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透液的生物相容性对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继承 杨泽然 宓旭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236-1239,共4页
目的 :观察使用商业腹透液时 2′ ,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和腹膜病理改变 ,探讨长期腹膜透析腹透液生物相容性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和腹膜间皮的病理改变。方法 :①使用 3种常用腹透液建立腹膜透析动物模型 ;②用纸层析法动态... 目的 :观察使用商业腹透液时 2′ ,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和腹膜病理改变 ,探讨长期腹膜透析腹透液生物相容性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和腹膜间皮的病理改变。方法 :①使用 3种常用腹透液建立腹膜透析动物模型 ;②用纸层析法动态测定实施和停止腹膜透析时 ,2′ ,5′ -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的消长 ;③在光镜下观察腹膜间皮病理变化。结果 :腹膜透析时 ,各腹膜透析组和生理盐水组 2′,5′ -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均升高 ;停止腹膜透析 ,生理盐水组 2′ ,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恢复正常 ,各腹膜透析组则持续降低 ;在腹膜透析时 ,各腹膜透析组均发生程度不等的间皮细胞脱落、腹膜增厚和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而Baxter组无急性炎症发生。随着停止腹膜透析时间延长 ,腹膜透析组病理改变逐渐修复。结论 :长期腹膜透析时 ,腹膜透析液对机体免疫功能均有长时间抑制 ,并造成不同程度的腹膜病理改变。腹透液的非生物相容性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腹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浅析 2' 5-腺苷酸合成酶 机体免疫功能 腹膜病理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2'-5'-寡腺苷酸合成酶2在胰腺导管腺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的作用
2
作者 汪子欣 杨玉洁 +1 位作者 王越 赵云鹏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7-576,共10页
目的 基于早期和晚期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肿瘤组织巨噬细胞相关的差异基因,探索PDAC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为PDAC提供早诊早治新靶点。方法 收集3例早期与4例晚期PDAC患者肿瘤组织样本,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组织转录组数据,结合癌... 目的 基于早期和晚期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肿瘤组织巨噬细胞相关的差异基因,探索PDAC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为PDAC提供早诊早治新靶点。方法 收集3例早期与4例晚期PDAC患者肿瘤组织样本,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组织转录组数据,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与预后有关的早期与晚期PDAC差异表达的巨噬细胞相关基因,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Cox回归方法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在线生存分析工具筛选出与PDAC预后相关的风险基因,使用通过估计RNA转录本相对子集进行细胞类型鉴定(CIBERSORT)方法对其免疫浸润情况进行分析,通过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SNE)聚类降维和Monocle包对其在不同时期不同亚群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解析,并进一步借助STRING数据库及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对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片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现48个早期与晚期PDAC差异表达的巨噬细胞相关基因与预后有关。筛选出11个差异表达的巨噬细胞基因作为PDAC预后基因,并利用这11个基因构建PDA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筛选出2个不良预后基因,其中2'-5'-寡腺苷酸合成酶2(OAS2)基因主要在分泌型磷蛋白1(SPP1)阳性巨噬细胞中表达,人类异常纺锤体样小头畸形相关蛋白(ASPM)基因主要在增殖标志物Ki-67(MKI67)阳性巨噬细胞中表达,并且OAS2在不同时期PDAC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免疫浸润研究表明OAS2和ASPM在调节性T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均P<0.05)。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显示了OAS2和ASPM间的表达关系以及更多其他共表达的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OAS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结论 OAS2和ASPM均为不良预后基因,分别在SPP1阳性巨噬细胞和MKI67阳性巨噬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并发挥负性免疫调节作用,进而促进PDAC的进展并导致不良预后,这有望为PDAC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巨噬细胞 预后 肿瘤微环境 单细胞测序 拟时序分析 2'-5'-腺苷酸合成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患者2′,5′寡腺苷酸合成酶、IL-2和IL-12水平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章仕坚 唐永煌 颜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选用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作为干扰素观察指标,IL-2、IL-12作为Th1应答观察指标,了解内源性干扰素系统和Th1应答在HBV感染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用放射同位素法测定单核细胞2-5OAS活性;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12。结果... 目的:选用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作为干扰素观察指标,IL-2、IL-12作为Th1应答观察指标,了解内源性干扰素系统和Th1应答在HBV感染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用放射同位素法测定单核细胞2-5OAS活性;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12。结果:无症状HBsAg携带组2-5OAS、IL-2、IL-1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肝炎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组、慢性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随慢性肝炎病情加重以及肝硬化、肝癌发生而递减,其中肝硬化、肝癌组处于最低水平(与慢性肝炎各组比较P<0.05)。结论:在HBV感染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临床分型患者中,其内源性干扰素系统和Th1应答反应都是有显著差异的,细胞免疫对病毒感染的痊愈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2’ 5腺苷酸合成酶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潘宜人 吴南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5-96,共2页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 2 ',5 '—寡腺苷酸合成酶 (2 ',5 '-OAS)活性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为临床预测干扰素疗效 ,避免盲目使用干扰素提供依据。将 17例HBeAg、HBV -DNA双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干扰...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 2 ',5 '—寡腺苷酸合成酶 (2 ',5 '-OAS)活性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为临床预测干扰素疗效 ,避免盲目使用干扰素提供依据。将 17例HBeAg、HBV -DNA双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治前、治疗一周及治疗三月后进行 2 ',5 '-OAS检测。结果示 11例治前 2 ',5 '-OAS活性较低 ,治疗一周有明显升高。其中 8例HBeAg、HBV -DNA双项转阴。 3例HBeAg单项转阴。其余 6例治疗前 2 ',5 '-OAS活性较高 ,治后 1周升高幅度不大 ,双项均无转阴。提示 2 ',5 '-OAS的水平可能是临床预测干扰素疗效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2′ 5′-寡腺苷酸合成酶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抗病毒蛋白MxA和2',5'-OAS在肝胚瘤细胞株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管世鹤 杨东亮 +2 位作者 陆蒙吉 Michael Roggendorf Joerg F.Schlaak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49-153,共5页
目的了解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诱导的抗病毒蛋白MxA和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在人肝胚瘤细胞株HepG2和HBV稳定转染的HepG2.2.1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培养的HepG2和HepG2.2.15细胞用IFN-α刺激6h... 目的了解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诱导的抗病毒蛋白MxA和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在人肝胚瘤细胞株HepG2和HBV稳定转染的HepG2.2.15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培养的HepG2和HepG2.2.15细胞用IFN-α刺激6h,分离细胞总RNA,经逆转录、32P标记后与尼龙膜上的探针微矩阵(macroarray法)进行分子杂交;并以此来分析HepG2和HepG2.2.15细胞IFN抗病毒基因表达谱。用免疫印迹分析IFN抗病毒蛋白;如,MxA、2',5'-OAS等在肝胚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分析发现在HepG2和HepG2.2.15细胞仅有部分IFN诱导基因表达,多数IFN诱导基因呈低表达或不表达。比较HepG2和HepG2.2.15细胞,发现两者表达IFN诱导基因有差异,即对IFN应答有差异。研究中发现,MxA蛋白在HepG2.2.15细胞中不表达,而在HepG2细胞中却能正常表达。另一种重要的IFN抗病毒蛋白2',5'-OAS,在HepG2.2.15和HepG2细胞中均能表达;在拉米夫啶处理下,HepG2.2.15细胞甚至比HepG2细胞能更好地表达。结论IFN抗病毒蛋白MxA和2',5'-OAS在人肝胚瘤细胞株HepG2和HBV稳定转染的HepG2.2.15细胞中表现出差异的表达模式;HBV及其抗原成分影响人肝胚瘤细胞株的IFN抗病毒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干扰素 微矩阵 MXA蛋白 2′ 5′-寡腺苷酸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OAS2敲除的PK-15细胞系及敲除OAS2对CSFV复制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越秀 张华伟 +1 位作者 李连峰 仇华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94-1098,1105,共6页
为研究猪源2’-5’寡腺苷酸合成酶2(OAS2)对CSFV复制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敲除OAS2的PK-15细胞系(PK-OAS2-KO)。在构建PK-OAS2-KO细胞系时,设计2条分别靶向OAS2基因第1和第2外显子的特异性sg RNAs,将sg RNA插入LentiCRI... 为研究猪源2’-5’寡腺苷酸合成酶2(OAS2)对CSFV复制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敲除OAS2的PK-15细胞系(PK-OAS2-KO)。在构建PK-OAS2-KO细胞系时,设计2条分别靶向OAS2基因第1和第2外显子的特异性sg RNAs,将sg RNA插入LentiCRISPRv2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lentiCRISPRv2-sgRNA;将重组质粒与辅助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获得携带sg RNA的慢病毒后以MOI 1转导PK-15细胞,通过嘌呤霉素药物筛选及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株,经基因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OAS2敲除效果。利用MOI 0.01r CSFV-Rluc株(报告病毒)或CSFV Shimen株分别感染PK15细胞获得的PK-OAS2-KO细胞系,经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和q RT-PCR证实敲除OAS2基因能够促进CSFV复制。综上,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OAS2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系,并发现OAS2具有抑制CSFV复制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OAS2抗CSFV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2’-5腺苷酸合成酶2 PK-15 猪瘟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产妇足月前胎膜早破与基质金属蛋白酶-7及OAS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潘瑞琪 廖明星 +2 位作者 江梦曦 陈玲娟 艾承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5-620,共6页
目的遗传因素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发生中起关键作用。文中分析初产妇PPROM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PPROM初... 目的遗传因素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发生中起关键作用。文中分析初产妇PPROM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PPROM初产妇临床资料(PPROM组);另按1∶1比例选取同期医院分娩的年龄相仿的82例足月妊娠后分娩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法测定MMP-7、OAS 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两组血清MMP-7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OAS 1表达。分析MMP-7、OAS 1基因多态性与PPROM的关系。结果PPROM组携带AG型(51.22%)基因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G型等位基因比例(36.59%)显著高于对照组(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ROM组、对照组OAS 1基因rs10774671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ROM组脐血MMP-7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OAS1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MMP-7 rs1156818位点AG基因型可能使PPROM发生风险增加2.128倍(校正OR=2.128,95%CI:1.623~2.788),携带等位基因G可能使PPROM发生风险增加2.149倍(校正OR=2.149,95%CI:1.719~2.387)。结论携带MMP-7(rs1156818位点)等位基因G可能与初产妇PPROM易感性有关;而OAS1 rs1077467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PPROM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早产 2′-5′-寡腺苷酸合成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7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转换与OAS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任姗 黄雁翔 +4 位作者 马丽娜 金怡 何智敏 张晓丹 陈新月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1270-1274,共5页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干扰素(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血清学转换与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1、2、3及OAS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方法 277例HBeAg阳性CHB患者给予IFNα及核苷酸类似物(NA)联合...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干扰素(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血清学转换与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1、2、3及OAS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方法 277例HBeAg阳性CHB患者给予IFNα及核苷酸类似物(NA)联合抗病毒治疗,依据HBsAg及HBeAg转换与否评价疗效,分为HBsAg转换组、HBeAg转换组及无应答组(NR),同时纳入50例HBV自限性感染者作为对照。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宿主的抗病毒蛋白OAS1基因内含子区rs2285934(A/C)位点、OAS2基因外显子-2区rs2072138(C/G)位点、OAS3基因外显子-8区rs2072136(C/T)位点及OASL基因内含子区rs11849829(A/G)位点SNP,并分别比较OAS基因单位点、基因型及单体型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277例患者中HBsAg转换组41例(14.80%),HBeAg转换组102例(36.82%),NR组134例(48.38%)。OAS3等位基因C/T在四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P=0.001),携带CC+CT基因型患者与TT基因型分布频率在HBsAg转换组及NR组间存在差异,统计学差异居于临界值(χ2=3.17,P=0.07)。单体型分析显示:单体型ACCG、CCTG在应答组与NR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4;χ2=4.89,P=0.03)。结论携带OAS3(rs2072136)C等位基因的HBeAg阳性CHB患者易于获得IFNα治疗HBsAg转换,其单体型可作为获得HBeAg转换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 α多态性 单核苷酸 2’ 5腺苷酸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