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盛夏7月500hPa月平均环流场的EOF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景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A12期122-128,共7页
使用1951—1992年共42年资料,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展开方法,对7月亚欧地区500hPa 高度场进行了分析,根据前3个特征向量及时间系数将7月月平均环流共划分为5种环流型。
关键词 平均环流 大气环流 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夏季雨型与亚欧500hPa月平均高度场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有训 程雪生 +1 位作者 胡安霞 王宪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6042-6044,6081,共4页
对安徽15站1961~2007年夏季月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得出6月份为5种雨型、7月份为7种雨型、8月份为8种雨型,并给出对应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每月各雨型的月降水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对应的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距平场具有明显的... 对安徽15站1961~2007年夏季月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得出6月份为5种雨型、7月份为7种雨型、8月份为8种雨型,并给出对应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每月各雨型的月降水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对应的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距平场具有明显的特征和天气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降水 分类 500hpa平均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4月份500hPa月平均场遥相关型及其与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施能 鲁建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324-330,共7页
用一点相关法计算了春季4月份北半球500hPa遥相关型,得出4月存在5个遥相关型。它们的中心位置与冬季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改变。计算了1951~1990年各遥相关型的逐丰强度指数。研究了它们的年际变化,指出4月的西太平洋... 用一点相关法计算了春季4月份北半球500hPa遥相关型,得出4月存在5个遥相关型。它们的中心位置与冬季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改变。计算了1951~1990年各遥相关型的逐丰强度指数。研究了它们的年际变化,指出4月的西太平洋型(WP)、欧亚型(EU)的强、弱是我国4月份大范围旱涝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遥相关型 平均 北半球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半球500hPa月平均场谱物理量的气候特征
4
作者 王梅华 周琴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43-448,共6页
本文利用南半球500hPa 多年(1972年5月至1987年12月)逐月高度场资料,在地转近似条件下,计算了500hPa 高度场的各谱物理量,包括月平均环流场、纬向动能谱、经向动能谱、扰动角动量输送以及扰动动能向平均动能转换率。分析了它们的气候特... 本文利用南半球500hPa 多年(1972年5月至1987年12月)逐月高度场资料,在地转近似条件下,计算了500hPa 高度场的各谱物理量,包括月平均环流场、纬向动能谱、经向动能谱、扰动角动量输送以及扰动动能向平均动能转换率。分析了它们的气候特征,发现谱物理量前3波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了其总体分布,优势域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的变化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 地转近似 扰动动能 高度 特征图 平均 纬向风 平均 环流 大值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春季降水与500hPa环流场及太平洋海温场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周晋红 荆肖军 +1 位作者 任慧龙 李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0-476,共7页
利用1961—2008年春季山西省62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资料等,应用SVD、Monte Carlo统计检验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春季降水与500hPa环流场及太平洋海温场的异常关系。结果表明,当春季500hP... 利用1961—2008年春季山西省62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资料等,应用SVD、Monte Carlo统计检验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春季降水与500hPa环流场及太平洋海温场的异常关系。结果表明,当春季500hPa平均高度场上,欧洲北部、日本海和北太平洋东部出现正异常,而极地、西西伯利亚出现负异常时,山西春季降水易偏多;反之,则易偏少。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北太平洋东南部海温异常偏低,且前期冬季也有相似的海温距平分布时,山西春季降水易偏多;反之,则易偏少。春季,850hPa我国东部地区110°~120°E范围偏南风减弱是导致山西春季降水偏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降水 太平洋海温 500hpa环流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的若干环流指数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巧萍 王盘兴 李丽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1-348,共8页
给出了表征半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性质的若干环流指数 :气候场强度 Ic、气候异常场平均强度 Ia、气候场不稳定度 Ius。用 NCEP/ NCAR4 0 a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资料作了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这些环流指数存在清晰的时空结构和北、南... 给出了表征半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性质的若干环流指数 :气候场强度 Ic、气候异常场平均强度 Ia、气候场不稳定度 Ius。用 NCEP/ NCAR4 0 a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资料作了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这些环流指数存在清晰的时空结构和北、南半球差异 ,它们概括地给出了地球大气位势高度场气候及其异常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指数 平均位势高度 变化特征 气候 气候异常 时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近百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试验 被引量:14
7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8-154,共7页
高空环流与地面温度、海平面气压等气象要素有密切联系,而较为完整的北半球地面温度及地面气压都可追溯到上世纪后期。根据观测的地面温度和气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的多元统计方法,恢复1873年以来的北半球冬季和夏季500hPa高... 高空环流与地面温度、海平面气压等气象要素有密切联系,而较为完整的北半球地面温度及地面气压都可追溯到上世纪后期。根据观测的地面温度和气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的多元统计方法,恢复1873年以来的北半球冬季和夏季500hPa高度场,并用1951~1957年的独立资料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恢复方案是可行的,恢复的结果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高度 恢复 试验 北半球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0hPa气候高度场强度及谱结构的季节变化与半球际差异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雅芬 王盘兴 李巧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7-457,共11页
用半球气候场强度指数 ( Ic)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 ,分析了北、南半球50 0 h Pa气候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 )半球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强度冬强于夏 ,南半球强于北半球 ;半球环流向夏季的转换速度北南半球相当 ,而向冬... 用半球气候场强度指数 ( Ic)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 ,分析了北、南半球50 0 h Pa气候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 )半球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强度冬强于夏 ,南半球强于北半球 ;半球环流向夏季的转换速度北南半球相当 ,而向冬季的转换北半球较南半球快。2 )半球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具有简单的球函数谱结构 ,它们主要由超长波波段的球函数 ( 0≤m、k≤ 3,m、k不全为 0 )、特别是其中的带状球函数 ( m=0 )构成 ,因而具有低阶、低维的特征。 3)对北半球用约 2 0个重要球函数分量 (按 r*m,k≥ 0 .0 5%标准 )即可相当精确地拟合其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 ,而对南半球仅用 1 0个重要球函数分量即可相当精确地拟合其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 ;因此 ,北半球气候高度场球函数谱结构较南半球复杂。 4 )北半球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的季节变化较南半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气候高度强度 季节变化 半球际差异 谱结构 环流 气候强度 球函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定常波不平稳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国华 王盘兴 +2 位作者 施宁 李巧萍 佘高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8-306,共9页
提出并阐明Lorenz环流分解意义下的定常波不平稳性概念,它是月平均图上纬向波动分量气候变率与定常波强度相对大小的表征。根据Lorenz环流分解,定义全域(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Ius(Iu1s),分析了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定常波强度较大的30&... 提出并阐明Lorenz环流分解意义下的定常波不平稳性概念,它是月平均图上纬向波动分量气候变率与定常波强度相对大小的表征。根据Lorenz环流分解,定义全域(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Ius(Iu1s),分析了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定常波强度较大的30°—60°N纬带的定常波不平稳性,结果表明:(1)全域定常波不平稳带位置存在季节性北进、南退过程。平稳的定常波出现在冬季的35°—55°N的中纬度带和夏季的副热带地区(35°N以南),分别与冬季的东亚大槽、北美槽和较弱的欧洲槽,以及夏季的副热带高压等系统相联系。不平稳度的高值中心出现在春季的35°N和夏季的50°N,这与定常波强度季节变化和月平均图上槽脊位置、强度年际异常有关。(2)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存在着明显的纬向不对称性。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的强槽强脊所控制的区域,而不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强度较弱的区域。副热带(35°N及以南)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冬强于夏,中纬度(35°N及以北)则夏强于冬。夏季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地理分布具有复杂的结构。但无论冬夏,北欧是定常波最不平稳的地区,北美大陆附近的定常波则相对平稳。(3)夏季,从华北经东北至北太平洋存在一个定常波不平稳度高值带,其高值中心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部(45°N,130°E),主要影响中国北方(东北、华北、西北),可能是该区夏季气候脆弱带的环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位势高度 定常波不平稳性 定常波不平稳度 气候脆弱带 环流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异常持续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丽平 李巧萍 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0-387,共8页
使用 NCEP/ NCAR的 50 0 h 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球函数展开系数资料 ,分析了北、南半球 1、7月具有较大年际异常方差贡献的 5种低阶球函数 (全波数 n=0~ 4)分量振幅异常的持续性 ,以及它们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年际异常的关系。结果表... 使用 NCEP/ NCAR的 50 0 h 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球函数展开系数资料 ,分析了北、南半球 1、7月具有较大年际异常方差贡献的 5种低阶球函数 (全波数 n=0~ 4)分量振幅异常的持续性 ,以及它们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年际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 :振幅异常的持续性随 n增大迅速减小 ,明显的持续性只存在于少数低 n值超长波分量 ;均匀球函数分量振幅异常的持续性显著 ,且存在季节、半球际差异 ;北、南半球均匀球函数分量 (n=0 )振幅异常呈准同步变化 ,它们与热带太平洋 SSTA在 EN-SO尺度上准同步 ;南半球 n=2的带型球函数分量振幅异常也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且其变化与热带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函数波数域 500hpa平均位势高度 厄尔尼诺 异常持续性 年代际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均匀和非均匀异常指数的时滞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巧萍 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8-645,共8页
将半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异常分解为半球均匀和非均匀两部分,构造了均匀异常指数ξ和非均匀异常指数η。对ξ、η的时滞性分析表明:北(南)半球ξ的时滞性较强,1月(7月)可达1a(3a)以上。η的时滞性较弱,显著时滞通常不足1个月;较强时滞出... 将半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异常分解为半球均匀和非均匀两部分,构造了均匀异常指数ξ和非均匀异常指数η。对ξ、η的时滞性分析表明:北(南)半球ξ的时滞性较强,1月(7月)可达1a(3a)以上。η的时滞性较弱,显著时滞通常不足1个月;较强时滞出现在北半球夏季平流层,最长可达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平均位势高度 均匀异常指数 非均匀异常指数 时滞相关分析 短期气候预测 环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1997年春夏大旱的500hPa环流异常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俞亚勋 王宝灵 郭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214-220,共7页
使用NECP/NCAR 1958~ 1997年 4 0年再分析全球月平均网格点资料以及相应时段全国 160个代表站月降水量资料 ,针对青藏高原东北侧 1997年发生的严重春末夏初旱和伏旱 ,分析了这次大旱的天气气候背景和 50 0hPa环流场主要特征 ,对有关物... 使用NECP/NCAR 1958~ 1997年 4 0年再分析全球月平均网格点资料以及相应时段全国 160个代表站月降水量资料 ,针对青藏高原东北侧 1997年发生的严重春末夏初旱和伏旱 ,分析了这次大旱的天气气候背景和 50 0hPa环流场主要特征 ,对有关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 ,探讨了该年春夏干旱发生的 50 0hPa环流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环流 青藏高原 异常诊断 NCAR 降水量资料 短期气候预测 天气气候 春末夏初旱 伏旱 干旱
全文增补中
夏季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环流条件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章国材 李晓莉 乔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01,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6~27日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入侵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使对流层中低层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6~27日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入侵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使对流层中低层降温,边界层增温,使得降水区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二是造成边界层风的辐合,进而激发了整层的上升运动;三是这股冷空气为暴雨发生提供了重要水汽源。暴雨发生前南亚高压主体突然东进,高空急流轴不断东伸加强,其出口端不断向南伸展,使得对流层中层副高主体西移,同时造成日本附近的冷涡南压,为冷空气从中低层侵入暴雨发生区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 环流条件 暴雨过程 副热带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诊断分析 压区 2003年7 夏季 地面观测资料 不稳定能量 冷空气 形成原因 上升运动 南亚高压 对流层 边界层 低层 急流轴 出口端 发生区 主体 北方 降水 辐合 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东亚环流及西北初夏旱的关系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李栋梁 陈丽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83-391,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60个站25年地-气温差资料计算的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经 EOF 进行分解,选用载荷量最大的玉树和日喀则作为代表站,计算了1958—1987年两站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历年各月平均距平指标,用以代表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本文根据此... 利用青藏高原60个站25年地-气温差资料计算的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经 EOF 进行分解,选用载荷量最大的玉树和日喀则作为代表站,计算了1958—1987年两站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历年各月平均距平指标,用以代表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本文根据此指标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自身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东亚环流、西北初夏旱的关系,从天气气候学的角度作了统计分析,结论可用于西北初夏旱的长期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 夏旱 长期预报 天气气候学 距平 环流形势 平均 载荷量 资料计算 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平均风场作用下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赤道行星波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强 蒲书箴 +1 位作者 苏洁 尹杰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4-93,共10页
本文使用一种水平高分辨度的热带太平洋风动环流模式耦合气候月平均风场,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温跃层厚度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赤道行星波的传播。
关键词 气候平均 太平洋 温跃层 赤道行星波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夏季雨日变化及前期环流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0-226,共7页
利用1961-2017年黑龙江省62个台站的雨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系数与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夏季不同级别雨日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各级雨日变化趋势暴雨、大雨以上日数呈现略增加趋势,而中雨和小雨以上日数呈现略... 利用1961-2017年黑龙江省62个台站的雨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系数与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夏季不同级别雨日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各级雨日变化趋势暴雨、大雨以上日数呈现略增加趋势,而中雨和小雨以上日数呈现略减少的趋势;夏季降水日数平均分布,各级别以上的日数分布中心基本是一致的。用黑龙江省夏季大雨以上日数做代表进行分析,小波分析表明存在20a(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还有9a左右、6a左右和3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前期北半球500hPa(百帕)环流场特征,初冬季由极地到太平洋距平场“-+-”形式,夏季大雨以上日数易偏多,反之,排列为“+-+”形式,夏季大雨日数易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雨日 分析 500hpa月平均环流场 前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9—10月云南连阴雨发生的事实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周建琴 晏红明 +2 位作者 郑建萌 黄玮 秦香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2010年云南发生了一次近10年来比较严重的秋季连阴雨天气。利用云南12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这次连阴雨天气发生的成因和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的秋季连阴雨天气与500hPa上乌拉尔山地区脊前... 2010年云南发生了一次近10年来比较严重的秋季连阴雨天气。利用云南12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这次连阴雨天气发生的成因和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的秋季连阴雨天气与500hPa上乌拉尔山地区脊前的低槽或东亚大槽的加深南压、孟加拉湾低压槽偏强以及活跃的西南暖湿气流有密切联系,在云南地区的大气异常状态表现出明显的湿度增加、上升运动加强的特征。另外,还进一步表明850hPa经向风15~25天低频振荡在云南秋季连阴雨明显年和不明显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连阴雨明显年,850hPa经向风主要由南半球低纬地区向北半球20°N-30°N传播,这表明当南半球低频扰动能量较强、季风南退较晚时,有低频振动能量传输到北半球低纬度,有利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水汽向北半球低纬度地区输送;连阴雨不明显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 500 hpa环流 水汽 垂直运动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7月降水分型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8
作者 熊敏诠 陈菊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46,共4页
根据 1 95 1~ 2 0 0 0年全国 1 6 0个观测站 7月份降水量资料 ,使用 EOF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把全国降水分成 7个类型 ;分析了各类型所对应的 5 0 0 h Pa环流背景和太平洋海温场分布特点 ,进而探讨了导致各类雨带分布可能的物理机制。
关键词 降水类型 太平洋海温 成因分析 500hpa环流 中国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丽娟 许力 江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1,共5页
20 0 4年上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海洋状况总体上处于正常状态。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增暖;2 0 0 4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东、脊线位置偏北;6月上中旬贝加尔湖以西地区50 0hPa高度场偏... 20 0 4年上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海洋状况总体上处于正常状态。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增暖;2 0 0 4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东、脊线位置偏北;6月上中旬贝加尔湖以西地区50 0hPa高度场偏高,7月中旬和8月中旬贝加尔湖地区高度场偏高;2 0 0 4年南海季风爆发时间接近常年,南亚夏季风偏强;青藏高原50 0hPa高度场偏高,冬季积雪较常年稍偏多;2 0 0 4年上半年,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普遍受到抑制,7月后期开始,1 6 0°W以西海域上空对流活动较常年明显增强。2 0 0 4年中国气候异常可能是下垫面热力异常和大气环流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 气候异常 500hpa高度 中国 北半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大气环流异常 东太平洋 贝加尔湖 对流活动 赤道太平洋 海洋状况 海表温度 爆发时间 南海季风 青藏高原 冬季积雪 共同作用 热力异常 上半年 偏高 西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秋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0-416,共7页
用1973~1994年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东半球主要流型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多(少)雪年份东半球温带地区30~50天低频振荡强度以及夏季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冬季东... 用1973~1994年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东半球主要流型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多(少)雪年份东半球温带地区30~50天低频振荡强度以及夏季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冬季东亚中纬雪盖强度呈线性增加趋势且迭加较显著的准2年周期变化,它的变化和初夏500hPa低频流型逐候演变之间同时存在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并且多雪时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30~50天振荡强度增强,而东北亚地区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 雪盖 500hpa 平均高度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