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桐城派三祖”论科举与时文——以“桐城派三祖”序跋为例
被引量:
6
1
作者
程嫩生
陈苗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在桐城派众多作家中,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三祖"曾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其科举历程顺畅程度不一。"桐城派三祖"在科举上有着复杂情结:尽管他们对科举埋没人才的现象深为痛惜,但他...
在桐城派众多作家中,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三祖"曾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其科举历程顺畅程度不一。"桐城派三祖"在科举上有着复杂情结:尽管他们对科举埋没人才的现象深为痛惜,但他们意识到,也有一些俊士从科举中脱颖而出,其结果难以预测。在名利的驱动下,应举者往往视科举为猎取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桐城派三祖"对此举给予批判,并从辩证的角度对科举得失加以分析,希望应举者淡泊名利,顺应天命。为了提高时文写作水准,"桐城派三祖"重视古文以为时文,重视培养学识。他们进而从文与行合的立场出发,期待应举者文行兼修。这一思想对桐城派后学深有影响。在桐城派阵营中,就有不少作家,我们既可以才思敏捷的文人视之,还可以经明行修的儒者目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三祖”
科举
时文
文行兼修
桐城派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聊斋志异》中印溯源研究的学理依据及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立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1-126,共6页
讨论古代叙事文学渊源,必然落实到具体的题材、母题和类型。在佛经文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呈现出了以文言为主、偏重实录和承袭题材类型等特色。其主要类型,大多原非国产或本土故事原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价值观误读加工下,...
讨论古代叙事文学渊源,必然落实到具体的题材、母题和类型。在佛经文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呈现出了以文言为主、偏重实录和承袭题材类型等特色。其主要类型,大多原非国产或本土故事原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价值观误读加工下,又突出地体现为亲和动物植物、热衷精怪灵异想象、信奉奇闻幻术、认同豪侠精神、褒许女性智慧等。至《聊斋志异》乃融会贯通,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题材类型稳定化、注重传承依傍、人鬼灵怪全方位思维而以普通人的人生为本位的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题材类型
小说中印渊源
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黄遵宪到胡适:“五四”新文学何以可能
被引量:
1
3
作者
周晓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64,共6页
"五四"新文学产生之后,人们有理由追溯其产生的历史必然原由,也就是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新文学变革的历史渊源。研究者试图作出各种阐释,由于研究目标的差异,势必产生偏颇。"五四"新文学并非舶来品。论文试图从重...
"五四"新文学产生之后,人们有理由追溯其产生的历史必然原由,也就是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新文学变革的历史渊源。研究者试图作出各种阐释,由于研究目标的差异,势必产生偏颇。"五四"新文学并非舶来品。论文试图从重要历史人物的角度考察中国新文学的滥觞。将其发生还原到新旧交替、中西杂糅的特殊文坛风气中,细绎这一根本现象。据事实以立论,揭开历史的朦面—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复杂背景,即可细究中国新文学发生的最初动因,其巨擘推手就是承先启后的两个关键历史人物—黄遵宪与胡适。从黄遵宪到胡适,在理论链条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上,已经构成"五四"新文学产生最突出的本土文学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考察
黄遵宪与胡适
滥觞与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桐城文学渊源考》宋学旨趣溯源
4
作者
萧晓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51,共11页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旨趣首在推尊桐城文派,欲以一县之文经纬天下,是一部兼有师友录与道学渊源考体例的学术文献。刘氏传承家族儒学传统,推崇宋学并专精文献目录,系心于以桐城文学为核心的江淮地域文化,固守晚清遗民理念,并将道学...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旨趣首在推尊桐城文派,欲以一县之文经纬天下,是一部兼有师友录与道学渊源考体例的学术文献。刘氏传承家族儒学传统,推崇宋学并专精文献目录,系心于以桐城文学为核心的江淮地域文化,固守晚清遗民理念,并将道学置于文学观念之上。全书持论以宋学渊源为宗,以桐城派文人为阐释对象,以遗民心态观照一代学术,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在传统文化被批判的时代系统梳理学术源流,保存旧观,在学术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声木
《桐城文学渊源考》
宋学
江淮文化
遗民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为比较文学学者的戈宝权
5
作者
张铁夫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47,共4页
戈宝权是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比较文学学者。他具有严谨科学的求实精神,是我国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先驱,其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外文学因缘》一书中。该书是一部注重考据的比较文学著作,堪称原典性实证研究的范例。
关键词
戈宝权
《中外文学因缘》
原典性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桐城派三祖”论科举与时文——以“桐城派三祖”序跋为例
被引量:
6
1
作者
程嫩生
陈苗苗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书院文学教育研究"(08CZW013)
文摘
在桐城派众多作家中,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三祖"曾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其科举历程顺畅程度不一。"桐城派三祖"在科举上有着复杂情结:尽管他们对科举埋没人才的现象深为痛惜,但他们意识到,也有一些俊士从科举中脱颖而出,其结果难以预测。在名利的驱动下,应举者往往视科举为猎取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桐城派三祖"对此举给予批判,并从辩证的角度对科举得失加以分析,希望应举者淡泊名利,顺应天命。为了提高时文写作水准,"桐城派三祖"重视古文以为时文,重视培养学识。他们进而从文与行合的立场出发,期待应举者文行兼修。这一思想对桐城派后学深有影响。在桐城派阵营中,就有不少作家,我们既可以才思敏捷的文人视之,还可以经明行修的儒者目之。
关键词
“桐城派三祖”
科举
时文
文行兼修
桐城派后学
Keywords
" three
a
ncestors
of
tongcheng
school"
imperi
a
l ex
a
min
a
tion
period ess
a
y
cultiv
a
ted both
literature
a
nd beh
a
vior
the
l
a
ter
study
of
tongcheng
school
分类号
I207.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聊斋志异》中印溯源研究的学理依据及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立
机构
大连外国语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基地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聊斋志异>的佛经渊源与中国传统小说题材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08BZW041
文摘
讨论古代叙事文学渊源,必然落实到具体的题材、母题和类型。在佛经文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呈现出了以文言为主、偏重实录和承袭题材类型等特色。其主要类型,大多原非国产或本土故事原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价值观误读加工下,又突出地体现为亲和动物植物、热衷精怪灵异想象、信奉奇闻幻术、认同豪侠精神、褒许女性智慧等。至《聊斋志异》乃融会贯通,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题材类型稳定化、注重传承依傍、人鬼灵怪全方位思维而以普通人的人生为本位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
《聊斋志异》
题材类型
小说中印渊源
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
Keywords
Str
a
nge T
a
les
of
Li
a
ozh
a
i
the
me types
origin
of
Chin
a
-Indi
a
n novels
influence studies
comp
a
r
a
tive
literature
分类号
I207.41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黄遵宪到胡适:“五四”新文学何以可能
被引量:
1
3
作者
周晓平
机构
嘉应学院文学院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64,共6页
基金
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新文学转型的自觉与奠基-黄遵宪的文学史地位"(13YJA751072)
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五四"新文学产生之后,人们有理由追溯其产生的历史必然原由,也就是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新文学变革的历史渊源。研究者试图作出各种阐释,由于研究目标的差异,势必产生偏颇。"五四"新文学并非舶来品。论文试图从重要历史人物的角度考察中国新文学的滥觞。将其发生还原到新旧交替、中西杂糅的特殊文坛风气中,细绎这一根本现象。据事实以立论,揭开历史的朦面—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复杂背景,即可细究中国新文学发生的最初动因,其巨擘推手就是承先启后的两个关键历史人物—黄遵宪与胡适。从黄遵宪到胡适,在理论链条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上,已经构成"五四"新文学产生最突出的本土文学之源。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考察
黄遵宪与胡适
滥觞与源流
Keywords
"M
a
y Fourth" New
literature
study
Zunxi
a
n with Hu shi
Beginning with
the
origins
分类号
I206.5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桐城文学渊源考》宋学旨趣溯源
4
作者
萧晓阳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5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史典型事件的文献考辑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5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社科重点项目“江南地域诗学语境中的桐城派诗歌研究”(项目编号:CSZ2201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旨趣首在推尊桐城文派,欲以一县之文经纬天下,是一部兼有师友录与道学渊源考体例的学术文献。刘氏传承家族儒学传统,推崇宋学并专精文献目录,系心于以桐城文学为核心的江淮地域文化,固守晚清遗民理念,并将道学置于文学观念之上。全书持论以宋学渊源为宗,以桐城派文人为阐释对象,以遗民心态观照一代学术,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在传统文化被批判的时代系统梳理学术源流,保存旧观,在学术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关键词
刘声木
《桐城文学渊源考》
宋学
江淮文化
遗民心态
Keywords
Liu Shengmu
a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tongcheng literature
Song le
a
rning
Ji
a
nghu
a
i culture
ment
a
lity
of
a
dherents
of
the
former dyn
a
sty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比较文学学者的戈宝权
5
作者
张铁夫
机构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47,共4页
文摘
戈宝权是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比较文学学者。他具有严谨科学的求实精神,是我国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先驱,其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外文学因缘》一书中。该书是一部注重考据的比较文学著作,堪称原典性实证研究的范例。
关键词
戈宝权
《中外文学因缘》
原典性实证研究
Keywords
Ge B
a
oqu
a
n
the
Interrel
a
tion
of
Sino -foreign
literature
corrobor
a
tion
of
origin
a
l evidence
study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桐城派三祖”论科举与时文——以“桐城派三祖”序跋为例
程嫩生
陈苗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聊斋志异》中印溯源研究的学理依据及意义
王立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黄遵宪到胡适:“五四”新文学何以可能
周晓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桐城文学渊源考》宋学旨趣溯源
萧晓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作为比较文学学者的戈宝权
张铁夫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