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文学的开山祖”:龚自珍文学史地位的确立
1
作者 马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共18页
龚自珍被学术界公认为“近代文学的开山祖”,这一文学史地位的确立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历程。其先决条件是龚自珍在当时及稍后得到亲友圈层内外的普遍认可,获得了较高的早期评价,但同时存在着文、词评价较高而诗歌评价较低的文体“错位... 龚自珍被学术界公认为“近代文学的开山祖”,这一文学史地位的确立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历程。其先决条件是龚自珍在当时及稍后得到亲友圈层内外的普遍认可,获得了较高的早期评价,但同时存在着文、词评价较高而诗歌评价较低的文体“错位”现象。到近代晚期,随着宋诗派、诗界革命派和南社对龚诗的持续推扬,龚自珍的文学声名随之得到大幅提升。黄人在《中国文学史》中最先将龚自珍确立为近代文学的启蒙人物,这一认识超越了20世纪上半叶的其他类似著述。然而,真正确立“近代文学的开山祖”这一历史定位,则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研究范式的成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近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2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审美的、人性的及当下话语参与的文学史写作——读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 被引量:1
3
作者 查屏球 苗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95,共9页
章培恒、骆玉明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汲取了近代人文思潮中的文学史观以及现代精神分析、文本批评和接受美学的成果,重视经典的解读,微观实证与宏观结论相结合,将文学史的审视与人性精神史的考察融汇一体,使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汲取了近代人文思潮中的文学史观以及现代精神分析、文本批评和接受美学的成果,重视经典的解读,微观实证与宏观结论相结合,将文学史的审视与人性精神史的考察融汇一体,使文学史的写作既是对精神历史审美形态的严肃解读,又是对当下精神与审美话语的积极介入,体现了人文学者的求实学风与现实关怀精神,对于推进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现代化、提升文学史研究的思想性都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 经典意识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命名新解 被引量:7
4
作者 宋声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名称涵义之争已经构成了一段学术公案。该书为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讲义,其油印本中缝题名的迁变与厦大课程体系改革相关。事实上,鲁迅自题的"古代汉文学史纲要"是其最为认可的讲义名称。回到鲁迅的用...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名称涵义之争已经构成了一段学术公案。该书为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讲义,其油印本中缝题名的迁变与厦大课程体系改革相关。事实上,鲁迅自题的"古代汉文学史纲要"是其最为认可的讲义名称。回到鲁迅的用词语境,"古代"或指远古到东汉末年,或指上古至隋。鲁迅所用"汉文学"实际上指汉字书写的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中国境内古外族遗文之研究的兴起,促动了鲁迅"中国"意识的调整与文学史著作名称的变更。"中国文学史略"改作"汉文学史纲要"是带有开创性的文学史实践,却被长期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 命名 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赓续与建构:当代文学史版本及修改有限性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秀明 章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5,76,共11页
当代文学史版本研究不但关系到对文学史编纂经验和思想学术成果的清理,同时也对学科建设乃至文学教育、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辐射和影响。本文基于此,以80年代后期"重写文学史"及其编写范式变化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探讨当代文... 当代文学史版本研究不但关系到对文学史编纂经验和思想学术成果的清理,同时也对学科建设乃至文学教育、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辐射和影响。本文基于此,以80年代后期"重写文学史"及其编写范式变化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探讨当代文学史版本及修改有限性问题。意在强调和指出:从政治或泛政治向审美、文化范式转换固然是修史的一大突进,但它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纠结与历史局限;仅仅凭藉观念创新是不够的,只有以坚实的史料为支撑,实行观念与史料的参证互渗,才有可能使文学史编写及修改在赓续与建构的学术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版本修改 历史发展 内在局限 史料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与反思:文学史视野中的新写实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晖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9-154,共6页
以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黄修己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等具代表性的文学史叙述为视点,考察并反思其对于"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以及内涵、特征、意义和代表性文本个案等诸方... 以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黄修己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等具代表性的文学史叙述为视点,考察并反思其对于"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以及内涵、特征、意义和代表性文本个案等诸方面问题的阐释与表达,从中获得对于"新写实小说"的不同维度、不同观念和不同方法的多样启示。尽管这些阐释与表达尚有其局限性,但并不妨碍我们确证新写实小说经典化解读的由此开始,以及通过此来进一步把握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思想文化基本流向的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新写实小说 阐释与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洪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09,共5页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观念导致了戴望舒婚姻爱情的失败,而情感生活的悲剧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丁香”与“蔷薇”、“夜”与“梦”是两组具有代表性...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观念导致了戴望舒婚姻爱情的失败,而情感生活的悲剧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丁香”与“蔷薇”、“夜”与“梦”是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前者是忧郁的爱情生活的象征,后者则是都市浮华中孤独的人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情感生活 诗歌创作 中国新诗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时空脉络与精神流变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梅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08,共6页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脉络架构主要遵循三条线索:时间脉络是其显性主线,分为两代四段,两代即唐至清末的古代期和清末至今的现代期,四段即唐至明中期的发生发展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昌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建国至今的...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脉络架构主要遵循三条线索:时间脉络是其显性主线,分为两代四段,两代即唐至清末的古代期和清末至今的现代期,四段即唐至明中期的发生发展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昌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建国至今的当代延续期;空间脉络是其地图辅线,表现为东部与西部主要是西北地区的区域性差别与传播性互补;精神流变脉络是其深层隐线,逐次表现为从移植到本土化再到现代化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文学 回族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识与差异:重审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房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由于启蒙文学传统、左翼文学传统和后现代文化思维三种文学史思维的分歧,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表现出缺乏“共识性”评判、“差异性”过分明显的“不稳定性”,其问题表现为外部研究与文学性的不平衡、断裂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不平衡、封... 由于启蒙文学传统、左翼文学传统和后现代文化思维三种文学史思维的分歧,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表现出缺乏“共识性”评判、“差异性”过分明显的“不稳定性”,其问题表现为外部研究与文学性的不平衡、断裂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不平衡、封闭性与开放性的不平衡和异质性与规律性的不平衡。40年节点是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契机,以此反思与政治性密切相关的文学史书写,倡导更具文学意味和审美个性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改革开放 共识性 差异性 审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史重构之“中间物”——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新诗“经典”塑造
10
作者 方长安 高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新时期初期,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问世,相比于1950年代编撰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它试图重构中国新诗史,其特点是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置重文学社团、流派的诗史地位,建构出突出主流兼顾支流的述史框架,绘制群像式诗人图景,赋予... 新时期初期,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问世,相比于1950年代编撰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它试图重构中国新诗史,其特点是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置重文学社团、流派的诗史地位,建构出突出主流兼顾支流的述史框架,绘制群像式诗人图景,赋予郭沫若、艾青以新诗“经典”地位,重评冯至、戴望舒等的诗史贡献,将包括某些“逆流”诗人在内的大批缺席于此前文学史著作的诗人诗作叙写进新的诗史空间。该著策略性地处理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与诗学话语关系,一定程度地还原某些诗人诗作的真相,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新时期文学史著作遴选、塑造“经典”过程中,发挥了历史“中间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 述史框架 新诗史 展览式诗人群 经典化 中间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英译本考论
11
作者 方长安 高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0-86,共7页
199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由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翻译而成。为了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英译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进行了增删。一方面,它根据现代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情... 199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由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翻译而成。为了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英译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进行了增删。一方面,它根据现代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情况,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所述的作家作品群体进行了调整,删除了一批仅提及名字的作家作品,同时增加了海外传播较广的作家作品的评述;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加历史背景知识的注释,通过删去关于作家作品的某些思想性评述,力求叙述的平实稳妥。英译本对现代文学的起点、性质、基本主题及发展方向等的界定,没有超出简编本,但其内容上的调整、增删以及弱化思想观念对文学历史叙述的影响等述史实践,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和对外译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弢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英译本 作家作品新秩序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加拿大华人史写作的文史统一
12
作者 池雷鸣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6-124,共9页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以降,历史学的边界问题,历史学与文学的关联问题,一直处于后现代主义式的开放性讨论之中。史料在加拿大华人史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在呈示华人早期生活时又面临着无法还原的匮乏性、可疑性,令历史学的想...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以降,历史学的边界问题,历史学与文学的关联问题,一直处于后现代主义式的开放性讨论之中。史料在加拿大华人史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在呈示华人早期生活时又面临着无法还原的匮乏性、可疑性,令历史学的想象性乃至推测性大大突出。在加拿大华人史写作语境下,历史学的文学性超出了常见的修辞、叙事范畴,并为历史学与文学的统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开始在文学中寻觅历史。可以说,在展开对加拿大华人,特别是早期华工生活世界的历史想象中,历史的边界在文学与历史学的写作姿态和构思,特别是历史精神追求的统一中,并非泾渭分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华人史 文史统一 新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史写作刍论
13
作者 宋皓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8-122,共5页
中国文学史的"新"与"旧",大致以文学观念作为区分。中国"旧"文学史以叙述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持雅文学观念,贬抑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中国"新"文学史则以纯文学为主要内容,同时重视小说... 中国文学史的"新"与"旧",大致以文学观念作为区分。中国"旧"文学史以叙述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持雅文学观念,贬抑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中国"新"文学史则以纯文学为主要内容,同时重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价值与地位。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史的产生与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新的文学文献的发现紧密相关。"新"文学史的写作在三十年代形成一个高潮,并产生了诸多代表著作,这些中国"新"文学史著作对文学史走向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这些"新"文学史著作的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史 现代化 写作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范畴与初期新诗合法性
14
作者 张文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7-113,共7页
新文学提倡者以文学进化观为武器论证初生新诗的价值及合法性。有关新诗的最初的历史叙述包含在"中国文学史"框架内,文学史家从诗歌发展、进化与变革的角度阐发新诗价值、塑造新诗品格、建构新诗形态,这种阐发、塑造与建构反... 新文学提倡者以文学进化观为武器论证初生新诗的价值及合法性。有关新诗的最初的历史叙述包含在"中国文学史"框架内,文学史家从诗歌发展、进化与变革的角度阐发新诗价值、塑造新诗品格、建构新诗形态,这种阐发、塑造与建构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规范着新诗的发展道路以及后人对新诗的认知与言说。新旧对照式的文学史叙述透露出想象、建构新诗时无法摆脱旧诗审美规范的焦虑,以及希望新诗从旧诗中吸取有益资源发展、完善自己的"集体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合法性 中国文学史 文学进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超高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2-158,共7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种浪潮,其中,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命名与叙述方式,这既是文学史书写的持续探索与建构,也反映出它们的内在焦虑。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还存在诸如纰漏、重... 新世纪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种浪潮,其中,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命名与叙述方式,这既是文学史书写的持续探索与建构,也反映出它们的内在焦虑。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还存在诸如纰漏、重复、浮躁与过于追求时效性以及功利化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需从三点着手:一要为文学史书写留有"余地",二要深化文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三要重建文学史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命名 文学史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日本文学图书汉译出版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圣杰 江一帆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中的出版数据为研究样本,纵向梳理出版历程、横向描摹版图群像,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日本文学类图书译介出版事业的发展脉络和活动轨迹,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出版史研... 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中的出版数据为研究样本,纵向梳理出版历程、横向描摹版图群像,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日本文学类图书译介出版事业的发展脉络和活动轨迹,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出版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日本文学 翻译出版 新文学 出版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史智库:历史、现实与未来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瑜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2022年第2期49-55,共7页
[目的/意义]党史智库是党和国家的一类特殊智库。对党史智库进行专题研究,既能够对其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又能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提供启示思考。[方法/过程]本文介绍了党史智库的历史与现状,剖析了党史智库的发展优势,阐述了党史... [目的/意义]党史智库是党和国家的一类特殊智库。对党史智库进行专题研究,既能够对其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又能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提供启示思考。[方法/过程]本文介绍了党史智库的历史与现状,剖析了党史智库的发展优势,阐述了党史智库的“善为”和“难为”,并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之道提出了具体建议。[结果/结论]党史智库要想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热潮中脱颖而出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切实找准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前,创新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一要始终坚持党管智库原则,二要适时设立全国性智库管理机构(即全国智库理事会),三要坚定不移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特别是,智库管理机构要纠正智库建设中冷热不均、导向单一等偏差,解决智库考评中不同类型同台竞技、同样标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智库 党史和文献部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决策咨询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