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型3D打印材料在岩体物理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余宸 田威 +1 位作者 王杰 高晋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3-81,共9页
无法获得内部结构高度一致的岩体试样以及预制缺陷制作困难一直是岩石室内物理试验中面临的关键问题。3D打印技术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可以作为有效方法实现对复杂结构的制备,目前已经有众多研究学者将其应用于岩石室内物... 无法获得内部结构高度一致的岩体试样以及预制缺陷制作困难一直是岩石室内物理试验中面临的关键问题。3D打印技术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可以作为有效方法实现对复杂结构的制备,目前已经有众多研究学者将其应用于岩石室内物理试验中。为了寻求最接近于天然岩石细微观结构特征以及脆性特征的3D打印类岩石模型,相关学者采用了砂型材料对类岩石模型进行打印以达到代替天然岩石进行试验的目的,相关研究成果证实砂型3D打印材料具有与天然岩石材料相似的脆性特征、表面粗糙度特征、细微观结构特征、裂纹扩展规律等,为砂型3D打印类岩石模型开展岩石室内物理试验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本课题组近六年的研究成果,对基于砂型3D打印材料的岩体模型在岩石室内试验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对未来砂型3D打印材料应用于岩石室内物理试验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体物理模型 3d打印 砂型材料 力学性能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AC^(3D)的煤岩组合模型冲击倾向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晓璐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82,共3页
运用FLAC3D对煤岩组合模型冲击倾向性进行三维数值试验研究,通过改变煤岩组合模型高度比例(1∶1、1∶2、2∶1)、夹角(0°、30°、45°)和岩性分别进行模拟,分析煤岩组合模型不同的组合模式对冲击倾向性的影响。三维数值试... 运用FLAC3D对煤岩组合模型冲击倾向性进行三维数值试验研究,通过改变煤岩组合模型高度比例(1∶1、1∶2、2∶1)、夹角(0°、30°、45°)和岩性分别进行模拟,分析煤岩组合模型不同的组合模式对冲击倾向性的影响。三维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煤岩高度比例和夹角的变化,对煤岩组合模型的抗压强度影响不大,冲击能量指数和弹性能量指数随着顶板岩体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夹角的增大而降低。岩性对抗压强度影响很显著,随着岩性硬度的增加,煤岩组合模型的冲击能量指数和弹性能量指数都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模型 冲击倾向性 三维数值模拟 FLA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融合的矿山精细化建模方法与虚拟现实平台搭建
3
作者 王江梅 关凯 +5 位作者 朱万成 徐晓冬 刘阳晓 高楠 秦瑞博 李荟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矿山生产过程精细化建模和场景展示,可以实现对矿山三维空间分布的精细刻画,同时提高矿山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可视化程度。将精细化地质建模技术与矿山灾害监测预警方法相结合,搭建了兼容PC端浏览器和手机端APP的三维可视化地表灾害... 矿山生产过程精细化建模和场景展示,可以实现对矿山三维空间分布的精细刻画,同时提高矿山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可视化程度。将精细化地质建模技术与矿山灾害监测预警方法相结合,搭建了兼容PC端浏览器和手机端APP的三维可视化地表灾害监测预警云平台。采用Hermite径向基隐函数、MaskR-CNN网络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多源数据融合的矿山精细化建模方法,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InSAR数据、钻孔岩芯等多源异构数据,实现了地表形态、地层分布、岩体质量等信息的精细化智能表征,以及由表及里的矿山精细化模型构建。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种岩体质量智能计算的移动端APP进行钻孔岩芯数据快速采集及智能识别,并采用WebGL和云计算技术搭建了兼容PC端浏览器和手机端APP的三维可视化监测预警云平台。该平台被应用到阿尔哈达铅锌矿,融合精细化模型和虚拟现实矿山场景构建,将研究对象的空间数据信息、监测信息以及精细化建模等进行了统一管理和可视化。研究表明:三维虚拟现实场景的多终端嵌入以及矿山灾害预警预报的高度可视化,方便矿山工作人员快速了解地表稳定性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三维建模 钻孔岩芯识别 虚拟现实场景 云平台 岩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深基坑土方开挖管理研究
4
作者 陈祥华 房江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年第3期108-111,共4页
建设项目弃土的资源化利用可有效降低施工企业的成本,同时按照弃土的工程特性进行预处理并分类填筑施工,可有效降低弃土边坡的稳定风险。基于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建立工程场地范围内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及计算,对拟开挖的土石方... 建设项目弃土的资源化利用可有效降低施工企业的成本,同时按照弃土的工程特性进行预处理并分类填筑施工,可有效降低弃土边坡的稳定风险。基于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建立工程场地范围内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及计算,对拟开挖的土石方按照岩性及工程位置进行工程量计算及统计,结合工程位置和土体的工程特点,合理组织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加强开挖过程中土质的分类和管理,可有效控制弃土的综合成本,同时为合理组织弃土的预处理与回填施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型 深基坑 土石方开挖 施工管理 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接触裂隙扫描与三维可视化的岩体分级
5
作者 沙仙武 《世界有色金属》 2025年第2期221-223,共3页
地下深部资源的开采,往往伴随着地应力的叠加与更加复杂的地质结构,这对工作人员和设备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岩体质量分级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通过ShapeMetrix 3D系统对某矿1号脉各测点节理数据进行统计,并基于Q系统、RMR分级对井下... 地下深部资源的开采,往往伴随着地应力的叠加与更加复杂的地质结构,这对工作人员和设备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岩体质量分级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通过ShapeMetrix 3D系统对某矿1号脉各测点节理数据进行统计,并基于Q系统、RMR分级对井下岩体进行质量分级,得出某矿1号脉各中段围岩绝大部分属于Ⅱ~Ⅲ类岩体。根据分级结果,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对1号脉进行模型构建,直观的显示1号脉各处岩体分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体质量分级 三维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类岩石材料强度特性与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傅晶晶 王志亮 +1 位作者 李松玉 封陈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116,共7页
为研究基于3D打印的层状类岩石材料动态损伤力学行为,对5组不同倾角的岩样,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对其进行动态压缩试验。依据所得的应力-应变数据,以朱-王-唐本构模型为基础,建立一种线性弹簧体、Weibull分布损伤体和Maxwell体并联的黏... 为研究基于3D打印的层状类岩石材料动态损伤力学行为,对5组不同倾角的岩样,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对其进行动态压缩试验。依据所得的应力-应变数据,以朱-王-唐本构模型为基础,建立一种线性弹簧体、Weibull分布损伤体和Maxwell体并联的黏弹性本构模型,并结合试样的残余强度特性引入损伤修正系数。最后,将其推广应用于黑色页岩的变形规律研究,以检验该本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动态冲击下岩样峰值应力随着倾角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趋势,与天然层状岩石的变化规律相符合;所构建的损伤本构模型,能准确地表征3D打印的层状类岩石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形状及其力学特征;考虑损伤修正后,其还可较好地反映试样峰后阶段应力应变变化特性与残余强度。研究结果对揭示层状岩石动载下变形规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类岩石材料 动态损伤 本构模型 残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AC^(3D)的层状岩石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小刚 张艺山 于志方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43,47,共6页
利用单元切割法确定节理单元并赋予相应的本构模型进行计算,研究单轴与不同围压条件下的不同节理倾角层状岩石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单轴压缩试验还是三轴压缩试验,节理对岩石强度的影响都很显著;随着节理倾角增加,层状岩石单轴... 利用单元切割法确定节理单元并赋予相应的本构模型进行计算,研究单轴与不同围压条件下的不同节理倾角层状岩石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单轴压缩试验还是三轴压缩试验,节理对岩石强度的影响都很显著;随着节理倾角增加,层状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呈U型分布,在层理倾角呈60°时,抗压强度值最低;从塑性单元个数可以看出,层理倾角0°~30°以及90°时,岩石以突然破坏为主,而层理倾角45°~75°时岩石破坏较缓慢;随着围压增加,岩石抗压强度增加,岩石破坏时间延后,弹性段增长。研究结果可为岩石、岩体的各向异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岩石 单轴压缩 三轴压缩 岩石强度 遍布节理模型 各向异性 FLA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岩体模型试验中的应用探讨
8
作者 常金源 沙鹏 《科技通报》 2023年第6期68-73,118,共7页
3D打印技术因具有易成型、可复制、可定制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从3D打印成型原理出发,介绍可应用于岩体模型试验的2种打印技术及打印材料的性质;以含结构面网络的岩体试件制作方法、模型相似条件与试验步骤等为基础,探讨3... 3D打印技术因具有易成型、可复制、可定制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从3D打印成型原理出发,介绍可应用于岩体模型试验的2种打印技术及打印材料的性质;以含结构面网络的岩体试件制作方法、模型相似条件与试验步骤等为基础,探讨3D打印技术应用于岩体模型试验的可行性和路径,可以为该类模型试验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含结构面网络的岩体 模型相似条件 试验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Mine软件在季德钼矿基建建设、矿石品位分析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周浩 闫蕾 《建材世界》 2022年第2期159-162,共4页
利用3DMine建立了季德钼矿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了矿山开采规划、炮孔岩粉数据分析的可视化三维模型与基本分析,直观的反映了采场和矿体现状,指导矿山的采矿设计、生产管理、降低贫化率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关键词 3dMine 地表模型 矿体模型 三维建模 炮孔岩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超临界CO_(2)损伤的椭球形三维裂缝计算新模型
10
作者 纪国法 林中天 +1 位作者 聂一林 赵文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70,共10页
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室内岩石损伤机理和劣化力学参数测试,对压裂形成的三维裂缝形态研究较少。为刻画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的裂缝形态展布,基于Griffith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椭球形裂缝扩展的三维计算... 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室内岩石损伤机理和劣化力学参数测试,对压裂形成的三维裂缝形态研究较少。为刻画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的裂缝形态展布,基于Griffith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椭球形裂缝扩展的三维计算新模型;结合前人室内测试结果,回归了岩石弹性力学参数与超临界CO_(2)多浸泡因素关联式,讨论了超临界CO_(2)压力、温度、施工排量、初始弹性模量、初始泊松比、缝内净压力、储层厚度等参数对裂缝扩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上下存在水层的目的层采用超临界CO_(2)压裂时更应采取控缝高的措施;针对低渗储层,可优先考虑超临界CO_(2)压裂;超临界CO_(2)压裂工艺更适用于最小水平主应力大的储层;超临界CO_(2)压裂时,有助于低排量下获得相同的平均缝宽。研究成果对非常规油气水平井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岩石力学 损伤 三维裂缝 模型 平面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受压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
11
作者 石丹丹 陈徐东 +1 位作者 陆锴龙 刘振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1169,共9页
为探究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受压力学特性,结合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针对4种不同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试件开展了单轴受压试验,探究了纤维和岩石种类对复合体破坏模式和受压性能的影响.基于Weibull统计损伤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复合体的... 为探究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受压力学特性,结合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针对4种不同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试件开展了单轴受压试验,探究了纤维和岩石种类对复合体破坏模式和受压性能的影响.基于Weibull统计损伤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复合体的受压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围岩基复合体破坏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但微裂缝均先从喷射混凝土中发展.破坏时,围岩部分表现单一裂纹模式,而喷射混凝土部分呈现多裂纹扩展状态.4种复合体峰值强度均高于单一喷射混凝土破坏强度,且砂岩基复合体的峰值强度均高于花岗岩基复合体,平均高出5.55%.同种围岩条件下,纤维增强喷射混凝土复合体强度会存在轻微降低,较普通喷射混凝土复合体平均下降1.95%.此外,所建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混凝土 围岩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3d-DIC) 裂缝扩展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反演技术的地应力建模方法在江汉新沟嘴组页岩油中的应用
12
作者 钟庆良 石秀平 孙树林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2-486,共15页
江汉盆地新沟嘴组页岩油地质评价资源量为3.6×108 t,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其中地质评价Ⅰ类有利区陈沱口凹陷有多口井在新沟嘴组新下段Ⅱ油组泥质白云岩中获得油流。由于页岩油井通常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实现经济开采,因而... 江汉盆地新沟嘴组页岩油地质评价资源量为3.6×108 t,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其中地质评价Ⅰ类有利区陈沱口凹陷有多口井在新沟嘴组新下段Ⅱ油组泥质白云岩中获得油流。由于页岩油井通常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实现经济开采,因而地应力研究对该区水平井储层压裂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三维地应力建模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提升井间地应力预测效果,传统的有限元方法由于方法本身的限制,井间预测效果较差,有必要利用地震资料反演技术来提升井间地应力预测的效果。针对该区页岩层矿物组分多、局部发育硫酸盐岩、地应力条件复杂的问题,首先对新沟嘴组页岩层开展基于实验室测量值约束的精细测井评价,其结果与岩心全岩X衍射测量结果吻合;在此基础上,选择自相容近似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流程,对目标层的弹性参数进行了正演模拟,正演结果与实测曲线基本吻合。然后,基于地层压力、实验室测量的岩石力学性能参数和测井解释结果,依据不同岩性的动静态关系,采用有效应力比值和构造应变法计算井的地应力参数。最后运用基于地震叠前反演技术的三维地应力建模方法,使用与一维地质力学建模相同的相关性和参数约束,建立了新沟嘴组页岩油的三维地应力模型。与一维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相比,该三维地应力模型提取的伪曲线与工区大部分井一维地应力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方法在新沟嘴页岩油地应力评价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沱口凹陷 页岩油 地震岩石物理 一维地质力学建模 地震叠前反演 三维地应力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定向井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研究进展与认识
13
作者 成海 张逸群 +1 位作者 王印 刘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3-599,646,共8页
超深定向井是开发深层、超深层油气的重要手段,但深部地层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压力系统、储层流体和工程力学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复杂性,使超深定向井钻完井工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开展超深定向井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研究对于高... 超深定向井是开发深层、超深层油气的重要手段,但深部地层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压力系统、储层流体和工程力学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复杂性,使超深定向井钻完井工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开展超深定向井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研究对于高效开发深层、超深层油气具有重要意义。从超深复杂构造条件下的三维地质建模、地层岩石力学和地应力的评估、超深复杂岩性多成因地层压力预测以及超深定向井地层-钻头-钻柱耦合力学计算4个方面对超深定向井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认为:由于深层地质力学具有抽象性和较强的各向异性,导致了目前地质力学成果很难实际应用在超深定向井钻井中。对此,需要深入开展微观-介观-宏观多尺度耦合研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进行三维地质建模;通过岩石力学和大数据等手段,创新融合理论与新技术,综合实验测试与现场数据,建立地应力预测的新方法;深入开展随钻测量技术研究,建立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及监测数据平台;基于地质资料及人工智能平台,优选钻井参数、钻具组合,建立超深定向井钻柱-钻头-岩石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中国安全高效开展深层、超深层定向井钻井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力学耦合机理 超深定向井 三维地质建模 地应力 地层-钻头-钻柱力学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路桥工程特殊地质岩体勘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小东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7期39-41,共3页
路桥工程施工前对其地质条件尤其是特殊地质岩体进行勘察具有积极意义,甚至影响未来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由于特殊地质岩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勘察方式存在效率较低、精度不高、人为影响较大等弊端难以准确掌握其性质和特征。因此,... 路桥工程施工前对其地质条件尤其是特殊地质岩体进行勘察具有积极意义,甚至影响未来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由于特殊地质岩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勘察方式存在效率较低、精度不高、人为影响较大等弊端难以准确掌握其性质和特征。因此,需要研究新的勘察方法。基于此,文章重点针对3种三维地质模型在路桥工程中的特殊地质岩体勘察方法进行介绍,旨在为后续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型 路桥 特殊地质 岩体勘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算法的隧道岩体质量智能评估方法
15
作者 唐德密 邓乃夫 李庆文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20期42-50,共9页
路罗隧道1号横洞隧址区为第四系全新统崩积碎石土,节理密集,岩石破碎,地质条件较差。针对该工况,基于岩体结构面三维点云模型,对结构面产状、节理组数、粗糙度和块体体积的统计分析方法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岩体结构面智能表征在三维指... 路罗隧道1号横洞隧址区为第四系全新统崩积碎石土,节理密集,岩石破碎,地质条件较差。针对该工况,基于岩体结构面三维点云模型,对结构面产状、节理组数、粗糙度和块体体积的统计分析方法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岩体结构面智能表征在三维指标中的应用。基于机器视觉统计的6个岩体结构面特征指标,快速获取隧道围岩分级结果。结果表明,所选隧道横洞开挖面围岩质量一般,整体属于Ⅲ级围岩,与地质勘察结果相符,验证了基于机器视觉算法的岩体质量评估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围岩 质量评价 机器视觉算法 三维点云模型 特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遥感技术在山区铁路泥石流勘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璇钰 刘桂卫 +2 位作者 孙琪皓 王飞 王东旭 《铁道勘察》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泥石流勘察中存在效率低、盲区多、风险大等问题,采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和无人机低空遥感两种技术手段(前者通过密集像获取植被覆盖区域高可靠性的形变信息;后者通过区域网平差等处理获取高分辨率实景三维模... 为了解决传统泥石流勘察中存在效率低、盲区多、风险大等问题,采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和无人机低空遥感两种技术手段(前者通过密集像获取植被覆盖区域高可靠性的形变信息;后者通过区域网平差等处理获取高分辨率实景三维模型),综合形变与影像纹理,对某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沟谷开展勘察分析,获取流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通过SBAS-InSAR技术,发现该泥石流沟谷存在多处随季节变化的活动隐患体,最大形变量为28.5 mm/a;依据无人机实景三维模型,完成形变隐患体的空间形态、方量、产状及发育情况的详查,其中最大规模的滑坡体方量为(16.5~18)万m3。现场调查显示,综合遥感技术可有效克服山区地形复杂,人不易至的难题,为灾害筛查提供多维度视角,具有人员投入少、监测面积广、灾害定位快以及筛查精度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 时序InSAR技术 无人机 实景三维模型 泥石流灾害 滑坡 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川水电站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施工期围岩质量评价方法
17
作者 周相 骆晗 张明财 《西北水电》 2024年第5期26-31,共6页
金川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规模大且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给施工期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鉴于地下厂房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查明开挖洞室围岩类别及不良地质现象可以为洞室群施工期安全快速施工提供保障,因此本工程迫切需要一种针对地下厂房洞室... 金川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规模大且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给施工期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鉴于地下厂房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查明开挖洞室围岩类别及不良地质现象可以为洞室群施工期安全快速施工提供保障,因此本工程迫切需要一种针对地下厂房洞室群在施工期的围岩质量评价方法去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为此,基于前期勘探成果、借助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地下厂房三维围岩质量分级模型,在施工期洞室开挖前采用TGS360Pro系统进行掌子面前方100 m洞段的超前地质预报,对该段的三维围岩质量分级模型进行动态修正,进行地下厂房开挖后地质编录结果和地质预报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深入研究探明局部Ⅳ类围岩等不良地质现象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可实现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地质部位开挖风险,为工程的顺利修建和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TGS360Pro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可以实现精准的超前地质预测预报,进一步查明不良地质现象位置及分布范围,可作为完善地质三维围岩分级模型的重要依据。该围岩质量评价方法及超前地质预报方式对金川水电站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可实现快速开挖支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 三维地质建模 围岩质量评价 超前地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旭龙电站尾水调压室洞间岩柱围岩宏细观特性分析
18
作者 李冬冬 陈捷平 +1 位作者 吴秋波 孙海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4-203,共10页
为了将连续和非连续分析方法耦合用于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软硬混合平行黏结模型的细观参数快速标定法,可根据给定岩石的宏观力学参数快速给出其颗粒流模型细观接触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颗粒离散元PFC 3D与有限... 为了将连续和非连续分析方法耦合用于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软硬混合平行黏结模型的细观参数快速标定法,可根据给定岩石的宏观力学参数快速给出其颗粒流模型细观接触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颗粒离散元PFC 3D与有限差分FLAC 3D耦合的旭龙地下电站尾水调压室三维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模型,研究了开挖期尾水调压室洞间岩柱围岩变形与破坏宏细观特性,以及检修期间侧向水压力对洞间岩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检修期间尾水调压室水压力引起的围岩变形与应力增量变化是极小的,但洞间岩柱上半段22.7 m的高度存在塑形贯通区,局部稳定性较差,有必要在工程建设期开展尾水调压室及尾水支洞岩墩塑性贯通区专项支护方案研究,以确保旭龙地下电站工程的安全建设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调压室 洞间岩柱 FLAC 3d 离散-连续耦合 塑形贯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复杂构造岩体六面体网格剖分方法 被引量:26
19
作者 徐能雄 武雄 +2 位作者 汪小刚 贾志欣 段庆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57-961,共5页
提出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与岩土工程数值模拟相结合,发挥三维地质建模在刻画地质实际上的优势,为数值模拟提供尽可能准确的地质模型;借鉴基于剖面的建模技术,形成了适合于六面体剖分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多重映射网格,实... 提出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与岩土工程数值模拟相结合,发挥三维地质建模在刻画地质实际上的优势,为数值模拟提供尽可能准确的地质模型;借鉴基于剖面的建模技术,形成了适合于六面体剖分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多重映射网格,实现了复杂构造岩体六面体网格剖分;将该技术应用到杨村煤矿西淝河左堤下采煤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三维地质建模 六面体 网格自动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结构三维构模技术及其可视化系统研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能雄 何满潮 景海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3-377,共5页
根据岩体的构造特征 ,将岩体内部划分成两大类四种基本类型的构造单元 ,即连续型非褶皱岩体、断裂型非褶皱岩体、褶皱型岩体、侵入型岩体 ,并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模型。利用柱体构模、表面构模、单轮廓断面构模、多轮廓断面构模技术分别... 根据岩体的构造特征 ,将岩体内部划分成两大类四种基本类型的构造单元 ,即连续型非褶皱岩体、断裂型非褶皱岩体、褶皱型岩体、侵入型岩体 ,并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模型。利用柱体构模、表面构模、单轮廓断面构模、多轮廓断面构模技术分别进行这四种类型岩体的三维构模。在此基础上 ,开发岩体结构三维可视化构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 三维构模 可视化系统 空间数据模型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