、和7BL植株形态及单株干重无明显变化,其他B染色体组双端体植株形态变劣、单株干重降低。丰、低磷下,各双端体单株磷累积量与CS相比多呈减少趋势,表明缺失B染色体长、短臂对小麦的磷素吸收和累积发挥不同程度负调控效应。全磷含量表现为丰磷下4BS和4BL较CS显著增加、5BS较CS显著降低;低磷下5BS较CS显著提高,3BL和5BL较CS显著降低。与CS相比,各双端体植株的磷效率变幅较大,呈与单株磷累积量相反趋势变化,即丰磷下3BS、5BS较CS显著增加,4BS、1BL和4BL较CS显著减少。丰、低磷条件下,多数双端体植株氮钾效率与CS相比也发生不同程度改变。丰、低磷磷下单株干重与磷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单株干重与单株叶面积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本研究证实,特定B染色体组长、短臂在调控植株抵御低磷逆境中发挥着重要遗传效应,可用单株叶面积作为丰、低磷下植株磷效率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 B染色体组 双端体 丰低磷 磷效率性状 氮钾效率性状 形态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