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8-羟基喹啉端开链冠醚金属络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被引量:2
1
作者 游长江 李竑 +2 位作者 谢蓉 杨国强 李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62-966,共5页
设计合成了双8-羟基喹啉端的开链冠醚QP3Q,研究了金属离子铝或锌与其形成络合物的组成和发光性质,并测定了络合物的激发态寿命.这些络合物在溶液中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所得到的络合物固体具有较强的蓝光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有可能通过Q... 设计合成了双8-羟基喹啉端的开链冠醚QP3Q,研究了金属离子铝或锌与其形成络合物的组成和发光性质,并测定了络合物的激发态寿命.这些络合物在溶液中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所得到的络合物固体具有较强的蓝光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有可能通过QP3Q与不同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得到不同发光波长的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衍生物 开链 冠醚 金属络合物 光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计算结构因子重新指定镍(II)8-羟基喹啉的两个络合物(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Ng Seikweng 胡盛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40-1044,共5页
晶体学研究曾认为分子式是NaNiQ2HQCLO4的结构并不含有钠而应为H3ONiQCLO4.相似地,稀土-Ni络合物YQHQ2NiQ3CLO4也不含有钇而应为H3ONi2Q3CLO4.晶体结构描述的修正系根据文献报导的原子坐标计算结构因子所导出的结果.
关键词 结构修正 镍(Ⅱ)络合物 计算结构因子 8-羟基喹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下两种8-羟基喹啉络合物的发光行为和结构变化
3
作者 卢雪芳 张海蓉 +2 位作者 李嫕 刘景 杨国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98-903,共6页
测定了在高压条件下两种金属(钙和锌)的8-羟基喹啉络合物的晶体粉末样品的发光行为和原位X光衍 射光谱.结果表明,压力对其发光性质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压力的增加,8-羟基喹啉钙的发光强度在 3 GPa以 内时大大增加,随后... 测定了在高压条件下两种金属(钙和锌)的8-羟基喹啉络合物的晶体粉末样品的发光行为和原位X光衍 射光谱.结果表明,压力对其发光性质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压力的增加,8-羟基喹啉钙的发光强度在 3 GPa以 内时大大增加,随后发光强度快速下降,到 7 GPa左右时几乎为零.而8-羟基喹啉锌的发光强度随压力的增加而 逐渐降低,到 7 GPa左右时约为常压的 10%.高压下的原位 X光衍射结果表明,8-羟基喹啉钙的晶体在 3~4 GPa 开始,发生非晶化相变,在 7 GPa时该非晶化相变完成,样品的X光衍射完全消失.而 8-羟基喹啉锌在压力的作 用下(至 16 GPa)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8-羟基喹啉 络合物 发光性质 晶体结构 发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喹啉铝光电性质的Ab initio和DFT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苏忠民 程红 +4 位作者 高洪泽 孙世玲 初蓓 王荣顺 王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416-1421,共6页
利用 ab initio HF和密度泛函理论 B3L YP等方法 ,对金属有机配合物 8-羟基喹啉铝 (Al Q3)进行几何结构优化 ,探索分子内部电子跃迁的机理 .结果表明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低激发态时主要为π-π* 跃迁 ;电荷从含氧的苯酚环转移至含氮的吡... 利用 ab initio HF和密度泛函理论 B3L YP等方法 ,对金属有机配合物 8-羟基喹啉铝 (Al Q3)进行几何结构优化 ,探索分子内部电子跃迁的机理 .结果表明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低激发态时主要为π-π* 跃迁 ;电荷从含氧的苯酚环转移至含氮的吡啶环上 ,包括两环之间 C→ C转移和 O→ N转移 ,与金属离子关系不大 .考虑到配体对发光性质的贡献 ,进一步设计了 3种 Al Q3的衍生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 ab INITIO DFT 电子跃迁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喹啉(pH8.3)分光光度法测定酸性土壤中的可溶性铝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九玉 徐仁扣 季国亮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7-309,共3页
8-羟基喹啉(pH8.3)分光光度法对酸性土壤中的可溶性铝测定的研究表明,Al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0 (mol/L,相关系数R2 = 0.9999,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995 ( 104 L/(mol·cm),回收率在98.7 %~106.8 %之间,该方法重现性好,选择性高.
关键词 8-羟基喹啉 分光光度法 酸性土壤 可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的结构表征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海蓉 张福甲 郑代顺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50,共7页
叙述了制备高纯度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8 羟基喹啉铝 (Alq3 )的方法 ;通过X射线衍射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吸收光谱、质谱、X射线光电子发射谱及荧光光谱测试分析 ,对Alq3 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表征。标定了Alq3中喹啉环的存在 ;分析了Alq3 ... 叙述了制备高纯度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8 羟基喹啉铝 (Alq3 )的方法 ;通过X射线衍射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吸收光谱、质谱、X射线光电子发射谱及荧光光谱测试分析 ,对Alq3 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表征。标定了Alq3中喹啉环的存在 ;分析了Alq3 中各个H原子的归属、Alq3 分子内部金属离子和配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该螯合物的分子构型。进一步证实Alq3 分子中Al—O键为共价键而非离子键。通过X射线衍射谱分析了样品的化学成分 ;由X射线光电子发射谱分析了Alq3 分子中的电子状态和晶体特性。得到了Alq3 的荷质比为45 9 1以及由于金属Al本身的特性 ,使得在Alq3 中Alq+ 2 继续裂解为Alq+ 的几率很小。证实了Alq3 的荧光发射光谱位于 5 10nm处 (绿光范围 ) ,光激发位于喹啉环上而不是金属铝离子。与镓、铟螯合物相比 ,Alq3 中铝离子成键共价性弱 ,极化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8-羟基喹啉 结构表征 ALQ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8-羟基喹啉根)合铝(Ⅲ)配合物的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唐英 黄静 +2 位作者 邹公伟 史坚 毕树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37-640,共4页
Al与 8羟基喹啉反应生成的黄色三( 8羟基喹啉根)合铝 ?配合物,用氯仿萃取,在 C8烷基键合固定相上,以甲醇乙酸乙酯水 (体积比 40∶ 20∶ 40)为流动相,于 390 nm处测定。拟定了金属配合物的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萃取条... Al与 8羟基喹啉反应生成的黄色三( 8羟基喹啉根)合铝 ?配合物,用氯仿萃取,在 C8烷基键合固定相上,以甲醇乙酸乙酯水 (体积比 40∶ 20∶ 40)为流动相,于 390 nm处测定。拟定了金属配合物的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萃取条件和萃取百分率,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了研究。进行了饮用水中总 Al的含量( 20~ 700μ g· L- 1)的测定,讨论了测定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 萃取 配合物 HPLC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喹啉在微细粒铝硅矿物浮选分离中的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卢毅屏 谭燕葵 +2 位作者 冯其明 张国范 欧乐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53-1359,共7页
通过浮选实验、动电位和红外光谱测定,考查了8-羟基喹啉对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浮选分离的作用及机理。单矿物浮选结果表明:8-羟基喹啉的捕收能力较弱,选择性差。人工混合矿分离实验结果表明:8-羟基喹啉用量是油酸钠用量的1/10或更小时... 通过浮选实验、动电位和红外光谱测定,考查了8-羟基喹啉对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浮选分离的作用及机理。单矿物浮选结果表明:8-羟基喹啉的捕收能力较弱,选择性差。人工混合矿分离实验结果表明:8-羟基喹啉用量是油酸钠用量的1/10或更小时,可以显著提高Al2O3精矿的回收率;其中油酸钠在较低用量水平时,8-羟基喹啉可基本保持原有的选择性,实现铝硅分离。动电位测试表明:8-羟基喹啉用量在0-5×10^-4 mol/L范围内,在两个不同的油酸钠用量下,高岭石的ζ电位均随着8-羟基喹啉用量的增大而负移;而对于一水硬铝石而言,结果却不一样,这说明8-羟基喹啉在铝硅矿物表面吸附的模式可能不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8-羟基喹啉主要通过氢键作用和络合作用被吸附在矿粒表面,造成矿物表面的初步疏水,促进捕收剂对矿物的捕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水硬 高岭石 8-羟基喹啉 油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8-羟基喹啉)铝(Alq_3)发光性能的调控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红征 施跃文 +2 位作者 施敏敏 林家军 汪茫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4-617,共4页
三(8-羟基喹啉)铝(Alq3)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材料。本文评述了如何通过分子的化学修饰和聚集态结构的改变来调控其发光光谱,提高发光效率。这将为开发高性能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提供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 三(8-羟基喹啉) 有机电致发光 化学修饰 聚集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11,12-四苯基四苯并掺杂8-羟基喹啉铝薄膜的荧光谱及发光机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宏建 彭景翠 +3 位作者 瞿述 夏辉 许雪梅 罗小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8-720,共3页
用高荧光染料的 5 ,6 ,11,12 四苯基四苯并对 8 羟基喹啉铝进行掺杂 ,测量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谱。结果表明 :在低掺杂时 ,主发光体是Alq ,掺入的Rubrene作为客发光体只是在Alq带隙中引入了分立能级 ;随着掺入的Rubrene浓度增加 ,Rubr... 用高荧光染料的 5 ,6 ,11,12 四苯基四苯并对 8 羟基喹啉铝进行掺杂 ,测量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谱。结果表明 :在低掺杂时 ,主发光体是Alq ,掺入的Rubrene作为客发光体只是在Alq带隙中引入了分立能级 ;随着掺入的Rubrene浓度增加 ,Rubrene成了主发光体 ,Alq变成了客发光体 ,出现了发光体的互换现象。由于Rubrene的吸收光谱与Alq的发射谱重叠较大 ,在光致发光中存在从Alq向Rubrene的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过程 ,而电致发光则是由于Rubrene导带 (LUMO)比Alq导带 (LUMO)低很多 ,且它们价带 (HOMO)基本相同 ,使得从负电极注入到Rubrene导带中电子浓度远大于注入到Alq导带中电子浓度 ,造成Rubrene导带电子与价带空穴复合的几率比Alq中的复合几率大得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6 11 12-四苯基甲苯并 掺杂 8-羟基喹啉 薄膜 荧光谱 发光机理 有机薄膜 分立能级 电荷转移 荧光染料 能量传递 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取代三(8-羟基喹啉)铝衍生物电子结构、电子光谱的量子化学研究:实现蓝色发光的途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晓冬 任爱民 +4 位作者 封继康 杨丽 许海 施敏敏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56-2159,共4页
采用Gaussian 03程序包和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方法,研究了三(8羟-基喹啉)铝(A lq3)的3种氟代衍生物的电子结构与电子光谱,讨论了氟原子在不同位置取代对A lq3的前线轨道、HOMO-LUMO能隙以及电子光谱的影响,发现氟取代使A lq3... 采用Gaussian 03程序包和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方法,研究了三(8羟-基喹啉)铝(A lq3)的3种氟代衍生物的电子结构与电子光谱,讨论了氟原子在不同位置取代对A lq3的前线轨道、HOMO-LUMO能隙以及电子光谱的影响,发现氟取代使A lq3的前线轨道能级降低,在6位碳上氟代的A lq3的HOMO-LUMO能隙变大,吸收和发射光谱发生蓝移,而在5和7位碳上氟代的A lq3能隙变小,吸收和发射光谱发生红移.理论模拟结果与实验事实基本吻合,证明在A lq3分子的合适位置进行化学修饰可实现蓝色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8-羟基喹啉) 氟代作用 基态构型 分子轨道分析 能级调控 电子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喹啉铝的老化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于贵 刘云圻 朱道本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2-144,共3页
8 羟基喹啉铝 (Alq3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致发光材料 ,无论是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观点来看 ,还是就其应用价值而言 ,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Alq3 的老化机理 ,分析了影响Alq3 老化的主要因素 ,并对防止Alq3 老化方法进行了简... 8 羟基喹啉铝 (Alq3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致发光材料 ,无论是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观点来看 ,还是就其应用价值而言 ,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Alq3 的老化机理 ,分析了影响Alq3 老化的主要因素 ,并对防止Alq3 老化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 老化 发光二极管 发光效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8-羟基喹啉配合物静态结构和动态水交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金晶 董绍楠 +2 位作者 侯晓霞 张婧 毕树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5-1133,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铝-8-羟基喹啉配合物(Al-8-Hq)的静态结构以及水交换反应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开展了以下工作:(1)采用GP-PCM(气相模型并考虑本体溶剂效应)在B3LYP6-311+G(d,p)水平优化了Al-8-Hq溶液中可能存在的...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铝-8-羟基喹啉配合物(Al-8-Hq)的静态结构以及水交换反应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开展了以下工作:(1)采用GP-PCM(气相模型并考虑本体溶剂效应)在B3LYP6-311+G(d,p)水平优化了Al-8-Hq溶液中可能存在的8种构型,获得了相应的静态结构参数、NPA电荷和能量;(2)采用GIAO方法在HF 6-311+G(d,p)水平下计算了1∶3配合物的27Al NMR化学位移,结果表明采用HF的GP-PCM模型化学位移计算值与实验值一致;(3)通过模拟1∶1/1∶2配合物8个不同位点的动态水交换反应,探讨了水交换反应机制并预测了水交换反应速率.本研究有助于从原子层面加深对Al-8-Hq配合物形态结构以及水交换反应动力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8-Hq) 静态结构 水交换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喹啉铝在多孔铝中的发光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艳锋 李清山 王菲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43-845,共3页
利用多孔铝非常高的孔隙率,将8-羟基喹啉铝(Alq3)镶嵌到多孔铝中,得到Alq3/多孔铝镶嵌膜,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多孔铝镶嵌膜的荧光光谱。实验表明,Alq3在多孔铝中的发光峰位在490 nm左右,比其在固态粉末状态蓝移了许多。Alq3/多孔铝... 利用多孔铝非常高的孔隙率,将8-羟基喹啉铝(Alq3)镶嵌到多孔铝中,得到Alq3/多孔铝镶嵌膜,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多孔铝镶嵌膜的荧光光谱。实验表明,Alq3在多孔铝中的发光峰位在490 nm左右,比其在固态粉末状态蓝移了许多。Alq3/多孔铝镶嵌膜的发光特性与多孔铝中嵌入Alq3分子的数量及聚集程度有关。当分子数量较多、聚集程度较大时,发光增强,光谱峰位红移,但聚集程度太大时,易发生荧光猝灭现象。数量较多时,由于Alq3分子大多以范德瓦尔斯力结合,聚体较少,所以峰位移动幅度不大。实验中还发现,Alq3因为处在小孔中,光学性质稳定,荧光光谱带宽超过100 nm,比一般染料大得多,这使Alq3/多孔铝镶嵌膜有可能在固体可调谐激光器方面得到新的应用;同时也为探究Alq3/多孔铝镶嵌膜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发光特性奠定了基础,为将其进一步推向实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 多孔 发光 光致发光光谱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氧基取代8-羟基喹啉铝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发光与液晶性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瑛 王广途 +2 位作者 李曦 蒋青 谢明贵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76,共6页
8-羟基喹啉铝(Alq3)是目前最有效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之一.但是Alq3难溶,一般通过真空蒸镀制作器件,成本高.将其掺杂在高分子基质制作的器件因器件发热发生聚集结晶而导致其稳定性下降.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合成了8种烷氧基取代的8-羟基喹啉... 8-羟基喹啉铝(Alq3)是目前最有效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之一.但是Alq3难溶,一般通过真空蒸镀制作器件,成本高.将其掺杂在高分子基质制作的器件因器件发热发生聚集结晶而导致其稳定性下降.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合成了8种烷氧基取代的8-羟基喹啉的Al(Ⅲ)和Zn(Ⅱ)配合物, 其结构经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确证.测定了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光谱,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能.并通过DSC、TGA和偏光显微镜考察了热力学及液晶性质,Tm为341~269 ℃,Tg为158.3~119.6 ℃,4个Zn(Ⅱ)配合物均有液晶性.证实随柔性侧链链长的增长,其玻璃化温度及熔点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了一种Al(Ⅲ)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在28.6 V的驱动电压下得到最高亮度为27 cd/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衍生物 金属配合物 液晶 光致发光 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7-碘-8-羟基喹啉-5-磺酸络合吸附波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新民 吕元琦 +2 位作者 周连文 金锋 陆光汉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7-139,共3页
在HCl-NaAc缓冲溶液中,钨-7-碘-8-羟基喹啉-5-磺酸在-0.62 V(vs. SCE)处有一灵敏的络合吸附波,钨的浓度在7.5×10-8-4.5×10-7 mol/L和4.5×10-7-1.1× 10-5 mol/L分段与峰高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10-8... 在HCl-NaAc缓冲溶液中,钨-7-碘-8-羟基喹啉-5-磺酸在-0.62 V(vs. SCE)处有一灵敏的络合吸附波,钨的浓度在7.5×10-8-4.5×10-7 mol/L和4.5×10-7-1.1× 10-5 mol/L分段与峰高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10-8 mol/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用于合成样品中1.5×10-6 mol/L钨的测定,回收率为97.1%,5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8-羟基喹啉-5-磺酸 络合吸附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氟-4′-溴-苯甲亚胺]-8-羟基喹啉铝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兆星 李勤瑜 +1 位作者 许旋 曾和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8-341,共4页
应用密度泛函PBE0方法优化5-[2′-氟-4′-溴-苯甲亚胺]-8-羟基喹啉铝(AlA3)及5-[2′-氟-4′-溴-苯甲亚胺]-8-羟基喹啉(HA)的几何构型,用TDDFT法计算其电子光谱,对电荷转移及金属原子与配体的结合能进行了讨论.计算结果表明:(1)AlA3配合... 应用密度泛函PBE0方法优化5-[2′-氟-4′-溴-苯甲亚胺]-8-羟基喹啉铝(AlA3)及5-[2′-氟-4′-溴-苯甲亚胺]-8-羟基喹啉(HA)的几何构型,用TDDFT法计算其电子光谱,对电荷转移及金属原子与配体的结合能进行了讨论.计算结果表明:(1)AlA3配合物较稳定,但结合能略低于8-羟基喹啉铝(AlQ3).与AlQ3相比,AlA3的轨道作用较强,静电作用较弱,两者之和相近,但AlA3排斥能较大.(2)计算AlA3的两个电子吸收峰与实验结果相符.AlA3中的电荷由羟基喹啉基团通过Al原子在不同配体间转移呈现出最大吸收峰,属于AlQ3类衍生物的特征吸收峰.因为体系的共轭程度增大使LUMO轨道能降低,电子跃迁需要的能量减少,故吸收峰比AlQ3红移;(3)290 nm吸收峰是电荷由C N基团向羟基喹啉基团转移产生的.在喹啉环接上5-[2′-氟-4′-溴-苯甲亚胺]基团可望制备出波长更长的发光材料,且增加了一个较强的吸收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2'-氟4’--苯甲亚胺]-8-羟基喹啉 量子化学方法 电子光谱 结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喹啉动态有序介孔SiO_2涂层毛细管微萃取与ICP-MS在线联用分析天然水中铝的形态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文凌 胡斌 郑菲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1-624,共4页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SiO2溶胶,制备了8-羟基喹啉改性的有序介孔SiO2涂层毛细管,建立了毛细管微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CME—ICP—MS)在线联用技术分析铝形态的新方法。选择游离态铝和Al-柠檬酸络合物为不同铝形态的代表...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SiO2溶胶,制备了8-羟基喹啉改性的有序介孔SiO2涂层毛细管,建立了毛细管微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CME—ICP—MS)在线联用技术分析铝形态的新方法。选择游离态铝和Al-柠檬酸络合物为不同铝形态的代表物,详细探讨了不同实验参数对铝形态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8-羟基喹啉改性的有序介孔SiO2涂层毛细管在pH为5.0~8.0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分离试样中的稳定态单核铝(柠檬酸铝)和非稳定态无机单核铝(游离态铝)。方法的富集倍数为10,检出限为0.34ng·mL^-1。该法应用于湖水、池塘水和长江水中铝的组形态分析,所得结果与8-羟基喹啉负载硅胶微柱分离所得结果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改性有序介孔SiO2涂层毛细管微萃取 形态分析 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镶嵌于多孔硅微腔中8-羟基喹啉铝的窄峰发射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会新 李清山 +4 位作者 赵建平 田海峰 倪梦莹 李媛媛 曹小龙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7-241,共5页
利用浸渍法将 8 羟基喹啉铝 (Alq3)镶嵌到多孔硅微腔中 ,制备了多孔硅微腔—Alq3镶嵌膜 ,研究了多孔硅微腔对镶嵌其中的Alq3自发发射的微腔效应 ,观察到了光谱窄化、发光强度增强等现象。镶嵌于多孔硅微腔中的Alq3荧光光谱的半峰全宽只... 利用浸渍法将 8 羟基喹啉铝 (Alq3)镶嵌到多孔硅微腔中 ,制备了多孔硅微腔—Alq3镶嵌膜 ,研究了多孔硅微腔对镶嵌其中的Alq3自发发射的微腔效应 ,观察到了光谱窄化、发光强度增强等现象。镶嵌于多孔硅微腔中的Alq3荧光光谱的半峰全宽只有 1 5nm ,而非微腔样品 ,即镶嵌于普通的单层多孔硅中Alq3荧光谱半峰全宽在 85nm以上。并且有微腔时Alq3发光强度比没有微腔时Alq3发光强度增强一个数量级。随机改变微腔中Bragg反射镜高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可使高反射区展宽 ,从而更加有效地抑制了多孔硅本身的发光模 ,使发光色度更纯 ,但由于峰值透射率减小 ,导致共振峰强度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微腔 8-羟基喹啉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喹啉荧光试剂法测定茶叶中铝含量 被引量:7
20
作者 米培培 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4期106-108,共3页
Al(Ⅲ)与8-羟基喹啉荧光试剂在pH8.0的NH4Ac-NH3.H2O缓冲介质中形成荧光络合物,其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90 nm和510 nm,荧光强度与铝离子含量在0~0.6667μg/ml范围内呈线性正相关,最低检测限为0.026μg/ml,标准工作曲线方程为Y... Al(Ⅲ)与8-羟基喹啉荧光试剂在pH8.0的NH4Ac-NH3.H2O缓冲介质中形成荧光络合物,其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90 nm和510 nm,荧光强度与铝离子含量在0~0.6667μg/ml范围内呈线性正相关,最低检测限为0.026μg/ml,标准工作曲线方程为Y=310.53C+2.3335,相关系数r=0.9978(n=5)。将上述方法应用于茶叶中铝含量的测定,其平均回收率为102.7%,变异系数为3.1718%~4.6370%。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适合于茶叶中铝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8-羟基喹啉 荧光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