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脂中3-氯丙二醇酯形成的化学反应机制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红茹 金俊 +1 位作者 杨娇 金青哲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122,共5页
3-氯丙二醇酯是油脂及油脂食品在热加工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目前被认为是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之一。本文介绍了油脂中3-氯丙二醇酯形成的3种化学反应机制,普遍认为是氯离子的亲核进攻导致了3-氯丙二醇酯的形成。其中,第1种机制认为... 3-氯丙二醇酯是油脂及油脂食品在热加工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目前被认为是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之一。本文介绍了油脂中3-氯丙二醇酯形成的3种化学反应机制,普遍认为是氯离子的亲核进攻导致了3-氯丙二醇酯的形成。其中,第1种机制认为氯离子亲核反应的中间体环酰氧鎓离子是3-氯丙二醇酯的前体;第2种机制认为是亲核的氯离子直接攻击甘油骨架上的酯基或质子化羟基;第3种机制认为缩水甘油酯可能作为氯离子亲核反应的中间体而成为其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氯丙二醇 环酰氧鎓离子 缩水甘油酯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氯-1,2-丙二醇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HK2细胞凋亡
2
作者 晋程妮 李洋 +2 位作者 闫帅帅 徐建国 彭晓丽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1,共7页
[目的]探究食品污染物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3-MCPD)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MTT法、Hoechst 33342染色法、试剂盒及Western blot检测了细胞存活率、形态、线粒体功能、酶活性... [目的]探究食品污染物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3-MCPD)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MTT法、Hoechst 33342染色法、试剂盒及Western blot检测了细胞存活率、形态、线粒体功能、酶活性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浓度低于80 mmol/L的3-MCPD处理24 h后,细胞存活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20,30 mmol/L的3-MCPD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降低。20,40,60 mmol/L的3-MCPD引起LDH的释放率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降低,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高强度的蓝色荧光,核皱缩,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现象。同时,3-MCPD处理能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加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提高Caspase 9和Caspase 3的酶活性,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3-MCPD对HK2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并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 2-丙二醇 HK2细胞 线粒体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纸制品中2种氯丙醇的残留量及其释放规律探讨
3
作者 韩陈 吴亚平 孙多志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4-829,共6页
将食品接触用纸制品裁剪成约1 cm^(2)的小块,取10 g样品置于具塞三角烧瓶中,加入200 mL沸水,于80℃加热2 h,冷却后,用水定容至250 mL。取5.00 mL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0.05 mL 10 mg·L^(−1)混合内标溶液和1 g氯化钠,溶解后过硅... 将食品接触用纸制品裁剪成约1 cm^(2)的小块,取10 g样品置于具塞三角烧瓶中,加入200 mL沸水,于80℃加热2 h,冷却后,用水定容至250 mL。取5.00 mL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0.05 mL 10 mg·L^(−1)混合内标溶液和1 g氯化钠,溶解后过硅藻土固相萃取小柱,平衡10 min,用18 mL乙酸乙酯洗脱,收集洗脱液,加入4 g无水硫酸钠,静置10 min,过滤。收集过滤液,于45℃氮吹至近干,加入2 mL正己烷溶解,快速加入0.04 mL七氟丁酰基咪唑,涡旋30 s,于70℃电热鼓风干燥箱中衍生30 min。冷却至室温,加入20%(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2 mL,涡旋1 min,静置分层,取上层溶液,加入0.3 g无水硫酸钠干燥,过0.22μm尼龙滤膜,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滤液中2种氯丙醇[1,3-二氯-2-丙醇(1,3-DCP)、3-氯-1,2-丙二醇(3-MCPD)]的含量。2种氯丙醇的衍生物在SH-Rxi-5Sil MS色谱柱上按照柱升温程序分离,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种氯丙醇的质量浓度均在0.5~200.0μg·L^(−1)内与其内标质量浓度的比值和对应的衍生物峰面积与内标衍生物峰面积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均为0.25μg·L^(−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0.9%~116%,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为0.58%~0.85%。方法用于分析20批食品接触用纸制品样品,1,3-DCP和3-MCPD均被检出,检出量分别为2.0~16μg·L^(−1),2.0~69μg·L^(−1);此外,接触食品温度越高、接触食品时间越长,食品接触用纸制品中1,3-DCP和3-MCPD的释放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食品接触用纸制品 1 3--2-丙醇(1 3-DCP) 3--1 2-丙二醇(3-MCPD) 衍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与氯化钠模型热反应中生成3-氯-1,2-丙二醇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岱 孙培培 +2 位作者 黄明泉 孙宝国 邹青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4-78,共5页
以甘油、氯化钠、水为原料建立热反应模型,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对其生成的3-氯-1,2-丙二醇(3-MCPD)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和各原料用量对3-MCPD生成量的影响... 以甘油、氯化钠、水为原料建立热反应模型,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对其生成的3-氯-1,2-丙二醇(3-MCPD)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和各原料用量对3-MCPD生成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热反应模型中分别加入不同种类单糖和氨基酸后3-MCPD生成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140℃、甘油用量0.05g(占原料总量0.31%)、NaCl用量1.0g(6.23%)、水用量15g(93.46%),3-MCPD生成量最少;葡萄糖、果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缬氨酸、精氨酸、赖氨酸、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组氨酸使3-MCPD的生成量减少;谷氨酸、蛋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使3-MCPD的生成量增加;半胱氨酸、酪氨酸、脯氨酸、色氨酸对3-MCPD的生成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热反应 甘油 3--1 2-丙二醇(3-MCPD) 单糖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污染物3-氯-1,2-丙二醇毒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白顺 孙建霞 +2 位作者 邹飞雁 孙丛龙 白卫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8-362,共5页
氯丙醇类化合物3-氯-1,2-丙二醇(3-MCPD)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关注的食品污染物,最初发现在酸水解植物蛋白加工而成的食品中。近年来,许多食品特别是精制油中发现大量3-MCPD脂类,其能够在体内通过代谢途径产生3-MCPD。研究发现3-MCPD在啮齿... 氯丙醇类化合物3-氯-1,2-丙二醇(3-MCPD)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关注的食品污染物,最初发现在酸水解植物蛋白加工而成的食品中。近年来,许多食品特别是精制油中发现大量3-MCPD脂类,其能够在体内通过代谢途径产生3-MCPD。研究发现3-MCPD在啮齿类动物中存在明显的毒性作用,且具有种属和位点特异性。结合国内外毒理学研究成果,概述3-MCPD体内代谢途径,详细综述其急性毒理、致癌性以及遗传、生殖、免疫、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3-MCPD毒理学评价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 2-丙二醇 毒理 食品安全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的3-氯-1,2-丙二醇残留量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坚 盛永刚 张蓓雯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2-45,共14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使用GC -ECD和GC MS测定食品中 3 -氯 - 1,2 -丙二醇 (3-MCPD)的方法。本法将试样与Extrelut(经过特殊处理的硅藻土 )拌匀 ,装柱 ,用乙醚取代乙酸乙酯提取 ,经过弗罗里硅土柱净化 ,其中的 3 -MCPD经三氟乙酸酐 (TFAA)在... 本文建立了一个使用GC -ECD和GC MS测定食品中 3 -氯 - 1,2 -丙二醇 (3-MCPD)的方法。本法将试样与Extrelut(经过特殊处理的硅藻土 )拌匀 ,装柱 ,用乙醚取代乙酸乙酯提取 ,经过弗罗里硅土柱净化 ,其中的 3 -MCPD经三氟乙酸酐 (TFAA)在常温下衍生 30min后 ,用配有电子俘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本方法对其净化步骤有很大突破 ,即增加了以弗罗里硅土为层析柱的净化步骤。在Extrelut、弗罗里硅土两次柱净化过程中 ,确定了用一定比例的乙醚 -正己烷预淋洗 ,洗去了大量杂质。用三氟乙酸酐取代了七氟丁酰咪唑 (HFBI)衍生。本法准确、稳定 ,当氯丙醇的添加范围在 0 .0 1- 0 .5 0mg kg时 ,3MCPD的回收率为 80 6 - 117% ,变异系数为 6 5 - 10 1% ,最低检出限为 3μg kg。本方法可适用于肉制品、啤酒、HVP(水解植物蛋白 )、酱油等调味品中的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食品 3--1 2-丙二醇 水解植物蛋白 质谱分析 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糖与氯化钠模型反应中3-氯-1,2-丙二醇的形成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明泉 李娟 +3 位作者 邹青青 孙宝国 田红玉 张玉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6,共6页
以"单糖+氯化钠+水"为模型进行热反应,研究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3-MCPD)的形成机理和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在"葡萄糖+氯化钠+水"模型反应中,反应温度对3-MCPD的形成影响最大,其次是氯化钠... 以"单糖+氯化钠+水"为模型进行热反应,研究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3-MCPD)的形成机理和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在"葡萄糖+氯化钠+水"模型反应中,反应温度对3-MCPD的形成影响最大,其次是氯化钠添加量、反应时间和葡萄糖添加量;在"单糖+氯化钠+水"模型中,6种单糖都生成了3-MCPD,其中核糖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的3-MCPD量最大(30.604μg/kg),果糖生成的量最小(2.498 6μg/kg);在"葡萄糖+氯化钠+水"模型中,反应后生成的挥发性成分5-羟甲基糠醛含量最大,然后是糠醛和2,5-二甲酰基呋喃。根据实验结果探讨3-MCPD的形成机理,提出在单糖模型反应中缩水甘油可能是关键的中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糖 3--1 2-丙二醇 热反应模型 形成机理 缩水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癌物3-氯-1,2-丙二醇的毛细管电泳/电导分离检测 被引量:8
8
作者 谢天尧 李娜 +1 位作者 唐亚军 莫金垣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3-515,共3页
利用硼酸能与3 氯 1,2 丙二醇(3 MCPD)上的2个邻位羟基进行键合生成配合阴离子、从而增加多羟基化合物的负电荷的特性,在15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 10mmol/LH3BO3(pH8 3)介质中,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导检测法分离检测了3 MCPD,该方... 利用硼酸能与3 氯 1,2 丙二醇(3 MCPD)上的2个邻位羟基进行键合生成配合阴离子、从而增加多羟基化合物的负电荷的特性,在15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 10mmol/LH3BO3(pH8 3)介质中,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导检测法分离检测了3 MCPD,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 5~20mg/L,检出限为0 1mg/L(S/N=3)。对缓冲溶液的种类、浓度、pH值以及硼酸与3 MCPD的相互作用对分离检测的影响作了探讨。应用于水解植物蛋白(HVP)中的3 MCPD的分离检测,取得了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物 3--1 2-丙二醇 毛细管电泳 电导分离检测 水解植物蛋白 食品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与氯化钠模型反应中3-氯-1,2-丙二醇的形成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黄明泉 吴继红 +1 位作者 孙培培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8-11,共4页
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对在热反应条件下的甘油三酯与氯化钠模型反应产物中的3-氯-1,2-丙二醇(3-chloro-1,2-propanediol,3-MCPD)含量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机理,并对物料类别、物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 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对在热反应条件下的甘油三酯与氯化钠模型反应产物中的3-氯-1,2-丙二醇(3-chloro-1,2-propanediol,3-MCPD)含量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机理,并对物料类别、物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急剧增加3-MCPD的含量;高质量分数NaCl可抑制3-MCPD的生成;油酸甘油酯用量增大会促进3-MCPD的生成;硬脂酸甘油酯用量对3-MCPD含量影响不大,原因可能与水解难易程度相关;反应时间对3-MCPD含量的影响较复杂,油酸甘油酯模型中3-MCPD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而硬脂酸甘油酯则是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油酸甘油酯模型中3-MCPD的含量整体上高于硬脂酸甘油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 2-丙二醇 甘油三酯 化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焦博 胡晖 +3 位作者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0-146,共7页
3-氯-1,2-丙二醇酯是形成于食用油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在对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氯丙醇类物质的结构类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污染水平现状及限量标准;近期... 3-氯-1,2-丙二醇酯是形成于食用油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在对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氯丙醇类物质的结构类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污染水平现状及限量标准;近期建立的检测方法;氯化物和脂类前体物质以及形成原理;精炼前、精炼中和精炼油到成品油3个阶段的控制措施。同时指出了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完善有效控制油脂加工过程中3-氯-1,2-丙二醇酯的产生、保障油脂安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 2-丙二醇 污染水平及限量 检测方法 形成原理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含量3-氯-1,2-丙二醇的水解植物蛋白生产工艺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青哲 刘元法 周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9-182,共4页
本文研究了在低酸、低温条件下植物蛋白的优化水解工艺,此工艺旨在降低水解蛋白中的氯丙醇类物质。研究确定:在98℃左右、固液比1:5、盐酸浓度4mol/L、水解18h所得水解蛋白中3-氯-1,2-丙二醇含量为1.25mg/kg,仅是常规酸法的5%。进一步... 本文研究了在低酸、低温条件下植物蛋白的优化水解工艺,此工艺旨在降低水解蛋白中的氯丙醇类物质。研究确定:在98℃左右、固液比1:5、盐酸浓度4mol/L、水解18h所得水解蛋白中3-氯-1,2-丙二醇含量为1.25mg/kg,仅是常规酸法的5%。进一步进行碱中和与减压浓缩处理,可使3-氯-丙二醇残留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植物蛋白 3--1 2-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脂微波加热模型中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的形成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勇强 李昌 +1 位作者 朱建鹏 聂少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36-40,共5页
通过建立油脂微波加热模型,研究不同的油脂微波加热后3-氯-1,2-丙二醇(3-chloropropane-1,2-diol,3-MCPD)脂肪酸酯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NaCl溶液、pH值、时间、不连续微波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3-MCPD脂肪酸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熟榨植... 通过建立油脂微波加热模型,研究不同的油脂微波加热后3-氯-1,2-丙二醇(3-chloropropane-1,2-diol,3-MCPD)脂肪酸酯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NaCl溶液、pH值、时间、不连续微波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3-MCPD脂肪酸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熟榨植物油微波加热后3-MCPD脂肪酸酯含量增加均超过9 mg/kg,远超过其他植物油。2)3-MCPD脂肪酸酯含量随NaCl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随NaCl溶液体积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3)酸性环境促进3-MCPD脂肪酸酯形成。4)微波加热10 min内,3-MCPD脂肪酸酯含量与时间呈正相关。5)微波总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不连续微波产生的3-MCPD脂肪酸酯明显少于连续微波。6)金属离子作为催化剂参与活性中间物的形成,能明显地促进3-MCPD脂肪酸酯的形成。上述结果可为食品微波加工处理过程中危害物3-MCPD脂肪酸酯的控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3--1 2-丙二醇脂肪酸酯 NACL PH值 时间 不连续微波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氯-1,2-丙二醇对睾丸间质瘤细胞R2C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飞雁 白顺 +4 位作者 白卫滨 孙建霞 张磊 黄亚东 孙伟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9-573,共5页
为了探讨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3-MCPD)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睾丸间质瘤细胞R2C活性的影响,分别用0.5、1、2、4、6 mmol/L的3-MCPD刺激R2C细胞,利用MTT法得到3-MCPD对R2C细胞的IC25、IC50以及IC75。取以上3种不同... 为了探讨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3-MCPD)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睾丸间质瘤细胞R2C活性的影响,分别用0.5、1、2、4、6 mmol/L的3-MCPD刺激R2C细胞,利用MTT法得到3-MCPD对R2C细胞的IC25、IC50以及IC75。取以上3种不同浓度的3-MCPD作用细胞4 h和24 h,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检测其作用4 h时对DNA损伤的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Radio immunoassay,RIA)检测其作用4 h和24 h对孕酮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3-MCPD能抑制R2C细胞的增殖,其IC25、IC50和IC75分别为1.027、1.802、3.160 mmol/L;浓度为IC75的3-MCPD作用R2C细胞4 h后,对其DNA有损伤作用,且孕酮的合成量降低了16.0%;当3-MCPD各浓度组作用R2C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孕酮合成量降低9.5%至61.2%。以上结果表明,3-MCPD能抑制R2C的活性,影响细胞孕酮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 2-丙二醇 睾丸间质瘤细胞 孕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氯-1,2-丙二醇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媛 罗仁才 +1 位作者 张正 肖颖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目的 为了全面了解 3 氯 1 ,2 丙二醇 ( 3 MCPD)的毒理作用性质。方法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质谱 (GC MS)联用法测定大鼠血液中 3 MCPD的含量。结果 一次性给大鼠ig 75和 3 0 0mg·kg-1的3 MCPD后 ,血药浓度 时间的动力学符... 目的 为了全面了解 3 氯 1 ,2 丙二醇 ( 3 MCPD)的毒理作用性质。方法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质谱 (GC MS)联用法测定大鼠血液中 3 MCPD的含量。结果 一次性给大鼠ig 75和 3 0 0mg·kg-1的3 MCPD后 ,血药浓度 时间的动力学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 ,t1/ 2kα 分别是 ( 1 .61± 0 .1 6)和 ( 1 .0 3±0 .1 9)h ,t1/ 2kβ是 ( 3 .40± 1 .0 1 )和 ( 7.3 8± 2 .76)h,tp为 ( 3 .2 4±0 .2 6)和 ( 3 .3 3±0 .3 9)h ,cmax为 ( 3 1±9)和( 2 1 5± 3 2 )mg·L-1,Cl是 ( 0 .2 7± 0 .1 0 )和 ( 0 .1 0±0 .0 4)mg·kg-1·h-1,V为 ( 1 .3 1± 0 .5 0 )和 ( 1 .0 1±0 .0 5 )L·kg-1。结论 结果表明 3 MCPD经胃肠道吸收入血快 ,在动物体内分布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 2-丙二醇 毒代动力学 色谱法 气相 光谱分析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植物油脂中3-氯-1,2-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娇娇 宫智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339-341,共3页
随着对氯丙醇的深入研究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越来越多的食品中检测出高含量的氯丙醇。目前,有许多关于在动植物油脂中检测出3-氯-1,2-丙二醇(3-MCPD)酯的报道,并得出油脂精炼过程是产生3-MCPD酯的主要途径,精炼工艺中的脱臭工序是3-... 随着对氯丙醇的深入研究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越来越多的食品中检测出高含量的氯丙醇。目前,有许多关于在动植物油脂中检测出3-氯-1,2-丙二醇(3-MCPD)酯的报道,并得出油脂精炼过程是产生3-MCPD酯的主要途径,精炼工艺中的脱臭工序是3-MCPD酯形成的关键工序。假设3-MCPD酯的含量按照100%转化,则转化生成的3-MCPD将远远超过每日最大耐受量(TDI)2μg/kg。因此,本文对3-MCPD酯的来源及影响因素、检测方法和其在动植物油脂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植物油脂 3--1 2-丙二醇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3-氯-1,2-丙二醇合成(S)-(+)-缩水甘油对甲苯磺酸酯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石发 李艳苹 张明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6-37,39,共3页
以环氧氯丙烷动力学水解制备(S)-环氧氯丙烷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解副产物为原料合成医药中间体(S)-(+)-缩水甘油对甲苯磺酸酯。环氧氯丙烷动力学水解制备(S)-环氧氯丙烷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解副产物经过精密分馏得到(R)-(-)-3-氯-1,2-丙二醇,... 以环氧氯丙烷动力学水解制备(S)-环氧氯丙烷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解副产物为原料合成医药中间体(S)-(+)-缩水甘油对甲苯磺酸酯。环氧氯丙烷动力学水解制备(S)-环氧氯丙烷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解副产物经过精密分馏得到(R)-(-)-3-氯-1,2-丙二醇,然后经脱HCl环化得到(S)-(+)-缩水甘油,再进一步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得到(S)-(+)-缩水甘油对甲苯磺酸酯。在适宜合成条件下其得率为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3--1 2-丙二醇 (S)-(+)-缩水甘油对甲苯磺酸酯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检测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中的3-氯-1,2-丙二醇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邢晓平 曹玉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195,共4页
运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研究了水解植物蛋白液中3-氯-1,2-丙二醇(3-MCPD)含量的测定。探索了3-MCPD检测的最佳电泳条件。以328μm的铜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在电极电位为+0.65V(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检测池缓冲液为0.0... 运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研究了水解植物蛋白液中3-氯-1,2-丙二醇(3-MCPD)含量的测定。探索了3-MCPD检测的最佳电泳条件。以328μm的铜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在电极电位为+0.65V(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检测池缓冲液为0.05mol/L氢氧化钠,运行缓冲液为30mmol/L硼砂(pH9.24)时,3-MCPD能被很好地分离。3-MCPD的线性范围为6.6~200mg/L,检测限为0.22mg/L。研究了水解缓冲液的pH值、水解温度、水解时间等因素对3-MCPD水解反应的影响,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检测水解反应过程中3-MCPD的含量。结果表明,在pH8.0的水解缓冲液中,将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前体于90℃条件下恒温加热1h,能有效地控制3-MCPD的含量在1.0mg/kg以下,从而达到我国食品安全允许的限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检测 3--1 2-丙二醇 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水解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味品中3-氯-1,2-丙二醇的GC/MS/MS法检测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洁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9期145-147,共3页
建立了调味品中3-氯-1,2-丙二醇(3-MCPD)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优化了MRM模式的碰撞电压与离子对,选择453m/z作为母离子,169m/z作为定量子离子。方法的的检出限0.004mg/kg,回收率为91.5%~102%,变异系数2.31%~9.62%,在0.01mg/kg^1mg... 建立了调味品中3-氯-1,2-丙二醇(3-MCPD)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优化了MRM模式的碰撞电压与离子对,选择453m/z作为母离子,169m/z作为定量子离子。方法的的检出限0.004mg/kg,回收率为91.5%~102%,变异系数2.31%~9.62%,在0.01mg/kg^1mg/kg的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品 3--1 2-丙二醇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油中3-氯-1,2-丙二醇的测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义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1199-1200,共2页
酱油中3-氯-1,2-丙二醇经层析柱分离、净化,与苯基硼酸衍生成3-氯-1,2-丙二醇苯基硼酸酯。衍生物用气相色谱仪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简便易行,回收率为82.6%。
关键词 3--1 2-丙二醇 苯基硼酸 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含量3-氯-1,2-丙二醇的水解植物蛋白生产工艺优化
20
作者 金青哲 刘元法 周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6-58,共3页
研究了在低酸、低温条件下植物蛋白的优化水解工艺,旨在降低水解蛋白中的氯丙醇类物质。研究确定,在95℃左右,固液比1∶5,盐酸浓度4mol/L,水解18h,所得水解蛋白中3-氯-1,2-丙二醇含量为1.25mg/kg,仅是常规酸法的5%。进一步进行碱中和与... 研究了在低酸、低温条件下植物蛋白的优化水解工艺,旨在降低水解蛋白中的氯丙醇类物质。研究确定,在95℃左右,固液比1∶5,盐酸浓度4mol/L,水解18h,所得水解蛋白中3-氯-1,2-丙二醇含量为1.25mg/kg,仅是常规酸法的5%。进一步进行碱中和与减压浓缩处理,可使3-氯-丙二醇残留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 2-丙二醇 水解植物蛋白 生产工艺 优化 丙醇类物质 调味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