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樟叶越桔组培苗6′-O-咖啡酰熊果苷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尚俊可 唐军荣 +3 位作者 罗旭璐 付羚 刘云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7-162,共6页
以樟叶越桔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组培苗长势及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6′-O-咖啡酰熊果苷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CK的WPM培养基组培苗叶片和茎段中的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分别为(1.78±0.14)%和(0.75±0.09)%... 以樟叶越桔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组培苗长势及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6′-O-咖啡酰熊果苷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CK的WPM培养基组培苗叶片和茎段中的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分别为(1.78±0.14)%和(0.75±0.09)%;在WPM+0.2 mg/L NAA培养基中樟叶越桔组培苗长势最好,但叶片和茎段中的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分别仅为(1.59±0.01)%和(0.83±0.005)%;在WPM+2.0 mg/L ZT+0.05 mg/L NAA培养基中叶片和茎段中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0.77±0.31)%和(3.67±0.09)%,但组培苗的生长受到抑制,长势较弱且叶片枯黄;在WPM+0.5 mg/L ZT+0.2 mg/L NAA培养基中组培苗长势良好且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相对较高,在叶片和茎段中分别为(7.33±0.18)%和(2.00±0.05)%,适宜于樟叶越桔组培苗的生长和6′-O-咖啡酰熊果苷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组培苗 植物生长调节剂 6′-o-咖啡酰熊果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研究
2
作者 刘梦哲 韩康佳 +6 位作者 王文博 杨洋 解思达 赵平 徐俊明 何远平 杨晓琴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7-217,共11页
目的: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首先以单因素实验考察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 H、6’-O-咖啡酰熊果苷用量、搅拌... 目的: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首先以单因素实验考察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 H、6’-O-咖啡酰熊果苷用量、搅拌温度和搅拌时间对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微观形态、粒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7.10(g/g),PBS的p H6.90,6’-O-咖啡酰熊果苷用量820μL,在45℃下搅拌30 min,脂质体最大包封率可达80.93%±0.82%,所得脂质体具有囊泡结构,微粒形态完整接近球形,粒径主要集中在78~200 nm,平均粒径为127.42±0.76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259±0.006,电位主要分布在-80~-40 m V范围内。6’-O-咖啡酰熊果苷及其脂质体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为0.27±0.04和0.26±0.03 mg/m 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为0.13±0.02和0.17±0.03 mg/m L,清除OH自由基的IC_(50)值为0.10±0.03和0.17±0.02 mg/m L,对铁离子总还原能力强度6’-O-咖啡酰熊果苷显著高于其脂质体;6’-O-咖啡酰熊果苷及其脂质体的体外酪氨酸酶单酚酶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48.81%±0.51%和42.56%±1.25%,抑制二酚酶的IC_(50)值分别为0.14±0.02和0.16±0.03 mg/m L。结论:在本实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脂质体6’-O-咖啡酰熊果苷包封率高、粒径小,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为6’-O-咖啡酰熊果苷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o-咖啡熊果苷 脂质体 包封率 抗氧化 酪氨酸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质对樟叶越桔组培苗生长及其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的影响
3
作者 萧卫泓 李楚然 +6 位作者 孙蕊 王卫华 刘云 杨晓琴 朱国磊 解思达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7,共8页
通过对樟叶越桔组培苗的生长生理指标及其中6'-O-咖啡酰熊果苷(CA)含量的测定,分析蓝色、红色、不同红蓝色配比(1∶1、1∶2和2∶1)及白色(对照)LED光对其生长和主要次生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色红光处理可促进组培苗苗高的增长... 通过对樟叶越桔组培苗的生长生理指标及其中6'-O-咖啡酰熊果苷(CA)含量的测定,分析蓝色、红色、不同红蓝色配比(1∶1、1∶2和2∶1)及白色(对照)LED光对其生长和主要次生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色红光处理可促进组培苗苗高的增长,蓝光处理可提高组培苗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红蓝光复合配比有利于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增加对光胁迫抗逆性,在红蓝光比为1∶1时组培苗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当红光比例增加时,组培苗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蓝光比例增加时,组培苗的MDA含量和POD活性均为上升趋势;当红蓝光比为1∶2时,组培苗中CA的含量最高[(21.02±0.56) mg/g],为对照组的1.5倍,而在其他光质处理下其含量均下降。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樟叶越桔CA的生产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质 樟叶越桔 组培苗 生理指标 红光 蓝光 6'-o-咖啡熊果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通过激活苯丙烷代谢提高采后蓝莓果实对灰霉病的抗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唐勇 吴化雨 +2 位作者 赵平 王芳 邓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56-263,共8页
为研究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对采后蓝莓果实灰霉病的防控作用,以蓝莓果实为研究材料,蒸馏水处理为对照,采用2.5 mmol/L 6’-O-咖啡酰熊果苷浸泡处理蓝莓果实,分析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后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控效果及其对果实苯丙烷代... 为研究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对采后蓝莓果实灰霉病的防控作用,以蓝莓果实为研究材料,蒸馏水处理为对照,采用2.5 mmol/L 6’-O-咖啡酰熊果苷浸泡处理蓝莓果实,分析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后对蓝莓灰霉病的防控效果及其对果实苯丙烷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显著降低了采后蓝莓果实灰霉病的发病率,抑制了病斑的扩张;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比,还提高了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肉桂酸-4-羟基化酶、肉桂醇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对蓝莓果实的贮藏品质也无不良影响。综上,6’-O-咖啡酰熊果苷处理通过激活采后蓝莓果实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抗性物质的合成积累,从而增强蓝莓果实对灰霉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6-o-咖啡熊果苷 苯丙烷代谢 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叶越桔ITS序列及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尹继庭 孙浩 +1 位作者 丁勇 赵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7,共6页
2012年首次对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樟叶越桔原变种6’-O-咖啡酰熊果苷高产株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通过BLAST同源搜索,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了与其亲缘关系接近的越桔属8个种(或变种)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它们... 2012年首次对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樟叶越桔原变种6’-O-咖啡酰熊果苷高产株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通过BLAST同源搜索,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了与其亲缘关系接近的越桔属8个种(或变种)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它们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与GenBank登记的长尾叶越桔(变种)和樟叶越桔ITS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显然属于种内变异水平。参试样本与长尾叶越桔(变种)和樟叶越桔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距离分别为0.008和0.010。研究结果将为寻找6’-O-咖啡酰熊果苷高产性状的近缘替代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樟叶越桔 6'-o-咖啡熊果苷 内转录间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雀嘴茶中咖啡酰熊果苷提取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娜 但汉龙 +4 位作者 刘云 罗旭璐 贺鹏 阚欢 赵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3-180,共8页
【目的】确定雀嘴茶中6′-O-咖啡酰熊果苷(CA)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雀嘴茶中的CA,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甲醇体积分数(50%,60%,70%,80%,90%)、液(mL)料(g)比(8∶1,10∶1,12∶1,14∶1,16∶1)、超声时间(10,15... 【目的】确定雀嘴茶中6′-O-咖啡酰熊果苷(CA)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雀嘴茶中的CA,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甲醇体积分数(50%,60%,70%,80%,90%)、液(mL)料(g)比(8∶1,10∶1,12∶1,14∶1,16∶1)、超声时间(10,15,20,25,30min)、提取次数(1,2,3,4,5次)对CA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CA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结果】超声辅助法提取CA的理论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72.87%、液料比15.87∶1、超声时间18.96min、提取次数3.63次,CA提取率的理论预测值可达到23.12%。根据实际操作的需要,将提取工艺条件修正为甲醇体积分数73%、液料比16∶1、超声时间19min、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CA实际提取率为23.03%,与理论值较为接近。【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雀嘴茶中CA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完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6'-o-咖啡熊果苷 超声辅助提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雀嘴茶咖啡酰熊果苷水提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娜 但汉龙 +4 位作者 刘云 罗旭璐 贺鹏 阚欢 赵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82-186,191,共6页
采用水浴法提取雀嘴茶中的6'-O-咖啡酰熊果苷,研究水浴温度、液料比、提取次数、水浴时间对6'-O-咖啡酰熊果苷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对6'-O-咖啡酰熊果苷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 采用水浴法提取雀嘴茶中的6'-O-咖啡酰熊果苷,研究水浴温度、液料比、提取次数、水浴时间对6'-O-咖啡酰熊果苷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对6'-O-咖啡酰熊果苷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水浴提取6'-O-咖啡酰熊果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浴温度72℃、液料比12∶1(m L/g)、提取次数4次和水浴时间6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6'-O-咖啡酰熊果苷平均得率为19.63%,与理论预测值较为接近,说明采用中心组合响应面法分析优化雀嘴茶6'-O-咖啡酰熊果苷水浴提取工艺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6'-o-咖啡熊果苷 水浴提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域引栽樟叶越橘嫩叶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分析
8
作者 姚传慧 谢东 +3 位作者 赵平 徐俊明 何远平 杨晓琴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6,共9页
以不同地域引栽的樟叶越橘(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嫩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仪分析干燥嫩叶中的矿质元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嫩叶醇提液中的主要成分及含量,采用福林酚-标准曲线法分析... 以不同地域引栽的樟叶越橘(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嫩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仪分析干燥嫩叶中的矿质元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嫩叶醇提液中的主要成分及含量,采用福林酚-标准曲线法分析嫩叶醇提液中的总多酚含量,通过DPPH·、·ABTS+清除能力、Fe^(3+)还原能力综合分析嫩叶醇提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Pearson法对嫩叶醇提液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栽自不同地域的越橘嫩叶中富含K和Ca元素,24种矿物质元素含量虽有差异但变化规律较为一致;醇提液中主要3大酚类含量依次为6'-O-咖啡酰熊果苷>β-熊果苷>绿原酸;总多酚质量分数为42.79~53.36 mg/g,对DPPH·和·ABTS+清除率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 50)值分别为6.26~8.95 mg/L和8.17~14.35 mg/L,Fe^(3+)还原能力显著;相关性分析发现6'-O-咖啡酰熊果苷、总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因此,樟叶越橘嫩叶中6'-O-咖啡酰熊果苷和总多酚的含量均可作为评判其作为雀嘴茶原料的重要品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橘 总多酚 6'-o-咖啡熊果苷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年蒿中两个新贝壳杉烷型二萜的分离与结构测定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德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4-37,共4页
自菊科蒿属植物万年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地上部分首次分得3个单体化合物(两个贝壳杉烷型二萜和一个酸性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及光谱分析(UV,IR,~1H-NMR,^(13)C-NMR,MS)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α,16α-二羟基贝壳杉烷-200-O-β-D... 自菊科蒿属植物万年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地上部分首次分得3个单体化合物(两个贝壳杉烷型二萜和一个酸性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及光谱分析(UV,IR,~1H-NMR,^(13)C-NMR,MS)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α,16α-二羟基贝壳杉烷-200-O-β-D-葡萄糖甙(Ⅰ)(3α,16α-dihydroxykaurane-20-O-β-D-glucoside(Ⅰ)),3α,6α-二羟基贝壳杉烷-19-O-β-D-葡萄糖甙(Ⅱ)(3α,16α-dihydroxykaurane-19-O-β-D-glucoside(Ⅱ))和1,4-二咖啡酰奎宁酸(Ⅲ)(1,4-dicaffeylquinic acid(Ⅲ))。(Ⅰ)和(Ⅱ)为两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年蒿 6α-二羟基贝壳杉烷-20-o-β-D-葡萄糖甙 1 4-咖啡奎宁酸 二萜 分离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雀嘴茶中三大酚类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桢 吕玉秀 +6 位作者 张璟雯 谢东 王琪 雷悦 赵平 朱绍志 杨晓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5-411,共7页
为深入挖掘雀嘴茶的利用价值,本文以其中含量丰富的6’-O-咖啡酰熊果苷(CA)、β-熊果苷和绿原酸三大酚类成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雀嘴茶三大酚类成分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6’-O-咖啡... 为深入挖掘雀嘴茶的利用价值,本文以其中含量丰富的6’-O-咖啡酰熊果苷(CA)、β-熊果苷和绿原酸三大酚类成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雀嘴茶三大酚类成分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6’-O-咖啡酰熊果苷(CA)、β-熊果苷和绿原酸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13.56±0.14、104.41±6.52和8.42±0.21μ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18.01±0.06、50.60±1.25和26.93±0.38μg/mL,清除OH自由基的IC_(50)值为2.64±0.06、>10.00和<1.00 mg/mL,对铁离子总还原能力的强度依次为绿原酸>CA>β-熊果苷;雀嘴茶三大酚类成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差异较大,CA对酪氨酸酶兼具单酚酶和二酚酶抑制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1.114±0.035和95.198±1.117μmol/L,β-熊果苷仅有单酚酶抑制作用,IC_(50)值为681.335±17.975μmol/L,绿原酸既无单酚酶抑制作用,也无二酚酶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雀嘴茶中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6-o-咖啡熊果苷 抗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