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5,7-二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与5-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的全合成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初升 刘红星 +2 位作者 施建成 林森 段红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78-1983,共6页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和2,6-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分别通过甲基保护酚羟基、苯甲酰氯酰化、Bake-Venkataraman重排、异戊烯基化、酸催化关环及EtSLi脱去甲基等6步反应,以高收率完成了天然5,7-二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1a,收率80.6%)和5-羟...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和2,6-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分别通过甲基保护酚羟基、苯甲酰氯酰化、Bake-Venkataraman重排、异戊烯基化、酸催化关环及EtSLi脱去甲基等6步反应,以高收率完成了天然5,7-二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1a,收率80.6%)和5-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1b,收率84.9%)的全合成,所有化合物均经1H NMR和13C NMR表征确定.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目标产物(1a和1b)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3位异戊烯基侧链的存在能大大增强化合物相应的生物活性,而且是化合物生物活性增强必需的取代基.另外,目标产物1a的生物活性高于产物1b,归因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A环上的7-OH属增效基团,起到增强生物活性的作用,化合物1a分子中A环上有7-OH,而化合物1b分子中则无该基团.本合成方法对其它3-烃基黄酮类天然化合物的合成具有潜在的适用性,所预测的生物活性结果为3-烃基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7-羟基-3-戊烯 5-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 全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雀异黄素衍生物5-羟基 -4'-硝基-7-取代氧基异黄酮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金永生 刘超美 +3 位作者 戴阳 吴秋业 姚斌 张大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 :寻找新型的以细胞信号转导为靶点抗肿瘤活性物质。 方法 :根据先导化合物金雀异黄素的结构 ,设计合成了一类金雀异黄素衍生物 :5 -羟基 - 4 '-硝基 - 7-取代氧基异黄酮。以氯苄为起始原料 ,经取代、硝化、Friedel- Crafts反... 目的 :寻找新型的以细胞信号转导为靶点抗肿瘤活性物质。 方法 :根据先导化合物金雀异黄素的结构 ,设计合成了一类金雀异黄素衍生物 :5 -羟基 - 4 '-硝基 - 7-取代氧基异黄酮。以氯苄为起始原料 ,经取代、硝化、Friedel- Crafts反应和环合 ,再与各种卤代烃反应 ;采用 MINI法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 MDA- MB- 4 35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得到 2类重要中间体 :4 '-硝基脱氧安息香和 4 '-硝基金雀异黄素 (4 - 6 )和 6个目标化合物 ,其中 5 -羟基 - 4 '-硝基 - 7-甲氧基异黄酮 (4 - 1 )、5 -羟基 - 4 '-硝基 - 7-烯丙氧基异黄酮 (4 - 2 )、5 -羟基 - 4 '-硝基 - 7-对氯苄氧基异黄酮 (4 - 3)、5 -羟基 - 4 '-硝基 - 7-苄氧基异黄酮 (4 - 4 )和 5 -羟基 - 4 '-硝基 - 7-乙氧基异黄酮 (4 - 5 )为首次报道。除化合物 (4 - 6 )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外 ,其余化合物抗肿瘤活性都较弱。结论 :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雀素衍生物 5-羟基-4’--7- 药物合成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羟基-3-丁炔基)-5-甲基呋喃催化重排合成2-炔丙基-3-甲基-4-羟基-2-环戊烯酮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谢维跃 蒋佑清 +1 位作者 李芸 陈锋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50-452,共3页
由 2 (1 羟基 3 丁炔基 ) 5 甲基呋喃催化重排合成 2 炔丙基 3 甲基 4 羟基 2 环戊烯酮 (炔丙菊醇 ) ,将传统的两步反应简化为一步反应 ,简化了工艺流程 ,缩短了反应时间 ,炔丙菊醇的产率较高 ,达到 75 .0 % ,高于文献报道的... 由 2 (1 羟基 3 丁炔基 ) 5 甲基呋喃催化重排合成 2 炔丙基 3 甲基 4 羟基 2 环戊烯酮 (炔丙菊醇 ) ,将传统的两步反应简化为一步反应 ,简化了工艺流程 ,缩短了反应时间 ,炔丙菊醇的产率较高 ,达到 75 .0 % ,高于文献报道的最大值 6 8.0 %。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水作反应介质 ,m(催化剂 )∶m(反应物 ) =3∶10 0 ,反应时间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羟基-3-丁炔)-5-呋喃 催化重排 2-炔丙-3--4-羟基-2-戊烯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7-三羟基异黄酮抑制肿瘤细胞核因子-κB活化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何晖 翟明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7期809-812,共4页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类能特异性地识别结合DNA的Rel类蛋白质二聚体转录因子。在静息细胞中,NF-κB与抑制性蛋白IκBs结合形成复合物,并被滞留于细胞质中而处于非活化状态;当细胞受到各种胞内外刺激时,IκBs被迅速地降解,NF-κB得以释...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类能特异性地识别结合DNA的Rel类蛋白质二聚体转录因子。在静息细胞中,NF-κB与抑制性蛋白IκBs结合形成复合物,并被滞留于细胞质中而处于非活化状态;当细胞受到各种胞内外刺激时,IκBs被迅速地降解,NF-κB得以释放并进入细胞核,从而发挥其转录调节功能。NF-κB通过调控众多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而在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与凋亡及肿瘤发生等许多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5,7-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是大豆异黄酮(soybeanisoflavones)的成分之一,是大豆中一类重要非营养素成分,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具有显著的防治癌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 7-羟基 核因子KB 肿瘤细胞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绣杜鹃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孙世宇 冯猜 +1 位作者 孙威 徐小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33-38,55,共7页
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是类黄酮代谢途径的一个关键酶,能使花色素的合成方向趋向于蓝色的飞燕草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锦绣杜鹃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RpF3′5′H)进行分析。结果显... 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是类黄酮代谢途径的一个关键酶,能使花色素的合成方向趋向于蓝色的飞燕草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锦绣杜鹃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RpF3′5′H)进行分析。结果显示,RpF3′5′H基因ORF长1551 bp,共编码51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7.31 kD,等电点为9.03,无信号肽,定位于细胞质中的可能性最大,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中含有较多的α螺旋,与高丛越橘有较高亲缘性。分析结果将对RpF3′5′H的功能解析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探究锦绣杜鹃花色苷的生物合成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绣杜鹃 -3′5-羟基化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羟基-p-甲磺酰苯甲撑基)-5-甲基-2-吲哚酮-1-羧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赖宜生 张奕华 +2 位作者 季晖 杨茗 李月珍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1-516,共6页
目的:研究3-(羟基-p-甲磺酰苯甲撑基)-5-甲基-2-吲哚酮-1-羧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方法:以具有COX/5-LOX双重抑制作用并兼有细胞因子抑制活性的替尼达普为先导物,合成3-(羟基-p-甲磺酰苯甲撑基)-5-甲基-2-吲哚酮-1-羧酰胺类... 目的:研究3-(羟基-p-甲磺酰苯甲撑基)-5-甲基-2-吲哚酮-1-羧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方法:以具有COX/5-LOX双重抑制作用并兼有细胞因子抑制活性的替尼达普为先导物,合成3-(羟基-p-甲磺酰苯甲撑基)-5-甲基-2-吲哚酮-1-羧酰胺类化合物。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并考察连续口服给药对大鼠胃肠道的影响。结果:合成了14个目标物(Ⅰ1-14),其结构经IR1、H NMR和MS和元素分析确证。小鼠耳肿胀模型显示Ⅰ5,8,9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显示Ⅰ8,9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Ⅰ5,8,9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与CMC-Na无明显差别(P>0.05),其中Ⅰ5,8显著小于双氯芬酸钠(P<0.05)和替尼达普钠(P<0.05,P<0.01)。结论:3-(羟基-p-甲磺酰苯甲撑基)-5-甲基-2-吲哚酮-1-羧酰胺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尼达普 3-(羟基-P-甲磺酰苯甲撑)-5--2-吲哚-1-羧酰胺 合成 抗炎活性 胃肠道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羟基异黄酮和17-β雌二醇对自由基缩血管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鹏 李红芳 +2 位作者 田治峰 邱小青 张英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 :研究自由基引发血管收缩的机制 ,并通过血管静息张力的变化探讨三羟基异黄酮和 17 β雌二醇对自由基缩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 :制备猪冠状动脉血管环 ,固定于恒温肌槽内 ,待平衡后 ,加入各种药物观察血管张力的变化。结果 :内皮完... 目的 :研究自由基引发血管收缩的机制 ,并通过血管静息张力的变化探讨三羟基异黄酮和 17 β雌二醇对自由基缩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 :制备猪冠状动脉血管环 ,固定于恒温肌槽内 ,待平衡后 ,加入各种药物观察血管张力的变化。结果 :内皮完整的血管环在O2· -作用下产生明显的收缩 ,去除内皮后无明显反应。 1μmol·L-1三羟基异黄酮对O2· -引发血管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 <0 .0 1,n =16 ) ,1μmol·L-117 β雌二醇无明显作用。H2 O2 使去内皮血管环产生明显的收缩作用 ,对内皮完整的血管环缩血管效应不明显 ,30 μmol·L-1三羟基异黄酮可明显抑制H2 O2 的缩血管作用。结论 :三羟基异黄酮可明显抑制O2· -和H2 O2 的缩血管效应 ,其作用明显强于 17 β雌二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 17-Β雌二醇 血管张力 自由 冠状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草乌Av-F3'5'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马璐琳 王祥宁 +4 位作者 贾文杰 段青 崔光芬 杜文文 王继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38-2443,共6页
根据已发表的川乌头F3'5'H基因序列,通过RT-PCR方法从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花朵中克隆到了1个类黄酮3',5'羟基化酶(F3’5’H)基因的c DNA序列,该序列长1563 bp,包含1个编码506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命名... 根据已发表的川乌头F3'5'H基因序列,通过RT-PCR方法从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花朵中克隆到了1个类黄酮3',5'羟基化酶(F3’5’H)基因的c DNA序列,该序列长1563 bp,包含1个编码506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命名为Av-F3'5'H(Gen Bank登录号:JQ806761)。序列比对分析显示Av-F3'5'H蛋白与其它物种的F3'5'H蛋白序列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包含有已确定的CYP基序、I螺旋区和血红素结合区等保守基序等。以川乌头18sRNA基因(FJ748878)为内参,通过RT-PCR对Av-F3'5'H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v-F3'5'H基因的表达水平随花朵发育进程而呈递增趋势,在第3时期的花朵中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降低,而在根、茎和叶中均不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调节黄草乌花朵蓝色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乌 -3' 5'-羟基化酶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充柱超临界流体色谱手性拆分5-羟基-8-十一碳烯酸-δ-内酯(茉莉内酯) 被引量:1
9
作者 孙蕾 韩蕙阑 +2 位作者 都荣强 谢建春 孙宝国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41-1045,共5页
研究了填充柱超临界CO2流体色谱手性拆分外消旋5-羟基-8-十一碳烯酸-δ-内酯(茉莉内酯)的方法。在筛选固定相种类及改性剂种类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柱温、柱压、改性剂含量、流速等因素的影响,优化出较佳的分析... 研究了填充柱超临界CO2流体色谱手性拆分外消旋5-羟基-8-十一碳烯酸-δ-内酯(茉莉内酯)的方法。在筛选固定相种类及改性剂种类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柱温、柱压、改性剂含量、流速等因素的影响,优化出较佳的分析型拆分条件:固定相Chiralcel OD-H,柱温31℃,柱压12 MPa,改性剂为乙腈-甲醇(体积比7∶3),在流动相中体积分数2.0%,流动相流速1.0 mL/min,分离度2.00。利用较佳条件,在流速8mL/min下进行制备规模放大,320 min内进样10 mg得6.6 mg两对映体产品,回收率66%,光学纯度(e.e%)均为100%,表明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效率高,可作为茉莉内酯mg级对映体纯品快速制备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充柱超临界流体色谱 5-羟基-8-十一碳烯酸-δ内酯 CHIRALCEL OD 手性拆分 茉莉内酯 6-[(3E)-己烯]-2H-四氢吡喃-2-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桔梗PgF3′5′H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璐琳 贾文杰 +5 位作者 段青 王祥宁 蒋亚莲 郭燕 李进昆 王继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6,共7页
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中国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花朵中分离克隆了1个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3′,5′-hydroxylase,F3′5′H)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gF3′5′H(GenBank登录号JQ403611)。PgF3′5′H基因全... 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中国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花朵中分离克隆了1个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3′,5′-hydroxylase,F3′5′H)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gF3′5′H(GenBank登录号JQ403611)。PgF3′5′H基因全长1 787bp,包含1个编码532个氨基酸长为1 599bp的开放阅读框。蛋白序列比对显示,PgF3′5′H基因蛋白与其他物种的F3′5′H蛋白有很高的相似性,包含有CYP基序、Ⅰ螺旋区和血红素结合区等保守性序列,以及一段类似于风铃草F3′5′H蛋白的9个氨基酸的特殊区。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PgF3′5′H的表达量随着花朵发育和花色素的出现而呈递增趋势,在花发育第四阶段的蓝色花蕾中达到最高,而在叶中不表达。研究推测,PgF3′5′H基因可能在中国桔梗蓝色花色素的生化合成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桔梗 -3 5-羟基化酶 因克隆 因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牵牛F3′,5′H全长cDNA的克隆及花特异启动子介导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琳 向太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8-364,共7页
通过RT-PCR从蓝色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花瓣中克隆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F3',5'H)全长cDNA(GenBank登记号EF37102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克隆的F3',5'H基因与GenBank登记号D14588、Z22545和DQ352142等... 通过RT-PCR从蓝色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花瓣中克隆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F3',5'H)全长cDNA(GenBank登记号EF37102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克隆的F3',5'H基因与GenBank登记号D14588、Z22545和DQ352142等的F3',5'H基因序列高度一致;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记号BAA03438.1(矮牵牛)、BAC10997.1(银杯草)和AAV85470.1(马铃薯)的高度同源,同源率分别为99%、88%和87%。利用pBIN19、pBluescript SK(+)和pMD18-PchsA质粒成功构建了花特异性启动子PchsA驱动的F3',5'H基因的表达载体pBIN19-PchsA-F3'5'H,并导入到野生型发根农杆菌K599中。利用K599诱导菊花生根,不定根的诱导率可达30.7%。这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蓝色花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牵牛 -3 5-羟基化酶 克隆 花特性启动子 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F3′5′H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严黎 刘琬菁 +3 位作者 杨成民 张建红 陈泓宇 罗红梅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689-695,701,共8页
目的:为了验证丹参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基因与丹参花色表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紫花丹参99-3株系和一些白花丹参中的F3′5′H基因。方法:本研究通过提取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中的总R... 目的:为了验证丹参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基因与丹参花色表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紫花丹参99-3株系和一些白花丹参中的F3′5′H基因。方法:本研究通过提取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中的总RNA,再将其反转录得到cDNA,以此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3′5′H基因全长序列。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状、结构域、系统进化等特点,并预测了该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跨膜区等;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该基因的表达特异性;利用毛状根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过表达阳性毛状根株系。结果:F3′5′H基因全长1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7.4 kDa。该基因在丹参花中高丰度表达。在42份(紫花25份;白花17份)丹参样品中发现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在紫花和白花丹参中呈现与花色相关的稳定变化。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丹参F3′5′H与美女樱的F3′5′H具有较高序列同源性。获得了过表达F3′5′H的毛状根株系。结论:本研究在丹参中克隆到F3′5′H基因,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丹参F3′5′H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3 5-羟基化酶 因克隆 表达分析 生物信息学分析 SNP位点分析 丹参花色 因毛状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裂地钱中三种黄酮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学娟 陈晓青 蒋新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B10期330-332,364,共4页
通过硅胶和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了粗裂地钱中的三种黄酮化合物:4′,5,6-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1),5,7,4′-三甲氧基黄酮(2)和5,7,4’-三羟基黄酮(3)。三种黄酮的分子结构由质谱和核磁共振鉴定,其... 通过硅胶和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了粗裂地钱中的三种黄酮化合物:4′,5,6-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1),5,7,4′-三甲氧基黄酮(2)和5,7,4’-三羟基黄酮(3)。三种黄酮的分子结构由质谱和核磁共振鉴定,其中4′,5,6.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和5,7,4′.三甲氧基黄酮为首次从粗裂地钱中分离得到。关键词:粗裂地钱;4’,5,6.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5,7,4'-三甲氧基黄酮;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裂地钱 4′ 5 6.三羟基-3 7-二甲氧 5 7 4′-三甲氧 5 7 4′-羟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皂苷合成途径中三个关键酶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董乐萌 刘玉军 魏建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5期56-60,15,共6页
本文以北柴胡幼嫩根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克隆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IPPI)和法尼基焦磷酸合酶(... 本文以北柴胡幼嫩根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克隆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IPPI)和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S)基因的cDNA片断,大小分别为470bp、532bp、466bp,分别编码157、177、155个氨基酸多肽。提交到Gen- Bank上,得到登陆号分别为:HMGR(EU400217)、IPPI(EU400218)、FPS(EU400219)。NCBI在线blast结果表明,推断的北柴胡HMGR、IPPI和FP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杜仲、三岛柴胡和雷公藤的一致性最高,分别为93%、99%、97%。对HMGR基因和FPS基因进行特征性保守域分析,结果显示,推断的HMGR氨基酸序列存在两个NADPH结合基序,FPS存在三个特征性保守序列:DDIMD、GQMID和KL。构建的植物IPPI的分子进化树表明,北柴胡IPPI基因与伞形科植物(胡萝卜和三岛柴胡)亲缘关系最近,与单子叶植物(玉米和水稻)亲缘关系较远。本文首次分离报道了北柴胡柴胡皂苷合成途径中三个关键酶基因(HMGR、IPPI和FPS)cDNA的克隆,新获得的基因片段序列为进一步克隆全序列和了解调控柴胡皂苷的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 柴胡皂苷 3-羟基-3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 戊烯焦磷酸构酶(IPPI) 法尼焦磷酸合酶(F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硝基芒柄花素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小清 秦蓓 苗延青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3-596,共4页
目的以芒柄花素为先导化合物合成3,′5,′6,8-四硝基-4′-甲氧基-7-羟基异黄酮(1)并研究其晶体结构。方法用混酸(φ(H2SO4)∶φ(HNO3)=3∶1)对芒柄花素进行硝化,经对产物分离纯化得到产物1,采用IR,NMR和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其进行了表征... 目的以芒柄花素为先导化合物合成3,′5,′6,8-四硝基-4′-甲氧基-7-羟基异黄酮(1)并研究其晶体结构。方法用混酸(φ(H2SO4)∶φ(HNO3)=3∶1)对芒柄花素进行硝化,经对产物分离纯化得到产物1,采用IR,NMR和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和晶体结构测定。结果合成出3,′5,′6,8-四硝基-4′-甲氧基-7-羟基异黄酮,1的单晶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0.4914(1)nm,b=2.2333(5)nm,c=1.6124(4)nm,α=90°,β=95.576(4),γ=90,°V=1.7610(7)nm3,Z=4,Mr=448.26,Dc=1.691 g/cm3。结论在产物1的晶体结构中存在O—H…O和C—H…O氢键,氢键将1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柄花素 3 5 6 8-四硝4’-甲氧-7-羟基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l3催化硫醇与亚胺离子的亲核反应
16
作者 张硕 彭丹 +2 位作者 李静 王峰 牟秋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8-351,共4页
以γ-羟基内酰胺和硫醇为原料,1,2-二氯乙烷为溶剂,在三氯化铁促催化下生成亚胺离子,而后硫醇发生亲核反应构建3-硫醚基异吲哚啉酮类化合物。该反应70℃条件下搅拌6 h即可完成,产率87~94%,该反应底物适用范围广,对于不同的γ-羟基内酰... 以γ-羟基内酰胺和硫醇为原料,1,2-二氯乙烷为溶剂,在三氯化铁促催化下生成亚胺离子,而后硫醇发生亲核反应构建3-硫醚基异吲哚啉酮类化合物。该反应70℃条件下搅拌6 h即可完成,产率87~94%,该反应底物适用范围广,对于不同的γ-羟基内酰胺类化合物以及不同的伯硫醇和仲硫醇,反应均可以顺利得到相应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羟基内酰胺 硫醇 三氯化铁 亚胺离子 亲核反应 3-硫醚吲哚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木樨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郑国华 张琼光 +3 位作者 黄志军 李静 何明三 陶君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8-640,共3页
关键词 草木樨 化学成分 滨蒿内酯 5 7 4′-羟基-6 3-二甲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曲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谢建祥 王海东 林伟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3-555,共3页
目的研究鼠曲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鼠曲草的乙醇提取物依次经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再经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技术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鼠曲草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 目的研究鼠曲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鼠曲草的乙醇提取物依次经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再经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技术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鼠曲草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芦丁(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泽兰黄素(4),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槲皮素(6),木犀草素(7)和芹菜素(8)。结论其中化合物5为首次从鼠曲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曲草 乙醇提取物 化学成分 泽兰 5-羟基-6 7 3' 4'-四甲氧 芹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PBBHAMF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瑞玲 徐丽繁 +2 位作者 邓承雨 黄小艳 黄振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0,共5页
以小牛胸腺DN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4'-苯基-3-溴-8-[N,N-二(2-羟基乙基)氨基甲基]黄酮(PBBHAMF)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在以吖啶橙(AO)为荧光探针的实验中,DNA-AO复合物的荧光被PBBHAMF猝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DNA... 以小牛胸腺DN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4'-苯基-3-溴-8-[N,N-二(2-羟基乙基)氨基甲基]黄酮(PBBHAMF)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在以吖啶橙(AO)为荧光探针的实验中,DNA-AO复合物的荧光被PBBHAMF猝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DNA的存在使PBBHAMF的紫外光谱发生了减色效应,DNA的粘度增大,CD光谱274 nm处信号发生变化,这些都能判断PBBHAMF与DNA发生了嵌插结合.此外,红外光谱结果表明PBBHAMF与DNA还存在静电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3--8-[N N-二(2-羟基)氨] 小牛胸腺DNA 荧光光谱 圆二色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树枝条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琳婧 全颖萱 +5 位作者 李林海 张小琴 黄鸣清 邱亚铁 倪林 徐会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4期585-591,共7页
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凝胶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对红豆树枝条70%乙醇水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并结合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11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分别为3′,4′,7-三羟基-5-甲... 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凝胶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对红豆树枝条70%乙醇水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并结合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11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分别为3′,4′,7-三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1)、3′,4′,5,7-四羟基二氢异黄酮(2)、染料木苷-5,4′-二甲醚(3)、澳白檀苷(4)、鹰嘴豆芽素A-7-O-芸香糖苷(5)、染料木苷(6)、芹菜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牡荆素(8)、江户樱花苷(9)、柚皮苷(10)、新北美圣草苷(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新的天然产物,除化合物6外,其余均为首次从红豆属植物中分离。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当浓度为20μmol/L时,化合物3、4和9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BV-2小胶质细胞分泌白介素-6的抑制率分别为37.67%±3.27%、36.02%±5.48%和50.10%±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化学成分 3 4′ 7-羟基-5-甲氧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