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ΔNp63上调3-羟-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1
作者 王卫星 袁扬 +2 位作者 刘敬禹 江旭 杨朝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49-1354,共6页
目的探讨N端转录活性域缺失的肿瘤蛋白p63(ΔNp63)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ECA109为模型,通过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在细胞中过表达ΔNp63。通过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羟-3-甲戊二... 目的探讨N端转录活性域缺失的肿瘤蛋白p63(ΔNp63)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ECA109为模型,通过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在细胞中过表达ΔNp63。通过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羟-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表达水平,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ΔNp63蛋白与HMGCR基因5'-非翻译区的结合;在细胞中过表达ΔNp63同时利用RNA干扰抑制HMGCR表达后,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结果ECA109细胞中过表达ΔNp63后,HMGCR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提高(P均<0.01)。ChIP及萤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提示,ΔNp63识别位点位于HMGCR启动子-728~-747 bp区域。过表达ΔNp63同时抑制HMGCR表达组24、48、72 h时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单纯过表达ΔNp63组(P均<0.05),细胞凋亡水平高于单纯过表达ΔNp63组[(26.9±1.9)%vs(16.6±1.5)%,P<0.01],细胞的迁移率低于单纯过表达ΔNp63组[(33.4±3.1)%vs(52.2±2.6)%,P<0.01]。结论ΔNp63通过上调HMGCR转录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ΔNP63 戊酸途径 3-羟-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纹豆芫菁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姜鸣 霍棠 +1 位作者 吕淑敏 张雅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60-868,共9页
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是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获得芫菁体内HMGR基因信息是确定甲羟戊酸途径与斑蝥素合成相关性的基础。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细纹豆芫菁Epicauta manner... 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是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获得芫菁体内HMGR基因信息是确定甲羟戊酸途径与斑蝥素合成相关性的基础。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细纹豆芫菁Epicauta mannerheimi(Mklin)体内克隆获得HMGR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EmHMGR(GenBank登录号为JQ690539)。该基因全长3118bp,其中5'端非翻译区178bp,3'端非翻译区414bp,开放阅读框2526bp,编码842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8kDa,理论等电点为6.0,预测分子式为C4135H6604N1098O1216S50,不稳定系数为43.37,总亲水性系数为0.091,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HMGR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50%以上,而且包含HMGR_Class I保守功能域、固醇敏感多肽区及HMGR蛋白的其他保守功能位点。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基因与叶甲科昆虫HMGR基因的关系最近。本研究首次从芫菁科昆虫体内克隆获得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EmHMGR基因,为后期芫菁体内斑蝥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纹豆芫菁 3-基戊二辅酶a-还原酶 RACE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戊酸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β激活HMGCoA还原酶促进HepG2细胞脂质积聚
3
作者 邹阳 赵蕾 +3 位作者 杨萍 韦莉 阮雄中 陈压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0-864,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HepG2细胞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HMGCo A)还原酶及脂质积聚的影响。方法:200μg/m 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负荷下的He...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HepG2细胞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HMGCo A)还原酶及脂质积聚的影响。方法:200μg/m 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负荷下的HepG2细胞分别给予0 ng/m L(对照组)、20 ng/m L(炎症组)IL-1β处理24 h。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 blot分别测定HMGCo A还原酶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薄层层析法检测HMGCo A还原酶活性;同位素标记法评估胆固醇合成情况;油红O染色及酶法定量检测细胞内脂质。结果:IL-1β处理下,HepG2细胞HMGCo A还原酶mRNA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1.54±0.04)倍(t=5.619,P=0.001)、蛋白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1.92±0.12)倍(t=7.745,P=0.002),且HMGCo A还原酶的酶活性为对照组的(1.73±0.25)倍(t=2.476,P=0.048)。IL-1β处理使HepG2细胞的胆固醇合成增多为对照组的(1.32±0.11)倍(t=2.316,P=0.036)。IL-1β处理的HepG2细胞内红染的脂滴显著多于对照组,且IL-1β处理组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22.43±1.62)为对照组(14.90±1.11)的1.51倍(t=3.845,P=0.018),胆固醇酯的含量(3.84±0.20)为对照组(1.41±0.05)的2.72倍(t=11.730,P=0.000)。结论:IL-1β可以上调HepG2细胞HMGCo A还原酶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增强其酶活性,促进HepG2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和脂质积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 HEPG2细胞 胆固醇 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子油皮诺敛酸靶向脂质合成关键酶HMGCR保护冠脉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
4
作者 张壮 程梦娜 +5 位作者 李娜 石晓征 曹占鸿 房星宇 刘健 隋欣 《特产研究》 2024年第4期91-97,共7页
本研究主要围绕红松子油中的活性成分皮诺敛酸(PLA)靶向脂质合成关键酶HMGCR保护冠脉内皮细胞的作用进行探讨,并就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S)防治领域的应用作出理论指导。采用H2O2作用于HCAEC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将PLA和HMGCR进行分子对接,CCK... 本研究主要围绕红松子油中的活性成分皮诺敛酸(PLA)靶向脂质合成关键酶HMGCR保护冠脉内皮细胞的作用进行探讨,并就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S)防治领域的应用作出理论指导。采用H2O2作用于HCAEC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将PLA和HMGCR进行分子对接,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HCAEC细胞形态,TC试剂盒测定HCAEC中TC含量,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HCAEC中HMGCR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LA与HMGCR具有强相互作用,在PLA干预下细胞存活率有明显提高、细胞形态有较好改善、HCAEC中TC含量下降、HMGCR表达水平降低。PLA能够通过与HMGCR互作显著抑制HCAEC中HMGCR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内总胆固醇的水平,为冠脉内皮细胞损伤提供保护,为A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子油 皮诺敛酸 总胆固醇 3--3-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活性物质对高脂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赵立 苟萍 +1 位作者 王霞 郭星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比较大蒜活性物质对高血脂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血浆中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丙二醛(MDA)的水平测定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均采用试剂盒方法测定... 目的比较大蒜活性物质对高血脂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血浆中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丙二醛(MDA)的水平测定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均采用试剂盒方法测定;3-羟-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活力通过NADPH光吸收的减少量进行测定。结果大蒜素和蒜氨酸+蒜氨酸酶能降低高血脂小鼠TC、LDL-C和MDA的水平,抑制HMG-CoA还原酶活力,提高HDL-C水平和SOD酶活力。与高血脂组相比,处理各组有显著差异,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大蒜素和蒜氨酸+蒜氨酸酶都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脂质过氧化、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密切相关,并且蒜氨酸+蒜氨酸酶降低TC水平和HMG-CoA还原酶活性、提高HDL-C水平和SOD酶活力的效果优于大蒜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活性物质 血脂蛋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3-羟-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胶原低聚肽的血管舒张和降胆固醇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文颖 林峰 +3 位作者 谷瑞增 鲁军 林单 蔡木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2,共6页
对海洋胶原低聚肽的血管舒张和降胆固醇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海洋胶原低聚肽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一氧化氮(NO)分泌量,对海洋胶原低聚肽的血管舒张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细胞在海洋胶原低聚肽的作用下,NO分... 对海洋胶原低聚肽的血管舒张和降胆固醇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海洋胶原低聚肽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一氧化氮(NO)分泌量,对海洋胶原低聚肽的血管舒张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细胞在海洋胶原低聚肽的作用下,NO分泌量均有所增加,并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海洋胶原低聚肽浓度为12 g/L时,NO含量增加最多(P<0.01)。不同浓度海洋胶原低聚肽作用2h后,NO分泌量均比作用1h有所降低。通过观察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表达的变化,对海洋胶原低聚肽的降胆固醇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培养24 h后,除2 g/L海洋胶原低聚肽组外,LDLR的表达量均有上调(P<0.05或P<0.01),其中4g/L海洋胶原低聚肽组的LDLR mRNA表达增加最多,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实验组HMGCR的表达量均有下调,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其中6 g/L海洋胶原低聚肽组的HMGCR mRNA表达最低。海洋胶原低聚肽具有促进血管舒张、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胶原低聚肽 一氧化氮 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 3--3-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HMGCR 血管舒张活性 降胆固醇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汉果SgHMGR基因的克隆、分析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欢 莫长明 +2 位作者 唐其 白隆华 马小军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6-801,791,共7页
罗汉果甜苷V是一种葫芦烷型四环三萜类物质,作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和甜味成分存在于成熟果实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作为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限速酶,位于甲羟戊酸(MVA)途径中,是罗汉果甜苷V生物合... 罗汉果甜苷V是一种葫芦烷型四环三萜类物质,作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和甜味成分存在于成熟果实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作为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限速酶,位于甲羟戊酸(MVA)途径中,是罗汉果甜苷V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重要调控位点。为了深入了解罗汉果甜苷Ⅴ的生物合成途径,该研究从罗汉果转录组数据中获得一条编码HMGR的unigene,以授粉后3 d的幼果作为实验材料,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1 926 bp的全长序列,经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1 74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82氨基酸残基,含2段跨膜区,分别位于50~72 aa和93~115 aa,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质膜或内质网上,预测该蛋白没有信号肽,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与同科植物黄瓜和甜瓜中HMGR基因的同源性最高。该研究采取去掉N端跨膜区的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在上清和沉淀中均有融合蛋白出现,尤其在25℃诱导过夜后上清中表达最明显。该文是首次对SgHMGR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的功能验证,为进一步深化SgHMGR基因在罗汉果甜苷V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及分子调控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3--3-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 克隆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根系HGMR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远华 陆建良 +1 位作者 范方媛 石玉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3-590,共8页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包含了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H...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包含了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HGMR基因全长序列,HGMR基因长2 420 bp,具有1 773 bp开放阅读框(163rd^1935t h),编码590个氨基酸。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GMR蛋白分子量约63.5 k D,等电点为6.8,定位于线粒体膜或者内质网膜。研究还显示,HGMR在茶树叶片中表达强度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同时,HGMR对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胁迫均有明显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3--3-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 基因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变性肝细胞胆固醇代谢及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6
9
作者 汪晓红 范竹萍 +1 位作者 邱德凯 曾民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变性肝细胞胆固醇代谢及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以软脂酸诱导正常成人肝细胞株L-02脂肪变性,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分别于实验第3、6天收集细胞,同期设不含软脂酸培养的细胞作对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 目的探讨脂肪变性肝细胞胆固醇代谢及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以软脂酸诱导正常成人肝细胞株L-02脂肪变性,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分别于实验第3、6天收集细胞,同期设不含软脂酸培养的细胞作对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RT-PCR法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及其靶基因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表达。结果软脂酸诱导第3天即可产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第6天脂肪变性加重。随造模时间延长,模型组细胞内TG、TC含量逐渐增多,SREBP-2、HMGCR、LDLR mRNA表达逐渐增强;第3天和第6天细胞内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6天细胞内T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和第6天HMGCR、LDLR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6天SREBP-2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肪变性肝细胞内存在胆固醇积聚,其机制可能是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脂肪变性 胆固醇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 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氢表雄酮及其代谢产物对人肿瘤细胞系的抗增殖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艳芳 赵平伟 +2 位作者 谭岩 方艳秋 松崎静司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5-989,共5页
目的:研究去氢表雄酮(DHEA)及其代谢物去氢表雄酮硫酸酯(DHEAs)对HepG2和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HepG2和HT-29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1、10、50、100及200μmol·L-1)DHEA组和DHEAs组,孵育8、24、48及72h后... 目的:研究去氢表雄酮(DHEA)及其代谢物去氢表雄酮硫酸酯(DHEAs)对HepG2和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HepG2和HT-29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1、10、50、100及200μmol·L-1)DHEA组和DHEAs组,孵育8、24、48及72h后,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BrdU测定法检测DHEA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同时测定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A还原酶(HMGR)、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①MTT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DHEA组HepG2和HT-29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增加(P<0.05)。作用24h时,100μmol·L-1DHE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降低最显著(P<0.05),而DHEAs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BrdU法结果显示,当DHEA浓度在50、100和200μmol·L-1时细胞的生长均显著受到抑制,尤其以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最高(P<0.05)。③DHEA对HepG2细胞HMGR活性抑制率为62%,对HT-29细胞HMGR活性抑制率为51%,而DHEAs则无明显作用。④100μmol·L-1DHEA抑制G6PD的效力为85%,而DHEAs的抑制效力仅为6%。⑤DHEA和DHEAs对细胞LDH的活性影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HEA对HepG2和HT-29两种肿瘤细胞系均具有较强的抗增殖作用,能明显降低细胞的G6PD或HMGR活性,DHEAs则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表雄酮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3--3-戊二酸a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猪种HMGR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桂芬 王爱国 傅金恋 《家畜生态学报》 2008年第3期15-19,共5页
以槐猪和长白猪为材料,采用RT-PCR半定量法对猪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组织表达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MGR基因在肝脏、脂肪和肌肉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肝脏的表达量远远大于其他两个组织的表达量。两个品种... 以槐猪和长白猪为材料,采用RT-PCR半定量法对猪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组织表达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MGR基因在肝脏、脂肪和肌肉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肝脏的表达量远远大于其他两个组织的表达量。两个品种的相同组织对比研究发现,HMGR在槐猪肝脏中的表达量高于长白猪,而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低于长白猪。此外,对怀孕母猪的13个组织进行表达研究发现,除胃、小肠和子宫组织中未检测到HMGR明显表达外,其余各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提示HMGR基因可能是哺乳动物的一种结构表达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3-基戊二辅酶a还原酶 RT-PCR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诱导大戟三萜类代谢的研究
12
作者 张文娟 曹小迎 蒋继宏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0-596,共7页
京大戟是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人药部分是其干燥根,但可人药的京大戟资源由于生长缓慢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而越发匮乏,因此解决大戟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是当今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的重要课题。京大戟含有三萜类、二萜类、黄酮类等... 京大戟是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人药部分是其干燥根,但可人药的京大戟资源由于生长缓慢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而越发匮乏,因此解决大戟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是当今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的重要课题。京大戟含有三萜类、二萜类、黄酮类等丰富的活性成分,一些常见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是三萜类化合物,其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活性。对植物萜类物质代谢起重要作用的关键酶,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鲨烯合酶(sqs)、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的基因克隆及活性研究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但通过调控萜类物质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来诱导终产物合成的研究鲜有报道。通过研究大戟萜类物质代谢途径进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升目的物质的产量来解决京大戟药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大戟愈伤组织为材料,使用茉莉酸甲酯分别按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进行诱导,将诱导后的愈伤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提取其总RNA,以actin为内参基因进行反转录,实时定量RT-PCR分析大戟三萜类代谢途径中hmgr、sqs与fps基因的相对表达差异;另一部分用于提取其总三萜并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可诱导3个基因的表达,但其表达模式不一样。相应的京大戟愈伤组织中总三萜的含量明显提高,最高可较未处理样品增加27%。研究结果可为茉莉酸甲酯促进药用植物大戟三萜类物质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大戟 茉莉酸 3--3-基戊二辅酶a还原酶 鲨烯合酶 法尼基焦磷酸合酶 实时定量PCR 总三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科物种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建椿 邱立华 +1 位作者 范新阳 苗永旺 《中国牛业科学》 2017年第3期31-35,共5页
胰岛素诱导基因1编码蛋白(INSIG1)定位于内质网膜上,是调控脂代谢的重要因子。INSIG1主要通过调控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SREBP)和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来影响脂质代谢。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揭示了INSIG1在生物体内作用的... 胰岛素诱导基因1编码蛋白(INSIG1)定位于内质网膜上,是调控脂代谢的重要因子。INSIG1主要通过调控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SREBP)和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来影响脂质代谢。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揭示了INSIG1在生物体内作用的复杂性。本文综述了INSIG1与SREBP和HMGR之间在脂代谢调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INSIG1的结构及表达调控、INSIG1对牛科动物泌乳、生长等性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诱导基因1 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 3--3-基戊二辅酶a还原酶 表达调控 泌乳性状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乳奶牛甘油三酯合成过程中潜在基因的诱导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Viturro E 胡菡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0-180,共1页
就反刍动物而言,目前胆固醇代谢机理仍然不甚清晰。牛奶中的胆固醇浓度因奶牛品种、牛场管理、牛个体及泌乳周期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但遗传因素在胆固醇分泌进入牛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不清楚。因为反刍动物饲料中并不存在胆固醇,因... 就反刍动物而言,目前胆固醇代谢机理仍然不甚清晰。牛奶中的胆固醇浓度因奶牛品种、牛场管理、牛个体及泌乳周期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但遗传因素在胆固醇分泌进入牛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不清楚。因为反刍动物饲料中并不存在胆固醇,因此为了减少奶制品中胆固醇的含量,弄清它合成、转运、分泌进入牛奶的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泌乳期欧洲牛肝脏中对该过程起作用的潜在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的时间点(产前2周和产后0、2、4、8周)对16头瑞士褐牛进行肝脏穿刺,经过RNA抽提和反转录,用实时定量RT-PCR研究潜在基因的表达。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和法尼基二磷酸法尼基转移酶)及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反馈调节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2和裂解激活蛋白Scap)被认为是潜在基因。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和法尼基二磷酸法尼基转移酶(FDFT)基因在产后2周表达显著增加(P<0.01),极有可能是对乳腺新需求所产生的应答。另外,SREBP1和Scap表达量的增加也可以作为这种修饰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分别为P<0.01和P<0.05)。最重要的是,上述提到的所有酶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所有的合成机理表明这些酶为协同调节酶。欧洲牛产后血液及奶中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肝脏中关键酶和调节因子表达的协同诱导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 3-基戊二辅酶a还原酶 3-基戊二辅酶a合成酶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