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中A型紫苏花岗岩、麻粒岩包体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1
1
作者 彭松柏 付建明 刘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10期832-834,共3页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南部发现的紫苏花岗岩体及其中的大量基性麻粒岩、片麻岩包体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包体普遍发育等温减压后成合晶变质结构,其主要变质反应为:Ga+Sill→Spl+Q;Ga+Q→Opx+Crd和Gt+Sill+Q→Crd,显示麻粒岩经历...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南部发现的紫苏花岗岩体及其中的大量基性麻粒岩、片麻岩包体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包体普遍发育等温减压后成合晶变质结构,其主要变质反应为:Ga+Sill→Spl+Q;Ga+Q→Opx+Crd和Gt+Sill+Q→Crd,显示麻粒岩经历了快速抬升揭顶作用。基性麻粒岩中锆石主要由内核和外壳组成,内核以变质结晶特征为主,外壳为岩浆结晶特征,内核变质结晶年龄集中分布于(950-1100)Ma,外壳岩浆结晶年龄为248 Ma,而紫苏花岗岩的Sm-Nd矿物-岩石等时线年龄为202 Ma,并具有典型A型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标志着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结束。据此,提出桂东南印支期A型紫苏花岗岩的源岩为中元古末四堡期造山事件(格林威尔)形成的麻粒岩相变质岩,印支期碰撞造山后的快速抬升伸展揭顶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A型紫苏花岗岩,这为华南中元古末四堡期(格林威尔)江山-绍兴造山带的南延和晚古生代特提斯造山带的东延,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结束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 a型紫苏花岗岩 麻粒岩 伸展揭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