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2'-5'-寡腺苷酸合成酶2在胰腺导管腺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的作用
1
作者 汪子欣 杨玉洁 +1 位作者 王越 赵云鹏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7-576,共10页
目的 基于早期和晚期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肿瘤组织巨噬细胞相关的差异基因,探索PDAC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为PDAC提供早诊早治新靶点。方法 收集3例早期与4例晚期PDAC患者肿瘤组织样本,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组织转录组数据,结合癌... 目的 基于早期和晚期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肿瘤组织巨噬细胞相关的差异基因,探索PDAC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为PDAC提供早诊早治新靶点。方法 收集3例早期与4例晚期PDAC患者肿瘤组织样本,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组织转录组数据,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与预后有关的早期与晚期PDAC差异表达的巨噬细胞相关基因,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Cox回归方法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在线生存分析工具筛选出与PDAC预后相关的风险基因,使用通过估计RNA转录本相对子集进行细胞类型鉴定(CIBERSORT)方法对其免疫浸润情况进行分析,通过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SNE)聚类降维和Monocle包对其在不同时期不同亚群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解析,并进一步借助STRING数据库及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对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片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现48个早期与晚期PDAC差异表达的巨噬细胞相关基因与预后有关。筛选出11个差异表达的巨噬细胞基因作为PDAC预后基因,并利用这11个基因构建PDA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筛选出2个不良预后基因,其中2'-5'-寡腺苷酸合成酶2(OAS2)基因主要在分泌型磷蛋白1(SPP1)阳性巨噬细胞中表达,人类异常纺锤体样小头畸形相关蛋白(ASPM)基因主要在增殖标志物Ki-67(MKI67)阳性巨噬细胞中表达,并且OAS2在不同时期PDAC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免疫浸润研究表明OAS2和ASPM在调节性T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均P<0.05)。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显示了OAS2和ASPM间的表达关系以及更多其他共表达的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OAS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结论 OAS2和ASPM均为不良预后基因,分别在SPP1阳性巨噬细胞和MKI67阳性巨噬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并发挥负性免疫调节作用,进而促进PDAC的进展并导致不良预后,这有望为PDAC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巨噬细胞 预后 肿瘤微环境 单细胞测序 拟时序分析 2'-5'-腺苷酸合成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上调手足口病患儿OAS1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柳松 何英 +1 位作者 徐洪波 陈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2-327,共6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是否可以通过激活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手足口病(HFMD)患者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1(OAS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方法:收集140例儿童手足口病和60例...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是否可以通过激活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手足口病(HFMD)患者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1(OAS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方法:收集140例儿童手足口病和60例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标本,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A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提取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常规培养,无血清培养基同步化后分为正常对照组、IFN-γ干预组和AG490+INF-γ联合干预组。在不同时点采用Western blot检测OAS1、JAK和STAT1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HFMD患儿外周血OA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儿童,并且随着HFMD病情加重,OAS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显著升高(P<0.01)。IFN-γ能够呈时间依赖性地显著上调HFMD患儿PBMCs中OAS1蛋白的表达。在IFN-γ刺激下,PBMCs中p-JAK1、p-JAK2和p-STAT1蛋白水平及STAT1核蛋白水平较正常培养PBMCs呈时间依赖性升高(P<0.05);而联合加入AG490干预后,PBMCs中p-JAK1、p-JAK2、p-STAT1和OAS1蛋白水平及STAT1核蛋白水平均较IFN-γ单独刺激组呈时间依赖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IFN-γ能够促进HFMD患儿OAS1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1 干扰素Γ 手足口病 JAK/STA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毒逃逸OAS/RNase L通路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小磊 褚成龙 郑柏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4-1069,共6页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RNA酶L(OAS/RNase L)通路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抑制病毒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OAS/RNase L系统对西尼罗病毒、轮状病毒和骨髓灰质炎病毒等多种病毒具有拮抗作用。但随着研...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RNA酶L(OAS/RNase L)通路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抑制病毒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OAS/RNase L系统对西尼罗病毒、轮状病毒和骨髓灰质炎病毒等多种病毒具有拮抗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病毒已被发现会通过各自独特的逃逸机制抵抗OAS/RNase L通路的抗病毒作用。作为最早发现的抗病毒通路之一,OAS蛋白家族各成员和RNase L抗病毒作用机制已经有很多综述报道。不同病毒对OAS/RNase L通路抗病毒作用的逃逸机制均不相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和牛痘病毒等通过阻遏OAS激活的方式逃逸OAS/RNase L通路的抗病毒作用,轮状病毒和小鼠肝炎病毒等通过降解2',5'寡聚腺苷酸(2-5A)的方式逃逸OAS/RNase L通路的抗病毒作用,丙型肝炎病毒和骨髓灰质炎病毒等则通过抑制RNase L活性的方式逃逸OAS/RNase L通路的抗病毒作用。现对多种病毒同宿主抗病毒通路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分析OAS/RNase L通路在天然免疫抗病毒作用中的重要性,同时为抗病毒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RNA酶L通路 抗病毒作用 天然免疫 病毒 逃逸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