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簇毛麦3V染色体在不同小麦遗传背景下的传递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洁 蒋云 +7 位作者 郭元林 王颖 杨燕 李小燕 邓自圆 邓光兵 宣朴 龙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55-1364,共10页
本研究前期创制了一份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新型中国春(CS)-簇毛麦3V(3D)代换系CD-3,并将该条锈抗性初步定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索簇毛麦3V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传递特性,对其育种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将CD-3与地方小麦品种... 本研究前期创制了一份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新型中国春(CS)-簇毛麦3V(3D)代换系CD-3,并将该条锈抗性初步定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索簇毛麦3V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传递特性,对其育种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将CD-3与地方小麦品种开县罗汉麦(KL)和推广小麦品种川麦42(CM42)分别进行正反交,F_(1)杂种自交后获得F_(2)群体。随后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研究了F_(2)群体3V的传递行为并调查了F_(2)植株的条锈抗性。结果显示:(1)4个组合中(CD-3/KL、KL/CD-3、CD-3/CM42和CM42/CD-3)F_(2)3V传递率为20.45%~34.94%,都极显著低于理论值(75%),组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3V传递率在CM42和KL背景中传递率较低,且二者遗传背景对其传递率无影响。(2)组合CD-3/CM423V的结构变异频率最高,与组合CD-3/KL和CM42/CD-3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遗传背景对染色体结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3)4个组合中,携带2条3V的植株均有较好的条锈抗性,携带1条3V的植株则表现感病或中抗,与亲本CM42或KL抗性一致,表明3V上的条锈抗性基因能在CM42和KL两种不同的遗传背景中能正常表达。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该条锈抗性基因提供了遗传信息,为小麦改良提供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毛麦 3v染色体 传递率 染色体结构变异 条锈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川麦60-簇毛麦3V(3D)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洁 蒋云 +4 位作者 郭元林 王颖 邓光兵 宣朴 龙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一年生二倍体簇毛麦携带多种抗性基因,被认为是小麦抗性改良的重要基因源。本研究前期创制了一个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国春,CS)-簇毛麦3V(3D)代换系CD-3,并将该条锈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本研究以川麦60作为父... 一年生二倍体簇毛麦携带多种抗性基因,被认为是小麦抗性改良的重要基因源。本研究前期创制了一个高抗小麦条锈病的普通小麦(中国春,CS)-簇毛麦3V(3D)代换系CD-3,并将该条锈病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本研究以川麦60作为父本,以CD-3为母本,在回交自交系BC,F2群体中筛选到一个高抗条锈病的株系,命名为1901-245,并进一步对该株系进行分子标记、焚光原位杂交(FISH)及田间条绣病抗性鉴定。分子标记和熒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1901-245携带一对簇毛麦3V染色体,丢失了一对小麦3D染色体;1901-245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正常,单价体出现频率较低,且3V染色体未出现单价体。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901-245及其亲本CD-3均表现为高抗小麦条锈病,而亲本川麦60则表现为高感小麦条锈病。以上结果表明,簇毛麦3V染色体上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在1901-245的遗传背景下能正常表达;1901-245为普通小麦-簇毛麦3V(3D)代换系材料,高抗小麦条锈病且遗传稳定,可进一步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加以应用。另外,FISH鉴定及植株形态观察结果显示,1901-245仍含有较多亲本CD-3(CS背景)的遗传背景,因此后期可继续将1901-245与川麦60进行回交,并在后代中加大簇毛麦3V染色体的追踪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毛麦 3v染色体 川麦60 小麦-簇毛麦3v(3D)代换系 抗条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