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拉伯半乳聚糖-5-氟脲嘧啶的合成与缓释性能
1
作者 马艳丽 方桂珍 金钟玲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B10期117-120,共4页
以兴安落叶松木材加工剩余物中提取的阿拉伯半乳聚糖(AG)为原料,与5-氟脲嘧啶合成了载药率为6.38%的阿拉伯半乳聚糖-5-氟脲嘧啶(AGF)。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验证合成反应机理,并考察了AGF在pH值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5-氟脲嘧啶的缓... 以兴安落叶松木材加工剩余物中提取的阿拉伯半乳聚糖(AG)为原料,与5-氟脲嘧啶合成了载药率为6.38%的阿拉伯半乳聚糖-5-氟脲嘧啶(AGF)。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验证合成反应机理,并考察了AGF在pH值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5-氟脲嘧啶的缓释性能,AGF缓释52 h后5-氟脲嘧啶的累积释放率为1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阿拉伯半乳聚糖 5-脲嘧啶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氰基脲嘧啶衍生物的合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礼琛 俞良莉 +2 位作者 黄嘉梓 耿秋菊 刘金陵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25-328,共4页
合成了20个1,6-二取代-5-氰基脲嘧啶和1,3,6-三取代-5-氰基脲嘧啶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证实其结构。生物活性试验表明这些化合物没有PDE抑制活性。
关键词 5-氰基 PDE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取代-5-氟脲嘧啶的_β-D -木糖苷的合成(英文)
3
作者 张建国 王铎 +2 位作者 张国栋 孙昌俊 戚聿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229-231,共3页
通过相转移催化法或koenigsknorr’s 反应合成了11 种未见文献报道的2取代5氟尿嘧啶的βD木糖苷,结构经IR、HNMR、MS或元素分析证实,初步生物实验表明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癌性。
关键词 5- koeningknorr’反应 相转移催化 抗癌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苄基-5-溴脲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4
作者 李公春 朱有全 +1 位作者 杨风岭 杨华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18920-18921,共2页
[目的]研究3-苄基-5-溴脲嘧啶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方法]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与溴化锂、硝酸铈铵在乙腈作溶剂条件下回流反应,尿嘧啶环上5位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结果]合成了5个3-苄基-5-溴脲嘧啶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 NM... [目的]研究3-苄基-5-溴脲嘧啶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方法]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与溴化锂、硝酸铈铵在乙腈作溶剂条件下回流反应,尿嘧啶环上5位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结果]合成了5个3-苄基-5-溴脲嘧啶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 NMR确证。[结论]该类化合物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c浓度100 mg/L时对油菜根长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苄基-5- 合成 除草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5-氰基-6-甲基脲嘧啶-3-}-3-取代氨基-2-丙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5
作者 张俊琪 王礼琛 +1 位作者 江振洲 林密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生物活性更为广泛的抗心衰药物。方法:受临床联合用药的启发,根据药物设计中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和结构拼合原理,将具有强心活性的1[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5氰基6甲基脲嘧啶与β受体阻滞剂中常见的芳氧丙醇胺结...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生物活性更为广泛的抗心衰药物。方法:受临床联合用药的启发,根据药物设计中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和结构拼合原理,将具有强心活性的1[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5氰基6甲基脲嘧啶与β受体阻滞剂中常见的芳氧丙醇胺结构中的丙醇胺片段进行拼合,设计并合成了10个1{1[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5氰基6甲基脲嘧啶3}3取代氨基2丙醇类化合物,V1~10。结果与结论: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药理筛选结果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强心活性,Ⅴ_(9)的活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 1-{1-[2-(3 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5-氰基-6-甲基-3-}-3-取代氨基-2-丙醇 类化合物 心衰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脲基-α-三氟甲基丙酰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6
作者 王相承 李建 朱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13-314,共2页
先以3,3,3-三氟甲基丙烯腈与溴化氢为原料,在乙醇中制备β-溴-α-三氟甲基丙酰胺,后用尿素和醋酐反应合成乙酰脲(AU),再将β-溴-α-三氟甲基丙酰胺与乙酰脲在甲苯中缩合,得到N-乙酰脲基-α-三氟甲基丙酰胺。总收率30%以上。
关键词 3 3 3-三氟甲基丙烯腈 5-三氟甲基 N-乙酰-α-三氟甲基丙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兆英 余红梅 +1 位作者 孙艳 孙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79-1085,共7页
【目的】咽下腺(hypopharyngeal gland)是蜜蜂重要的外分泌腺,是工蜂合成和分泌蜂王浆的主要腺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特点。【方法】通过组织形态学、Brd U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细胞... 【目的】咽下腺(hypopharyngeal gland)是蜜蜂重要的外分泌腺,是工蜂合成和分泌蜂王浆的主要腺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特点。【方法】通过组织形态学、Brd U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对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过程及组织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中华蜜蜂工蜂的咽下腺起源自预蛹阶段口器内壁的陷入,细胞分裂活动的高峰期集中在蛹发育的前3 d,随后分裂细胞数减少,并一直持续到蛹发育的第7天左右结束;分泌腺泡的出现大约在蛹发育的第5天。到蛹发育的末期,咽下腺已基本形成,但是没有发育完全;哺育蜂的咽下腺高度发育,分泌活动旺盛;采集蜂的咽下腺中有许多分泌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蜂工蜂咽下腺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模式,为昆虫咽下腺的发育和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咽下腺 5--2-脱氧 细胞凋亡 胚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蜜蜂工蜂脂肪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兆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52-1257,共6页
脂肪体是昆虫体内物质贮备和中间代谢的重要组织。本研究通过显微形态观察、BrdU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脂肪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特点进行了... 脂肪体是昆虫体内物质贮备和中间代谢的重要组织。本研究通过显微形态观察、BrdU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脂肪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工蜂脂肪体细胞数量的快速增加集中在幼虫发育前期(1-3龄),而细胞的凋亡则集中在蛹发育早期的2-3 d(预蛹-2日龄蛹)时间之内。在变态发育中,工蜂幼虫脂肪体凋亡降解后重新组建形成成虫的脂肪体。本研究为昆虫脂肪体的功能研究以及昆虫组织细胞自噬和凋亡的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脂肪体 免疫组织化学 增殖 凋亡 5--2-脱氧 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蜜蜂上颚腺的组织结构及其胚后发育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兆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1-417,共7页
【目的】上颚腺(mandibular gland)是昆虫重要的外分泌腺,它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昆虫的种内信息交流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上颚腺的组织结构以及胚后发育特点。【方法】本研究通过组织形态学、Brd... 【目的】上颚腺(mandibular gland)是昆虫重要的外分泌腺,它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昆虫的种内信息交流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上颚腺的组织结构以及胚后发育特点。【方法】本研究通过组织形态学、BrdU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中华蜜蜂上颚腺的结构和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中华蜜蜂的上颚腺在不同级型间差异显著,蜂王的面积最大,工蜂较小,而雄蜂退化。上颚腺出现在末龄幼虫到预蛹阶段,细胞分裂活动的高峰期发生在蛹发育的第1天,随后分裂细胞数减少,并一直持续到蛹发育的第6天结束。在上颚腺发育早期,由分泌细胞分化的内膜就已经出现,并一直保持到成虫。【结论】本研究为昆虫上颚腺的发育和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上颚腺 组织结构 胚后发育 5--2-脱氧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蜜蜂胸部肌肉的胚后发育
10
作者 李兆英 孙婧 +3 位作者 张敏 解书钦 同利娟 王舒闻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52-1460,共9页
【目的】通过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胸部肌肉胚后发育过程组织结构特点的比较研究,为动物肌肉的发育及病理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证据,也为昆虫作为肌肉再生便利模型的可能性提供理论基础。【方... 【目的】通过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胸部肌肉胚后发育过程组织结构特点的比较研究,为动物肌肉的发育及病理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证据,也为昆虫作为肌肉再生便利模型的可能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HE染色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意蜂胸部肌肉系统的胚后发育过程及组织结构特点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意蜂幼虫胸部的肌肉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成肌细胞,肌肉的发育是通过融合型成肌细胞和奠基细胞的融合以及成肌细胞和肌细胞的分裂增殖完成的。在意蜂蛹发育早期,大部分的幼虫肌肉退化消失。成虫胸部的肌肉源于2个成肌细胞群的3个成肌细胞巢,其中,背纵肌主要源于背侧扇形细胞群的1个成肌细胞巢,其他肌肉源于腹侧纺锤形细胞群的2个成肌细胞巢。成肌细胞巢中的成虫成肌细胞不断地分裂增殖,形成的细胞向特定的方向扩展、延伸,并生成肌丝,形成肌纤维,最后多个肌纤维形成肌肉束,并最终构成成虫胸部的全部肌肉。【结论】意蜂幼虫和成虫的肌肉具有不同的发育方式,肌肉的形成模式同果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胸部肌肉 5--2-脱氧 胚后发育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