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ystallization management of CsPbI_(2)Br perovskites by PbAc_(2)-incorporated twice spin-coating process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CsPbI_(2)B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1
作者 Yu Liu Kun Lang +6 位作者 Huifang Han Huijing Liu Yao Fu Pengchen Zou Yinhui Lyu Jia Xu Jianxi Yao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419-428,I0008,共11页
CsPbI_(2)Br perovskite solar cell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due to its exceptional thermal stability and relatively stable perovskite phase structure.However,the presence of bromine leads to a rapid crystallization... CsPbI_(2)Br perovskite solar cell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due to its exceptional thermal stability and relatively stable perovskite phase structure.However,the presence of bromine leads to a rapid crystallization rate of CsPbI_(2)Br films,resulting in small grain size and high defect density.Additionally,CsPbI_(2)Br demonstrates poor light absorption due to its wide bandgap.Therefore,it is crucial to control the crystallization rate and increase the film thickness to reduce defect density,enhance light absorption,and improv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In this study,we utilized a PbAc_(2)-incorporated twice spincoating(PTS) proces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Initially,PbAc_(2) was added to the CsPbI_(2)Br precursor solution to form a CsPbI_(2)Br film,which was then coated with the CsPbI_(2)Br precursor solution to produce the PTS film,Ac^(-)can delay the perovskite crystallization,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icker and denser CsPbI_(2)Br films.Moreover,lone-pair electrons of the oxygen atom provided by Ac^(-)formed coordination bonds with under-coordinated Pb~(2+) ions to fill halogen ion vacancies,thereby reducing the defect density.Ultimately,the PTS CsPbI_(2)Br device achieved a peak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 of 16.19% and maintained 96.7% of its initial PCE over 1500 h at room temperature under 25% relative humidity without any encaps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bI_(2)Br Twice spin-coating process PbAc_(2) Crystallization managem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Feature, Event, and Process Methods to Leakage Scenario Development for Offshore CO_(2) Geological Storage
2
作者 Qiang Liu Yanzun Li +2 位作者 Meng Jing Qi Li Guizhen Liu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文版)》 CSCD 2024年第3期608-616,共9页
Offshore carbon dioxide(CO_(2)) geological storage(OCG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trategy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by curtail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Nonetheless, the risk of CO_(2) leakage poses a substant... Offshore carbon dioxide(CO_(2)) geological storage(OCG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trategy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by curtail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Nonetheless, the risk of CO_(2) leakage poses a substantial concern associated with this technology. This study introduc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OCGS leakage scenarios, involving four pivotal stages, namely, interactive matrix establishment, risk matrix evaluation, cause–effect analysis, and scenario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Basin in China. The initial phase encompas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action matrix for OCGS systems based on features, events, and processes. Subsequent risk matrix evaluation and cause–effect analysis identified key system components, specifically CO_(2) injection and faults/features. Building upon this analysis, two leakage risk scenarios wer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ccompan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scenario development to risk assessment, including scenario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verall, this research positively contribut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afe operation of OCGS projects and holds potential for further refinement and broader application to divers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and project requirements.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OCGS leakage scenarios and demonstrates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risk assessment,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afe operation of ocean CO_(2) geological storage projects while proposing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improvements and broader applications to different contex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CO_(2)geological storage Features events and processes Scenario development Interaction matrix Risk matrix assess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2)AlNb合金研究进展及在航空发动机上应用可行性分析
3
作者 裴会平 刘冬 +4 位作者 姚利盼 邵天敏 刘巧沐 刘亮亮 陈乾明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4,共17页
Ti_(2)AlNb合金优良的综合高温性能使其有望取代部分镍基合金,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结构材料实现发动机自身减重。针对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轻量化设计需求,结合统计对比、对照实验、有限元仿真分析等方法,从材料特性、合金冷/热加工工艺... Ti_(2)AlNb合金优良的综合高温性能使其有望取代部分镍基合金,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结构材料实现发动机自身减重。针对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轻量化设计需求,结合统计对比、对照实验、有限元仿真分析等方法,从材料特性、合金冷/热加工工艺性能、减重收益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讨论该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应用的优势、潜力以及仍需解决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该合金在减重方面优势显著,且较好地实现了强度、韧性和塑性的综合匹配,无明显短板;具有可接受的冷、热加工性能,通过变形、铸造等方式均可制备工程可用的大规格零件;应用于机匣等静子件可在镍基高温合金基础上减重35.3%,应用于整体叶盘/轮盘等转子件可在镍基高温合金基础上减重3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2)AlNb 航空发动机 减重 材料特性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厂常规工艺强化去除原水中的2-MIB
4
作者 李土雄 刘伟 +4 位作者 刘岳峰 范丹 李抄 曾立章 叶晓华 《净水技术》 2025年第2期72-78,94,共8页
【目的】为适应《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对2-甲基异莰醇(2-MIB)限值要求,提高常规工艺对2-MIB的去除能力。【方法】文章通过小试和生产性试验,研究常规工艺水厂提升2-MIB去除效果的生产措施,并形成1套适用于常规工艺水厂... 【目的】为适应《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对2-甲基异莰醇(2-MIB)限值要求,提高常规工艺对2-MIB的去除能力。【方法】文章通过小试和生产性试验,研究常规工艺水厂提升2-MIB去除效果的生产措施,并形成1套适用于常规工艺水厂的,以优化预氧化、两级粉末活性炭吸附和滤池生物降解为核心的全流程多级屏障2-MIB控制技术路线。【结果】结果表明,强化常规工艺水厂2-MIB去除效果主要措施有:优化预氧化剂;采用高锰酸钾替代次氯酸钠预氧化,高锰酸钾投加量宜不超过0.3 mg/L;粉末活性炭吸附可显著提升2-MIB去除效果,且可通过在水库取水头部建设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及投加装置,实现原水+厂内两级粉末活性炭投加,延长粉末活性炭吸附时间,提高吸附效果;优化调整厂内生产运行工艺(包括停用滤前次氯酸钠投加、不含氯反冲洗、延长过滤周期、降低反冲强度等),可有效提升普通砂滤池对2-MIB的生物降解作用,培养周期约为4个月,2-MIB滤池去除率可稳定达到90%左右,且滤后水2-MIB稳定低于10 ng/L。【结论】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常规工艺对2-MIB的去除效率,出厂水能够达到国标限值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工艺水厂 2-甲基异莰醇 预氧化 粉末活性炭 滤池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A^(2)O与水平潜流湿地在高寒地区的联合应用设计研究
5
作者 屈连友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针对高寒地区冬季采用A^(2)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联合处理生活污水出水中的氮、磷可能存在超标和污水水质多变等问题,对传统的A^(2)O工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结构进行创新性改进设计:A^(2)O工艺采用厌氧池、缺氧池、... 针对高寒地区冬季采用A^(2)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联合处理生活污水出水中的氮、磷可能存在超标和污水水质多变等问题,对传统的A^(2)O工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结构进行创新性改进设计:A^(2)O工艺采用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环绕在圆形竖流沉淀池外围,呈环状布置,减少污水热量损失、改善水力条件、提高微生物活性;厌氧池、缺氧池增设曝气工艺,实现ANO(缺氧-好氧)工艺、APO(厌氧-好氧)工艺、A^(2)O工艺可调式功能;O(好氧)工艺中添加悬浮填料,增加单位池容微生物含量,提高有机物、氮、磷等去除率。人工湿地通过试验优选高效除磷填料、根系发达植被根系深入低水位、填料正反粒度双级配布设,提高了氮、磷去除率和悬浮物截留率;人工湿地低水位进出水可提高冬季池内污水温度。结果表明,强化后的工艺系统不同工况下的实际运行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A^(2)O工艺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集约化 适应性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SSP法检测A^(1,2)BO^(1,2)血型基因型 被引量:21
6
作者 朱发明 傅启华 +1 位作者 金蕾 严力行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7-269,共3页
目的 为了建立A1,2 BO1,2 血型系统基因分型的方法 ,以检测人群中A1、A2 、B、O1、O2 基因的频率。方法 采用盐析法进行样品DNA的抽提 ,采用PCR SSP法进行A1,2 BO1,2 血型基因分型。结果  15 8例中A1,2 BO1,2 系统基因频率分别是A1为... 目的 为了建立A1,2 BO1,2 血型系统基因分型的方法 ,以检测人群中A1、A2 、B、O1、O2 基因的频率。方法 采用盐析法进行样品DNA的抽提 ,采用PCR SSP法进行A1,2 BO1,2 血型基因分型。结果  15 8例中A1,2 BO1,2 系统基因频率分别是A1为 18 7% ,A2 为 0 6 % ,B为 17 4% ,O1为 6 2 3% ,O2 为 0 9%。结论 该方法可鉴定出A1,2 BO1,2 血型系统基因 ,中国人群中存在O2 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O^2亚型 PCR-SSP法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120)O^-和C_(120)O^(2-)的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田维全 封继康 +4 位作者 任爱民 葛茂发 黄旭日 李志儒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1783-1788,共6页
用INDO系列方法对双笼氧化物C120O的负离子C120O-和C120O2-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C120O-和C120O2-中负电荷平均分布在两个碳笼上,而O的单电子自旋密度几乎为零,离子中两碳笼有较... 用INDO系列方法对双笼氧化物C120O的负离子C120O-和C120O2-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C120O-和C120O2-中负电荷平均分布在两个碳笼上,而O的单电子自旋密度几乎为零,离子中两碳笼有较弱的相互作用,C120O2-的基态为三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20O^- C120O^2- 电子结构 双笼氧化物 负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2法处理焦化废水厌氧滤池中工艺参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俊 张诗华 李红丽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采用A2/O2生物膜处理工艺,对焦化废水厌氧滤池中的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滤池挂膜启动整个过程历时80~90 d;厌氧滤池和系统总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15.5和54.5 h;当回流比为3.0时,厌氧滤池对COD去除率为37.4%;氨氮增加率达39... 采用A2/O2生物膜处理工艺,对焦化废水厌氧滤池中的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滤池挂膜启动整个过程历时80~90 d;厌氧滤池和系统总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15.5和54.5 h;当回流比为3.0时,厌氧滤池对COD去除率为37.4%;氨氮增加率达39.0%。同时,整个系统对COD平均去除率为85.6%,厌氧滤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水COD负荷2.2~3.1kg/(m3.d),氨氮负荷0.12~0.18 kg/(m3.d),pH值7.2~8.0,水温2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2生物膜工艺 厌氧滤池 工艺参数 焦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态H_2O^+的全域多体势能面 被引量:1
9
作者 翟高红 王育彬 +1 位作者 石婷 文振翼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039-2043,共5页
基态 H2 O+ 分子离子是重要的星际反应中间体 .用 MRCISD/cc-p VTZ先计算 H2 O+ 势能面 ,然后拟合成多体势能函数 .全域势能面能很好地描述基态 H2 O+ 的行为 .与两条反应通道的实验能变和其构型翻转反应能垒比较 ,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 基态 H2 O+ 分子离子是重要的星际反应中间体 .用 MRCISD/cc-p VTZ先计算 H2 O+ 势能面 ,然后拟合成多体势能函数 .全域势能面能很好地描述基态 H2 O+ 的行为 .与两条反应通道的实验能变和其构型翻转反应能垒比较 ,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符 .对计算点完成了力场的多项式拟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态H2O^+ 全域多体势能面 振动模式 H3^+离子 O原子 星际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2工艺中的碳氮平衡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航航 高健磊 张肖静 《河南科技》 2011年第2期60-61,共2页
某氮肥厂的生产废水处理采用A2/O2新型工艺,该工艺是一种缺氧-厌氧-微氧-好氧(anoxic-anaerobic-microaerobic-aerobic process,简称A2/O2工艺)串联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缺氧区和厌氧区分段进水的策略,实现了深度脱氮。Nowak... 某氮肥厂的生产废水处理采用A2/O2新型工艺,该工艺是一种缺氧-厌氧-微氧-好氧(anoxic-anaerobic-microaerobic-aerobic process,简称A2/O2工艺)串联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缺氧区和厌氧区分段进水的策略,实现了深度脱氮。Nowak等认为,研究活性污泥系统的碳、氮、磷的物料衡算,有助于进一步地理解和分析工艺系统有机物和营养元素的变化情况。为了充分理解A2/O2工艺系统特性,本文,笔者建立了该工艺碳(COD)、氮的物料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数据 COD A^2/O^2 剩余污泥 缺氧区 进水水质 厌氧区 物料衡算 去除量 微氧 好氧区 氨氮 工艺系统 碳氮 平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放电研究大气中NO^+和H_3O^+(H_2O)_n离子的形成过程
11
作者 程平 王鸿梅 +3 位作者 李建权 张为俊 曹德兆 储焰南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7-291,共5页
利用微波放电电离质谱装置,分别通过N_2与O_2、水蒸气与空气的微波放电,产生了大气中存在的NO^+和H_3O^+(H_2O)_n离子,动力学过程的分析和讨论表明这几种离子是由大气中的初始反应离子N_2^+、N^+、O_2^+、O^+与周围环境中的原子、分子... 利用微波放电电离质谱装置,分别通过N_2与O_2、水蒸气与空气的微波放电,产生了大气中存在的NO^+和H_3O^+(H_2O)_n离子,动力学过程的分析和讨论表明这几种离子是由大气中的初始反应离子N_2^+、N^+、O_2^+、O^+与周围环境中的原子、分子经过一系列的离子-分子反应产生的。这一结论也同时模拟了大气中NO^+和H_3O^+(H_2O)_n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放电 大气 离子化学 NO^+ H3O^+(H2O)n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宅小区A^2/O^2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生健 《住宅科技》 2000年第5期9-11,共3页
A2 /O2 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由集成式生物化粪池、溪流氧化沟、落差式生物氧化池三部分组成 ,和传统化粪池与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相比 ,提高了对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经济分析 ,提出该系统具有价廉、高效、施工简便 ,宜于工... A2 /O2 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由集成式生物化粪池、溪流氧化沟、落差式生物氧化池三部分组成 ,和传统化粪池与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相比 ,提高了对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经济分析 ,提出该系统具有价廉、高效、施工简便 ,宜于工厂化生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住宅小区 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 A^2/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2+酸析-催化氧化工艺处理精制棉废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同帜 邹坦胜 陈超产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精制棉废水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本文采用A/O2+酸析-催化氧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并取得了良好的中试效果.生化部分的COD去除率达82%以上,色度去除率高于50%.实验结果表明,酸析过程中调节pH约为2.5,催化氧化过程中H2O2及FeSO4的投药... 精制棉废水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本文采用A/O2+酸析-催化氧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并取得了良好的中试效果.生化部分的COD去除率达82%以上,色度去除率高于50%.实验结果表明,酸析过程中调节pH约为2.5,催化氧化过程中H2O2及FeSO4的投药量分别为0.8mg·L-1与160mg·L-1时,后处理的主要出水控制指标COD降至135mg·L-1以下,色度降至150倍以下.此外,通过观察发现脱氢酶活性较高,生物相中能反应水质良好的固着性纤毛虫和钟虫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2工艺 酸析 催化氧化 中试研究 精制棉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矿浆温度下Ca^(2+)、Mg^(2+)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鑫 何廷树 +2 位作者 鱼博 贺寒冰 王宇斌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浮选溶液化学、Zeta电位、XPS,研究了不同矿浆温度下Ca^(2+)、Mg^(2+)对黄铁矿浮选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低温能够明显抑制黄铁矿的浮选,且温度降低能够明显弱化Ca^(2+)、Mg^(...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浮选溶液化学、Zeta电位、XPS,研究了不同矿浆温度下Ca^(2+)、Mg^(2+)对黄铁矿浮选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低温能够明显抑制黄铁矿的浮选,且温度降低能够明显弱化Ca^(2+)、Mg^(2+)对黄铁矿浮选的抑制作用。当矿浆温度从20℃降至5℃时,矿浆中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减慢,Zeta电位增大,生成氢氧化钙镁沉淀的临界pH值增大,纯水矿浆中黄铁矿表面的FeO/OH的比例减小,Ca^(2+)、Mg^(2+)矿浆中黄铁矿表面FeO/OH含量的降低幅度减小,减少了黄铁矿表面的氧化程度和活性吸附位点,减少了Ca^(2+)、Ca(OH)+,Mg^(2+)和Mg(OH)+等离子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但低温并不改变Ca^(2+)、Mg^(2+)在黄铁矿表面的存在形式和吸附状态,pH值为9时,钙镁均以Ca^(2+)、Ca(OH)+、Mg^(2+)、Mg(OH)+的形式存在并吸附在黄铁矿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加工工程 钙离子 镁离子 黄铁矿 低温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荨麻多糖提取及其对HepG_(2)细胞的降糖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文娟 帅召瑞 +4 位作者 龚频 姚文博 李楠 张嘉园 程世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3,共11页
该文以荨麻为原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半仿生提取荨麻多糖工艺。采用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实验,测定荨麻多糖的降糖作用。通过构建胰岛素抵抗HepG_(2)细胞(insulin resistant HepG_(2),IR-HepG_(2))模型,测定甘... 该文以荨麻为原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半仿生提取荨麻多糖工艺。采用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实验,测定荨麻多糖的降糖作用。通过构建胰岛素抵抗HepG_(2)细胞(insulin resistant HepG_(2),IR-HepG_(2))模型,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糖原含量来探讨荨麻多糖的降糖作用。结果表明,当pH_(1)3、pH_(2)8、料液比1∶16(g∶mL)、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77 min时,荨麻多糖的得率为7.04%。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实验表明,荨麻多糖可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来表现降糖作用。细胞实验表明,荨麻多糖可通过影响IR-HepG_(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来减轻胰岛素抵抗;通过提高HK、PK含量,促进糖原合成,降低TG含量来调节糖脂代谢,从而发挥降糖作用。综上所述,荨麻多糖具有较强降糖活性,为将其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辅助功能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多糖 工艺优化 HepG_(2)细胞 降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O^+离子B^2П态的光谱与光解离动力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中发 高治 +3 位作者 吴向坤 唐国强 周晓国 刘世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9-835,共7页
用一束波长为360.55 nm的激光直接作用于超声射流的N2O分子束,通过(3+1)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REMPI)过程制备纯净的N2O+(X2Π(0,0,0))母体离子,再用另一束波长在243-278 nm范围的激光将母体离子激发至B2Π态后解离.扫描解离激光波长,监测... 用一束波长为360.55 nm的激光直接作用于超声射流的N2O分子束,通过(3+1)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REMPI)过程制备纯净的N2O+(X2Π(0,0,0))母体离子,再用另一束波长在243-278 nm范围的激光将母体离子激发至B2Π态后解离.扫描解离激光波长,监测NO+离子碎片的强度,从而获得N2O+离子B2Π态的光致碎片激发(PHOFEX)谱.通过拟合转动分辨光谱,得到了相应的转动常数和自旋分裂常数,从而区分了A2Σ+态高振动能级和B2Π态带源的贡献,明确了N2O+离子B2Π态的光谱"带头"位置(37154 cm-1),并将获得的振动光谱初步归属为B2Π(v1,v2,v3)←X2Π的振动跃迁序列.通过对NO+碎片离子的飞行时间质谱峰形的分析,还获得了解离过程中释放的平均平动能,并结合电子激发态势能面,讨论了N2O+离子B2Π态的解离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离子 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 振动光谱 飞行时间质谱 光解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N_(2)溶解度因子对Li-N_(2)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赵旭东 薛红涛 汤富领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Li-N_(2)电池是一种具有电化学固氮功能的新型储能系统,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耦合多物理场建立的电化学模型能揭示各因素对其放电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对Li-N_(2)... Li-N_(2)电池是一种具有电化学固氮功能的新型储能系统,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耦合多物理场建立的电化学模型能揭示各因素对其放电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对Li-N_(2)电池的放电性能均有影响;较大的放电电流密度会降低该电池的电压和容量;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是影响该电池电压和容量的关键性因素,提高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均能增加该电池的电压和容量;电池放电的平台电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放电容量几乎不受温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_(2)电池 有限元分析 COMSOL 放电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构型超临界CO_(2)循环热力学解构分析与参数优化
18
作者 张斌 刘嘉楷 +1 位作者 张逸飞 辛团团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43-149,共7页
新型超临界CO_(2)(S-CO_(2))循环可通过流程改良提高效率,构型复杂多样。为了直观阐明各种流程改良措施对循环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本文将预压缩、后压缩、再压缩、间冷、再热等五种构型的S-CO_(2)循环解构为若干热功转换过程,建立各解... 新型超临界CO_(2)(S-CO_(2))循环可通过流程改良提高效率,构型复杂多样。为了直观阐明各种流程改良措施对循环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本文将预压缩、后压缩、再压缩、间冷、再热等五种构型的S-CO_(2)循环解构为若干热功转换过程,建立各解构过程与循环效率之间的关联方程,进而开展流程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压缩、后压缩和再压缩方案均是通过增加压缩耗功,减少吸热量实现循环效率提升,其中再压缩方案效果最优,再压缩流量优化后循环效率提高5.1%;采用部分间冷方案,可有效降低压缩功耗,同时避免高品位热量贬值,间冷压力优化后循环效率提高2.2%;再热方案在不改变压缩耗功的前提下,增加透平出功,再热压力优化后循环效率提高1.9%;最后,循环联用再压缩、间冷和再热三种节能措施,可使效率提高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循环 流程改良 热力学优化 过程解构分析 热功等效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2法处理己内酰胺废水脱氮效果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向雯 《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8-51,共4页
介绍了A/O2法处理己内酰胺生产废水的工艺流程及脱氮原理,重点探讨了影响系统生物脱氮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脱氮运行的最佳工艺条件.
关键词 A/O^2 废水处理 己内酰胺 脱氮 工艺流程 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techno-economic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 for the production of green methanol from CO_(2): catalyst and process bottlenecks 被引量:6
20
作者 Tomas Cordero-Lanzac Adrian Ramirez +6 位作者 Alberto Navajas Lieven Gevers Sirio Brunialti Luis MGandía Andrés T.Aguayo S.Mani Sarathy Jorge Gasco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The success of catalytic schemes for the large-scale valorization of CO_(2) does not only depe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tive,selective and stable catalytic materials but also on the overall process design.Here we pre... The success of catalytic schemes for the large-scale valorization of CO_(2) does not only depe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tive,selective and stable catalytic materials but also on the overall process design.Here we present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from catalyst to plant and techno-economic/lifecycle analysis)for the production of green methanol from renewable H2 and CO_(2).We combine an in-depth kinetic analysis of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recently reported methanol-synthesis catalysts(InCo)with a thorough process simulation and techno-economic assessment.We then perform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the simulated process to gauge the re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green methanol production from CO_(2).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up to 1.75 ton of CO_(2) can be abated per ton of produced methanol only if renewable energy is used to run the process,while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suggest that either rock-bottom H2 prices(1.5$kg1)or severe CO_(2) taxation(300$per ton)are needed for a profitable methanol plant.Besides,we herein highlight and analyze some critical bottlenecks of the process.Especial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H2 to the overall plant costs,CH4 trace formation,and purity and costs of raw gases.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policy makers and industrialists,directions for catalyst(and therefore process)improvements are outl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METHANOL Kinetic modeling process simulati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