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1
作者 周玲玲 王宇航 +2 位作者 张元臣 张明亮 连凯琪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97-4504,共8页
【目的】评价4-萜烯醇的抗菌活性,为其结构优化改造和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本试验以大肠杆菌为模式菌,通过倍比稀释法测定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测定D600 nm值绘制其抑菌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4-萜烯醇对... 【目的】评价4-萜烯醇的抗菌活性,为其结构优化改造和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本试验以大肠杆菌为模式菌,通过倍比稀释法测定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测定D600 nm值绘制其抑菌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形态的影响。测定胞外碱性磷酸酶(ALP)和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评价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影响;使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大肠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泄漏情况;用核酸凝胶电泳检测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DNA的影响。【结果】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013 mol/L,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1 MIC的4-萜烯醇能在24 h内完全抑制大肠杆菌增殖。经4-萜烯醇处理后的大肠杆菌菌体肿胀变形、表面粗糙、菌体间黏连。与对照组相比,0.5 MIC的4-萜烯醇能导致大肠杆菌上清中ALP含量显著升高(P<0.05),β-半乳糖苷酶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与4-萜烯醇浓度呈正相关;0.5 MIC的4-萜烯醇即可导致大肠杆菌上清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增高,且与4-萜烯醇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4-萜烯醇与大肠杆菌DNA没有结合作用。【结论】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能通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使胞内容物泄漏使细菌死亡。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4-萜烯醇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萜烯醇 大肠杆菌 细胞膜 抗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环糊精基金属有机框架构建4-萜烯醇包封体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宋佳璇 韩晨瑞 +1 位作者 王雨贝 曹建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8-94,共7页
为了改善4-萜烯醇的疏水性和高挥发性,延长其作用时间,本研究通过改良蒸汽扩散法制备了β-环糊精基金属有机框架(β-cyclodextrin-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β-CD-MOF),采用溶剂孵化法制备了4-萜烯醇/β-CD-MOF包合物,并以β-CD... 为了改善4-萜烯醇的疏水性和高挥发性,延长其作用时间,本研究通过改良蒸汽扩散法制备了β-环糊精基金属有机框架(β-cyclodextrin-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β-CD-MOF),采用溶剂孵化法制备了4-萜烯醇/β-CD-MOF包合物,并以β-CD为对照探究了二者的最佳包封比例。进一步分析了4-萜烯醇/β-CD-MOF包合物的形貌结构特性、光谱吸收特性和热重表征,利用体外抑菌实验测定了该包合物对三种食源性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4-萜烯醇与β-CD-MOF的质量比为1:1时,载药量和包封率最高,且优于相同制备条件下以β-CD为载体时的效果。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排列不规则的β-CD分子在K^(+)的桥连作用下相互堆叠形成排列整齐的长方体β-CD-MOF。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4-萜烯醇成功封装在β-CD-MOF中且二者之间存在氢键相互作用。热重分析表明,利用β-CD-MOF包封可以延缓4-萜烯醇的挥发速率,将4-萜烯醇应用的温度范围从30~160℃扩大到30~350℃。体外抑菌实验表明,4-萜烯醇/β-CD-MOF包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三种冷链微生物均具有长效抑菌能力。综上所述,将4-萜烯醇封装在β-CD-MOF中可以实现有效保存,本研究为绿色安全的新型冷链抑菌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D-MOF 4-萜烯醇 包封 表征 稳定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法同时测定鲜鱼腥草中4种成分 被引量:6
3
作者 蒋玲燕 李清 +2 位作者 陈晓辉 戴荣华 毕开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鲜鱼腥草药材中4-萜烯醇、α-松油醇、乙酸龙脑酯和甲基正壬酮的方法。方法 DB-1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方式为70℃保持5 min,以5℃/min上升至140℃,保持5 min,再以20℃/min上升至25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鲜鱼腥草药材中4-萜烯醇、α-松油醇、乙酸龙脑酯和甲基正壬酮的方法。方法 DB-1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方式为70℃保持5 min,以5℃/min上升至140℃,保持5 min,再以20℃/min上升至250℃;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FID;检测器温度280℃。结果 4-萜烯醇、α-松油醇、乙酸龙脑酯和甲基正壬酮分别在9.90~148.5μg/mL,2.580~38.70μg/mL,40.80~612.0μg/mL,208.0~312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1%,95.5%,97.4%,96.7%,RSD分别为1.2%,2.4%,2.4%,2.7%。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鲜鱼腥草药材中4种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气相色谱法 4-萜烯醇 Α-松油 乙酸龙脑酯 甲基正壬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蚊虫驱避精油中的活性单体筛选研究
4
作者 王盛东 徐旭 +3 位作者 刘畅 郑军 吕玲玲 刘利萍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2-1521,共10页
为研究蚊虫趋避精油的关键成分,本研究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20种精油的驱蚊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精油的组成,通过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测试精油单体引起蚊虫的生理触角电位,参照GB/T 13917.9-2009《农药登记用... 为研究蚊虫趋避精油的关键成分,本研究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20种精油的驱蚊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精油的组成,通过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测试精油单体引起蚊虫的生理触角电位,参照GB/T 13917.9-2009《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9部分:驱避剂》测定精油及其单体的有效保护时长,以及采用分子对接模拟单体与蚊虫嗅觉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对白纹伊蚊驱避率较高的精油包括肉桂油、桉叶油、茶树油、山鸡椒油、蕲艾油和薄荷油等;从上述6种精油中挖掘了17种单体化合物,其中引起蚊虫触角电位(EAD)较强的为肉桂醛、γ-松油烯、4-萜烯醇3种单体。20%肉桂醛的有效保护时长较肉桂精油延长了22.29%,而γ-松油烯和4-萜烯醇的保护时长较茶树精油分别延长20.00%、90.00%。模拟分子对接显示,肉桂醛和4-萜烯醇与白纹伊蚊气味结合蛋白(OBP1)的结合能均<-5 kcal·mol^(-1),具有良好的结合性。综上,推测肉桂醛、4-萜烯醇是肉桂精油、茶树精油发挥驱蚊作用的核心成分。本研究可为精油驱蚊防护成分的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活性单体 GC-EAD 肉桂醛 4-萜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单萜对皿式培养樟芝三萜合成的影响
5
作者 李心阳 罗志珊 +5 位作者 耿燕 任怡琳 许泓瑜 史劲松 陆震鸣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3,共6页
三萜是药食用真菌樟芝野生子实体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但是人工皿式培养的樟芝菌丝体中三萜含量较低。为了提高樟芝皿式培养三萜的产量,该研究在培养基中添加了3种单萜作为刺激因子。通过添加浓度的优化,得到了对生物量具有显著促进作... 三萜是药食用真菌樟芝野生子实体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但是人工皿式培养的樟芝菌丝体中三萜含量较低。为了提高樟芝皿式培养三萜的产量,该研究在培养基中添加了3种单萜作为刺激因子。通过添加浓度的优化,得到了对生物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添加方式是0.08 g/L的α-松油醇;对三萜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最佳添加方式为0.16 g/L的松油烯、0.08 g/L的α-松油醇以及0.12 g/L的4-萜烯醇,三萜产率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5.68%、50.39%和28.56%;且在添加0.16 g/L的松油烯时,有两种三萜(去氢硫色多孔菌酸和去氢齿孔菌酸)在樟芝菌丝体中的含量显著升高,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56倍和0.96倍,在添加0.08 g/L的α-松油醇时,去氢硫色多孔菌酸的含量显著升高,较对照组提高了3.20倍。该研究发现了3种可以促进樟芝皿式培养三萜生成的单萜,为樟芝皿式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芝 三萜 皿式培养 Α-松油 松油烯 4-萜烯醇 去氢硫色多孔菌酸 去氢齿孔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产肉豆蔻叶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黄立标 冯锦东 +1 位作者 王德立 欧淑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26-2130,共5页
目的:研究海南产肉豆蔻叶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确定肉豆蔻叶适宜采收时间。方法:每月中旬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雌、雄肉豆蔻鲜叶挥发油,并对部分挥发油采用GC-MS法测定化学成分。结果:雄株叶挥发油4月和11月含量最高分别... 目的:研究海南产肉豆蔻叶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确定肉豆蔻叶适宜采收时间。方法:每月中旬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雌、雄肉豆蔻鲜叶挥发油,并对部分挥发油采用GC-MS法测定化学成分。结果:雄株叶挥发油4月和11月含量最高分别达0.447%、0.450%,雌株4月份最高达0.503%。除10月雌、雄植株叶挥发油含量相同外,其它月份雄株均低于雌株。单萜及其衍生物含量,雄株1月最高90.0%,雌株5月和11月最高达86.2%、86.1%。其中α-蒎烯含量,雄株5月最高达29.24%,雌株1月最高达14.70%;而4-萜烯醇含量,雄、雌株均9月最高,分别为13.84%、18.20%。结论:肉豆蔻叶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含量不同月份差异明显,应根据需要适时采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豆蔻 挥发油 单萜及其衍生物 Α-蒎烯 4-萜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