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伤早期救治中64层螺旋CT的应用 被引量:31
1
作者 张连阳 姚元章 +8 位作者 王韬 刘朝普 李英才 张宇 黄显凯 何奇元 张伟国 王毅 陈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374-1377,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多发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救治的284例多发伤,男性232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34.5岁。头颈伤54例,面部伤35例,胸部伤125例,腹部伤112例,骨盆及四肢伤104例,体表伤254例。合并休...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多发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救治的284例多发伤,男性232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34.5岁。头颈伤54例,面部伤35例,胸部伤125例,腹部伤112例,骨盆及四肢伤104例,体表伤254例。合并休克103例。ISS10~54分,平均16.3分。37例因伤情过重直接送入手术室,247例到院后3h内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螺旋CT检查时间8.4min。21例初检时有漏诊。急诊手术154例,其中启动绿色通道74例,非手术治疗130例。治愈272例(95.8%);死亡12例(4.2%)。结论多发伤早期救治中应用64层螺旋CT有助于缩短院内术前时间,提高早期确诊率和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64层螺旋CT 早期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根部形态结构的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华 黄新苗 +2 位作者 赵仙先 曹江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研究主动脉根部及临近组织结构64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无明显主动脉、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行MSCT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镜(VE)等方法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测得... 目的研究主动脉根部及临近组织结构64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无明显主动脉、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行MSCT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镜(VE)等方法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测得主动脉根部直径(22.79±3.31)mm,主动脉窦间距(33.43±3.34)mm,冠脉开口处直径(30.06±2.70)mm,升主动脉内径(30.39±3.42),窦底平面至窦顶平面距离(19.18±2.21)mm。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距主动脉根部距离分别为(15.71±3.53)mm、(15.96±3.78)mm。结论应用MS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开口大小、冠脉开口位置、有无发育畸形及与周边结构关系,为带瓣膜支架的设计与经皮主动脉瓣膜植入手术顺利施行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主动脉根部 经导管 主动脉瓣膜 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能 张军 +3 位作者 廖刚 唐艳隆 吴钊 王子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63-866,共4页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64-slice,CT)对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分析已确诊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病例组),术前64层螺旋CT检出的淋巴结总数、淋巴结直径(d)和病检结果,并与术前未行64层螺旋CT检查的进展期胃癌患者...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64-slice,CT)对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分析已确诊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病例组),术前64层螺旋CT检出的淋巴结总数、淋巴结直径(d)和病检结果,并与术前未行64层螺旋CT检查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对照组)比较术后淋巴结总数、不同直径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结果64层螺旋CT能够检出更多肿大淋巴结,尤其能提高直径(d)<10mm的检出率:d<10mm占89.5%(111/124),d≤5mm占65.3%(81/124),d<3mm占32.3%(40/124)。病例组切除的淋巴结数平均为30枚,其中d<10mm、d≤5mm、d<3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7.7%(108/139)、49.0%(68/139)、18.0%(25/139)。对照组切除的淋巴结数平均为19枚,其中d<10mm、d≤5mm、d<3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2.1%(25/48)、27.1%(13/48)、8.3%(4/48)。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行64层螺旋CT检查有利于发现小直径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进展期胃癌 D2根治术 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辉 武明辉 +3 位作者 宁培刚 吕传剑 马波 刘子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71-1373,共3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验前概率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像和平板运动试验。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验前概率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像和平板运动试验。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50%作为阳性结果),分别计算64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64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5.2%、88.6%、88.9%、95.1%、91.9%。其中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敏感性分别为100%、100%、92.6%;特异性为94.4%、94.1%、66.7%;阳性预测值为80.0%、91.7%、89.3%;阴性预测值为100%、100%、75.0%;准确率为95.5%、96.4%、86.1%。64层螺旋CT联合运动平板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7.6%、97.7%、97.6%、97.7%、97.7%。结论64层螺旋CT联合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验前概率低者)具有较高的筛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64 平板运动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郭惠琳 杜忠东 +1 位作者 彭芸 曾津津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随访时依据病变程度除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外,同时行64SCTCA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研究期间纳入15例患儿,急性期KD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急性期累及冠状动脉48/60支(80%)。患儿观察终点随访9个月至8.6年,平均(2.8±2.0)年,超声心动图示14/48支(29.2%)冠状动脉瘤或扩张消退,其余进一步扩张或无明显变化,累及冠状动脉34/60支(56.7%),同时检测出2处血栓,未发现狭窄及钙化。64SCTCA示累及冠状动脉30/60支(50%),主要累及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分布部位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一致,64SCTCA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冠状动脉瘤最大内径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837,P<0.001),64SCTCA发现4处血栓、5处钙化及3处狭窄。结论64SCTCA和超声心动图在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的随访中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64层螺旋CT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误诊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孟冷 张兆琪 +2 位作者 吕飚 于薇 晏子旭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3期187-192,共6页
目的对照X线冠状动脉造影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误诊原因。方法搜集140例患者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DCTCA)完整资料,以其近期实施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对于两种检查结果中不同的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DC... 目的对照X线冠状动脉造影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误诊原因。方法搜集140例患者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DCTCA)完整资料,以其近期实施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对于两种检查结果中不同的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DCTCA显示1343支冠状动脉,不同部位的Ⅲ级血管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无显著差异(χ2检验,P>0.05)。在Ⅰ、Ⅱ级血管中,79支两项检查结果不一致,其中64DCTCA假阳性28支,假阴性14支,10支病变程度评估过重,27支评估过轻。各组血管间总体存在显著差异(χ2检验,P<0.01);对冠状动脉主干与分支的误诊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检验,P<0.01),而冠状动脉主干LAD,LCX和RCA病变显示无显著差异(χ2检验,P>0.05)。结论完善的检查前准备是保障64DCTCA重组优质冠状动脉图像的前提,良好的图像后处理有助于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评价肺静脉与左心房的形态结构 被引量:7
7
作者 连士杰 曹江 +1 位作者 秦永文 弓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13-317,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房颤患者46例,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运用3D成像及内镜等技术对肺静脉、左心房等解剖结构进行构建。结果①64层螺旋CT可构建肺静脉形态... 目的评价应用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房颤患者46例,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运用3D成像及内镜等技术对肺静脉、左心房等解剖结构进行构建。结果①64层螺旋CT可构建肺静脉形态,并测得肺静脉数量、开口大小以及各个肺静脉走行方向,其中房颤组肺静脉开口大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64层螺旋CT构建左心耳形态,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之间的界嵴及界嵴与左侧上下肺静脉之间连接部位的关系分别存在2种形态变异。③64层螺旋CT构建左房顶部形态分为突起型(9.0%)、凹陷型(32.9%)、平坦型(58.1%)3种,有12.5%存在局部凹陷。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地构建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心房纤维颤动 肺静脉 左心房 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龚波 武洪林 +8 位作者 沈丹丹 陈建平 陆成栋 郑建刚 唐庆放 李红尧 吴惠明 殷超 薛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01-1505,共5页
目的:评价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5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从心动周期的R-R相位0~95%每间隔5%进行重建。使用西... 目的:评价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5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从心动周期的R-R相位0~95%每间隔5%进行重建。使用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处理。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分组,获得最佳重建时相,进而评价不同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中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65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0%~75%R-R间期;心率65~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5%~70%R-R间期;心率>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及心率波动幅度的变大而下降。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影响。控制心率、减小心率波动以及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可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心率 重建时相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在门腔分流模拟穿刺角度测量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剑华 周庭永 +4 位作者 杨新文 吕发金 张本斯 张琳 刘本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通过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患者模拟穿刺途径与门静脉右支及肝中、肝右静脉夹角的测量,以期为肝内门腔分流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被检查组共40例;肝硬化组符合纳入标准14例。用智能追踪技术启动扫描。并... 目的通过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患者模拟穿刺途径与门静脉右支及肝中、肝右静脉夹角的测量,以期为肝内门腔分流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被检查组共40例;肝硬化组符合纳入标准14例。用智能追踪技术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结果无论正常组或肝硬化Child-PughA、B分级组,肝中、肝右静脉1、2、3cm和门静脉右支1、2cm间的模拟穿刺途径与肝静脉间夹角平均值呈减小趋势,而模拟穿刺途径与门静脉右支间夹角则依次增大。按照α=0.05标准认为正常组与肝硬化Child-PughA、B分级组模拟穿刺途径与肝中、肝右静脉和门静脉间夹角没有显著差异。结论TIPSS模拟穿刺途径与肝中、肝右静脉和门静脉右支间夹角变化方向相反。在肝中静脉2cm与门静脉2cm间穿刺较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肝内门腔分流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64层螺旋CT评价LAD重度狭窄患者左心功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春红 刘军 +1 位作者 梁立华 彭述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64层螺旋CT(64SCT)与超声心动图(Echo)及X线左心室造影(LVG)比较,探讨其在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重度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4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LAD重度狭窄(狭窄>75%)患者40例,并在两周内接受E... 目的:64层螺旋CT(64SCT)与超声心动图(Echo)及X线左心室造影(LVG)比较,探讨其在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重度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4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LAD重度狭窄(狭窄>75%)患者40例,并在两周内接受Echo和LVG检查。均计算左心功能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结果:64SCT与Echo、LVG在测定左心室功能方面具有高度相关性,一致性可被临床接受;64SCT与LVG的一致性界限稍大于64SCT与Echo的一致性界限。64SCT所测EDV、ESV稍高于Echo及LV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SCT所测EF低于Echo,差异无显著性,而与LV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SCT在评价LAD重度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方面与LVG、Echo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64SCT是定量评价LAD重度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准确、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功能 64层螺旋CT 超声心动图 X线左室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超声及64-MSCT诊断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国祥 陈江华 +1 位作者 单忠贵 段少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US)和64层螺旋CT(64-MSCT)血管造影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冠状动脉瘘的US(7例)和64-MSCT(3例),分析其影像表现及特点。结果:病变均为单侧性(右侧3例,左侧4例),引流入右心肺动脉... 目的:评价超声(US)和64层螺旋CT(64-MSCT)血管造影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冠状动脉瘘的US(7例)和64-MSCT(3例),分析其影像表现及特点。结果:病变均为单侧性(右侧3例,左侧4例),引流入右心肺动脉系统4例,左心3例。征象包括扩大的冠状动脉及其起源、瘘口及注入心腔或大血管腔;US可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64-MSCT能显示其病变整体、周围结构及钙化。结论:US可作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常规检查,64-MSCT显示病变全面,可作为补充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畸形 超声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畸形价值初探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翔 金朝林 +3 位作者 张树桐 肖建伟 陈发祥 谢元亮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8期826-829,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畸形的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多平面重组(MPR)等方法分析2672例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总结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和CT表现。结果:2672例中发现冠状动...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畸形的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多平面重组(MPR)等方法分析2672例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总结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和CT表现。结果:2672例中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8例(0.67%),其中发生于右冠11例(61.11%),左冠7例(38.89%);发现冠状动脉瘘7例(0.26%)。结论: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准确全面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异常起源、走行和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畸形 冠状动脉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64层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活体肝动脉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剑华 周庭永 +4 位作者 杨新文 吕发金 张本斯 张琳 杜赵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活体肝动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动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选取行上腹部64-MSCT扫描检查的病例共153例,在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对腹主动脉腹腔干层面连续检测下,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活体肝动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动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选取行上腹部64-MSCT扫描检查的病例共153例,在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对腹主动脉腹腔干层面连续检测下,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依据Michels标准153肝动脉分型如下:①I型,占80.4%(123例);②II型,占2.0%(3例);③III型,占2.6%(4例);④Ⅳ型,占2.0%(3例);⑤V型,占4.0%(6例);⑥VI型,占1.3%(2例);⑦Ⅶ型,占1.3%(2例);⑧Ⅷ型,无;⑨IX型,占2.6%(4例);⑩X型,无。其他型,占4.0%(6例)不能归入Michels分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动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肝动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变异,对于活体肝动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肝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叶道斌 高建华 +2 位作者 张如意 杨帆 韩文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5期412-414,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原始及重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94例...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原始及重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94例显示异常,其中狭窄梗阻性病变50例,动脉瘤21例,动脉瘤支架术后1例,夹闭术4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例,静脉窦血栓4例,直窦闭塞伴永存镰状窦1例,大脑大静脉和直窦瘤样扩张1例,永存舌下动脉1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和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在肝内门腔分流模拟穿刺途径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剑华 周庭永 +4 位作者 吕发金 张琳 刘本菊 张本斯 张志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92-1595,共4页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64-MSCT)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患者门静脉右支1、2cm处与肝中静脉、肝右静脉1、2、3cm间模拟穿刺途径进行测量。方法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被检查组共40例;肝硬化组符合纳入标准14例。...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64-MSCT)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患者门静脉右支1、2cm处与肝中静脉、肝右静脉1、2、3cm间模拟穿刺途径进行测量。方法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被检查组共40例;肝硬化组符合纳入标准14例。用智能追踪技术启动扫描,在GE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结果正常组与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ФMHV1、ФRHV1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肝右静脉1~2cm处及肝中静脉1~2cm处直径较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减小迅速。正常组与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模拟穿刺途径距离DMHV2-RPV1、DMHV3-RPV1、DMHV3-RPV2、DRHV1-RPV1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是准确测量活体功能状态下肝内血管的有效方法。肝内门腔分流术模拟穿刺途径的研究有助于选择适当长度和类型的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肝内门腔分流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在DIPS术模拟穿刺途径测量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剑华 周庭永 +4 位作者 张本斯 成家茂 李彦彦 李林宏 杜赵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Child-PughA、B分级组患者肝门静脉左支、右支1、2 cm处与肝后下腔静脉间模拟穿刺途径进行测量,以期为临床DIPS术提供资料。方法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组共39例,肝硬化组16例。用智能追踪...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Child-PughA、B分级组患者肝门静脉左支、右支1、2 cm处与肝后下腔静脉间模拟穿刺途径进行测量,以期为临床DIPS术提供资料。方法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组共39例,肝硬化组16例。用智能追踪技术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结果非肝病组与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肝门静脉左支、右支1、2 cm处直径没有差异性,且呈减小趋势。肝门静脉左支1 cm处与肝后下腔静脉下等分线间距离最短;上、下等分线与肝门静脉左支1、2 cm间模拟穿刺途径距离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下等分线与肝门静脉右支1、2 cm间有差异(P<0.05)。结论 64-MSCT能为DIPS术提供活体状态下的相关穿刺信息。DIPS术模拟穿刺途径的研究有助于DIPS术确定穿刺途径和选择支架长度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DIPS 肝硬化 肝门静脉 肝后下腔静脉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降脂药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赵季红 李玉明 +3 位作者 田军 李学文 姜铁民 孙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观察经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协同作用。方法:经64层螺旋CT... 目的:观察经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协同作用。方法:经64层螺旋CT诊断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组)55例,阿托伐他汀+缬沙坦联合治疗组(B组)5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药物治疗6个月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药物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P均<0.01),且B组较A组降低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脂质斑块、混合斑块明显减小(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变化均不明显(P均>0.05)。B组与A组相比,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缩小幅度更明显(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变化不明显(P均>0.05)。结论:应用他汀类降脂药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加强了抑制炎性反应、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阿托伐他汀 缬沙坦 高敏C反应蛋白 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