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灯盏细辛总咖啡酰奎宁酸调控PI3K/Akt/FoxO3a通路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普元柱 陈海丰 苏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7-747,共11页
研究灯盏细辛总咖啡酰奎宁酸(caffeoylquinic acid from Erigeron breviscapus,EBCQA)的抗衰老作用,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以线虫为模型,观察EBCQA对其寿命、氧化抗性、热抗性、运动能力、DAF-16入核、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 研究灯盏细辛总咖啡酰奎宁酸(caffeoylquinic acid from Erigeron breviscapus,EBCQA)的抗衰老作用,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以线虫为模型,观察EBCQA对其寿命、氧化抗性、热抗性、运动能力、DAF-16入核、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腹腔注射D-半乳糖构建衰老大鼠模型,检测EBCQA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胸腺和脾脏系数、肝脏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Akt(phosphp-Akt,p-Akt)、叉头框蛋白O3a(forkhead box class O3a,FOXO3a)、磷酸化FOXO3a(phosphp-FOXO3a,p-FOXO3a)表达,以及肝脏和血清中SOD、GSH-Px、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EBCQA能够延长野生型线虫寿命,并提升其氧化抗性、热抗性和运动能力,但对线虫PI3K、Akt、FoxO3a同源体突变株寿命没有显著影响;EBCQA能促进DAF-16入核,通过DAF-16提升线虫的SOD、GSH-Px、CAT活性,降低MDA水平。在D-半乳糖诱导衰老大鼠中,EBCQA给药显著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提升胸腺和脾脏系数,降低PI3K、Akt、p-Akt、p-FoxO3a表达和MDA含量,增强SOD、GSH-Px、CAT活性。以上结果表明,EBCQA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和Akt激活、降低FOXO3a磷酸化、促进FOXO3a入核和转录活性、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氧化应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细辛总咖啡奎宁 线虫 D-半乳糖诱导衰老大鼠 PI3K/Akt/FOXO3a通路 抗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研究
2
作者 刘梦哲 韩康佳 +6 位作者 王文博 杨洋 解思达 赵平 徐俊明 何远平 杨晓琴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7-217,共11页
目的: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首先以单因素实验考察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 H、6’-O-咖啡酰熊果苷用量、搅拌... 目的: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首先以单因素实验考察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 H、6’-O-咖啡酰熊果苷用量、搅拌温度和搅拌时间对6’-O-咖啡酰熊果苷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微观形态、粒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7.10(g/g),PBS的p H6.90,6’-O-咖啡酰熊果苷用量820μL,在45℃下搅拌30 min,脂质体最大包封率可达80.93%±0.82%,所得脂质体具有囊泡结构,微粒形态完整接近球形,粒径主要集中在78~200 nm,平均粒径为127.42±0.76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259±0.006,电位主要分布在-80~-40 m V范围内。6’-O-咖啡酰熊果苷及其脂质体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为0.27±0.04和0.26±0.03 mg/m 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为0.13±0.02和0.17±0.03 mg/m L,清除OH自由基的IC_(50)值为0.10±0.03和0.17±0.02 mg/m L,对铁离子总还原能力强度6’-O-咖啡酰熊果苷显著高于其脂质体;6’-O-咖啡酰熊果苷及其脂质体的体外酪氨酸酶单酚酶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48.81%±0.51%和42.56%±1.25%,抑制二酚酶的IC_(50)值分别为0.14±0.02和0.16±0.03 mg/m L。结论:在本实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脂质体6’-O-咖啡酰熊果苷包封率高、粒径小,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为6’-O-咖啡酰熊果苷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o-咖啡熊果苷 脂质体 包封率 抗氧化 酪氨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桑菊感冒片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 被引量:12
3
作者 茅纯 郑娟 邹耀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期193-195,共3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桑菊感冒片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以提高原质量标准。方法:样品用50%甲醇溶液提取,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5μm,4.6mm×250mm)分离;流动相为0.1%磷酸-乙腈,梯度洗...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桑菊感冒片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以提高原质量标准。方法:样品用50%甲醇溶液提取,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5μm,4.6mm×250mm)分离;流动相为0.1%磷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348nm。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分别在2.8128~140.6400μg.mL-1、0.9580~47.9023μg.mL-1、0.9879~49.3944μg.mL-1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1%、100.9%、100.1%;RSD分别为1.5%、1.8%、1.8%(n=9)。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可用于桑菊感冒片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桑菊感冒片 绿原 木犀草苷 3 5-o-咖啡奎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咖啡酰奎宁酸与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的分子对接 被引量:3
4
作者 戴国梁 马世堂 +3 位作者 刘史佳 程小桂 孙冰婷 居文政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01-1905,共5页
目的考察二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HPLC法测定华法林与人源白蛋白的复合物(PDB ID:1H9Z)表征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在药物设计平台Maestro(version 8.5)上选用虚拟筛选模块Glide比较二咖啡酰奎宁酸... 目的考察二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对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HPLC法测定华法林与人源白蛋白的复合物(PDB ID:1H9Z)表征的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在药物设计平台Maestro(version 8.5)上选用虚拟筛选模块Glide比较二咖啡酰奎宁酸与靶点蛋白活性的差异。运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药物相互作用模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酶活性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3-二咖啡酰奎宁酸与阿司匹林酯酶间存在较好的结合抑制效应。结论 1,3-二咖啡酰奎宁酸对阿司匹林酯酶有微弱的抑制作用,3,4-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对阿司匹林酯酶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咖啡奎宁 3 4-二咖啡奎宁 3 5-二咖啡奎宁 阿司匹林酯酶 高效液相色谱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二咖啡酰奎宁酸对MPP^+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曹旭 肖海兵 +2 位作者 李慧 孙圣刚 褚晓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438,465,共5页
目的探讨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icaffeoylquinic acid,1,5-diCQA)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的体外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icaffeoylquinic acid,1,5-diCQA)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的体外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MPP+组和1,5-diCQA预处理组,根据1,5-diCQA预处理的浓度,将后者又分为10、20、50、100μmol/L 4组。用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酶标仪检测细胞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α-synucle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PP+(250μmol/L)处理PC12细胞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下降,ROS生成增多,GSH耗竭;不同浓度的1,5-diCQA预处理可以减轻MPP+导致的细胞损伤,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50μmol/L的1,5-diCQA预处理可以显著抑制MPP+诱导的α-synuclein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增加。结论 1,5-diCQA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并抑制α-synuclein的过表达,提示1,5-diCQA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二咖啡奎宁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PC12细胞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大叶苦丁茶(Ilex latifolia Thunb.)不同器官中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的毛细管电泳分析(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林春松 徐夙侠 黄青云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3-459,共7页
大叶苦丁茶(Ilex latifolia Thunb.)含有丰富的咖啡酰奎宁酸。在本研究中,运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了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大叶苦丁茶不同器官中的咖啡酰奎宁酸含量。大叶苦丁茶的不同器官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咖啡酰奎宁酸含量有着显著... 大叶苦丁茶(Ilex latifolia Thunb.)含有丰富的咖啡酰奎宁酸。在本研究中,运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了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大叶苦丁茶不同器官中的咖啡酰奎宁酸含量。大叶苦丁茶的不同器官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咖啡酰奎宁酸含量有着显著的变化。在叶片中,10天叶龄的叶的咖啡酰奎宁酸含量是19.78 g/100 g,而当叶龄达到12月时,其中的咖啡酰奎宁酸含量已经降为1.41 g/100 g。随着发育时间的增长,雌花、雄花中的含量变化也有类似的变化。雌花(果)和雄花在发育期为10天时的咖啡酰奎宁酸含量高:分别20.29 g/100 g和18.06 g/100g,随后在雌花发育成的7个月果实中下降到0.16 g/100 g,而在40天期接近脱落的雄花中其含量降为10.36 g/100 g。大叶苦丁茶的器官中,除了嫩叶,雄花由于高含量的咖啡酰奎宁酸和较多的生物量,也是一种好的咖啡酰奎宁酸来源材料。本文首次报道了大叶苦丁茶的花中含有大量的咖啡酰奎宁酸。MEKC方法也是首次被用于苦丁茶中的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的测定,使用这种方法,大叶苦丁茶中的6种咖啡酰奎宁酸成分在40分钟内完全分离。相较于以前文献中报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文为苦丁茶中的咖啡酰奎宁酸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奎宁衍生物 大叶苦丁茶(Ilex LATIFOLIA Thunb.) MEKC 年龄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子提取物中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确证 被引量:5
7
作者 胥秀英 陈海芹 +1 位作者 郑一敏 周在富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2-176,共5页
采用乙酸乙酯萃取法从牛蒡子提取物中除去脂溶性成分,再取水相干燥物用制备型HPLC分离,共得到6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方法进行了结构确证,分别为3,4-二羟基苯丙烯酸-4-氧-β-D-葡萄糖苷、3-O-咖啡酰奎宁酸、3,4-二羟基苯丙烯酸... 采用乙酸乙酯萃取法从牛蒡子提取物中除去脂溶性成分,再取水相干燥物用制备型HPLC分离,共得到6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方法进行了结构确证,分别为3,4-二羟基苯丙烯酸-4-氧-β-D-葡萄糖苷、3-O-咖啡酰奎宁酸、3,4-二羟基苯丙烯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子提取物 咖啡奎宁 分离 结构确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二咖啡酰奎宁酸减轻MPP^+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肖海兵 李建英 +5 位作者 曹旭 刘人恺 李雯飞 杨志刚 林勤郁 杨春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2-267,共6页
目的探讨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iCQA)是否通过激活Nrf2而减轻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并对可能的信号通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MPP+处理具有多巴胺(DA)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PD)的体外模型。实... 目的探讨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iCQA)是否通过激活Nrf2而减轻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并对可能的信号通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MPP+处理具有多巴胺(DA)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PD)的体外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MPP+处理组、1,5-diCQA预处理+MPP+处理组,为了观察1,5-diCQA预处理的浓度-效应关系,将1,5-diCQA的浓度设为10、20、50、100μmol/L。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酶标仪检测细胞谷胱甘肽(GSH)水平和活性氧族(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的Nrf2蛋白水平。进一步采用siRNA转染沉默Nrf2,加入MAPK家族一系列激酶抑制剂后再检测上述相关指标。结果 MPP+(250mmol/L)处理PC12细胞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下降,GSH耗竭,ROS生成增多,说明PD细胞模型建立成功。不同浓度的1,5-diCQA预处理可以减轻MPP+导致的细胞损伤,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不同浓度的1,5-diCQA预处理可以明显上调Nrf2蛋白的水平。沉默Nrf2后,1,5-diCQA预处理对MPP+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消失,细胞存活率未能回升[MPP+组vs.MPP++1,5-diCQA组:(19.47±1.65)%vs.(21.13±2.85)%,P=0.352 6],GSH水平在Nrf2敲除的PC12细胞中明显下降[NT siRNA组vs.Nrf2siRNA组:(15.05±1.71)nmol/mgprotein vs.(4.31±0.83)nmol/mg protein,P<0.001],且1,5-diCQA预处理对GSH耗竭的逆转效应也消失。对MAPK激酶家族的一系列激酶进行信号通路筛选发现,Erk激酶参与了1,5-diCQA通过激活Nrf2而减轻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这一过程。结论 1,5-diCQA可浓度依赖性地减轻MPP+诱导的PC12氧化应激损伤。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激活Erk激酶,进而激活Nrf2,然后上调细胞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二咖啡奎宁 核因子2红系相关因子2 氧化应激 Erk激酶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冬青苦丁茶提取物与3,5-双咖啡酰奎尼酸对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旻皓 王晴川 +3 位作者 徐冬兰 刘天囡 孙怡 曾晓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24-129,共6页
制备苦丁茶冬青苦丁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并通过HP-20大孔树脂层析和半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得到苦丁茶多酚中含量较高的3,5-双咖啡酰奎尼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3,5-diCQA)组分。运用体外厌氧发酵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探究了苦丁茶提... 制备苦丁茶冬青苦丁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并通过HP-20大孔树脂层析和半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得到苦丁茶多酚中含量较高的3,5-双咖啡酰奎尼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3,5-diCQA)组分。运用体外厌氧发酵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探究了苦丁茶提取物和3,5-diCQA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并测定了发酵体系中短链脂肪酸和乳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苦丁茶水提物、醇提物和3,5-diCQA能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溶组织梭状菌、普雷沃勒氏菌的生长;与空白对照相比,它们还能促进甲酸、乙酸和丙酸的生成,但对丁酸的合成没有影响。因此,苦丁茶冬青苦丁茶及3,5-diCQA具有一定的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苦丁茶 多酚 3 5-双咖啡奎尼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及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朱文卿 任汉书 +3 位作者 徐美霞 朱姗姗 郑振佳 陈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肿瘤,抗病毒,调节血糖、血脂、血压以及保肝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制备... 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肿瘤,抗病毒,调节血糖、血脂、血压以及保肝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制备纳米颗粒包封物、脂质体制剂、磷脂复合物、乳液运载体系和环糊精包埋等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技术方法,以期为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研究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奎宁 生物活性 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抑菌活性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文卿 李玲玉 +3 位作者 张利 左兆河 郑振佳 马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1-20,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抑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挖掘和数据库检索获取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对应靶点、抑菌相关靶点及两者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网...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抑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挖掘和数据库检索获取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对应靶点、抑菌相关靶点及两者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KEGG)分析。结果: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对应靶点483个,抑菌相关靶点805个,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抑菌作用靶点75个,起关键作用的为TNF、AKT1、ALB、MMP9、EGFR、MAPK8等靶点。GO功能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抑菌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应激反应、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多细胞生物过程、细胞讯息传递等生物过程,并通过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蛋白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和神经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共同发挥作用。化合物与分子靶点对接结果良好,验证了网络构建预测的准确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抑菌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其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奎宁类化合物 网络药理学 抑菌活性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咖啡酰奎尼酸对水果干燥过程中5-羟甲基糠醛形成和色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康宁 郑洁 +1 位作者 欧仕益 裴珂晗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9-135,共7页
采用3-咖啡酰奎尼酸(3-CQA)浸泡4种水果片(苹果、雪梨、杏果和三华李),在70℃条件下干燥,研究干燥后水果中5-HMF的含量和色度变化。结果表明,经干制后,不同水果5-HMF的含量不同,表现为三华李>杏果>苹果>雪梨,与4种水果中糖的... 采用3-咖啡酰奎尼酸(3-CQA)浸泡4种水果片(苹果、雪梨、杏果和三华李),在70℃条件下干燥,研究干燥后水果中5-HMF的含量和色度变化。结果表明,经干制后,不同水果5-HMF的含量不同,表现为三华李>杏果>苹果>雪梨,与4种水果中糖的含量和组成有关。在水果干燥过程中,3-CQA显著促进5-HMF的形成,且促进作用与浸泡时间和加热时间呈正相关;3-CQA增加水果褐变程度,表现为L*值降低,C*值增加;干燥前对水果片进行热烫处理可降低水果5-HMF含量和褐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 3-咖啡奎尼 绿原 水果干燥 色度 美拉德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MS/MS的咖啡酰奎宁酸异构体鉴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丽丽 马双双 +2 位作者 赵恒强 刘伟 王晓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1-466,共6页
该文对单咖啡酰奎宁酸和二咖啡酰奎宁酸的位置异构体分别进行液相色谱分析和不同碰撞能下的二级质谱分析,并对其质谱裂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单咖啡酰奎宁酸的母离子377和子离子163在不同碰撞能下其强度发生显著变化,通过377/163... 该文对单咖啡酰奎宁酸和二咖啡酰奎宁酸的位置异构体分别进行液相色谱分析和不同碰撞能下的二级质谱分析,并对其质谱裂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单咖啡酰奎宁酸的母离子377和子离子163在不同碰撞能下其强度发生显著变化,通过377/163的强度比值可区分其位置异构体。377/163比值大小依次为3-O-咖啡酰奎宁酸、4-O-咖啡酰奎宁酸、5-O-咖啡酰奎宁酸。二咖啡酰奎宁酸的母离子539和子离子377、163在不同碰撞能下其强度发生显著变化,通过539/377、377/163的强度比值可区分其位置异构体。539/377比值大小依次为4,5-O-二咖啡酰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377/163比值大小依次为3,5-O-二咖啡酰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奎宁酸。基于Agilent Poroshell 120 SB-Aq C18色谱柱,不同梯度下咖啡酰奎宁酸位置异构体的洗脱顺序均为5-O-咖啡酰奎宁酸、4-O-咖啡酰奎宁酸、3-O-咖啡酰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奎宁酸。通过色谱保留特征和质谱裂解规律对金银花中咖啡酰奎宁酸的位置异构体实现了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奎宁 咖啡奎宁 位置异构体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离子强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玲玉 朱文卿 +3 位作者 朱姗姗 张利 张鹏 郑振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6-24,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挖掘和数据库检索获取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作用靶点以及与Ⅱ型糖尿病相关的疾病靶点,绘制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成分-疾病-靶点"...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挖掘和数据库检索获取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作用靶点以及与Ⅱ型糖尿病相关的疾病靶点,绘制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成分-疾病-靶点"功效作用网络,对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并将核心靶点蛋白与关键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对应靶点483个,Ⅱ型糖尿病相关靶点2214个,交集靶点211个,关键靶点37个。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胶原蛋白降解等多条通路,主要涉及AKT1、MMP3、MMP9、HIF1A、IGF1R、MAPK8等基因,这些基因主要通过调控葡萄糖代谢以及调节相关蛋白质发挥作用。化合物与分子靶点对接结果良好,验证了网络构建预测的准确性。结论:本研究预测了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关键靶点与作用机制,为深入开展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咖啡奎宁类化合物 Ⅱ型糖尿病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银黄颗粒中6个咖啡酰奎宁酸 被引量:8
15
作者 史国生 林永强 +1 位作者 徐丽华 郭东晓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1-315,共5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银黄颗粒中6个咖啡酰奎宁酸类。方法银黄颗粒50%甲醇提取物分析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0.4%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5℃,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327...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银黄颗粒中6个咖啡酰奎宁酸类。方法银黄颗粒50%甲醇提取物分析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0.4%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5℃,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327 nm。结果 3-O-咖啡酰奎宁酸、绿原酸(5-O-咖啡酰奎宁酸)、4-O-咖啡酰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O-二咖啡酰奎宁酸进样量分别在0.012~0.236μg、0.043~0.866μg、0.013~0.253μg、0.012~0.246μg、0.012~0.248μg和0.020~0.397μg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6.2%、96.8%、96.2%、104.9%、96.8%和95.9%;RSD分别为0.6%、0.5%、1.3%、0.4%、0.2%和0.3%。结论 26批银黄颗粒样品的绿原酸含有量差别不大,但其他5个咖啡酰奎宁酸含有量差异较大。建议以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代替绿原酸检测银黄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黄颗粒 咖啡奎宁 绿原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咖啡酰基奎宁酸MQA抗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作用研究
16
作者 信小兵 李林 +4 位作者 田星 张珂 刘丹妮 王航宇 王金辉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为了探讨二咖啡酰基奎宁酸(MQA)抗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建立MPP+所致的SH-SY5Y细胞损伤模型;MQA抗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作... 目的为了探讨二咖啡酰基奎宁酸(MQA)抗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建立MPP+所致的SH-SY5Y细胞损伤模型;MQA抗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作用研究;Western blot检测AMPKβ1/2,LC3A/B,Beclin-1蛋白的表达。结果 MPP+可造成SH-SY5Y细胞损伤,并且在MPP+浓度为2.5 mmol/L时,模型最佳;MQA具有抗MPP+诱导的细胞损伤作用,能提高细胞存活率;MQA能降低AMPKβ1/2、LC3A/B、Beclin-1蛋白的表达。结论 MQA具有抗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奎宁 AMPKβ1/2 BECLIN-1 LC3A/B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茼蒿中绿原酸抑制西瓜枯萎病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珊珊 刘琳 +2 位作者 李猛 万春鹏 范淑英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为了确定茼蒿中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的物质,以西瓜枯萎病菌为指示菌株,对从茼蒿茎叶组织中分离纯化并鉴定出的3-O-咖啡酰奎宁酸(绿原酸)的离体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原酸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最不抑菌浓度(MIC)和最不杀菌浓度(MFC)... 为了确定茼蒿中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的物质,以西瓜枯萎病菌为指示菌株,对从茼蒿茎叶组织中分离纯化并鉴定出的3-O-咖啡酰奎宁酸(绿原酸)的离体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原酸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最不抑菌浓度(MIC)和最不杀菌浓度(MFC)分别为31.25和125 mg·m L^(-1),经室内毒力测定,其对西瓜枯萎病菌的凌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53.05 mg·m L^(-1)。在绿原酸浓度分别为31.25、125、53.05 mg·m L^(-1)时,即MIC、EC_(50)、MFC的绿原酸浓度处理下,西瓜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率分别为64%、33%、12%,而绿原酸浓度为0时的孢子萌发率则达到92%,经邓肯氏差异分析,各处理间孢子萌发率差异均显著。随着绿原酸浓度的增大,西瓜枯萎病菌的菌丝干、鲜重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绿原酸处理能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菌体细胞内电解质外渗速度加快。本研究结果为茼蒿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天然抑菌活性成分的筛选及抑菌机理的研究提供可行的试验方法和理论依据,对研究和开发新的天然植物源杀菌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茼蒿 3-o-咖啡酰奎宁酸 西瓜枯萎病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冷冻研磨甘薯植株中酚酸及其分布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珊 仲伶俐 +7 位作者 李曦 雷欣宇 郑幸果 郭灵安 雷绍荣 周虹 黄世群 冯俊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2-232,共11页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13种甘薯品种中不同植株酚酸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在萃取溶剂中加入0.2%亚硫酸氢钠可以提高咖啡酸和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的回收率和稳定性。不同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比较发现,冷冻研磨获得的酚酸含量最高,其次...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13种甘薯品种中不同植株酚酸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在萃取溶剂中加入0.2%亚硫酸氢钠可以提高咖啡酸和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的回收率和稳定性。不同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比较发现,冷冻研磨获得的酚酸含量最高,其次是冻干、烘干、晒干和直接匀浆。方法快速、稳定、灵敏度高,加标回收率为99.5%~103.1%,相对标准偏差为0.3%~1.2%;检出限为3.6~21.4 ng/mL,定量限为12.1~71.3 ng/mL。13种甘薯材料的叶片中总酚酸含量(以干基计)范围为18.0~44.8 g/kg,叶柄为0.7~11.9 g/kg,茎为0.3~9.7 g/kg,包括咖啡酸、3-咖啡酰奎宁酸、4-咖啡酰奎宁酸、5-咖啡酰奎宁酸、3,4-双咖啡酰奎宁酸、3,5-双咖啡酰奎宁酸、4,5-双咖啡酰奎宁酸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不同材料甘薯植株中酚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含量最丰富的酚酸是双咖啡酰奎宁酸,而不同部位中甘薯叶片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咖啡奎宁 冷冻研磨 干燥 超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的导数极谱法测定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自林 郑筱梅 王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绿原酸的导数极谱法测定李自林郑筱梅(重庆师范学院化学系400047)王琰(重庆建筑大学基础科学系)关键词绿原酸导数极谱法中图分类号O657.14绿原酸即3-咖啡酰奎宁酸,是咖啡酸和奎宁酸形成的酯。它是金银花的主要成分... 绿原酸的导数极谱法测定李自林郑筱梅(重庆师范学院化学系400047)王琰(重庆建筑大学基础科学系)关键词绿原酸导数极谱法中图分类号O657.14绿原酸即3-咖啡酰奎宁酸,是咖啡酸和奎宁酸形成的酯。它是金银花的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 导数极谱法 测定 金银花 咖啡奎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蒙药沙黄清疫片中9个成分的含量
20
作者 徐秀娟 杨立国 +6 位作者 吴凤娇 萨其拉吐 那布其 包书茵 奥·乌力吉 包晓华 佟海英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7-552,共6页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蒙药沙黄清疫片中荭草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牡荆素、胡黄连苷Ⅱ、水仙苷、1,5-二咖啡酰奎宁酸、香叶木素、异鼠李素和芒柄花素9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Agilent Eclipse P...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蒙药沙黄清疫片中荭草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牡荆素、胡黄连苷Ⅱ、水仙苷、1,5-二咖啡酰奎宁酸、香叶木素、异鼠李素和芒柄花素9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甲醇-0.4%磷酸水溶液,流速1.0 mL/min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45 nm;以1,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内参物,分别测定内参物与荭草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牡荆素、胡黄连苷Ⅱ、水仙苷、香叶木素、异鼠李素和芒柄花素的相对校正因子(f_(s/i)),测定沙黄清疫片中9个成分的含量。考察不同色谱柱和色谱仪中9个成分相对校正因子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比较QAMS和外标法(ESM)测定结果的差异。结果:蒙药沙黄清疫片中荭草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牡荆素、胡黄连苷Ⅱ、水仙苷、香叶木素、异鼠李素和芒柄花素8种成分的fs/i分别为1.2281、1.1296、0.7507、0.3521、0.8809、1.1153、0.6251、4.1604;在3种HPLC色谱仪及3个不同品牌C_(18)色谱柱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0.76%~2.78%、在不同柱温(25℃、30℃、35、40℃)RSD范围为0.70%~1.76%,不同体积流量(0.6 mL/min、0.8 mL/min、1.0 mL/min、1.2 mL/min)下的RSD范围为0.34%~2.08%,表明相对校正因子的耐用性良好。QAMS与ESM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RE)值均小于2%,无显著差异。结论:以1,5-二咖啡酰奎宁酸为内参物建立的一测多评法高效、准确、可行,能有效地测定沙黄清疫片9个成分的含量,可用于其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沙黄清疫片 一测多评法 1 5-二咖啡奎宁 荭草苷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牡荆素 胡黄连苷Ⅱ 水仙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