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P_(3)/Ketjen Black Composite:Preparation via Ball Milling and Performance as Anode Material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1
作者 YANG Shuqi YANG Cunguo +2 位作者 NIU Huizhu SHI Weiyi SHU Kewei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9-336,I0010,I0011,共10页
Metal phosphides have been studied as prospective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SIBs)due to their higher specific capacity compared to other anode materials.However,rapid capacity decay and limited cycle li... Metal phosphides have been studied as prospective an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SIBs)due to their higher specific capacity compared to other anode materials.However,rapid capacity decay and limited cycle life caused by volume expansion and low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phosphides in SIBs remain still unsolved.To address these issues,GeP_(3) was first prepared by high-energy ball milling,and then Ketjen black(KB)was introduced to synthesize composite GeP_(3)/KB anode materials under controlled milling speed and time by a secondary ball milling process.During the ball milling process,GeP_(3) and KB form strong chemical bonds,resulting in a closely bonded composite.Consequently,the GeP_(3)/KB anodes was demonstrated excellent sodium storage performance,achieving a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of 933.41 mAh·g^(–1)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05 A·g^(–1) for a special formula of GeP_(3)/KB-600-40 sample prepared at ball milling speed of 600 r/min for 40 h.Even at a high current density of 2 A·g^(–1) over 200 cycles,the capacity remains 314.52 mAh·g^(–1) with a retention rate of 66.6%.In conclusion,this work successfully prepares GeP_(3)/KB anode-carbon composite for electrodes by high-energy ball milling,which can restrict electrode volume expansion,enhance capacity,and improve cycle stability of S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ium-ion battery GeP_(3)/c composite Ketjen black ball mil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在不同气氛中的摩擦磨损性能
2
作者 邓源 王振生 +2 位作者 王文韫 李海星 朱行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8,共7页
以纯镍、纯铝、纯铌、纯碳和18Al-82V中间合金为原料,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出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以及在不同气氛(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并与Ni_(3)Al... 以纯镍、纯铝、纯铌、纯碳和18Al-82V中间合金为原料,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出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以及在不同气氛(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并与Ni_(3)Al-Ni_(3)V合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块状Ni_(3)Al相和网状Ni_(3)Al+Ni_(3)V基体相以及原位内生V_(2)C相、AlCV_(2)相构成;一部分碳和铌固溶于Ni_(3)Al相和Ni_(3)V相中起到固溶强化作用,另一部分碳与钒、铝生成V_(2)C相和AlCV_(2)相起到弥散强化作用,使得复合材料的硬度(550 HV)高于Ni_(3)Al-Ni_(3)V合金(509 HV);在大气气氛中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低于Ni_(3)Al-Ni_(3)V合金,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在二氧化碳气氛中最大,大气气氛中次之,氧气气氛中最小;在大气和氧气气氛中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硬度相似,分别为706,711 HV,均高于在二氧化碳气氛中(670 HV);复合材料在氧气气氛中的磨损机制主要为氧化磨损,在大气气氛中主要为氧化磨损和环境致脆诱导的疲劳磨损,在二氧化碳气氛中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 不同气氛 摩擦磨损性能 硬度 氧化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 of critical strain for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n 10%TiC/Cu-Al_2O_3 composite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志强 刘勇 +1 位作者 田保红 张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059-4065,共7页
Using the Gleeble-1500 D simulator, the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critical conditions of the 10%Ti C/Cu-Al2O3(volume fraction) composite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ression tests at the tempe... Using the Gleeble-1500 D simulator, the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critical conditions of the 10%Ti C/Cu-Al2O3(volume fraction) composite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ression tests at the temperatures from 450 °C to 850 °C with the strain rates from 0.001 s-1 to 1 s-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ftening mechanism of the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s a feature of high-temperature flow true stress-strain curves of the composite, and the peak stress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ing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or the increasing strain rate. The thermal deformation activation energy was calculated as 170.732 k J/mol and the constitutive equ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inflection point in the lnθ-ε curve appears and the minimum value of-(lnθ)/ε-ε curve is presented when the critical state is attained for this composite. The critical strai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strain rate or the decreasing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There is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strain and peak strain, i.e., εc=0.572εp. The predicting model of critical strain is described by the function of εc=1.062×10-2Z0.08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Ti c/cu-Al2O3 composite hot deformation constitutive equation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critical cond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C复合材料的弯曲行为 被引量:8
4
作者 廖晓玲 李贺军 +1 位作者 李新涛 候党社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57,共4页
采用三点弯曲方法测试了化学气相浸渗法(CVI)工艺制备的三维编织碳/碳复合材料(3DC/C复合材料)的性能,借助于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断口形貌,分析了密度及编织结构对材料性能和断裂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密度... 采用三点弯曲方法测试了化学气相浸渗法(CVI)工艺制备的三维编织碳/碳复合材料(3DC/C复合材料)的性能,借助于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断口形貌,分析了密度及编织结构对材料性能和断裂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密度对弯曲强度、模量影响很大,并随试样密度的增加,3DC/C复合材料的材料的破坏模式从“假塑性”向“脆性”模式转化,“假塑性”破坏模式表现出纤维束间的剪切破坏,“脆性”破坏模式表现出纤维束的拉伸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c复合材料 显微结构 弯曲断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VEGFR3通路对肿瘤患者外周血来源DC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玉灵 赵华 +2 位作者 魏枫 杨莉莉 任秀宝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2-396,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DC,探讨VEGF-C/VEGFR3信号通路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GM-CSF和IL-4共同诱导的方法培养DC,分别采用VEGF-C(VEGF-C-DC),LPS(LPS-DC)或LPS+V...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DC,探讨VEGF-C/VEGFR3信号通路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GM-CSF和IL-4共同诱导的方法培养DC,分别采用VEGF-C(VEGF-C-DC),LPS(LPS-DC)或LPS+VEGF-C(LPS+VEGF-C-DC)诱导,同时设未处理组即未成熟DC细胞(im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80、CD83、VEGFR3和TLR4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R3在DC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的DC上清中IL-6、TNF-α、IL-12的分泌情况。结果:LPS-DC高表达VEGFR3;LPS-DC和LPS+VEGF-C-DC高表达CD80和CD83,明显高于imDC(18.56%vs 8.52%,P<0.05),显示出成熟DC的表型特征;与LPS-DC相比,LPS+VEGFC-DC表面TLR4的表达下调,LPS+VEGF-C-D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2的分泌减少。结论:VEGF-C/VEGFR3通路通过降低DC表面TLR4的表达减少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对DC起负向免疫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TOLL样受体4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始温度对C_(f)/C-陶瓷摩擦副摩擦性能影响
6
作者 魏金花 胡志远 +2 位作者 康鹏飞 王凯 李军平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4,共8页
目前,针对C_(f)/C-ZrO_(2)和C_(f)/C-Si_(3)N_(4)组成的摩擦副的摩擦性能研究较少,尤其是温度对其摩擦性能的影响,因此,本文进行了起始温度对这两种摩擦副摩擦性能的研究,开展了C_(f)/C复合材料分别与氧化锆(ZrO_(2))和氮化硅(Si_(3)N_(... 目前,针对C_(f)/C-ZrO_(2)和C_(f)/C-Si_(3)N_(4)组成的摩擦副的摩擦性能研究较少,尤其是温度对其摩擦性能的影响,因此,本文进行了起始温度对这两种摩擦副摩擦性能的研究,开展了C_(f)/C复合材料分别与氧化锆(ZrO_(2))和氮化硅(Si_(3)N_(4))组成的销盘摩擦副的摩擦试验,研究了摩擦因数、磨损量、摩擦界面在200~700℃起始温度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低于400℃,C_(f)/C-ZrO_(2)的平均摩擦因数小于C_(f)/C-Si_(3)N_(4),两种摩擦副的磨损形式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的混合磨损;高于400℃,C_(f)/C-ZrO_(2)的平均摩擦因数大于C_(f)/C-Si_(3)N_(4),磨损形式转变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的混合磨损。在各个起始温度下ZrO_(2)盘的磨损率均小于Si_(3)N_(4);随着起始温度的升高,因C_(f)/C销的氧化磨损加剧,因此磨损率也逐渐增大。当起始温度高于800℃,C_(f)/C复合材料无法保持稳定的宏观编织结构,受热氧化,发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f)/c复合材料 氧化锆 氮化硅 摩擦因数 磨损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C/C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能 被引量:10
7
作者 廖晓玲 李贺军 +1 位作者 孙国栋 李克智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4,共5页
通过测定热膨胀系数(CTE),分析了不同密度以及高温处理前后热解炭基三维编织炭/炭复合材料(3DC/C复合材料)的热膨胀行为,并与PAN基炭纤维以及热解炭的热膨胀性能作了比较。结果表明:PAN基炭纤维在1200℃以后,出现明显的负膨胀。从室温到... 通过测定热膨胀系数(CTE),分析了不同密度以及高温处理前后热解炭基三维编织炭/炭复合材料(3DC/C复合材料)的热膨胀行为,并与PAN基炭纤维以及热解炭的热膨胀性能作了比较。结果表明:PAN基炭纤维在1200℃以后,出现明显的负膨胀。从室温到100℃,C/C复合材料呈负膨胀状态,CTE与密度成正比;从100℃到1000℃,C/C复合材料的CTE-温度曲线基本遵循热解炭基体的热膨胀规律变化;超过1000℃以后,CTE-温度曲线出现峰值,表明热解炭的膨胀受纤维的限制。复合材料的热膨胀行为由纤维和基体二者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c复合材料 热膨胀系数 显微结构 高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晶须和Ti(C,N)颗粒协同增韧Al_2O_3陶瓷刀具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兰俊思 丁培道 黄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4,共6页
采用热压工艺烧结制备了SiCW Ti(C ,N) Al2 O3(Y2 O3)陶瓷刀具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16 0 0~ 175 0℃ )下 ,材料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 (断裂韧性KIC ,维氏硬度HV和抗弯强度σf)随晶须含量 (10 %~4 0 % )的变化关系 ;探讨了SiC... 采用热压工艺烧结制备了SiCW Ti(C ,N) Al2 O3(Y2 O3)陶瓷刀具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16 0 0~ 175 0℃ )下 ,材料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 (断裂韧性KIC ,维氏硬度HV和抗弯强度σf)随晶须含量 (10 %~4 0 % )的变化关系 ;探讨了SiC晶须和Ti(C ,N)颗粒对Al2 O3基体的协同增韧机理。同时与SiCW Al2 O3陶瓷及Ti(C ,N) Al2 O3陶瓷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SiCW Ti(C ,N) Al2 O3(Y2 O3)陶瓷材料在 175 0℃ ,晶须含量为 2 0 %时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KIC =7 11MPa m1 2 ,HV =2 1 16GPa ,σf=82 0MPa ;明显高于SiCW 含量为 2 0 %的SiCW Al2 O3陶瓷和不加晶须的Ti(C ,N) Al2 O3陶瓷。第三相Ti(C ,N)颗粒的加入与晶须一起产生明显的迭加增韧效果 ,而且对SiCW 的各种增韧机制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晶须 TI(c N) Al2O3 陶瓷刀具 热压工艺 力学性能 致密度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球磨3%C-Cu复合粉末的微观组织 被引量:4
9
作者 金永平 郭斌 王尔德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4-707,共4页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微观组织的C-Cu复合粉末,以利于后续的压制、烧结和挤压等工艺,用机械球磨方法制备了3%C-Cu(质量分数)复合粉末.运用扫描电镜、背散射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该复合粉末的微观组织随球磨时间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微观组织的C-Cu复合粉末,以利于后续的压制、烧结和挤压等工艺,用机械球磨方法制备了3%C-Cu(质量分数)复合粉末.运用扫描电镜、背散射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该复合粉末的微观组织随球磨时间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机械球磨时间的增加,Cu颗粒由树枝状转变为层片状、块状,最后转变为近球形.球磨2 h,复合粉末中的石墨衍射峰消失.随着球磨的进行,复合粉末中Cu的微观应变逐渐增大.经3 h的机械球磨获得了晶粒尺寸约为20 nm的Cu纳米晶,说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细化晶粒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球磨 3%c-cu复合粉末 微观应变 晶粒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溶液法制备的钠掺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3-x)Na_xV_2(PO_4)_3/C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玲芳 韩绍昌 +1 位作者 范长岭 王菲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1-205,共5页
以溶液法为制备方法、以葡萄糖为碳源合成了一种钠离子掺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3-x)NaxV_2(PO_4)_3/C(x=0、0.01、0.03、0.05、0.07)。XRD结果显示组成相为单斜晶型,与标准Li_3V_2(PO_4)_3衍射峰完全一致。微量钠掺杂并未改变产物... 以溶液法为制备方法、以葡萄糖为碳源合成了一种钠离子掺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3-x)NaxV_2(PO_4)_3/C(x=0、0.01、0.03、0.05、0.07)。XRD结果显示组成相为单斜晶型,与标准Li_3V_2(PO_4)_3衍射峰完全一致。微量钠掺杂并未改变产物的相组成与晶体结构,但使得晶胞参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的扩散系数。SEM与TEM谱图显示材料颗粒基本为近似椭圆形,粒径分布均匀,碳包覆层完整。充放电测试显示Li_(2.97)Na_(0.03)V_2(PO_4)_3/C试样的倍率性能最好,在12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约为100mAh/g,循环伏安测试也证明该试样的锂离子扩散系数较高,比纯相Li_3V_2(PO_4)_3提高了约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制备 复合材料 溶液法 Li3V2(PO4)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C-Cu机械球磨复合粉末的热挤压致密化工艺 被引量:4
11
作者 金永平 郭斌 王尔德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4,共4页
为了提高3%C-Cu机械球磨复合粉末烧结坯的相对致密度,采用热挤压法制备了复合材料;研究了球磨时间、挤压温度和挤压比对挤压力和复合材料相对致密度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其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延长球磨时间或降低挤压温度,均引起... 为了提高3%C-Cu机械球磨复合粉末烧结坯的相对致密度,采用热挤压法制备了复合材料;研究了球磨时间、挤压温度和挤压比对挤压力和复合材料相对致密度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其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延长球磨时间或降低挤压温度,均引起挤压力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相对致密度随挤压比的增大而增加,挤压比是影响相对致密度的主要因素;挤压比相同时,球磨3h粉末的烧结坯在750℃挤压所得复合材料的致密效果最好;复合材料中铜与石墨之间没有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球磨 3%c-cu复合粉末 热挤压 致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Ti_2(PO_4)_3/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12
作者 袁铮 崔永丽 +2 位作者 沈明芳 强颖怀 庄全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69-1176,共8页
采用聚乙烯醇(PVA)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具有Na+超离子导体(NASICON)结构的LiTi2(PO4)3/C复合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对其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实验... 采用聚乙烯醇(PVA)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具有Na+超离子导体(NASICON)结构的LiTi2(PO4)3/C复合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对其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LiTi2(PO4)3/C具有良好的NASICON结构,首次放电容量为144mAh·g-1.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显示,LiTi2(PO4)3/C复合材料电极在首次嵌锂过程中分别出现了代表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及接触阻抗、电荷传递阻抗和相变阻抗的圆弧,并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规律.计算了Li+在LiTi2(PO4)3中嵌入/脱出时的扩散系数,分别为2.40×10-5和1.07×10-5cm2·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i2(PO4)3/c复合材料 电化学阻抗谱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接触阻抗 相变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SiC复合材料的高温疲劳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双明 乔生儒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74,共4页
采用应力比为0.1和0.5,频率为60和20Hz的正弦波从室温至1500℃,在10-4Pa真空中对3D-C/SiC复合材料进行拉—拉疲劳实验;获得其在应力比0.1频率60Hz条件下室温、1100、1300和1500℃的疲劳曲线,以及应力比0.1频率20Hz和应力比0.5频率20Hz... 采用应力比为0.1和0.5,频率为60和20Hz的正弦波从室温至1500℃,在10-4Pa真空中对3D-C/SiC复合材料进行拉—拉疲劳实验;获得其在应力比0.1频率60Hz条件下室温、1100、1300和1500℃的疲劳曲线,以及应力比0.1频率20Hz和应力比0.5频率20Hz条件下1500℃的疲劳曲线。结果表明,若取循环基数为106周,应力比0.1频率60Hz条件下,3D-C/SiC复合材料在室温、1100、1300和1500℃的疲劳极限分别为235、350、285和240MPa,约为其拉伸强度的87%、97%、94%和90%;疲劳极限与比例极限和拉伸强度随温度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1100℃达到最大值,尔后随温度增加而下降;但是S—Nf曲线的斜率的变化规律恰好与此相反。应力比的增加和频率的降低,均使复合材料1500℃的疲劳极限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Sic复合材料 疲劳 应力-寿命曲线 疲劳极限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界面修饰单向纤维C/C复合材料组织结构及其力学性能
14
作者 贾建刚 钮超 +2 位作者 张真 伏芳杏 潘子康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为了缓解C/C复合材料脆性,利用勃姆石溶胶对单向碳纤维预制体进行处理,在纤维表面制备了Al_(2)O_(3)涂层.使用自制的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TG-CVI)设备对预制体进行致密化,得到致密的C/C复合材料.通过高温热处理进一步调节界面的结合强度... 为了缓解C/C复合材料脆性,利用勃姆石溶胶对单向碳纤维预制体进行处理,在纤维表面制备了Al_(2)O_(3)涂层.使用自制的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TG-CVI)设备对预制体进行致密化,得到致密的C/C复合材料.通过高温热处理进一步调节界面的结合强度和基体碳的石墨化程度.利用排水法测试复合材料的密度,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其拉伸性能,采用可视化石墨烯片层技术(VGT)对试样进行处理,使用偏光显微镜(PL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别研究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界面和断面形貌、以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涂覆Al_(2)O_(3)涂层的C/C复合材料在沉积后期转变为粗糙层(RL)织构.经过高温热处理后,碳基体的石墨化程度提高,改变了C/C复合材料的断裂机制.由复合材料最初的脆性断裂向拟延性转变,延伸率提高.C_(f)(Al_(2)O_(3))/C-3样品的峰值应力达到了77.3 MPa,延伸率达到了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氧化铝 界面改性 热解碳基体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Si-CaO/Al_(2)O_(3)-Si为连接层的C/C复合材料扩散连接接头微观组织及其剪切强度
15
作者 贾建刚 高康博 王晓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9-838,共10页
CaO/Al_(2)O_(3)用于SiC之间的扩散连接,具有接头强度高、连接可靠等优点,但CaO/Al_(2)O_(3)与C/C复合材料的润湿性差,不宜直接用于C/C复合材料的扩散连接。为解决C/C复合材料难以焊接以及连接接头强度较低的问题,本文采用Si-CaO/Al_(2)... CaO/Al_(2)O_(3)用于SiC之间的扩散连接,具有接头强度高、连接可靠等优点,但CaO/Al_(2)O_(3)与C/C复合材料的润湿性差,不宜直接用于C/C复合材料的扩散连接。为解决C/C复合材料难以焊接以及连接接头强度较低的问题,本文采用Si-CaO/Al_(2)O_(3)-Si复合夹层作为连接层,对C/C复合材料进行扩散连接,通过Si与C/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SiC以及SiC与CaO/Al_(2)O_(3)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高强度接头。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接头的剪切强度先升高后下降。1500℃保温90 min的接头,剪切强度达到38.17 MPa,连接接头内部形成“富Si的过渡层-中间层-富Si的过渡层”对称结构,接头中生成的物相主要包含SiC以及由Al_(2)SiO_(5)、SiO_(2)、CaAl_(4)O_(7)等构成的复合玻璃相,剪切断裂主要发生在C/C基体上,说明接头强度及其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超过了基体强度,是一种非常可靠的连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O/Al_(2)O_(3)-Si夹层 c/c复合材料 扩散连接 微观组织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3C2410与Linux平台的TFTLCD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恺 王林斗 《电子测量技术》 2006年第6期97-98,101,共3页
随着嵌入式系统应用的深入,对人机交互界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彩色LCD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嵌入式系统中。在彩色LCD中,与STNLCD相比,TFTLCD拥有更出色的色彩饱和度、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快的响应速度,所以TFTLCD被越来越多的嵌入式系统所应用... 随着嵌入式系统应用的深入,对人机交互界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彩色LCD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嵌入式系统中。在彩色LCD中,与STNLCD相比,TFTLCD拥有更出色的色彩饱和度、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快的响应速度,所以TFTLCD被越来越多的嵌入式系统所应用,为TFTLCD编写驱动程序就成为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文中以ARM9内核芯片S3C2410和TFTLCD模块LQ057Q3DC02构建的硬件平台为基础,介绍了在Linux环境下开发嵌入式TFTLCD驱动程序的实用方法,并针对软、硬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所设计的系统已经通过GUI程序测试,并计划应用于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UX S3c2410 LQ057Q3dc02 2.4.18-rmk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碳源对LiTi2(PO4)3/C复合水系负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晨阳 文越华 +3 位作者 赵鹏程 程杰 邱景义 孙艳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2-1361,共10页
采用喷雾干燥与高温煅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球形LiTi2(PO4)3/C复合水系负极材料,探讨了基于不同包覆机制的有机碳源和碳包覆量对LiTi2(PO4)3/C复合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包覆量过低时不足以阻止水的侵蚀,而碳含量过高时锂离... 采用喷雾干燥与高温煅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球形LiTi2(PO4)3/C复合水系负极材料,探讨了基于不同包覆机制的有机碳源和碳包覆量对LiTi2(PO4)3/C复合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包覆量过低时不足以阻止水的侵蚀,而碳含量过高时锂离子扩散的阻力过大,磷酸钛锂电极最优碳包覆质量分数为13%.碳包覆的均匀性和包覆层厚度是影响电极性能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原位聚合包覆机制的聚多巴胺包覆磷酸钛锂颗粒最均匀,碳化后微晶结构较好,具有良好的电子导电性,以聚多巴胺为碳源制备的LiTi2(PO4)3/C复合负极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锂离子电池 喷雾干燥法 磷酸钛锂/c复合材料 有机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SiC-ZrC-Al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继杰 李翠艳 +2 位作者 欧阳海波 刘雪 张晨鸽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8-445,共8页
以葡萄糖为碳源,硅溶胶为硅源,氧氯化锆为锆源,硫酸铝为铝源,采用水热共沉积-碳热还原法制备了C/C-SiC-ZrC-Al_(2)O_(3)复合材料,并采用压汞仪测得了孔径分布,采用三点弯曲法计算出了抗弯强度。C/C-SiC-ZrC-Al_(2)O_(3)复合材料陶瓷基... 以葡萄糖为碳源,硅溶胶为硅源,氧氯化锆为锆源,硫酸铝为铝源,采用水热共沉积-碳热还原法制备了C/C-SiC-ZrC-Al_(2)O_(3)复合材料,并采用压汞仪测得了孔径分布,采用三点弯曲法计算出了抗弯强度。C/C-SiC-ZrC-Al_(2)O_(3)复合材料陶瓷基体相晶粒细小,分布均匀,其抗弯强度为169.1 MPa,比C/C-SiC-ZrC复合材料提高了21.9%,Al_(2)O_(3)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在等离子体火焰下烧蚀120 s后,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6.5×10^(-5)g/(cm^(-2)·s)和2.9×10^(-4) mm/s,分别比C/C-SiC-ZrC复合材料降低了69.3%和37.0%。Al_(2)O_(3)的加入有助于形成莫来石晶须,莫来石晶须作为增强相提高了熔融玻璃层的粘度,提高了熔融玻璃层抵抗冲刷的能力,熔融层的平整性得到了提升。粘度的提高也抑制了气相CO、SiO扩散时形成气泡的能力,熔融层的完整性得到了提高,进而抑制了氧化性气氛的向内扩散,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Zrc-Al_(2)O_(3)复合材料 水热共沉积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抗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制备Fe_(3)O_(4)/PEK-C纳米复合膜及其吸波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紫萱 于祺 +3 位作者 陈平 王荣超 聂伟成 刘超凡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共8页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新颖、高效且简单的制备连续纳米纤维的方法,纳米复合纤维膜的优异特点赋予了纳米吸波剂新的吸波通道。本文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Fe3O4/PEK-C纳米复合纤维膜,利用SEM和TGA表征纳米复合纤维膜的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用...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新颖、高效且简单的制备连续纳米纤维的方法,纳米复合纤维膜的优异特点赋予了纳米吸波剂新的吸波通道。本文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Fe3O4/PEK-C纳米复合纤维膜,利用SEM和TGA表征纳米复合纤维膜的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样品在8.2~12.4 GHz的电磁参数与吸波性能。结果表明,Fe3O4/PEK-C纳米复合纤维膜呈现出超细纤维彼此交织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其热稳定性、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均随着Fe3O4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介电损耗和磁损耗得到加强。当纳米复合纤维膜的厚度为1.8 mm时,其反射损耗在整个测试波段均处于-5 dB以下,-10 dB以下有效吸收频宽为2 GHz,频率在8.6 GHz处吸收强度达到最大值-15.4 dB。预期可作为隐身复合材料的吸波功能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纤维膜 静电纺丝 Fe_(3)O_(4)/PEK-c 电磁参数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O3/g-C3N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鹏 胡雪利 +1 位作者 潘睿 陈正波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91-1698,共8页
利用三聚氰胺和碳酸钙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吸附剂CaCO 3/g-C 3 N 4。通过XRD,FT-IR,SEM,TEM和BET对CaCO 3/g-C 3 N 4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aCO 3/g-C 3 N 4对结晶紫(CV)具有快速、高效的吸附性能(89.34%)和出色的吸附容量(1... 利用三聚氰胺和碳酸钙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吸附剂CaCO 3/g-C 3 N 4。通过XRD,FT-IR,SEM,TEM和BET对CaCO 3/g-C 3 N 4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aCO 3/g-C 3 N 4对结晶紫(CV)具有快速、高效的吸附性能(89.34%)和出色的吸附容量(1209.75 mg/g)。CaCO 3/g-C 3 N 4对CV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同时,基于吸附前后吸附剂的FT-IR和XPS分析,得出π-π堆积,n-π相互作用和氢键协同效应是CaCO 3/g-C 3N 4选择性吸附CV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Π-Π堆积 cacO 3/g-c 3N 4 复合材料 选择性吸附 结晶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