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in Wide Sargasso Sea
1
作者 沈甜甜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9期197-200,共4页
Famous for giving voice to Bertha, the marginalized mad woman in the attic in Jane Eyre, Wide Sargasso Sea is filled with vivid description of natur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successful characterization of main chara... Famous for giving voice to Bertha, the marginalized mad woman in the attic in Jane Eyre, Wide Sargasso Sea is filled with vivid description of natur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successful characterization of main characters and shows the them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However few attention is paid to that theme. The mythological and archetypal approach is thus adopted to analyze three major characters and fill the gap. Antoinette is viewed as the daughter of nature. Christophine functions as the incarnation of nature. Rochester plays the role of the intruder who does harm to nature. To conclude, Wide Sargasso Sea is not only a criticism of anthropocentrism but also a warning bell to the stereotyped opposition in the western culture. After the successful shaking of the fixed order, Wide Sargasso Sea also drops a hint that there exists the hope to build a new world where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men and women keep a harmonious and balanced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e human beings mythological and archetypal approach aNTHROPOCENTRISM OP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hess Game among Human,Wolves and Nature
2
作者 孙世萌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2X期284-285,共2页
Wolf Totem is a famous novel describing wolves as a main part. The article goes deeper into the novel,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gols and wolves.
关键词 human beings nature WOLV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wthorne's Pursuit of an Ideal Harmony——A Case Study of the Image of Forest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3
作者 黄霁歆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2期149-150,共2页
As a masterpiece of Hawthorne's works, The Scarlet Letter sets up on New England in the seventieth century and successfully depicts the cruelty of Puritan society and the kill to human nature. However, it seems th... As a masterpiece of Hawthorne's works, The Scarlet Letter sets up on New England in the seventieth century and successfully depicts the cruelty of Puritan society and the kill to human nature. However, it seems that this is not the only purpose for the author to criticize the Puritanism. Hawthorne also endeavors to pursuit an ideal harmony through the image of the forest,which is omitted by most of the scholars who research Hawthorne's works, especially for The Scarlet Letter. In this thesis, it aims to illustrate the ideal harmony from two perspectives: first, the image of the forest stands for the harmony of the primitive life; second, the image of the forest represents the harmony of the development both in body and m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RITaN society human nature harmony IMaGE of FOR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oreau's Walden:A Return to Human Kind
4
作者 陈怡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2期150-151,共2页
As a very significant part of Thoreau's Walden, nature can never escape the discussion or any other critical analysiswhenever and wherever this book is concerned. Nature for modern people is usually in opposition ... As a very significant part of Thoreau's Walden, nature can never escape the discussion or any other critical analysiswhenever and wherever this book is concerned. Nature for modern people is usually in opposition to human civilization, while Tho-reau regards it as a whole that integrates wilderness and the world erected by human kind. By probing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wild nature and human world as is discussed in Walden, this paper discovers that Thoreau intends human beings to enter nature notonly to learn from it, but also to return to themselves with the knowledge given by nature, and then finally to go in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e human beings INWaRD WaLD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影响下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演进研究
5
作者 韩子轩 陈金林 《资源与产业》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 基于生态旅游、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模型,并以黄河上游地区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22年生态旅游影响下的黄河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况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黄河上游各城市在生态旅游影响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以期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呈持续且显著的递增趋势,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但具有波动性与不稳定性;2)近15年来,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以2013年为时间节点,2013年之前各城市的资源环境保护力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3年之后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则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总体而言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攀升的态势;3)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过程可细化为3个阶段:2008—2011年为完全失调时期,2012—2017年为调和发展时期,2018—2022年为初级协调时期;4)2008—2022年黄河上游区域各城市人与自然关系耦合协调度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最高的类型仍是初级协调,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旅游 耦合协调度 演进趋势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6
作者 李晶晶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9期187-188,共2页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Hardy indicates nature pos sesses its intrinsic value and nature and humans are equal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Man's alienatio...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Hardy indicates nature pos sesses its intrinsic value and nature and humans are equal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Man's alienation from nature leads to the dis harmonious man-nature relationship.Hardy argues that man should see nature's intrinsic value and build harmonious man-na ture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CRITICISM nature humanITY harmon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涵、特征及其实践路径
7
作者 王琦 张蕾 《上海节能》 2025年第2期145-151,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内在的绿色发展,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而采用创新驱动、低碳环保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这一理念深受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天人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内在的绿色发展,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而采用创新驱动、低碳环保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这一理念深受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等的影响,并在新时代对其加以创新和发展,核心是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并以美丽中国的建设为目标引领。在本质特征上,该现代化模式体现出继承性与发展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科学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发展绿色生产力,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态势;强化生态教育,培育环境友好型公民素养,打好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遵循全球化潮流,构筑合作共赢的生态新蓝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生命教育思想意涵及其现代阐释--基于《中庸》“尽性”观的研究
8
作者 李卯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54-63,共10页
《中庸》“尽人之性”指向人之生命充分整全发展,即让其自然天性得以真实、彻底、自由地呈现与绽放,使人是其所是,成其所成;《中庸》“尽物之性”是指在成就自我生命的同时实现成就他人或他物的目的,让万物生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中... 《中庸》“尽人之性”指向人之生命充分整全发展,即让其自然天性得以真实、彻底、自由地呈现与绽放,使人是其所是,成其所成;《中庸》“尽物之性”是指在成就自我生命的同时实现成就他人或他物的目的,让万物生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中庸》借助“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等特有的概念范畴表达了其丰富的中国古典生命教育思想意涵: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是朴素原理;促进生命的整全发展是目的旨归;唤醒生命的自觉能动性是动力源泉;达成生命的和谐共生是理想追求;等等。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尽人之性 尽物之性 古典生命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
9
作者 苏成爱 刘娇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18,65,共7页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入挖掘荀子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智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生态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都的秋》的人文之美
10
作者 徐蕊 黄昕玥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故都的秋》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学教师在授课时注重于对文章“秋味”的分析,将作品的写景手法与抒情方式作为教学重点,而往往忽视对作品深厚的人文底蕴的品味。北平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北平人敬畏自然与热爱生活,追求天... 《故都的秋》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学教师在授课时注重于对文章“秋味”的分析,将作品的写景手法与抒情方式作为教学重点,而往往忽视对作品深厚的人文底蕴的品味。北平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北平人敬畏自然与热爱生活,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作者郁达夫对尽情、尽性、有情趣的生命形式的追求,这些共同构成了整篇作品的内在人文之美。只有带领学生深入体悟这份人文之美,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才不会被掩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都的秋》 人文之美 和谐自然 有情趣的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引领、探索历程与基本遵循
11
作者 申怡铭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7-27,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本源,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深刻批判了资本的反生态性,提出“两个和解”的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本源,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深刻批判了资本的反生态性,提出“两个和解”的重要观点。在继承这一自然观的基础上,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在伟大思想的引领下,党带领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以实际行动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不断提高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倡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以优质的生态产品普惠民生,中国将以自身的绿色现代化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现代化 思想引领 历史进程 基本遵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探微
12
作者 洪秀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41,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起点,既确立了人的自我生成、自主创造的历史主体地位,又确立了人的历史制约性,强调以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保障人民环境权益的平等性;它以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起点,既确立了人的自我生成、自主创造的历史主体地位,又确立了人的历史制约性,强调以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保障人民环境权益的平等性;它以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为认识论基础,肯定人与自然在本体论层面构成生命、生活维度上的共生共荣关系,要求以生产力的绿色转型真正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融通共赢,与欧美国家生态现代化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它以“两个和解”作为价值旨归,破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内生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物质主义、发展主义、生态异化等诸多积弊,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虚幻的、抽象的共同体关系,倡导构建“真正的共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全面解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是遵循人类历史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实的个人 实践关系 绿色发展 两个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7
13
作者 左其亭 张乐开 +1 位作者 张羽 马军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5,65,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体系,包括研究对象、基本内涵、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体系,包括研究对象、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并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三方面应用实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国家水网建设和人水和谐论及其应用,以期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论体系 人与自然系统 应用实践 和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天人合一”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坚强 任光凌 +2 位作者 梅艳 朱育晓 董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61,共6页
在全球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 ,人们在重新审视历史时发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含有丰富的辩证哲理。与西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林业管理理念不同 ,中国古代的林业经营管理思想 ,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 ,实现... 在全球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 ,人们在重新审视历史时发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含有丰富的辩证哲理。与西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林业管理理念不同 ,中国古代的林业经营管理思想 ,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生之道”。随着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的进步 ,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等诸多问题 ,愈来愈倚赖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 ,对古代这一宝贵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 ,可为当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思想 林业 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及实施路线图 被引量:17
15
作者 左其亭 纪义虎 +2 位作者 马军霞 张志卓 杨振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共5页
水利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厘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和实施路线,是目前亟须解决的课题。在深入剖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出了人与自然... 水利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厘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和实施路线,是目前亟须解决的课题。在深入剖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框架,从理论、技术、工程、投资、制度、监控、管理、服务等8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其主要建设内容;将水利现代化建设分为准备工作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不断完善阶段3个阶段,并绘制了水利现代化建设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体系 实施路线图 人水和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材料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天民 郝维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6-8,共3页
生态环境材料是近年来在先进材料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简要介绍了生态环境材料概念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并以哲学的观点为基础,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生态环境材料概念产生的必然铖一和其重要性,以... 生态环境材料是近年来在先进材料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简要介绍了生态环境材料概念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并以哲学的观点为基础,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生态环境材料概念产生的必然铖一和其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材料研究开发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学 可持续发展 环境协调性评价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福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1,共5页
人理与物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理论障碍;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伦理关系的通路;生命同根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伦理关系的价值基础。要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 人理与物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理论障碍;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伦理关系的通路;生命同根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伦理关系的价值基础。要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必须彻底超越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思维框架,回归前理性的、前逻辑的、前概念的、前科学的古代自然观和建立在体悟的、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新伦理学是一种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崇敬、感激、同情、关爱等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的伦理学,是一种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亲密相依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生态伦理学 发展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生态体系及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伟刚 刘福智 王莉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56-58,共3页
首先提出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生态体系的概念,并在分析其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一体系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揭示这一运动发展的机制及效应,有利于进一步从方法论上进行环境规划问题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 环境规划 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生态体系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脱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慧华 袁健红 冯吉芳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5-142,共8页
实现人类福利水平提升与自然消耗脱钩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针对此,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地区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十五"期间:有15个地区脱钩状态... 实现人类福利水平提升与自然消耗脱钩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针对此,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地区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十五"期间:有15个地区脱钩状态为强脱钩;而其余16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有9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有25个地区均为强脱钩;而其余6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仅有1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有28个地区为强脱钩;而其余3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有2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在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关系中,技术效应起到了驱动作用,而服务效应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钩 人类福利 自然消耗 人类发展指数 生态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利工作的新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被引量:13
20
作者 钱正英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3-247,共5页
从水利工作的根本性质、中国水利建设的类型和发展历程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水利工作中最为本质的问题.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探索水利工作前进的方向,并从4个方... 从水利工作的根本性质、中国水利建设的类型和发展历程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水利工作中最为本质的问题.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探索水利工作前进的方向,并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在阐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不同认识时指出两种极端认识,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中国水利工作的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水利工程 水利建设 水资源 防洪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