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型塞内卡病毒VP2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
作者 任建乐 林铱婷 +9 位作者 姬康 谭姗姗 陈新新 晋怡 王颖 牛胜 梁立滨 李俊平 赵宇军 田文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8-688,共11页
[目的]制备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VP2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检测SV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以期为SVA致病机制及诊断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VP2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VP2,... [目的]制备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VP2蛋白多克隆抗体,建立检测SV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以期为SVA致病机制及诊断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VP2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VP2,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皮下多点注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Western blotting和中和试验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性和中和活性。以VP2为抗原包被酶标板,通过矩阵优化、临界值确定、特异性鉴定及敏感性和重复性分析建立检测SV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采集50份临床血清样品,分别用间接ELISA与IFA方法进行检测,分析间接ELISA方法的符合率。[结果]重组VP2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为40 ku。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重组VP2蛋白和SVA特异性结合,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且具有较高的中和活性。经对间接ELISA条件的优化,确定VP2包被浓度为4μg/mL,阳性血清稀释浓度为1∶250,封闭液为5%脱脂乳+5%BSA,血清样品和二抗孵育时间均为90 min, TMB底物反应时间为10 min,临界值为0.182。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常见的猪病毒阳性血清不反应,与IFA符合率达94.0%。[结论]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VP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SVA和VP2发生特异性反应。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高,与IFA符合率高,适用于临床SVA抗体检测和疫苗效力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塞内病毒(sva) VP2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间接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产物库中体外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化合物的筛选及作用途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西彤 沙洲 +9 位作者 迟田英 崔进 郑辉 陈峰 曹振山 张慧 戈胜强 魏荣 尼博 黄保续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55-3165,共11页
【目的】寻找对A型塞内卡病毒(SVA)具有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并深入研究其颉颃途径。【方法】将天然产物浓度统一稀释至10μmol/L,与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相结合,在天然产物小分子库中筛选出具有荧光素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目的】寻找对A型塞内卡病毒(SVA)具有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并深入研究其颉颃途径。【方法】将天然产物浓度统一稀释至10μmol/L,与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相结合,在天然产物小分子库中筛选出具有荧光素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验证其活性,通过乳酸脱氢酶(LDH)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确定最大无毒浓度,结合病毒滴度测定、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技术,在病毒感染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其颉颃SVA的效果及途径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初筛,从136种天然产物中筛选出莫能霉素钠盐、孕酮、叶下珠次素、4-羟基德里辛和2-甲基雌酮5种能体外颉颃SVA的化合物。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复核验证和细胞毒性检测,筛选出一种能体外颉颃SVA的天然产物——孕酮。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在体外可导致SVA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最大无毒浓度达50μmol/L。进一步研究表明,孕酮能在感染后8、12、24、36 h持续抑制SVA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24和36 h病毒滴度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10、20和50μmol/L)孕酮在吸附阶段导致SVA吸附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在复制阶段使SVA VP3水平显著下降且使病毒滴度极显著下降(P<0.01);在释放阶段使释放胞外的病毒比例极显著下降(P<0.01);但对其他途径无显著影响。说明孕酮能在体外抑制SVA吸附、复制和释放,但对其入胞、组装途径无明显作用。【结论】本研究从天然产物小分子库中筛选出一种具有低细胞毒性且对SVA具有较强颉颃作用的天然产物——孕酮。该产物对SVA吸附、复制和释放阶段具有抑制作用,从而颉颃SVA的感染。本研究为促进抗SVA药物的开发和研究SVA的感染偏好性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酮 a型塞内病毒(sva) 天然产物 颉颃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塞尼卡病毒检测方法及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迁迁 于永乐 +3 位作者 李月华 董雅琴 尼博 刘拂晓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36-2346,共11页
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也称为塞尼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属于小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成员。SVA主要引起猪的水泡性疾病,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病等临床症状相似,可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死亡,严重影响养猪... 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也称为塞尼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属于小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成员。SVA主要引起猪的水泡性疾病,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病等临床症状相似,可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自2015年广东省发生SVA感染以来,中国多省份陆续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当前,中国因猪群缺乏针对SVA的免疫屏障,加之该病传染性较强,存在大范围暴发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防控SVA感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已开发出多种SVA诊断方法用于进行实验室及现场条件下早期的鉴别诊断。SVA的分离鉴定、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可用于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及其与组织内形态学变化关系;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基于不同结构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竞争ELISA方法、均相光激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病毒中和试验,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抗体有助于了解SVA感染进程,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主要有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基因组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快速检测及检测新发病毒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仍无商品化疫苗预防SVA感染,但科研人员已研发出了灭活疫苗、弱毒疫苗、核酸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多种具有潜力的候选疫苗。笔者系统总结了SVA检测方法及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以期为SVA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塞尼病毒(sva) 检测方法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海南省猪A型塞尼卡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4
作者 代蕾 王金秀 +5 位作者 方莉 章瑶 李亚文 谢国信 周启转 李布勇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9年第12期8-11,39,共5页
为了解海南省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感染状况,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从海南省15个市(县)112个场点采集的2547份猪血清样品进行SV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SVA血清样品抗体阳性率为10.9%,场点阳性率为50.0%;15个市(县)的场点阳性率... 为了解海南省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感染状况,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从海南省15个市(县)112个场点采集的2547份猪血清样品进行SV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SVA血清样品抗体阳性率为10.9%,场点阳性率为50.0%;15个市(县)的场点阳性率在14.3%~100%之间,其中有6个超过50%;15个市(县)的样品阳性率在1.0%~31.7%之间,大部分市(县)小于10%;规模化养殖场场点阳性率(61.2%)高于散养户(33.3%);仔猪、母猪、后备猪、公猪、育肥猪样品阳性率分别是20.5%、15.5%、13.5%、10.7%、5.9%。结果表明:SVA已扩散至整个海南省,防控形势较严峻,需制定相应防控措施;交通枢纽地区和规模化养殖场的SVA流行面较广,仔猪和种猪群中的SVA流行率较高,应重点加强监测和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摸清了海南省猪群中的SVA的感染与分布情况,找出了重点防控区域和防控对象,对于指导该地区SVA防控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塞尼病毒 血清学调查 间接ELISA 抗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瑞波西汀体外颉颃塞内卡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巩有权 周晓翠 +7 位作者 郑辉 陈峰 曹振山 沙洲 张慧 崔进 武瑞 尼博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8-277,共10页
【目的】从含有127种化合物的FDA批准上市药物库中筛选具有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A,SV A)活性的化合物并研究其作用途径。【方法】利用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结合荧光素酶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抗SVA化合物体外筛选... 【目的】从含有127种化合物的FDA批准上市药物库中筛选具有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A,SV A)活性的化合物并研究其作用途径。【方法】利用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结合荧光素酶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抗SVA化合物体外筛选平台。从FDA批准上市药物库中筛选浓度为10μmol/L时具有抑制荧光素酶活性效应的化合物,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其抑制活性,通过反映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的细胞毒性试验进而确定其最大无毒浓度。针对病毒感染周期的吸附、入胞、复制和组装释放等4个主要过程,采用不同的细胞处理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病毒滴度测定(TCID_(50))等技术进行化合物分子额顽机制研究。【结果】从包含127种分子的FDA获批上市药物库中筛选出8种候选抗SVA活性分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细胞毒性检测,鉴定出1种安全、有效的化合物——甲磺酸瑞波西汀。在病毒感染细胞36h内甲磺酸瑞波西汀可使SVA VP3蛋白表达量和病毒滴度均极显著下降(P<0.01)。甲磺酸瑞波西汀处理金黄仓鼠肾细胞(BSR-T7/5)可减少SVA的吸附和入胞;实时荧光定量RT-PCR也显示甲磺酸瑞波西汀能抑制SVA的组装阶段,但它对SVA的复制和释放阶段没有影响。【结论】本试验从FDA批准上市药物库中筛选出了1种细胞毒性较低且颉SVA效果优异的化合物一—甲磺酸瑞波西汀,该化合物通过抑制SVA的吸附、入胞和组装阶段来对抗SVA感染。本研究为抗SVA药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塞内病毒(sva) FDA药物库 高通量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A型塞内卡病毒天然产物筛选及颉颃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蒙英雯 李月华 +6 位作者 沙洲 李晨钰 巩有权 董雅琴 魏荣 邹丰才 尼博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4-744,共11页
【目的】从天然产物库中筛选具有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活性的天然产物并研究其颉颃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与BHK-21细胞,结合荧光素酶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抗SVA药物体外筛选平台。从... 【目的】从天然产物库中筛选具有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活性的天然产物并研究其颉颃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与BHK-21细胞,结合荧光素酶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抗SVA药物体外筛选平台。从天然产物库中筛选浓度为10μmol/L时具有抑制荧光素酶活性效应的天然产物,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其抑制活性,通过细胞毒性试验确定其最大无毒浓度。选择病毒感染周期的吸附、入胞、复制、组装释放4个主要过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 50)测定等进行天然产物分子颉颃机制研究。【结果】从包含560种天然产物的分子库中筛选出16种候选抗SVA活性分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细胞毒性检测,鉴定出4种安全、有效的天然产物,分别为20S-原人参三醇((20S)-protopanaxatriol)、蕈青霉素(paxilline)、方胆碱(fangchinoline)、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 B)。作用机制研究显示,20S-原人参三醇能抑制SVA感染过程中的吸附、复制阶段;蕈青霉素在SVA的吸附、入胞、复制、组装释放阶段即整个病毒感染周期均发挥抑制作用;方胆碱能抑制SVA的入胞、复制;竹红菌乙素能抑制SVA的吸附、入胞、复制及组装释放阶段。【结论】本试验从天然产物库中筛选出了4种具有抗SVA活性的天然产物,这些化合物抗病毒效果良好,且作用机制各有不同。本研究为抗SVA药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塞内病毒(sva) 天然产物 高通量筛选 颉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塞内卡病毒感染PK-15细胞环状RNA表达谱分析
7
作者 陈彦希 王晨 +5 位作者 罗愿 周远成 徐志文 彭远义 宋振辉 刘骁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0-289,共10页
【目的】分析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 virus A,SVA)感染猪肾上皮细胞(PK-15)后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表达谱的变化,探究circRNAs在SVA感染过程中发挥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本研究基于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对SVA感染及对照PK... 【目的】分析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 virus A,SVA)感染猪肾上皮细胞(PK-15)后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表达谱的变化,探究circRNAs在SVA感染过程中发挥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本研究基于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对SVA感染及对照PK-15细胞circRNAs转录组进行测序,并对差异表达circRNAs的来源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新发现的circRNAs进行表达水平鉴定。【结果】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SVA感染组、PK-15细胞对照组中共有432种circRNAs被发现。在SVA感染PK-15细胞中,87种circRNAs表达水平相对对照组PK-15细胞显著上调,74种circRNAs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对差异表达circRNAs的来源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表明,SVA感染组差异表达circRNAs来源基因主要富集于核仁、细胞器膜和细胞大分子代谢、发育等生理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SVA感染组差异表达circRNAs来源基因主要富集于胞吞过程、cAMP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对6种新发现的显著差异表达的circ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其表达水平与高通量测序结果趋势一致。【结论】本研究首次对SVA感染PK-15细胞的circRNAs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circRNAs广泛参与动物机体大分子代谢、胞吞及细胞增殖、黏附、抗病毒过程,为进一步探究circRNAs在SVA感染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circRNA) a型塞内病毒(sva) 高通量测序 PK-15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塞内卡病毒VP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6
8
作者 杜文琪 夏立叶 +1 位作者 李桂梅 单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708-2715,共8页
【目的】实现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 virus A,SVA)VP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可溶性表达,以建立SVA抗体液相芯片技术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收录的SVA VP1基因序列(登录号:KY747514.1),基于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合成VP1基因... 【目的】实现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 virus A,SVA)VP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可溶性表达,以建立SVA抗体液相芯片技术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收录的SVA VP1基因序列(登录号:KY747514.1),基于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合成VP1基因,克隆到pCold TF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old TF-VP1。将重组质粒pCold TF-VP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IPTG诱导表达。通过优化诱导时间及IPTG浓度得出最佳诱导表达条件。采用His标签镍柱纯化VP1重组蛋白,将纯化后的SVA VP1蛋白与荧光微球进行偶联,偶联好的微球与阴阳性血清反应,利用Luminex 200系统上机检测背景及阴阳性血清的中值荧光强度(MFI),从而判断阴阳性,以用于猪血清中SVA抗体的检测。【结果】重组质粒pCold TF-VP1成功转入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并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经诱导表达在约82 ku处出现阳性条带。当重组菌株诱导条件为16℃、IPTG终浓度为1.2 mmol/L、诱导时间为3 h时,VP1蛋白表达量最高;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可在82 ku处出现明显条带。将VP1蛋白与荧光微球偶联,阴性对照(背景)的平均荧光值为17(<100)。测试孔的平均MFI为2339.5(>2000),证明SVA VP1蛋白与微球偶联成功,偶联成功的荧光微球可用于检测猪血清中SVA抗体的检测。【结论】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并纯化了SVA VP1蛋白,初步建立了SVA抗体液相芯片检测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塞内病毒(sva) VP1蛋白 大肠杆菌 蛋白纯化 可溶性表达 液相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