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对铜铅硫化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朴正杰 魏德洲 刘智林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78-1481,1496,共5页
在乙硫氮浮选体系下,研究了小分子有机抑制剂2,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SGX)对黄铜矿和方铅矿可浮性的影响,并通过动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SGX与两种矿物表面的相互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pH值范围内,SGX对... 在乙硫氮浮选体系下,研究了小分子有机抑制剂2,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SGX)对黄铜矿和方铅矿可浮性的影响,并通过动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SGX与两种矿物表面的相互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pH值范围内,SGX对黄铜矿的浮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方铅矿有强的抑制作用;随着SGX质量浓度的增加,方铅矿的回收率迅速下降,而黄铜矿的回收率有小幅度的增加.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当矿浆pH值为6,SGX质量浓度为1.9 g/L时,可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精矿中铜的质量分数和回收率分别为29.66%和85.23%.动电位和红外光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SGX与方铅矿之间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黄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 浮选 黄铜矿 方铅矿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在西藏柯月铜铅锌矿的浮选应用研究
2
作者 丁大森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65,69,共6页
应用2,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取代重铬酸钠,对西藏隆子县柯月铜铅锌矿进行了浮选分离试验研究,闭路试验获得了含铜20.57%、含锑12.76%、含银5 695.0 g/t、铜回收率78.08%、锑回收率20.67%、银回收率48.53%的铜锑混合精矿,含铅53.02%... 应用2,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取代重铬酸钠,对西藏隆子县柯月铜铅锌矿进行了浮选分离试验研究,闭路试验获得了含铜20.57%、含锑12.76%、含银5 695.0 g/t、铜回收率78.08%、锑回收率20.67%、银回收率48.53%的铜锑混合精矿,含铅53.02%、含锑9.90%、含银1 177.0 g/t、铅回收率92.54%、锑回收率62.04%、银回收率38.80%的铅锑混合精矿和锌品位49.35%、锌回收率82.63%的锌精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铜铅锌矿 2 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 有机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3-羟基-1,5-二氮杂环庚烷-1-胺基)-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喹啉-3-羧酸及其类似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
3
作者 韩杰 支永刚 张良辅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0-442,450,共4页
设计并合成了新化合物 7- (3-羟基 - 1,5 -二氮杂环庚烷 - 1-胺基 ) - 1-环丙基 - 6 -氟 - 1,4-二氢 - 4-氧代喹啉 - 3-羧酸 (5 a)及其类似物 5 b- 5 d,采用标准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对 2 6株有代表性的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抗... 设计并合成了新化合物 7- (3-羟基 - 1,5 -二氮杂环庚烷 - 1-胺基 ) - 1-环丙基 - 6 -氟 - 1,4-二氢 - 4-氧代喹啉 - 3-羧酸 (5 a)及其类似物 5 b- 5 d,采用标准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对 2 6株有代表性的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5 a- 5 d对所测菌株的抑菌活性低于司帕沙星 ,而 5 a和 5 e则对革兰氏阳性菌金葡球菌有较高的活性 ,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值为 0 .12 5 mg/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衍生物 合成 抗菌活性 7-(3-羟基-1 5-氮杂环庚烷-1-胺基)-1-丙基-6--1 4--4氧喹啉-3-羧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细脚拟青霉分离的新环二肽与新十元环内酯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永标 庞海月 +3 位作者 王继峰 陈丹霞 施国伟 黄建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65-1669,共5页
利用反相色谱、凝胶色谱和硅胶色谱从细脚拟青霉发酵液中分离得到4个活性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和理化数据鉴定化合物1为新环二肽[(3S)-6-苯乙基-3-异丙基-1-甲基-2,5-二酮哌嗪],化合物2为新十元环内酯[(4S,... 利用反相色谱、凝胶色谱和硅胶色谱从细脚拟青霉发酵液中分离得到4个活性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和理化数据鉴定化合物1为新环二肽[(3S)-6-苯乙基-3-异丙基-1-甲基-2,5-二酮哌嗪],化合物2为新十元环内酯[(4S,10R)-4-羟基-8-氧代-10-甲基癸内酯],化合物3为Cepharosporolide C,化合物4为Cepharosporolide E.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5μmol/L的化合物1对前列腺癌细胞22RV1和DU-145的抑制率分别为37.8%和38.6%,5μmol/L的化合物2对前列腺癌细胞22RV1和DU-145的抑制率分别为32.5%和40.6%,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脚拟青霉 (3S)-6-苯乙基-3-丙基-1-甲基-2 5-酮哌嗪 (4S 10R)-4-羟基-8--10-甲基癸 内酯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