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4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氨基酸对模型葡萄酒溶液中锦葵素-3-O-葡萄糖苷辅色作用研究
1
作者 王静 刘晓蕊 +1 位作者 吴静 李茹一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6-203,共8页
为探究芳香族氨基酸对花色苷颜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3种氨基酸(L-苯丙氨酸、L-色氨酸和L-酪氨酸)与锦葵素-3-O-葡萄糖苷在红葡萄酒模型溶液中的辅色作用,以辅色效果和反应热力学参数为指标筛选最佳的辅色剂,并借助红外光谱、分子对接... 为探究芳香族氨基酸对花色苷颜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3种氨基酸(L-苯丙氨酸、L-色氨酸和L-酪氨酸)与锦葵素-3-O-葡萄糖苷在红葡萄酒模型溶液中的辅色作用,以辅色效果和反应热力学参数为指标筛选最佳的辅色剂,并借助红外光谱、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最高物质的量比为1∶100时色氨酸辅色效果最佳(λ_(max)提高了46.19%),并且ΔG°<0,为自发放热反应。傅里叶红外光谱、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L-色氨酸可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锦葵素-3-O-葡萄糖苷相互作用,是提高氨基酸-锦葵素-3-O-葡萄糖苷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添加L-色氨酸用作辅色剂提高锦葵素-3-O-葡萄糖苷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葡萄酒 锦葵素-3-O-葡萄糖苷 氨基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探究不同ω-3/ω-6含量油脂乳液的消化特性
2
作者 杨启月 樊易卓 +4 位作者 莫依桐 张立彦 张业辉 张友胜 焦文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80-388,共9页
本文旨在探究ω-3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LC PUFAs)和ω-6 LC PUFAs组成比例对油脂的消化特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消化模型,制备不同ω-3/ω-6(0、0.62、1.41、9.31)比例的O/W乳液,对消化过程中粒径、ζ-... 本文旨在探究ω-3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LC PUFAs)和ω-6 LC PUFAs组成比例对油脂的消化特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消化模型,制备不同ω-3/ω-6(0、0.62、1.41、9.31)比例的O/W乳液,对消化过程中粒径、ζ-电位、微观结构及小肠消化过程中脂肪酸的释放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ω-3/ω-6比例的乳液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似,同时各乳液消化特性有所区别。不含有ω-3PUFAs的葵花籽油乳液(ω-3/ω-6,0)的初始粒径显著大于其他三种乳液(P<0.05),在经口腔和胃消化后更为明显,葵花籽油乳液发生絮凝,粒径显著增加(P<0.05)。胃消化导致四种乳液失稳,ζ-电位呈现在整个消化过程的最低电负性,且油滴聚集强度和粒径大小随着ω-3/ω-6比例增大而减小。小肠阶段生成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相对释放量随着ω-3/ω-6比例的增加而减小,具体如下:葵花籽油(117%)>混合油A(108%)>混合油B(99%)>鱼油(78%)。这说明ω-3和ω-6 PUFAs的组成及其比例是影响四种O/W乳液消化的重要因素,其中ω-6增强型乳液具有更高的消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 乳液 体外消化 鱼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6/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研究
3
作者 延思淼 李梦琦 +6 位作者 陈颐 钟秀驰 田滢舟 林怡然 林再帆 冉青珍 陈万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2-983,共12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信号通路在子宫腺肌病(ADM)中的调控作用,评估JAK2抑制剂AG490对ADM的治疗潜力。方法:(1)新生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DM组,构建他莫昔芬诱导的ADM小鼠...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信号通路在子宫腺肌病(ADM)中的调控作用,评估JAK2抑制剂AG490对ADM的治疗潜力。方法:(1)新生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DM组,构建他莫昔芬诱导的ADM小鼠模型。Western blot检测IL-6/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2)AG490处理人子宫内膜腺癌Ishikawa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IL-6/JAK2/STAT3信号通路、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细胞迁移和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集落形成实验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3)将ADM小鼠随机分为AG490组和ADM组,分别腹腔注射AG490和等体积溶剂。Western blot检测IL-6/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子宫组织细胞EMT、迁移和增殖相关蛋白表达;TUNEL实验检测小鼠子宫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ADM小鼠中IL-6/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2)AG490抑制了Ishikawa细胞IL-6/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P<0.05);vimentin和Slug表达水平降低(P<0.05),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P<0.01),MMP-2和MMP-9表达水平降低(P<0.05),细胞的EMT、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抑制;Bcl-2和cyclin D1表达水平降低(P<0.05),Bax表达升高(P<0.05),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凋亡水平升高(P<0.01)。(3)ADM小鼠腹腔注射AG490后,其子宫组织中p-JAK2/JAK比值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N-cadherin、vimentin、Snail、Slug和Twist表达水平降低(P<0.05),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P<0.05),MMP-2和MMP-9表达水平降低(P<0.05),Bcl-2/Bax比值和PC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细胞凋亡水平升高。结论:IL-6/JAK2/STAT3信号通路在ADM中异常激活,通过促进子宫内膜细胞EMT、增殖、侵袭及迁移过程对ADM的发展起到调控作用。AG490通过阻断IL-6/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细胞EMT、增殖、迁移与侵袭,促进细胞凋亡,具有治疗ADM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IL-6/JAK2/STAT3信号通路 上皮-间充质转化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N,N-二乙氨基-3-羟基苯并黄酮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的溶剂极性效应——实验和理论研究
4
作者 姜羊林 陈明卿 +4 位作者 梁民 尧奕歌 张燕 王鹏 张建平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4,共9页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光化学反应,通常发生在具有分子内氢键的发色团中。3-羟基黄酮类衍生物(3-HFs)由于其广泛的天然来源和对环境极度敏感的荧光发光特性而备受关注。与3-HFs相比,4′-N,N-二乙氨基-3-羟基...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光化学反应,通常发生在具有分子内氢键的发色团中。3-羟基黄酮类衍生物(3-HFs)由于其广泛的天然来源和对环境极度敏感的荧光发光特性而备受关注。与3-HFs相比,4′-N,N-二乙氨基-3-羟基黄酮(D-HBF)具有扩展的共轭体系和大幅红移的吸收特性,而最新研究表明,由于具有ESIPT特性,它可以用作环境极性敏感的生物荧光探针。本研究通过采用多种光谱和理论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D-HBF在极性不同的三种非质子型溶剂(环己烷、乙醚和四氢呋喃)中的ESIPT反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三种溶剂中均能观测到D-HBF的ESIPT典型双发射峰,而这些峰的相对比率受溶剂极性的调控。荧光动力学分析揭示,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激发态中正向和反向的质子转移反应速率都降低,同时反向质子转移变得更占优势。该研究还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比较了三种溶剂中D-HBF的基态和激发态分子内氢键的键长和键角参数,确定了ESIPT反应是激发态分子内氢键增强机制。计算结果表明,增加溶剂极性会导致处于S1态的D-HBF分子的3-羟基伸缩振动红外吸收频率向高波数移动,这证明了相应的N^(*)态的分子内氢键减弱。此外,电子密度分析显示,引入在4′-位的强给电子官能团(4′-N,N-二乙氨基)使得D-HBF在激发态下具有典型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最后,势能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在激发态下质子转移更容易发生,而溶剂极性增加会导致更高的质子转移势垒,从而阻碍了相应的ESIPT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分析进一步表明,溶剂极性增加使激发态快速质子转移更倾向于向N^(*)态移动。这项研究为D-HBF类衍生物作为环境极性敏感的生物探针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N N-二乙氨基-3-羟基苯并黄酮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密度泛函理论/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溶剂极性效应 荧光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TL3介导的m^(6)A修饰调控miR-1224-5p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
5
作者 胡东来 赵梓岐 楚元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目的:探究miR-1224-5p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表达调控机制。方法:选用人前列腺癌细胞PC3、DU145、LNCaP、22Rv1和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利用qPCR法检测miR-1224-5p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使用脂质体... 目的:探究miR-1224-5p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表达调控机制。方法:选用人前列腺癌细胞PC3、DU145、LNCaP、22Rv1和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利用qPCR法检测miR-1224-5p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使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miR-1224-5p模拟物(mimic)、抑制剂(inhibitor)及相应的阴性对照(NC)质粒转染至PC3和DU145细胞中,qPCR法验证转染效率,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转染miR-1224-5p mimic与inhibitor对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借助SRAMP网站预测pri-miR-1224-5p序列中潜在的N6-甲基腺苷(m^(6)A)修饰位点,通过甲基化RNA免疫沉淀实验(MeRIP)验证预测结果,qPCR法检测m^(6)A修饰关键调控分子甲基转移酶3(METTL3)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CCK-8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转染METTL3 siRNA对PC3和DU145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qPCR法和MeRIP检测METTL3介导的m^(6)A修饰对miR-1224-5p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miR-1224-5p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均P<0.01)。转染miR-1224-5p mimic能够促进PC3和DU145细胞增殖、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P<0.05或P<0.01),转染miR-1224-5pinhibitor能够抑制PC3和DU145细胞增殖、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P<0.05或P<0.01)。pri-miR-1224-5p具有m^(6)A修饰位点;METTL3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均P<0.01),转染METTL3 siRNA能够抑制PC3和DU145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均P<0.01);METTL3介导的m^(6)A修饰能够调控miR-1224-5p的表达。结论:miR-1224-5p受METTL3介导的m^(6)A修饰调控,从而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下调miR-1224-5p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miR-1224-5p N^(6)-甲基腺苷 甲基转移酶3 增殖 迁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苯基-3-氨基氮杂环丁烷开环形成噻唑或噁唑的机理研究
6
作者 顼兴宇 解晓明 邱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4,共12页
为深入研究(2S,3S)-2-苯基-1-[(S)-1-苯乙基]氮杂环丁烷-3-胺的开环反应机理,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采用明尼苏达泛函M06-2X方法计算了其分别与苯基异硫氰酸酯和苯基异氰酸酯在室温下的反应历程,并对比了不同溶剂对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 为深入研究(2S,3S)-2-苯基-1-[(S)-1-苯乙基]氮杂环丁烷-3-胺的开环反应机理,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采用明尼苏达泛函M06-2X方法计算了其分别与苯基异硫氰酸酯和苯基异氰酸酯在室温下的反应历程,并对比了不同溶剂对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影响.基于计算结果提出了如下反应机理:(2S,3S)-2-苯基-1-[(S)-1-苯乙基]氮杂环丁烷-3-胺与苯基异硫氰酸酯反应生成中间体,中间体发生质子转移;然后硫原子对四元环C2位进行亲核进攻得到五元环中间体;最后异构化得到二氢噻唑.该化合物与苯基异氰酸酯反应更倾向于生成脲类化合物.脲发生开环反应时,需借助质子酸或三氟甲基磺酸铜进行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氨基氮杂环丁烷 开环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载银电极的制备及其对3,4,5,6-四氯吡啶甲酸的脱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淳安 胡义娇 徐颖华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51,155,共4页
实验采用了卤素离子预吸附方法,制备了附载型高分散碳载银(Ag\C)催化剂,初步分析了卤素离子对碳载银制备的影响;采用了XRD(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碳载银进行表征,运用循环伏安法测试了碳载银微电极对3,4,5,6-四... 实验采用了卤素离子预吸附方法,制备了附载型高分散碳载银(Ag\C)催化剂,初步分析了卤素离子对碳载银制备的影响;采用了XRD(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碳载银进行表征,运用循环伏安法测试了碳载银微电极对3,4,5,6-四氯吡啶甲酸电还原效果.实验表明:功能离子的预吸附有利于小粒径粒子的生长和均匀分布;卤素离子对银分散能力的顺序为Cl-<Br-<I-;碳载银微电极对3,4,5,6-四氯吡啶甲酸电还原有催化作用,银粒径越小,催化效果越好;3,4,5,6-四氯吡啶甲酸在碳载银上的电还原是受吸附控制的完全不可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载银 3 4 5 6-四氯吡啶甲酸 脱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双歧杆菌NX-6对高脂血症模型斑马鱼的降血脂作用及其机制
8
作者 何盈犀 许欣筑 +3 位作者 林淑娴 盛雯 许素哗 郭丽娜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07-215,共9页
目的:分析动物双歧杆菌NX-6的菌株特性,并通过代谢组学结合斑马鱼模式生物探究NX-6的降脂作用机制。方法:测定并绘制NX-6生长曲线,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形态,利用人工胃液和小肠液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评估NX-6的耐受性,进一步通过... 目的:分析动物双歧杆菌NX-6的菌株特性,并通过代谢组学结合斑马鱼模式生物探究NX-6的降脂作用机制。方法:测定并绘制NX-6生长曲线,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形态,利用人工胃液和小肠液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评估NX-6的耐受性,进一步通过全基因组学测序技术从基因层面评估其安全性和潜在功效,运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NX-6代谢活动产生的代谢产物,分析与降脂相关的关键代谢物。运用高脂饲料喂食斑马鱼建立高脂血症模型,通过油红O特异性脂肪染色观察斑马鱼脂质积累情况以研究NX-6及其关键代谢产物的降脂效果,明确降脂关键代谢物,通过斑马鱼高脂模型评价关键代谢物吲哚-3-甲酸的降脂作用。结果:与对照菌株动物双歧杆菌BB12相比,动物双歧杆菌NX-6的人工胃肠液耐受能力更高,NX-6的基因组无毒性基因,且具有丰富的脂质以及色氨酸代谢通路基因簇。与高脂血症模型组相比,NX-6高度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斑马鱼总胆固醇与总甘油三酯的含量(P<0.001)。与BS培养基相比,NX-6发酵上清液中的吲哚-3-甲酸与2-吲哚酮含量显著增加。经NX-6处理后,斑马鱼体内的吲哚-3-甲酸含量高度显著增加(P<0.001)。吲哚-3-甲酸能高度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斑马鱼体内的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含量(P<0.001)。结论:动物双歧杆菌NX-6通过其代谢物吲哚-3-甲酸降低高脂血症斑马鱼模型的脂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双歧杆菌NX-6 色氨酸代谢产物 吲哚-3-甲酸 斑马鱼 降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_(3)O_(4)磁分子印迹纳米粒子比色检测蔬菜中6-苄氨基腺嘌呤残留
9
作者 刘艺丹 栗鑫 +2 位作者 王婧丽 李脉泉 刘霞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6,103,共9页
[目的]实现蔬菜中6-苄氨基腺嘌呤(6-BA)残留的快速、灵敏、可视化检测。[方法]基于Fe_(3)O_(4)磁分子印迹纳米粒子(Fe_(3)O_(4)MMIP NPs)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特异识别性,构建了一种简单、快速、高选择性检测6-BA的比色方法,并用于蔬菜... [目的]实现蔬菜中6-苄氨基腺嘌呤(6-BA)残留的快速、灵敏、可视化检测。[方法]基于Fe_(3)O_(4)磁分子印迹纳米粒子(Fe_(3)O_(4)MMIP NPs)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特异识别性,构建了一种简单、快速、高选择性检测6-BA的比色方法,并用于蔬菜中6-BA残留检测。[结果]在pH 4.0、H 2O 2浓度0.02 mol/L、TMB浓度0.02 mol/L和反应时间5 min时,Fe_(3)O_(4)MMIP NPs表现出最佳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6-BA在1~3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空白和样品吸光度值的差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697 ng/mL。该方法被成功应用于蔬菜(黄瓜、西红柿、黄豆芽、绿豆芽)中6-BA残留检测,回收率为83.47%~106.76%,相对标准差为0.37%~5.66%。此外,4℃下,Fe_(3)O_(4)MMIP NPs贮存60 d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结论]基于Fe_(3)O_(4)MMIP NPs检测6-BA的比色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等优势,能够用于蔬菜中6-BA残留检测,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分子印迹纳米粒子 类过氧化物酶 6-氨基腺嘌呤 比色检测 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7
10
作者 成健 姚其正 +3 位作者 周新利 杜扬 方东 刘祖亮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72-675,共4页
以2,6-二氨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硝化、氮氧化两步反应得到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硝化反应和氮氧化反应收率分别为90%、84%,ANPyO总收率为75%,高于Ritter-Licht公开的方法(45%)。测试了ANPyO的爆速(7000m.s-1,1.50... 以2,6-二氨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硝化、氮氧化两步反应得到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硝化反应和氮氧化反应收率分别为90%、84%,ANPyO总收率为75%,高于Ritter-Licht公开的方法(45%)。测试了ANPyO的爆速(7000m.s-1,1.50g.cm-3)、DSC放热峰(365℃),以及5s延滞期爆发点(400℃)、摩擦感度(360N)和落锤感度(250cm)。结果表明:ANPyO爆轰性能和安全性能与1,3,5-三氨基-2,4,6-三硝基苯(TATB)接近,是一种在含能材料领域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能钝感炸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2 6-氨基-3 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 1 3 5-氨基-2 4 6-三硝基苯(TATB) 合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衍生化3-氨基-2-恶唑烷酮的夹心酶联免疫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世伟 吴会玲 +6 位作者 周迎春 王炳志 杨星星 杜业刚 汤璐 冯荣虎 郭继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276,共6页
建立一种3-氨基-2-恶唑烷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夹心免疫检测方法。通过1,6-己二醇连接2-硝基-4-羧基苯甲醛和生物素合成针对AOZ的新型衍生试剂。在样品前处理时加入衍生试剂可对AOZ进行衍生,衍生产率为89%。在酶标板上包被抗... 建立一种3-氨基-2-恶唑烷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夹心免疫检测方法。通过1,6-己二醇连接2-硝基-4-羧基苯甲醛和生物素合成针对AOZ的新型衍生试剂。在样品前处理时加入衍生试剂可对AOZ进行衍生,衍生产率为89%。在酶标板上包被抗AOZ单克隆抗体并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亲和素或抗生物素抗体作为第二结合物可实现AOZ的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得到双抗夹心和抗体-亲和素夹心模式下两个表位的极限距离,分别为12Å和13Å,理想距离分别为16Å和17Å。在双抗夹心和抗体-亲和素夹心模式下的检出限分别达到1.8 pg/mL和0.8 pg/mL(以AOZ质量浓度计),相对于竞争ELISA,其灵敏度最高提高了25倍。平均回收率为73%~85%,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氨基-2-恶唑烷酮 夹心酶联免疫分析 表位间隔距离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的精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心龙 刘祖亮 +3 位作者 成健 苏强 郝尧刚 胡炳成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3-428,共6页
研究了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经酰化、重结晶和还原的新精制工艺,考察了精制工艺条件对ANPyO纯度、粒径分布、机械感度、摩擦感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对比了新精制工艺样品和三氟乙酸精制样品的酸度、熔点、热安定... 研究了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经酰化、重结晶和还原的新精制工艺,考察了精制工艺条件对ANPyO纯度、粒径分布、机械感度、摩擦感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对比了新精制工艺样品和三氟乙酸精制样品的酸度、熔点、热安定性和撞击感度。结果表明,精制中间体2,6-二乙酰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采用DMF作溶剂重结晶,氨气作胺化剂,50℃条件下所得ANPyO产物总收率为90.5%,纯度为99.5%,样品的粒度、微观结构和安全性能较理想。新精制工艺所得产物pH为6.3,熔点355℃,真空安定性0.01 mL·g-1,撞击感度257 cm,摩擦感度2%,性能显著优于三氟乙酸精制所得ANPyO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2 6-氨基-3 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 精制 性能 酸度 粒径分布 熔点 真空安定性 撞击感度 摩擦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晶体形貌的MD模拟 被引量:5
13
作者 石文艳 王风云 +1 位作者 夏明珠 雷武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6,共8页
为探讨溶剂对炸药晶体形貌的影响机制和溶剂的选择依据,采用附着能(AE)模型预测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在真空的晶体形貌,确定其主要生长晶面;并运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ANPyO晶面与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 为探讨溶剂对炸药晶体形貌的影响机制和溶剂的选择依据,采用附着能(AE)模型预测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在真空的晶体形貌,确定其主要生长晶面;并运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ANPyO晶面与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进而通过修正的AE模型预测其在DMF中的晶体形貌。结果表明:ANPyO在真空中的晶体形状接近椭圆,主要生长晶面为(110)、(100)、(11-2)及(10-1)面。溶剂与晶面间存在较强相互作用,径向分布函数分析表明相互作用能主要包括范德华作用,库仑作用和氢键。在溶剂DMF中,晶面的修正附着能绝对值顺序为(110)<(11-2)<(10-1)<(100),ANPyO晶体形貌接近片状,与已有实验结果一致。此外,DMF分子在ANPyO晶面的扩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扩散系数与修正附着能绝对值成线性关系,晶体生长形貌亦受溶剂扩散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氨基-3 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 晶体形貌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扩散系数 修正的附着能(A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为基的耐热混合炸药性能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志伟 刘祖亮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1,共5页
分别制备了以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为基,加入氟橡胶F2311、氟橡胶F2603及其两种混合物黏结剂和增塑剂组成的三种耐热混合炸药,进行了耐热性、感度、成型性、爆炸能量和破甲威力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以ANPyO为... 分别制备了以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为基,加入氟橡胶F2311、氟橡胶F2603及其两种混合物黏结剂和增塑剂组成的三种耐热混合炸药,进行了耐热性、感度、成型性、爆炸能量和破甲威力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以ANPyO为基耐热炸药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可以在200~250℃温度条件下使用;成型性能良好;机械感度比较接近,均低于单质ANPyO,撞击和摩擦感度最小值分别为10%和24%;爆速和破甲性能均高于以PYX基的混合炸药,爆速提高约400m.s-1,破甲深度提高约3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耐热炸药 2 6-氨基-3 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 感度 爆炸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4′-吡啶)氨基苯]-4,5-二氢-3(2H)哒嗪酮抗兔和大鼠失血性休克效应及初步机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江其生 胡德耀 +5 位作者 肖南 杜文华 刘韧 闵家鑫 王庆松 刘良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 研究新型钙增敏强心剂 6 [4 (4′ 吡啶 )氨基苯 ] 4 ,5 二氢 3(2H)哒嗪酮 (MCI 15 4 )抗失血性休克效应并探讨其初步机理。方法 以改良Wigger法 ,即股动脉放血并维持血压 5 .33kPa 2h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观察MCI ... 目的 研究新型钙增敏强心剂 6 [4 (4′ 吡啶 )氨基苯 ] 4 ,5 二氢 3(2H)哒嗪酮 (MCI 15 4 )抗失血性休克效应并探讨其初步机理。方法 以改良Wigger法 ,即股动脉放血并维持血压 5 .33kPa 2h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观察MCI 15 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 12、2 4和 4 8h存活率的影响 ;以彩色频谱多普勒观察MCI 15 4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心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平均血流量和血流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 MCI 15 4组休克大鼠 12、2 4和 4 8h存活率分别为 17/ 2 0、15 / 2 0和13/ 2 0 ,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的 11/ 2 0、8/ 2 0、4 / 2 0 ;MCI 15 4治疗后 2h ,能显著降低休克家兔肝、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 ;治疗后 4h能明显增加休克家兔心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血流量 ,显著降低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结论 MCI 15 4有较满意的抗失血性休克效应 ,其机理可能与增强休克动物心脏功能和增加主要器官血流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4′-吡啶)氨基苯]-4 5-二氢-3-(2H)哒嗪酮 休克 血流速率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二氯-2-氨基吡啶合成新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维清 马梦林 张园园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61-1165,共5页
本文报道了3,6-二氯-2-氨基吡啶的两种新合成方法。第一种方法:以3,6-二氯-2-吡啶甲酸为原料,经过酰氯、酰胺中间体,再霍夫曼降解得到3,6-二氯-2-氨基吡啶;第二种方法:以戊二酰亚胺为原料,采用三氯氧磷进行氯化反应,合成中间体2,3,6-三... 本文报道了3,6-二氯-2-氨基吡啶的两种新合成方法。第一种方法:以3,6-二氯-2-吡啶甲酸为原料,经过酰氯、酰胺中间体,再霍夫曼降解得到3,6-二氯-2-氨基吡啶;第二种方法:以戊二酰亚胺为原料,采用三氯氧磷进行氯化反应,合成中间体2,3,6-三氯吡啶,经过氨化反应得到3,6-二氯-2-氨基吡啶。并对两种合成方法进行了简单对比。最后以合成的3,6-二氯-2-氨基吡啶为原料进一步合成了3,6-二氯-2-氟吡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6-二氯-2-氨基吡啶 2 3 6-三氯吡啶 3 6-二氯-2-吡啶甲酸 3 6-二氯-2-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氨基-6-硝基-[1,2,5]噁二唑并[3,4-b]吡啶-1-氧化物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丛明 王永彬 +1 位作者 刘祖亮 姚其正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2-575,共4页
设计了一种新化合物(7-氨基-6-硝基-[1,2,5]噁二唑并[3,4-b]吡啶-1-氧化物)的合成方法。以2-氯-4-氨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硝化、叠氮化、热解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总收率为42%,并采用核磁共振、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利... 设计了一种新化合物(7-氨基-6-硝基-[1,2,5]噁二唑并[3,4-b]吡啶-1-氧化物)的合成方法。以2-氯-4-氨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硝化、叠氮化、热解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总收率为42%,并采用核磁共振、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热性能,其分解温度为215.93℃,按GJB772A-1997方法实测摩擦感度和撞击感度都为0,表明7-氨基-6-硝基-[1,2,5]噁二唑并[3,4-b]吡啶-1-氧化物是一种钝感含能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合成 热分解 含能化合物 感度 7-氨基-6-硝基-[1 2 5]噁二唑并[3 4-b]吡啶-1-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外源6-BA对黄精初生根茎生理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王溶溶 岳贺伟 +5 位作者 张博 胡鹏 刘旸 杨雪 李娟 李连珍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0,共11页
为探究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对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初生根茎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0 mg/L(CK)、50 mg/L(M1)、100 mg/L(M2)、200 mg/L(M3)4个质量浓度的6-BA处理黄精初生根茎,调查初生根茎出苗及生长情况... 为探究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对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初生根茎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0 mg/L(CK)、50 mg/L(M1)、100 mg/L(M2)、200 mg/L(M3)4个质量浓度的6-BA处理黄精初生根茎,调查初生根茎出苗及生长情况,测定其出苗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肪酶、苹果酸脱氢酶(MD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及丙二醛(MDA)、脂肪、游离氨基酸、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6-BA处理的黄精初生根茎出苗率,幼苗的叶长、叶宽、初生根茎、直径、主根长、侧根数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CK(P<0.05)。其中,第61天,M1、M2、M3、CK出苗率分别为33.10%、60.12%、46.66%、3.68%,M2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1—31天,6-BA处理的黄精初生根茎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CK(P<0.05);POD、SOD、CAT、MDH和G6PDH酶活性整体上高于CK,MDA含量整体上低于CK。SOD、CAT和G6PDH活性均在处理后第41天达到最高值。其中,M1、M2、M3处理SOD活性分别比CK提高39.87%、86.99%、51.02%;CAT活性分别比CK提高30.25%、54.06%、45.79%;G6PDH活性分别比CK提高51.90%、132.42%、76.89%。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脂肪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这8个指标在不同质量浓度6-BA(0、50、100、200 mg/L)处理下可作为表征黄精初生根茎出苗及生长的核心评价指标。综上,6-BA能够显著提高黄精初生根茎出苗率、物质代谢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其最佳质量浓度为1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6-氨基嘌呤 初生根茎出苗 上胚轴休眠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3-吡啶甲酸茴香酯的热裂解产物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发元 付培培 +4 位作者 赵铭钦 尤方芳 姬小明 来苗 周伏叶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25-831,共7页
采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对3-吡啶甲酸茴香酯进行热裂解分析。通过酰氯化和酯化反应合成了新型目标化合物3-吡啶甲酸茴香酯,其分子式为C14H14NO3。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 采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对3-吡啶甲酸茴香酯进行热裂解分析。通过酰氯化和酯化反应合成了新型目标化合物3-吡啶甲酸茴香酯,其分子式为C14H14NO3。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红外光谱(I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确证,并通过热重-微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TG-DSC)分析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在空气氛围中,将目标化合物分别于300,600,900℃下进行热裂解,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挥发性热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研究显示:目标化合物共经历了两次失重过程。第一次失重在129.9~158.9℃之间,失重2.3%;第二次失重在158.9~274.9℃之间,失重达90.1%,230.1℃时失重率最大。热裂解共产生44种产物,包括具有香味特征的大茴香醛、对甲基苯酚、松油醇、D-香茅醇、大茴香醚和茴香醚等化合物。其中裂解温度对裂解产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具有明显影响。300℃时α-二去氢菖蒲烯的相对含量最高,600,900℃时,相对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大茴香醛和对甲基苯酚。苯甲醛、茴香醚和大茴香醚的相对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对甲基苯酚含量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根据主要裂解产物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对目标化合物的裂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热裂解 3-吡啶甲酸茴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氨基-6-芳基偶氮-5-羟基吡唑[1,5-a]并嘧啶-3-甲酸乙酯的合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姝燕 成日青 +1 位作者 鲁源 成学丽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46,共5页
以氰乙酸乙酯和原甲酸三乙酯为原料,经过缩合、肼解、关环、重氮化及偶合等反应合成了13个新型的嘌呤类似物7-氨基-6-芳基偶氮-5-羟基吡唑[1,5-a]并嘧啶-3-甲酸乙酯(5a-5m)。通过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
关键词 嘌呤类似物 7-氨基-6-芳基偶氮-5-羟基吡唑[1 5-a]并嘧啶-3-甲酸乙酯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